為什麼旅行者一號飛過木星和土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時沒有發生碰撞?這個路線也設計過嗎?

TianSpringSide


旅行者一號已飛出地球41年,現距離地球216億公里,2013年宣佈其已進入星際空間,旅行者一號在發射之前,大致的飛行路徑已經被設計好,人們通過主動控制對其速度加以提升,避免了被大天體引力捕獲,另外在近距離飛掠木星和土星時,利用它們的引力彈弓效應進行加速,從而擺脫太陽系所需的逃逸速度,



在很多的太陽系照片中,可以看到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中,小天體的分佈,給人一種密集感,其實,宇宙是極其空曠的,不是照片描述的那樣,譬如,地球距離火星平均距離2.28億公里,其中除了小行星及碎塊而外就是真空,旅行者一號在裡面飛行,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另外,小天體的大小,若按比例算,如果把柯伊伯帶的直徑縮小至1000公里,那麼其中最大的天體直徑也不會超過0.1米,旅行者一號更是隻有0.1微米,


所以,旅行者一號在宇宙空間飛行,就像一艘船在廣闊的太平洋上航行一樣,幾乎沒有相撞的可能,


任我行162458367


首先需要更正的是:小行星帶位於火星與金星之間。

那麼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旅行者1號飛過火星與金星的之間的小行星帶時沒有發生碰撞?路線也是設計過的嗎?


太空中是很空曠的,儘管太陽系內小行星密集,有50萬顆,但不管是火星與金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還是太陽系外圍的柯伊伯帶,小行星之間的距離依然十分遙遠。只要設計好線路,就可以確保旅行者一號撞不上天體。旅行者一號如果以夠快的速度飛過木星和土星兩顆氣態行星,仍然不會被強大引力捕獲。


旅行者1號是美國宇航局NASA在197年發射的太空探測器,40多年過去了,它仍然在太空中安全的飛行。它在未來的2億多年仍舊會保持慣性圍繞銀河系進行公轉,因為它撞上小行星的幾率太小。

天文愛好者無需多慮旅行者一號在太空撞上小行星,因為探測器的設計師早就做好太空航行的路線設計,旅行者一號的太空之行會萬無一失。


弄潮科學



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就是認為小行星帶密密麻麻的被各種小行星填滿了,實際上小行星帶其實是非常空曠的。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寬達5億公里的空間之內,而小行星帶本身的寬度也達到了2億公里,也就是1.5個天文單位,要知道從地球跑到太陽也不過1個天文單位的距離。

然而就在如此巨大的空間內,小行星帶中小行星帶數量只有50萬顆,並且絕大部分都是直徑幾公里到幾十公里,小行星每一千萬年才有可能會彼此碰撞一次,其餘大部分時間小行星之間的距離都在幾千甚至幾十萬公里的範圍內,而旅行者一號的大小不到10米,所以在穿越小行星帶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專門確定路線,因為小行星分佈太稀疏了。


其實不只是小行星帶,宇宙空間最大的特點就是空曠,單單是地球和月球之間短短點38萬公里就能容納太陽系所有行星,而太陽和比鄰星的距離只有4.22光年,但如果把太陽和比鄰星同比例縮小成硬幣的話,這兩個最近的恆星之間的距離將會是700多公里,由此可見宇宙空間是非常空曠的。

人類的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包括將來的宇宙飛船的直徑都不會太大,所以旅行者一號和其他飛船飛經小行星帶就像是細菌飛過篩子一樣,不會發生任何撞擊事故。

宇宙中的天體是不大可能發生物理上的碰撞的,就算有碰撞也是因為引力的原因,真正“純粹”的碰撞發生幾率是非常非常小的,未來的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也不會讓我們的太陽系發生變化,兩個星系到時候會一遍遍的在引力的作用下互相穿過,最後合併成一個更大的星系。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為什麼旅行者一號飛過木星和土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時沒有發生碰撞?

首先我們來糾正下大家對小行星帶的錯誤觀念!因為各種動圖以及科幻片中的小行星帶已經將很多朋友都帶到溝裡了.....

這應該就是各位對小行星帶的印象吧,這密密麻麻的的小行星搞到密集恐懼症都快犯了...

或者是《太空旅客》中的小行星撞擊事件.....這給予大家的印象太深了!而旅行者通過如此密集的小行星帶居然沒有相撞,想必它肯定是經過了嚴密的軌道設計避開了這些容易相撞的天體......

其實咱要說的是無論是旅行者一號還是二號在出發之時根本就沒想過要避開小行星帶那麼多天體,僅僅只是考慮了矮行星等這些大型天體的位置!那是為何呢?

據目前估計,小行星帶總計有超過50萬個小型天體,而火星與木星之間的距離約為4億千米,按這個距離計算,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超過地月系平均距離的數倍以上!

那請問一個直徑數M的探測器經過如此廣袤的宇宙空間能碰上一顆小行星的概率有多低?大概比連續買十次六合彩都中頭獎的概率還要低吧!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腦海裡印象是不是認為小行星帶中的小星星之間距離都是很密集的,就像是道路上堵塞的車輛長龍一樣?就和這圖片上一樣,密密麻麻的?

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小行星帶空間很寬闊。寬闊到什麼程度呢?先看定義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由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統計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處被發現。

由於小行星帶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這個區域因此被稱為主帶。距離太陽約2.17-3.64天文單位的空間區域內,聚集了大約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帶。這麼多小行星能夠被凝聚在小行星帶中,除了太陽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著更大的作用。

1點多個天文單位(也就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約1.5億公里)裡面的空間,才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並且體積不大。分佈在這麼大的圓環空間,並且不是同一個平面,衛星經過小行星帶,形象一點就是在過一個標準足球場的時候,擔心碰到一粒花生米而已。

再加上衛星路徑肯定經過設計優化的,只要避免不要太靠近小行星,然後被它的引力給吸引改變軌道就一般沒有什麼問題了。


科技大擂臺


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寬度大約1.5天文單位也就是兩億公里,總質量大約地球質量的千分之一,總數量幾十萬顆。

旅行者一號是NASA1977年發射,目的是探測太陽系外側行星、太陽風、星際空間等,當然攜帶者金唱片也是期望它可以成為兩個文明的交流使者。當然它的探索任務是提前定好的,那麼它的飛行軌跡也是提前計算好的,已經考慮了要藉助木星土星等巨行星的引力彈弓給旅行者號提提速。


但是軌跡的計算應該沒有考慮到小行星帶中的天體對旅行者號的影響,因為沒有必要。小行星帶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或者在圖片中看的那麼密集,它們的空間是非常大的,就是你想要設計軌跡去撞一個小行星都是很難的。至今為止已經有多個人類的探測器飛躍小行星帶,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朱諾號木星探測器、旅行者號姐妹、新視野號、小行星探測器等等。

旅行者一號2012年飛出日光層進入星際空間,要飛出太陽系大約是一萬年左右,它將在2025年徹底失去動力源,屆時將和我們失聯奔入星辰大海。它的命運最可能的就是像我們太陽一樣繞銀心飛行直到永遠。


簡單回答,感謝你們的關注與支持,祝好!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科學黑洞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木星之間,圍繞太陽公轉呈環形,那裡差不多聚集了50萬顆小行星,小行星帶彙集了眾多大大小小的星體,其中較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達到了矮行星的級別,也是小行星帶中唯一的一顆矮行星,直徑950公里。其餘還有幾個比較大的比如婚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其直徑都在400公里左右,婚神星相對較小一些,直徑只有240公里。

(小行星帶示意圖)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大小不等的星體以及塵埃碎塊了。我們在看圖片時容易被圖片誤導,感覺到那裡很密集,會阻礙探測器前進,實則不是這樣。50多萬顆大小不等的天體遍佈於距離太陽2.17-3.64天文單位的範圍內,非常的稀疏,別說是小小的探測器,即便是開著十艘航空母艦並排過去都沒有事情。

所以,無論是旅行者一號還是二號,它們平安的渡過小行星帶並沒有設計路線,能過去就是因為小行星帶非常的稀疏。

關於旅行者一號的探索歷程,在它探索到土星時,臨時被安排了探測土衛六,導致受到了土衛六的引力影響,無法回到原先的軌道了,至此離開了黃道面,終止行星探索任務,一個勁的向外界飛去,而探索天王、海王星的任務自然落在了旅行者二號的肩上。

個人淺見,歡迎評論!


一枚遊戲科幻迷


一切可以計算分析。

小行星帶到太陽距離3.25到5.45億千米,

小行星帶分佈面積60.13億億平方千米。

約50萬個小行星,

平均單個小行星佔1.203萬平方千米,

小行星間距平均11萬千米。小行星速度約18千米每秒,旅行者號速度17公里每秒,小行星直徑平均10米,發生碰撞的概率為18.7億分子一。再考慮到,所有行星並不是在一個平面上,碰撞概率會更小。


江影50


我去,還可以自問自答的啊,已取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