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都曾以此為福地一統天下;為何更多在此建基的政權都短命呢?

四川盆地,天府之國,孕育了不少燦爛文明。三星堆文明的發現,揭示了幾千年前璀璨的文明。文明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近2000年。三星堆遺址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對研究早期國家的進程及宗教意識的發展有重要價值,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自秦滅巴蜀兩國,四川開始和其他以點帶面的文明方國一樣融入了中原文明。從這個意義來說,三星堆文明以及後來的巴蜀方國也算是悠悠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濫觴之一。

秦漢都曾以此為福地一統天下;為何更多在此建基的政權都短命呢?

四川廣元三星堆

三星堆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邊這個號稱三星堆六大國寶之一的青銅縱目面具。

秦漢都曾以此為福地一統天下;為何更多在此建基的政權都短命呢?

青銅縱目面具

唐代詩人李白,在其《蜀道難》裡寫到,“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提到的古蜀國的開國君主蠶叢,史書記載就是縱目。詩仙剩下的詩句均描寫的蜀道之難。如下圖所示

秦漢都曾以此為福地一統天下;為何更多在此建基的政權都短命呢?

四川盆地示意圖

巴蜀大地,西鄰青藏高原,南接雲貴大婁山,北有岷山和大巴山阻擋,東有巫山橫欄;東出只有通過長江才能過巫峽順江直下,突破桎梏。四周盡是天然屏障,易守難攻。盆地內沃野千里,魚米之鄉,出產豐饒,又因為民風彪悍,又是天然的戰士,抗戰時期,巴蜀子弟出川作戰,血染沙場。所以很容易作為割據勢力或者起家之地。秦漢兩朝均是借用巴蜀作為後勤基地,通過漢中,以渭水關中做根基,並出函谷關,以高屋建瓴之勢,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秦漢都曾以此為福地一統天下;為何更多在此建基的政權都短命呢?

秦國得巴蜀之地不但獲得戰略空間還獲得穩定後勤和兵員

秦漢都曾以此為福地一統天下;為何更多在此建基的政權都短命呢?

漢王劉邦得巴蜀之助過漢中,進渭水,虎踞中原

但奇怪的是,從秦漢以後,朝代更迭。有很多建基巴蜀的割據政權,如:公孫述的成家、劉備的蜀漢、十六國時期的成漢、五代十國時期的前後蜀國、元末明玉珍的大夏以及明末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都是短命政權,沒有一個成了氣候的,最長的也沒能超過50年。這又是為什麼呢?下來分析一下四川盆地的地理形勢,周邊是高山,易守難攻。如果割據政權如果出川作戰,拓展領土的話,無外乎兩個方向。第一北出漢中,進渭水,出函谷走秦漢統一的古道。第二就是東出三峽,順江而下,東進湘楚,只要站穩湘楚,那麼就可以走朱元璋統一大明的路線。這兩種方案,在劉備蜀漢時期都曾經出現過。那麼咱就以蜀國為例分析一下,之所以以蜀國為例,也是因為蜀國是這些割據政權中最有大志,前期人才輩出,也想統一全國的政權,很具有典型性。

先說東線,荊州。如果劉備蜀國能夠佔住荊州,那麼就都可以以此為跳板,爭奪天下了。從荊州出兵,可攻許昌、洛陽,荊州就是逐鹿中原關鍵點。公元219年,關羽北伐,曹操幾欲遷都以避其鋒芒就證明了這一點說明了這一點。同時呢荊州位居長江中上游,長江天險就是天然防線。只要蜀國荊州的大門一關,無懼孫權吳國的威脅。而曹魏和孫吳還得時刻防備蜀國的出其不意的進攻,可惜關聖人大意失荊州。蜀國失去了東出門戶,劉備急於復仇,近啟精銳,夷陵一戰大敗,國力大減。至此,東出通道徹底關閉,還得時刻提防孫吳的進攻。

秦漢都曾以此為福地一統天下;為何更多在此建基的政權都短命呢?

三國前期大體荊州的位置,不太準湊合看吧

失去荊州以後,其實蜀國的時鐘已經進入了倒計時。諸葛丞相不得不進行北伐,奪漢中,進渭水,走秦漢統一的老路。四川易守難攻的地理環境也是把雙刃劍,能擋住別人也容易困死自己。如果不北伐,那隻能等曹魏或者孫吳相互攻伐統一中原後,以全國力量攻伐巴蜀一隅,蜀國不得不全民皆兵時刻防守,累也得累死,滅亡也就是旦夕之間。可是北伐,就這麼容易嗎?首先漢中之前並不在蜀漢的手裡,沒有漢中,蜀國就沒有北出的通道,所以只能利用蜀漢半數以上的部隊北伐。每次北伐基本上都把蜀漢積累的糧米財富消耗一空,長此以往,蜀漢越大越弱。曹魏政權同樣懂得這個道理,死死地封住蜀漢出渭水的通道,待到蜀漢兵疲力竭之際,一支鄧艾率領的偏師完成了滅國的奇蹟。

綜上所述,單獨以巴蜀之地建基的割據政權不可能長久,除非有外部領土縱深。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果失誤,煩勞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