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如果趙國不換趙括,廉頗將軍能守得住嗎?

幸福善享會


戰國有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趙國的廉頗的李牧。

這四個將軍中,秦國的兩個善於攻擊,趙國的兩個善於防守。

白起就不用多說了,四大名將中排名第一毋庸置疑,據統計整個戰國時期,因為戰爭死亡的人數大概是一百九十萬,而被白起一人殺死的就有一百一十萬左右。

都說白起是“人屠”殺了這麼多人,想不成為人屠也很難呀。

總之,白起是十分善於攻擊的一個將領。

再說王翦,王翦打仗有個特點,那就是能來文的先來文的,文的不行再來武的。也就是說他打仗十分的靈活,能不用武儘量不用。

在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時候,王翦面對強大的趙國的時候,就是用了離間計,離間了趙王和李牧的關係,導致李牧慘死,趙國滅亡。



廉頗善於打防守戰,秦國和趙國打長平之戰,開始的時候,趙王就是用的名將廉頗。

在長平廉頗的戰績是可圈可點的,雖然沒有太大的成績,但是,秦軍也沒有得到任何好處。

要知道廉頗這一防守就是三年的時間呀。

但是,打持久戰不是秦國想要的結果,他們本來是想速戰速決的,畢竟秦國打的是侵略戰爭,趙國是正常的防禦。

秦國為什麼不願意打持久戰呢?

一是時間長了,士兵都疲憊了,本來就是去侵略人家,硬打又打不下來。

這樣的會失去民心,士兵的戰鬥力會下降。

還有就是秦國可是沒有盟軍的,戰爭是很燒錢的,把錢都燒在了打趙國的身上,萬一其它國家再來找秦國的麻煩,秦國肯定就吃不消了。

若是廉頗在堅持一年半載,秦國攻打不下來,估計也就該撤退了。畢竟這樣空耗下去也不是辦法呀?



可是,三年的時間都打了,這時候讓秦國撤退,他們實在是不甘心呀。畢竟沒有撈到任何好處,還白白死了一些人,浪費了幾年的糧食。

這有損秦國的威名,總之,不到逼不得已的情況下,還是不能撤退的。

所以,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秦國開始換計策了。

你廉頗做主將,我們拿你沒辦法,那我們換人還不行嗎?使用反間計,最好是能把你廉頗給換下來。

雖然這種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萬一能成功了呢,不是有句老話說的好嗎?夢想還是要有的。

就是在這時候,秦國那邊開始散佈謠言了,說廉頗這個將軍整天像一個縮頭烏龜一樣,龜縮在城池裡不敢出來,和秦軍一戰。

我們秦國人最瞧不起的就是他像廉頗這樣的人。



這種計策,怎麼可能逃到出廉頗的法眼。

可是廉頗聽士兵這樣說的時候,他還是害怕了,因為他不是趙王,他不知道趙王會不會上當。趙王一旦上當,整個趙國就完蛋了。

一時之間,滿城風雨都是指責廉頗不敢和秦軍決一死戰的消息。

趙王當聽說這些消息的時候,他也覺得很惱怒。

這個廉頗,還自稱名將,秦國來攻打,都三年了,他竟然連和秦國開戰都不敢,真的是太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了。

還有最最最重要的是,打仗越久,糧食越不夠用了,趙國也面臨著缺糧的問題,去和鄰國借糧,鄰國又不願意使出援助之手。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趙王有了換下廉頗的打算,之後就是大家知道的趙括代替了廉頗然後和秦軍廝殺去了,結果趙括兵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

所以說,趙國若是不換將,廉頗肯定是可以守得住的。要不秦國也不會使用這麼卑劣的反間計。


史學達人


守不住,原因是廉頗打不過秦軍!長平之戰爆發於4月份,秦軍統帥是左庶長王齕,廉頗與王齕交戰後接連失敗,就沒贏過,所以只能憑壘據守。秦軍見趙軍堅守不出於是猛攻壘壁,西壘壁失陷,“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可是,這種壁壘攻防戰使進攻的秦軍傷亡慘重,所以7月份之後秦軍停止進攻,轉而希望與趙軍野戰,沒想到廉頗不上當。秦國這才搞了個反間計讓趙王任命一位敢於野戰的統帥,於是趙括被選中了。

與此同時,壁壘的攻防戰讓趙軍也傷亡慘重。估計這是廉頗被撤換的主要原因,“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要知道趙奢在兩年前奪取上黨時可是在野戰中擊敗了秦軍,而廉頗憑壘防守都打成這樣是有點說不過去。

那麼趙王為什麼堅定的認為趙軍出壘野戰就能取勝呢?

我認為,這份自信來自於趙武靈王的改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才具有了與列強交戰的實力,憑藉的就是天下無雙的鐵騎。現在廉頗讓騎兵下馬去守城,如果不能獲得較大戰果肯定讓趙王不滿!事實是戰果不小,自己的損失也很大,得不償失!

所以,趙王希望廉頗能夠利用騎兵的優勢在野戰中擊敗秦軍。

再回到長平的前線,雙方的這場傾國大戰已成僵局,主要原因是雙方都不能接受目前的損失。從王齕的幾次指揮看,他比較循規蹈矩缺少變通,所以打破僵局就只能啟用殺神白起。

哪怕廉頗繼續堅守不出,白起也可以從已被奪取的西壁壘東進,切斷趙軍補給,逼迫廉頗應戰。甚至長驅直入殺向空虛的趙國腹地,然後等廉頗回援時在路上以逸待勞將其擊敗。

所以,廉頗必敗。


歷史風暴


守不住!首先你要明白趙國為什麼換上趙括,原因就在於國力不濟,無糧可徵,加上那幾年的乾旱,趙國國庫已經空虛,加之其他幾國不願借糧給趙國,所以趙國不得已只能求速戰。廉頗一開始的戰術是正確的,但是卻沒從戰略眼光去看待這場戰爭,忽略了秦國國力遠強於趙國的事實,如果一開始就趁秦軍兵力不多,尚未與援軍集結,發動攻勢。那麼秦國是有可能會退兵的。



但此時趙國上下都認為秦國不耐久戰,卻忽略了秦國已經不是昔日的秦國。擁有巴蜀之地,天府之國的秦國硬是在這場消耗戰中扛下來了。趙國戰術上是對的,但敗在了戰略上。低估了秦國的決心,也忽略了趙軍不善固守,善於野戰的特點。所以就算不換上趙括,廉頗也會迫於糧草不濟而發起進攻,只是趙軍不會像趙括指揮那般被圍殲,但失敗卻是不可避免的。



因為畢竟戰神白起可不是浪得虛名,他極高的軍事能力我們有目共睹。所以戰略上的失敗決定了這場戰爭趙國必敗。


小司馬遷論史


之所以趙國人會替換掉廉頗,關鍵問題就是因為他們自己都明白,廉頗繼續在長平打下去,也是守不住這裡的。

目前,先秦留下的記載基本上非常稀少,其中大部分還是依靠後來漢武帝時代的司馬遷整理和轉抄的內容。但就是這些簡短的語句,我們依然可以瞭解到當時長平的佔據是非常不利於趙國的。

史學界的觀點是從周赧王五十三年一直打到了周赧王五十五年,足足2年。當然這並不是唯一的結論。也有不同觀點認為,長平之戰是從周赧王五十五年的4月打到這一年的9月的,也就是5個月左右。那麼這段時間裡,趙國軍隊都遭遇了什麼呢?

首先是秦軍進入上黨郡,與當地的韓國地方駐軍進行交戰。此時的趙國軍隊尚未完成動員,根本沒有抵達戰場。

等到趙國軍隊完成初步的組織,進入上黨郡支援韓軍。秦國基本上已經佔據了當地的大部分地區,重創了還在抵抗的韓國人。趙國軍隊的加入,並沒有扭轉局面。

司馬遷告訴我們,新來的趙軍有兩次被秦軍擊敗,也就是說,這個階段內還發生過兩場獨立的交戰。然而由於歷史記錄的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這兩次交戰的經過我們已經無從考證,只能知道秦軍擊敗了趙軍。

不過,司馬遷隨後的記錄馬上就讓人知道,趙軍雖敗,損失卻不大。

他們開始進行全面收縮與防禦戰術,建立了比較堅固的營地據守。

這之後兩軍經歷了一段較為平淡的對峙期間,但是兩軍的小規模攻堅對戰並沒有停滯。老將廉頗在這個階段裡,發揮出色。但持久的對峙讓趙國首先覺得實力不濟,展開了議和。議和失敗後,秦軍的反間計讓趙王派來紙上談兵高手趙括,期望以速決戰的方式,結束戰爭。這都已經是周赧王五十五年的7月了

也就是說,其實趙國方面已經放手給了廉頗以很大的信任。這位老家雖然沒有給軍隊帶來巨大的損失,但趙國本身已經沒有多少資源繼續打下去。 這才有了後來的趙括空降長平駐軍,發起後人看上去非常愚蠢的進攻行動。實際上,這都是趙國當時的決策。


米南德王問道


這個不是廉頗守的住守不住的問題!當時趙國的國力已經是強弩之末。外交上一系列的失敗!五國冷眼旁觀,更有甚者想隨時打劫趙國,所以趙國必須尋求決戰!



我們在來說趙括。此人是趙奢之子有個名將的老爹。平臺很高!從小喜歡談兵論戰。就連他老爹在論戰上都敗給他。長平之戰在兵力,戰力和秦軍相差不是一個檔次的情況下還能使秦軍傷亡二三十萬!如果趙王能夠早點換趙括,趙軍也不能被殺四十多萬,而且趙括也有多的籌碼!選擇性也更多。那歷史真能改寫!趙括給廉頗背了兩千多年的鍋!廉頗一味的守,拼國力!把趙國帶入泥潭!所以趙括應該是個名將的苗子,碰上白起這麼個戰爭怪物,讓這個苗子被扼殺在苗圃裡了。長平之戰趙國廟堂樂觀心態,誤判秦國的野心,導致一錯再錯!最後迫不得已採取決戰!


vv寧靜致遠


進攻是最好的防收!在長平大戰中常勝將軍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軍,至今我們還在研究當時的各種原因。論綜合國力,大秦帝國如日中天,秦昭襄陽用了反間計,重用大將軍白起,這是明君!

老將廉頗雖然百戰百勝,無奈老矣,老驥伏櫪志在四方,空有雄心壯志在趙武靈王的眼裡是虎老不咬人了,實行了的胡服騎射的趙軍,改革的騎兵在野戰中佔優勢。守城,騎兵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趙武靈王的判斷也是正確的,我們現在把戰爭的失敗歸結於趙括。其實就是換做廉頗也不一定能守住,當時秦軍的武器用的是青銅器,這有考古出土的文物證明。

商鞅經過變法,實施的政策讓秦軍對戰功非常渴望,殺敵立功士氣高漲,有的士兵為了減輕重量,都把戰袍脫掉甩開膀子衝入敵軍!在戰場上為了立功,秦軍的虎狼之師戰鬥力爆表,趙軍的武器已經是鋒利的鋼鐵武器了,無奈士氣低落,雖武器上佔上風也不能改變戰局,末日的霸主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整個戰局有點驕傲!驕兵必敗!

趙括的父親趙奢,打了一輩子勝仗!最後總結出,每一次打仗都小心翼翼,不敢掉以輕心。把糧草,戰場的地形對方的真時兵力,瞭如指掌!小仗當大仗打!他對自己的兒子比誰知道都瞭解,只會談論兵書戰法,沒有實戰經驗。最後病逝前對趙武靈王說“趙括不能重用”也印證了他的眼光,老將廉頗確實擅長打防守反擊戰,縱觀全局如果換做廉頗守城用以逸待勞戰法。秦軍戰線拉的太長,到時會因為糧草不繼被迫撤兵!這只是我們現在的臆測!

如果趙括不中埋伏,換做廉頗守城的戰術也不能改變格局,憑其一己之力也不能扭轉乾坤,在廉頗死後,趙國也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也就是說長平之戰趙軍慘勝,只會讓一個沒落的趙國,延長滅亡的時間罷了!



昝玉山


當然可以守得住,不過得給廉頗足夠的權限!上黨山地本來就可以抵擋百萬大軍。可以採用陸遜坑劉備的宜昌守衛戰的方式,讓出上黨山地,然後扼守上黨山地通往邯鄲城的谷口壺關。這樣一來,秦軍要在幾百裡山地裡建立補給線至少需要兩年時間,而兩年時間裡可以發生很多變數,比如,趙國的國力可以得到稍微的恢復。這樣一來,趙國才能有繼續打下去的實力!

上黨山地的地形相當特殊,他是一條狹長几百里的山谷,分別有兩個谷口,一個在邯鄲一側,一個在長平一側。趙國先前扼守長平一側谷口,意思是不想讓秦軍進入,但是自己卻不得不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保障補給!一旦趙軍撤離長平谷口,退守邯鄲谷口,則補給困難的將變成秦軍!

其次,由於上黨山地特殊,一旦秦軍進入山地與趙軍在邯鄲對峙,則趙軍只要數萬人就可以守住城池,如此可以解放大量趙軍,節約國力,積蓄國力,等待防守反擊!

當然,秦帥白起也不是平凡人物,他一旦看到趙軍撤軍,戰機已失,自然會退兵。如此,兩國繼續相安無事!


優己


看了大多數人都說守不住,這裡發表下不同意見!

趙國如果執意堅守,應該能守住。

如果趙軍堅守不出,那麼秦軍就必須打攻堅戰。那麼秦軍之前打過攻堅戰嗎?答案是打過。這裡我們看看秦國前兩年攻打韓國的戰況。

韓國的地形像一個葫蘆,上下兩頭大,中間小。為此,秦國制定了一個“半韓”的實施方案。秦國“半韓”戰略為:猛攻韓國中部狹窄處的各要塞,最後攻佔中部的陘城和野王城,將韓國分割成都城新鄭所轄區域和上黨郡兩塊土地,這樣一來上黨郡自然就成為韓國國都新鄭統治不到的一塊飛地,然後再迫使韓國將上黨郡這塊大蛋糕拱手送上,秦國就能佔領一半韓國的領土。

韓國人清楚陘城對上黨的重要性,丟失陘城恐怕上黨也將不保。因此韓軍在陘城戰區佈置了足足五萬兵力,以陘城為中心,加上方圓數十里之內的壘城要塞,依託險山惡水組成了一個鋼鐵般的防禦體系。

武安君白起在絕對優勢的兵力下,耗時一年,秦軍經過多次浴血奮戰,以慘痛的代價攻克了陘城防禦體系。而韓軍也非常悲壯,以“城在人在,城丟人亡”的堅強意志,全體殉職,被斬首五萬。經過連續三年苦戰,秦軍終於將韓國一分為二,將上黨郡徹底變成了一塊飛地。當然這塊飛地最後被趙國撿了便宜。

對六國中最弱的韓國,秦軍由白起統帥尚且打得如此艱苦,倘若秦國繼續強攻趙國防線,最後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啊!

再來看長平之戰。從國力和軍力對比來說,都是秦強趙弱,但是從地形來說,卻對防守方有利。

廉頗在戰前構築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上圖黑色細線),由裨將趙茄鎮守,以光狼城為中心,背靠丹水。防線南部是新修築的長城壁壘,抵禦從太行徑方向前來的秦軍。防線東部,是空倉嶺上的高平關,抵禦從”3白徑“方向前來的秦軍。由於高平關比較狹小,只能容納不到一萬軍士,因此又在高平關背後修築了兩座鄣城,作為高平關人力物力的補充。

第二道防線,由廉頗親自坐鎮,以長平大營為中心,面對丹水,北部是連接北上黨的紐帶百里石長城,南部則有兩座最高山峰韓王山和大糧山。韓王山上建立了瞭望臺,主將廉頗在這裡發號施令。大糧山則是趙軍屯梁的所在,糧草輜重皆囤積在此。這兩座山嶺高陡峭,各有數萬人把守,就是十倍的兵力也休想攻克。

第三道防線就是百里石長城(途中紅色細線)。

開戰不久,秦軍王齕主力以優勢兵力攻克了第一道防線,趙茄被流矢擊中陣亡。第一道防線被突破,完全在廉頗的預料之中,只不過秦軍來的比預期更兇猛,趙茄陣亡更是有些意外,第一道防線也丟失得過快了。


廉頗利用丹河天險,以及大糧山和韓王山的地利,將王齕的秦軍阻擋在丹河以西。

秦軍雖然攻克了趙軍第一道防線,攻佔了趙國丹河以西全部陣地,但是傷亡居然比趙軍還多,接下來面對丹河以東廉頗的第二道防線,秦軍的情況並不樂觀。

到趙括接替廉頗時,秦趙已經在丹水兩岸對峙兩年多,長平已然打成了持久戰。由於雙方各幾十萬大軍不能離開上黨郡,而這些大軍每日必須消耗大量軍糧和物資。這造成國內農業生產滯後,商業萎靡,百姓苦不堪言,每個家庭幾乎都有丈夫或者兒子在軍中,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趙國農業根基不如秦國,趙國北方五原郡、九原郡、雲中郡、雁門郡、代郡面積佔趙國一半,卻沒有農耕,不能提供糧食。平日這些地方還要從中原各地調糧,因此趙國不得不從他國高價購入糧食,趙國國庫空虛,趙孝成王苦不堪言。但是秦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秦國為了往前線運量,居然召集了百萬青壯疏通渠道,可見此時的秦國真的是在舉全國之力,志在必得。

有人說,如果秦趙兩軍再在丹河兩岸耗上三年,秦國會被耗窮,趙國會被耗垮。但是對趙國來說,堅守是唯一出路,耗久了,國家會垮掉,但是放棄堅守主動出戰,肯定是沒有取勝的機會的。趙國撐不住,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趙國高層對此戰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秦趙長平死磕,兩強決雌雄,本質上就是爭國運。說國力不支,從另一個方面也是為意志不堅決找藉口。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打仗哪有不消耗物資糧食的,一味只想著過舒坦日子,而不能在關鍵時刻勒緊股腰帶,這就是意志的失敗。

所以我認為,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王室意志崩潰,情急之下希望速戰速決,換上了主戰派將領,換下了防守派老將。反過來說,如果不換趙括,堅持防守,舉國支持前線戰事,任憑武安君白起本事再大,也只能望洋興嘆了!

最後囉嗦幾句,看到很多人為趙括鳴不平,本人實在不同意。作為主帥,看不清秦強趙弱的現實,一到前線就冒然出擊,看到秦軍敗退卻不想一想為什麼秦軍打了兩三年了,為什麼從沒敗退過,自己一出馬他們就敗了?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固然是慘勝,但重創秦軍並不是因為趙括指揮高明,而是因為趙軍英勇善戰。可惜趙軍幾十萬英雄男兒沒能死在戰場上,窩囊,悽慘,這是誰之過?


步步小贏


守得住!

我不知道那些大神們說長平之戰打了三年的人的數據是哪裡來的,我翻了翻《史記》,發現長平之戰始於秦昭王四十七年四月,終止於四十七年九月(趙軍被坑殺時期),這叫三年?

廉頗數敗於秦軍,趙軍損失大否?是否傷趙軍根本了?

廉頗就是在跟秦國耗,趙國耗不住,秦國耗的住?秦軍用反間計不就說明此時的秦國耗不起了嗎?秦軍的處境遠比趙國更艱難,秦軍為什麼剛開始不用白起,因為還需要白起率兵防衛魏楚趁火打劫,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秦昭王得知趙括為將之後下令“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

廉頗跟秦軍耗,無非就是隱藏自己的破綻尋找敵軍破綻,然後一擊而勝,但是趙軍的破綻在趙括上任就顯露出來了,趙括一上任“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將不識兵,兵不認將,這時候按理說你應該先磨合一段時間,但是趙大爺怎麼幹的呢?立即出軍擊秦,大敗秦軍,結果“秦奇兵兩萬五千人絕趙軍後,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要是廉頗還在據守呢?那麼白起肯能沒機會絕趙糧道,趙軍也不必一分為二,時間一久,秦必定撤兵,因為耗不起的是秦國,壓力不僅僅是糧食,還有楚魏等國的威脅。


小韓聊科學


收不了,因為當時秦國在經歷商鞅變法後已經變強了。無論是在武器裝備還是後勤補給趙國都無法與秦匹敵。加之當時趙國的精銳――胡服騎兵都在北方邊境。加入戰鬥的只是步兵和少量騎兵。


另一個方面。在長平之戰開始前,秦與魏、楚、等國頻繁交戰。也是培養士兵作戰水平的。加之秦當年的制度有多嚴格,大家都是知道的。而趙國只僅僅在軍事方面有所成就,在經濟、政治方面遠不如秦國。

綜上所述,趙國可以守住長平的利率是很小的。即使在趙王不臨時更換主帥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