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為什麼始終沒有研發高容量電池?

尹詩敏


蘋果從來就是一家為了最新技術願意買買買或者花重金自行研發的技術驅動型公司,電池也不例外。


從2007年推出第一代iPhone開始,蘋果逐漸從一家“組裝廠”通過不斷地投入資金收購初創公司以及自主研發在關鍵部件上掌握核心科技。


2010年,蘋果在iPhone 4上推出自己設計的處理器Apple A4,到了2017年,iPhone X不僅換上了自研的GPU,更是為了Face ID人臉識別功能在過去7年間收購了9家公司。



蘋果在研發上一向大手筆,2018財年要花掉140億美元,超過了蘋果1998年到2011年研發支出的總和。


解決了處理器芯片、GPU和Face ID之後,電池這個痛點已經成為了蘋果自研的下一個攻關目標。就在這個月的早些時候,蘋果宣佈以6億美元收購戴樂格半導體公司(Dialog Semiconductor)的部分業務,包括它的電源管理技術的專利授權以及部分資產。


戴樂格是是全球最大的電源管理芯片製造商,也是和蘋果穩定合作多年的 iPhone電源管理芯片供應商。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除了技術和產品,還將有300名Dialog的人才團隊加入蘋果,佔Dialog員工總數量的16%,這也是蘋果有史以來最大的收購人數。


由此看來這次蘋果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改善iPhone目前電池續航不佳的現狀,雖然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下一代的石墨烯電池還遠遠沒有到達投入商用的階段,但蘋果的這次收購至少可以進一步提高目前鋰電池的使用效率。



高挺觀點


電池一直都是蘋果手機的軟肋,即使是售價近萬元的iPhone X也僅配備了2716mAh的電池,基本上需要一天一充。相比之下,安卓手機的電池大多在3000mAh以上,超過4000mAh的也比比皆是。那麼蘋果為什麼在電池選擇上這麼保守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控制成本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現任蘋果CEO蒂姆·庫克之所以受到蘋果董事會的青睞,在於他太能省錢了。從物料上來看,iPhone X的成本價格只有2700元出頭,實際價格卻賣到了8000元人民幣。儘管當中還要刨去設計、人工、宣傳等費用,但iPhone X無疑是目前最賺錢的智能手機。蘋果也因此佔據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90%以上的利潤。

iPhone手機成本低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省則省”,這一原則在電池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從iPhone手機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看,蘋果選用的手機肯定不是業內最好的,否則也不會出現“過冷關機”的現象。為了避免電池“掉鏈子”,蘋果甚至在iOS中專門開發了一套降頻功能,防止CPU頻率過高造成供電不足而造成手機關機重啟。

所以蘋果如果要在iPhone上使用大容量電池,無論是研發費用還是製造費用,都勢必會造成手機成本提升,利潤減少,這是庫克和蘋果的股東們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二、研發難度大收益小

蘋果本身是一家手機制造商,而非電池研發企業,研究電池並非蘋果的強項。iPhone手機的電池一般由國內和三星等廠商提供,由蘋果統一採購之後,再交由富士康、和碩等代工廠組裝。

而想要研發大容量電池,蘋果必須與生產電池的企業合作,花大力氣研究相關的技術。而我們知道,智能手機的電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太大的發展,很多相關技術都遇到了瓶頸,這絕非是一兩家手機廠商能夠解決的。最終可能對情況是蘋果投入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美元研發高性能電池,但卻沒有太大的收穫。

相對的,即使將iPhone手機的電池容量提高一倍,也無非是從一天一充變成一天兩充而已,根本沒有本質的改變,也無法為用戶帶來體驗上的實際提升。所以研發新電池對於蘋果來說根本就是吃力不討好,雖然不說完全沒有必要,但也絕對不是最優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新電池技術應用週期太長

高容量的電池意味著較高的能量密度,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即使能夠研發出來,短時間內也無法應用在消費領域,必須經過嚴格的測試證明它是安全可靠的。比如被視作是未來電池主要發展方向的石墨烯電池(Graphene Battery)已經研究了好幾年了,但依舊沒有進入消費領域。

更重要的是,蘋果手機的出貨量每年達到數億臺,即使百萬分之一的故障率都將會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三星Note 7就曾經因為電池設計問題而導致在全球範圍內發生了上百起自燃事件,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蘋果、三星這樣體量的手機供應商在面對電池的問題上往往會更加保守,絕不會輕易使用新技術。

而一個新的電池技術研發出來,要證明它絕對安全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這一時間成本對於蘋果來說太高。

四、現有的電池技術夠用了

雖然不少iPhone手機的用戶都抱怨電池不夠用,但實際上即使一天一到兩次充電,也不會給用戶帶來太大的困擾,因為生活中隨處可以找到充電插座,實在不行還有充電寶。自從電池不可拆卸設計普及以來,絕大部分用戶都習慣了智能手機需要經常充電的“缺點”,也有太多的方法來應對。

綜上所述,電池技術研發難度太大,而目前又沒有一個迫切的需求來促使蘋果在iPhone手機上使用高容量的電池,所以蘋果沒有足夠的動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這些技術可能也的確在研究當中,只不過處於保密的緣故,並沒有讓大家知道罷了。如果哪天三星、華為等競爭對手搞出來能夠待機一週的智能手機,蘋果自然也會在這方面有所動作。


貓眼看數碼


  無論是續航時間,還是電池容量,蘋果手機電池的表現都比較差。事實上,蘋果也深知手機電池存在的問題。那麼,蘋果為何沒有研發大容量電池呢?


  風險大:眾所周知,蘋果手機以輕薄著稱的,這意味著留給電池的空間非常小。在同樣的空間內,要想增加電池容量,只有提高電池密度這一個辦法。

  從技術角度來說,手機電池密度大了,弊端就是發熱量大,甚至容易爆炸。此前三星Note7爆炸門事件,就是因為電池密度過大所致。加之蘋果要手機已經標配了無線充電功能,電池密度如果太大的話,爆炸風險就更高了。為了保證手機安全,蘋果才不會研發大容量電池。


  成本高:蘋果手機的高利潤是業界聞名,為了提高利潤,蘋果會壓縮每一個配件的成本。最近兩年,手機電池技術發展遇到瓶頸。要想研發大容量電池,投入非常大,而且效果並不顯著。對於成本控制嚴格的蘋果來說,肯定不會投入大量資金研發大容量電池。更何況,大容量電池很難給蘋果帶來更豐厚的利潤回報。


  研發週期長:大容量手機電池的研發,需要一個很長的週期。嚴格來說,手機大容量電池研發出來後,需要進行各種測試,以驗證電池的穩定性。

要知道,手機電池還是有風險的。


  總之,大容量手機電池研發不僅週期長,而且研發投入大,這是蘋果不願意研發大容量電池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大容量手機電池有爆炸的風險,三星已經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蘋果顯然不願意重演三星的悲劇。


賈敬華


電池一直都是智能手機的軟肋,也是影響智能手機升級的一個關鍵性的指標,但是很遺憾的是安卓和蘋果的電池都不抗用,即使是蘋果都只是對電池有少量的提升。為什麼呢?


一、電池研發是行業行為,不止是蘋果一家公司努力可以達到

電池是一個行業行為,行業裡所有廠商都在關注,但是電池容量越高就意味著越危險,還記得三星電池沒有處理好在飛機上爆炸的事件嗎?

所以,電池就必須要是安全的,否則就不能使用,比如被視作是未來電池主要發展方向的石墨烯電池(Graphene Battery)已經研究了好幾年了,但現在仍然沒有商用。

而電池是手機的一個環節,蘋果的更大的對手機改造在操作系統和軟硬件結合,很難是蘋果一家公司去推動。而且也不能急,如果電池良品率不高,由此的故障率,以及安全風險,任何手機廠商都不敢冒險的。


二、成本控制

庫克是供應鏈專家,對於庫克來說保證利潤率是核心,比如iPhone x的成本不到3000,但是售價8000,利潤高達62%。

蘋果的核心競爭力是操作系統,如果在電池研發投入太多費用,那就會影響蘋果的利潤率,對於蘋果來說是不可能承受的。特別是目前蘋果股價這麼不好的情況下。

三、研發新電池收益小風險高

研發電池需要和電池企業合作,這具有極大的的投入,投入後可能就有巨大的風險,甚至沒有廠商願意使用。所以研發電池對於蘋果來說風險太高。

蘋果完全可以搭便車,等電池研發後,第一個使用就好了。這樣對蘋果的風險最小。


四、現在電池使用可以滿足基本需求

現在安卓一天一充值,蘋果一天兩充值,看起來比功能機待機短的多,但實際還是用戶使用頻次大大增加。但是現在電池也是夠的。蘋果通過異型電池等也在提升電池容量。

華為和蘋果那個電池容量更大?


毛琳Michael


相信不少果粉都有這樣一個感覺:無論是iPad還是iPhone,蘋果產品外觀、流暢度、操作體驗都沒話說,但最大的弱點就是電池不耐用。現在的安卓手機容量大都在3000毫安以上,而蘋果手機目前最大容量也就2800毫安左右。

既然蘋果公司這麼有錢,為何不研發高容量的電池呢?

1.大容量≠續航長

用過安卓系統的人都會發現,如果我們打開某個軟件之後,如果不去手動退出運行的話,它會一直在後臺運行,導致用電量的增加。而由於操作系統的原因,蘋果的後臺可以徹底被關閉掉,節省了部分電量。這也是為什麼安卓電池容量大,但卻比蘋果更耗電的主要原因。

2.蘋果對外觀的極致追求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如果想要更大的電池容量,將意味著手機的厚度也會相應增加,蘋果產品就難以做到像現在一樣輕薄美觀。另外,蘋果手機內部電子元件非常多,要想在極其有限的空間裡再空出一部分提升電池容量,技術難度將是相當大的。

3.從利潤等方面的考慮

獲得更多利潤的方法,當然是儘可能多地銷售蘋果產品。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電池的老化將導致產品卡頓,用戶體驗變差。而如果解決了電池容量的問題,導致蘋果產品太耐用,或許蘋果銷量會大受影響?另外,更換電池及其他售後服務,也能為蘋果公司增加不少利潤呢!

如果大家的手機電池已經老化,除了換手機外這個選項外,還可以更換電池哦~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什麼鬼研發電池,我們也沒有要求蘋果用上新技術的電池啊,只不過是想蘋果增大電池容量而已。可是蘋果偏偏就不滿足大家。

高容量的電池難嗎?不難啊,要求供應商提供高容量的電池就好。而且安卓都配備了大容量的電池了,千元機能夠做到事情,蘋果做不到?這些事情對於蘋果來說,根本不是事。

但是蘋果如果需要配備高容量電池需要這種:重新設計機身設計和增加成本。

加厚機身

蘋果每一年都是小電池容量的,如果下一代需要配備高容量的電池的話,必然需要在原來基礎上重新設計手機內部的設計。蘋果手機本身很多元器件,內部設計寸土寸金,iPhoneX就是因為內部佈局的問題導致散熱不行。

所以,蘋果需要付出很多成本重新設計機身,甚至要加厚機身的厚度。蘋果本身就很看重手機的握感和厚度,所以,蘋果就不願意弄個大電池。

蘋果想要節省成本

重新設計的成本是一項成本,物料成本也是其中之一。庫克是供應鏈管理的高手,也是為企業省錢的高手。而且企業的利潤影響庫克的收入,庫克當然省得就省的啦。

當初就是庫克這種扣的精神把蘋果從破產邊緣救回來,現在讓它成為萬億的企業。

而且,蘋果很驕傲的,覺得即使沒有大電池,但是大家還是買的。

最後,過幾年,說不定蘋果會把大電池當作新iPhone的賣點,好像今年的雙卡雙待一樣。


太平洋電腦網


手機電池本質上屬於化學、材料範疇,電池之所以能產生電,是由電池材料上進行的主要反應(電子轉移反應)而成,這也意味著每一種材料的組合(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正負極)都具有固定的理論能量密度的上限,現存的任何材料都無法實現無限的能量存儲和交換。

就拿常見的鋰電池來說吧,其原理非常的簡單,就是正極和負極產生那個氧化還原反應,帶電的鋰離子在電解液中在石墨和鈷酸鋰之間來回循環。

人們能做的,也就是更換正負極的材料,在電解液中添加活性劑等等,本質上完全沒有變化,只是效率上有所提升。這種原理就決定了它所能存儲的物質能量幾乎完全取決於電池的體積。

大家經常聽到這家電池技術實現了突破,那家幾秒鐘充滿電池,其實都是在特定的試驗環境下實現的,應用到手機上成本太高,甚至在手機狹窄的空間中根本無法實現。

前段時間石墨烯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望可以在負極材料方面取得重大成功,看到了吧,其實也只是更換電極材料,本質上仍然沒有變化,儘管這次提升效率可以成倍。

我們也要看到其中的代價,就是石墨烯的價格奇高,儲能效率也較低,而且預鋰化處理與製造難度大,存在大量不可逆容量,商業應用目前幾乎不太可能。

正極方面,行業普遍採用鈷酸鋰,因為它容量高、循環性能好,雖然貴一點,但對手機續航提升還是有所幫助的,大家也願意多花一些成本。

在電極材料的選擇方面,科學家已經翻遍了化學元素週期表,一個個試探,如果有效還要進行大量的驗證,比如會不會出現較嚴重的副反應?材料成本是否太貴?安全性能不能得到保障?是否符合批量生產等等。畢竟手機是隨身攜帶的,一點點安全風險都要嚴格控制,你看三星NOTE 7的電池爆炸帶來的影響有多嚴重呀。

蘋果也不是神,無法突破顯示世界的束縛,到那可以相信,如果有人真的研發出一款高容量、體積小、充電快、還沒有風險的電池,那麼他幾輩子不用擔心吃喝了。


快科技問答


眾所周知,相比安卓手機動輒三四千毫安時的電池,iPhone的電池容量實在是太小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蘋果一直不曾在電池容量上取得大突破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張iPhone 6s的拆解圖。

可以看到,iPhone裡面空間是十分緊湊的,留給電池的地方只有這麼一點狹長的底盤,這就好比一線城市的土地,那可都是寸土寸金啊。

這是iPhone最後拆下來的主板一個L型,上面集成著芯片、內存、各種傳感器和模塊。

就是這麼一個L型主板,一直沿用到iPhone X發佈。蘋果沒有想過節省內部空間嗎,當然想過,iPhone 7上取消了耳機孔便是出於這個目的。

於是我們看到了什麼,iPhone7的電池容量為1960毫安時,iPhone7 Plus的電池容量為2900毫安時,比iPhone 6s大了14%。不管怎麼說,還是多了一點的嘛。

iPhone空間是寶貴,可我就是想要個大電池,蘋果為什麼不給。在我看來,有這麼幾點原因。

  • 設計是第一要素

蘋果首席設計師喬納森曾說過,對於蘋果手機來說,設計是我們首先考慮的,其次是用戶體驗。我們知道,蘋果一直在追求輕薄的機身設計,而iPhone這麼狹窄的空間想要做個大電池,目前只能增加厚度。這麼一來,無疑違背了他們的設計理念。

  • 自信

蘋果有絕對的自信能通過自己的系統優化結合低功耗的硬件,達到不俗的續航。事實上他們做到了,以iPhone7這麼小的電池卻和3000毫安時的安卓手機續航差不多,你只能讚歎iOS的優化確實做得很棒。

我們雖然電池小,可是我們耐用啊,那我們為什麼要加大電池?

  • 成本控制

增加電池容量意味著更高的生產成本,而研發高容量的電池更是增加了科研成本。何況電池技術已經20年沒進步,蘋果不可能花時間花精力在電池上。再說電池新技術已經有實驗室在開發,蘋果只需要等待技術量產商業化。

目前也沒有任何數據表明,讓iPhone電池容量暴漲,會有多少消費者從安卓投靠到iOS。

說到底,研發高容量電池無非是個人的一廂情願,請記住,蘋果是一個設計公司。


找靚機


我是個重度蘋果愛好者,從使用iPhone 3G至今的iPhone X累積了多年的設備使用體驗。蘋果的產品無論是外觀、系統的流暢度抑或操作體驗,機油們應該都跟我一樣感覺:頂尖設計、簡單易用、如絲般順滑。

可蘋果還是有一個詬病一直被機油們(包括我)嗤之以鼻、甚至覺得無解的問題。就是電池問題。

蘋果公司作為電子產品最頂尖的企業,這麼多年來為什麼不著手解決電池容量的問題?

眾所周知,安卓系統的設備早些年就打著“大容量電池”的旗號對蘋果進行口誅筆伐。一般都3000毫安起跳,動輒4、5000毫安,著實誇張。就電池我想替蘋果洗一洗(本人淺解,不喜勿噴):

系統問題:

蘋果最自信的地方無疑在硬件技術和系統。最初我使用iPhone4的時候,至少要一天2-3充。

但隨著日更夜替我發現,蘋果對系統的優化、技術上的追求,即使之後的iPhone尺寸逐漸增加,在滿足性能提升的同時,功耗卻在下降。相反安卓系統方面帶有的某些國產流氓全家桶,系統優勢立馬甩安卓幾條大街,2800毫安的電池遠超安卓的“超大容量”。

外觀問題:

手機內部空間寸土寸金,想要保持輕薄的外觀同時擁有超大容量的電池,我相信不是隻有蘋果一個廠商在想的問題。在蘋果對系統調度那麼自信、對外觀追求那麼極致的情況下,手機內一個3dtouch 屏幕模組、一個線性馬達等諸如此類的高科技元件,對比之下,你要高科技呢?還是要華麗外觀呢?還是要電池容量?

其他:

至於蘋果公司就電池的利潤和考慮收入產出比這種這麼深奧和充滿商業性的問題我就不作分析了。

畢竟這個世界上也沒有十全十美不是嗎?


小眾科技


我覺得有錢與否和蘋果研不研發高容量電池沒有必要關係,而是與市場價值和電池技術成本有關。


作為一個消費者來說,蘋果給我的切身體驗也是電池太不經用,就拿我的古董iPhone6s來說吧,竟然只有1715mAh的電池容量。相比國產手機的什麼充電五分鐘通話幾小時或者動不動就是大幾千毫安容量的電池。蘋果手機配置的電池確實容量小。

為什麼蘋果不選擇研發高容量電池呢?

第一,機身設計問題,我們都知道蘋果一直是高端手機領域的領導者,無論是iOS優良的性能以及芯片處理器各硬件的完美兼容或是機身的設計,都在智能手機界引領了一股潮流。而蘋果公司一向追求的用戶體驗也在機身設計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為了超輕超薄的手感設計,不得已縮減電池體積。而在現如今的電池技術上,縮減體積電池容量必將受影響。

第二,電池技術成本問題,也許有人會說國產手機大容量電池比比皆是,但是要在保證體積不變的前提下大大增加電池容量,難度很高。具體的可以去了解一下現在常用的鋰電池的原理就知道了,並且目前很多電池公司聲稱的快充或者說用特殊材料技術比如石墨烯技術的新型電池都還處於實驗室階段。一個成熟的技術要從實驗室走出來到量產還是需要長時間的驗證並且是在不考慮成本的情況下(現在石墨烯的價格不菲)。

第三,市場價值問題,其實算是總結第一條第二條,就算蘋果的供應鏈研發出了高容量電池,體積、成本卻上去了,影響機身外觀不說,如果發生了三星note 7一樣的電池爆炸事件,這給蘋果的影響會多大,這種大容量電池安全得不到保障,誰又會安心隨身攜帶它呢?!消費者的眼睛是明亮的,尤其是蘋果這種關注度高的手機廠商,顯然從神壇掉下來的風險太大了。因此在高容量電池方向上,蘋果也很慎重。

當然蘋果作為一個高科技公司也想盡辦法在系統軟件或硬件功耗上來“省電”,通過技術手段來cover掉電池容量小的不足。

如今隨著智能手機日新月異的更新換代以及其帶來的娛樂方式的不斷髮展,手機已變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亞於穿衣穿鞋(很多人手機不帶在身上就會渾身不自在),而電池作為能源保證手機的續航就顯得彌足輕重。

我們常人能想到的蘋果公司肯定更不用說了,因此只希望電池技術以及材料成本能夠快速發展改善,這樣不光是消費者還是商家都會是受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