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破理財經理的營銷陷阱?

金樓家Kening


如何識破理財經理的營銷陷阱?好好一個銷售行為,搞得像商戰片一樣。

我覺得所謂的營銷陷阱,無非也就是飛單、虛假宣傳、誤導銷售。

飛單

所謂飛單,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向客戶介紹、推銷的理財產品,並不是銀行自身的理財產品,也不是銀行允許範圍內的代理產品(如保險、基金、信託)等,打個比方,某基金公司一共有100只基金產品,但是銀行只代理銷售其中的90只,那麼另外10只產品,就屬於飛單,因為脫離了銀行的監管範圍內,如果出現問題,銀行理論上是不負任何責任的(當然有的人說工作人員是銀行的,我也是在銀行網點買的,怎麼就能不負責任,我只能說銀行頂多是監管不力,但是還真不能負產品的責任,這是兩回事),如果是我舉的這個基金的例子還好,如果是一些高風險的投資產品(或者說談不上產品,就是投資協議或合同),那麼出現風險,本金虧損的可能就很大,可以查一下相關新聞,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的例子。

虛假宣傳

所謂虛假宣傳,就是把有風險說成無風險,把風險大說成風險小等等,比如現在銀行裡很少有保本理財,大多是非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但是會有一些理財經理把風險比較小但是確實有風險的產品,告訴客戶說是保本的,沒有風險的,豈不知監管部門明文規定,銀行不可以承諾保本保息,也不能剛性兌付(就是出現風險不能無條件給客戶賠付)而是要根據合同來,這就是虛假宣傳。

誤導銷售

這個也比較常見,比如你本來想存款,給你弄成理財,你本來想買個理財產品,結果被忽悠買了保險產品,你還以為買的是存款。

總之,擦亮眼睛,看看合同上到底是怎麼寫的,多問一些為什麼,多學一些理財知識,這樣你才能更好的識別。


鑫財經


如何識破理財陷阱?

說起理財被忽悠的最多的還是那種銀行代銷的保險理財,這麼多年銀行代銷的保險公司理財產品種類也很多種,有分紅型的、投資連接型的,現在最多的就是年金型的,萬能賬戶這些。


這些年很多買過這種保險理財的人都有過吃虧,這種保險理財提前取錢損失很大,客戶都很難理解,我存錢沒有收益就算了,本金都能虧那麼多。其實這都是有原因的,只是業務員介紹產品的時候沒有說清楚。


首先業務員賣出去這種產品會有提成,保險公司銀行都會有收益,這種產品一般都是長期的產品,所以買了之後沒多久,想退錢就只能退現金價值了,可能只有本金的五六成,扣的錢也就是公司銀行業務員給分了。

最重要的口頭上的承諾用遠比不上字面上的保證,除非有錄音。很多理財經理為了個人利益忽悠客戶,介紹產品時候含糊不清,以把你說糊塗了為目的,特別去講優點,甚至是誇大,然後缺點就一帶而過。客戶只看中收益了,可能就忽略了其他一些條款。



買理財產品首先要明白,收益跟風險永遠是成正比的,如果是保本理財收益肯定不會太高,如果有人說年化收益能達到8個點以上還保本保息,那一定是騙你的。



雲慶財經


一般來講銀行產品選擇的誤區大概有以下幾點:

1、結構性存款屬於傳統存款

錯。結構性存款也是具有投資性質的,不屬於傳統存款,也是有一定的收益風險的;並且結構性存款辦理前需要簽署一份協議,協議揭示投資風險,要求投資者清楚知曉並自行承擔。是否為傳統存款業務,這一點是需要在業務辦理之前詢問清楚的。

2、收益型保險產品都是騙人的

錯。具有誤導性的保險產品一般是分紅險,因為分紅險會允諾客戶較高的收益,但分配的紅利會根據保險公司的經營業績而上下浮動,並非固定的利率寫入合同裡。所以一般達不到預期收益的保險產品大多是分紅險。客戶在選擇保險產品前一定要詢問清楚,利率是否寫入合同內,若寫入合同,那麼收益是有保障的。

3、高收益理財和低收益理財產品都是一樣的風險等級

錯。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這是資本市場亙古不變的真理,銀行理財產品也是一樣。但凡收益明顯高於同業其他理財產品的,一定是選擇了風險更高的投資渠道。所以購買理財不僅要關注收益率,更要關注收益率背後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