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第七篇:大秦帝國千年鳳凰涅槃史

大秦帝國在嬴政滅六國之前,

歷經千年

本文講訴這千年裡大秦帝國鳳凰涅槃的過程。


一、秦襄公,馬革裹屍終成奴隸到諸侯


秦朝的祖先是商朝貴族,在武王滅商後,隨之衰落,後來三監叛亂,秦祖先參與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定後,淪為周的奴隸。

一直到周穆王時期,嬴造父善於駕車,幫助穆王平定東夷徐國徐偃王謀反,被封趙城(今山西境內),自此嬴姓也叫趙氏,趙氏族人一支留在山西趙城繼承趙氏大宗,另一支遷居到甘肅境內,繼承嬴姓的大宗,兩支獨立發展,秦趙一家由此而來。

嬴姓一族,嬴非子善於養馬,得到周王的賞識,被封秦地(天水),嬴姓開始立國,成為周的附庸,擺脫了奴隸的身份,開始較為獨立的發展道路,勢力開始從甘肅往關中靠攏。

嬴姓一族一直為周守衛西北,保護宗周關中的安全。

到了周厲王時期,無道,國人暴動,西戎發生叛亂,殺死了嬴姓大宗,嬴姓遭受重創,宣王讓小宗非子曾孫秦仲繼承大宗,繼續同西戎作戰,秦仲後來死於同西戎的戰鬥中,宣王給了秦仲五個兒子七千兵卒,繼續同西戎作戰,打敗西戎,長子被封為西垂大夫,是為秦莊公,後來也在同西戎作戰中犧牲。

莊公兒子襄公很具有政治敏感性,在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主動勤王,擁立平王,和衛國、晉國、鄭國一起保護平王東遷,因功被封為諸侯,並且封秦岐山以西實際上被戎人所控制的土地,雖然未得其實,但是自此成為獨立的伯爵諸侯國,並且名義上擁有岐山以西的廣大土地,為秦的強大之路指明瞭方向。

此後,秦數代君主為了岐山以西的廣大土地而奮鬥不止,包括襄公在內的數位國君都死在同西戎的岐山以西控制權中,不斷地向西推進秦國的勢力範圍。

秦嬴一族從奴隸到諸侯之路可謂是建立在祖先的馬革裹屍之上的。

二、秦穆公、並國十二稱霸西戎


秦國從襄公雖然一直不斷推進勢力範圍,但是真正巨大突破的在穆公時期。

穆公時期,任用百里奚和蹇叔等人,發展經濟,驪姬之亂後輔助晉惠公和文公,和惠公文公結為親家,史稱秦晉之好。

本想借機控制晉國,可惜被惠公爽約,文公借力穆公阻擋了楚的霸業進而成就了晉的霸業,在晉文公在世的時候,沒能討到便宜。

在晉公文去世後,秦穆公不聽百里奚和蹇叔的勸告,在晉文公和鄭文公新喪期間,任用百里奚和蹇叔的兒子孟明視等人越過晉境打算聯合鄭國駐紮的秦師突襲鄭國,被放牛大叔玄高用計退師,回師途中在崤山被晉主帥先軫打了伏擊全殲,主將被俘虜,秦穆公染指中原的夢想破滅。

秦穆公東進受阻,只能向西發展,任用在西戎當大臣的由余當謀士,滅國十二,闢地千里,稱霸西戎,東方受阻,西方獲得重大突破,被周王封為西方諸侯之伯。史稱“襄公有其名,穆公有其實”。

此後,由於晉國稱霸中原百年,秦國為了東進,聯楚攻晉,但是一直被晉壓制,秦恆公時期麻隧之戰被晉打敗,徹底被晉打壓了氣焰,好幾代沒緩過來。尤其是春秋雙碧之一的晉悼公,天縱之才,八年之內九合諸侯,獨一無二的霸主,秦國只能重修秦晉之好,被晉壓制著走完了春秋。

三、秦孝公、商鞅變法一超多強


進入戰國後,晉終於三分了,壓在秦國頭上的大山終於倒塌了,但是霸主的遊戲並沒有結束。

晉之後,三分之一的魏開始崛起,魏文侯李悝變法,率先稱霸,尤其是吳起陰晉之戰五萬打敗五十萬秦軍,南邊的楚悼王吳起變法打敗秦國阻斷了秦南下之路,秦國在此背景下步入戰國。

魏文侯的霸權和楚悼王的強大是建立在秦國的重創基礎上的,尤其是西河產糧之地落入魏國手中,同時秦國被魏國阻斷了和東方中原各國的交流,本來就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這下更不受待見了。

秦國目睹魏國的強大,尤其是秦公子連流亡魏國三十年,耳濡目染魏國的變法,在後來回國奪權繼位,是為秦獻公,回國後積極進行改革,廢除殉葬制度,解放青壯勞動力,設立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往東遷都,表明收復河西的決心,並且在石門之戰中打敗韓魏聯軍,為孝公收復河西和孝公變法奠定基礎。

孝公繼位後,繼承父志,深化改革,公元前356年,任用衛鞅,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商鞅兩次變法,獎勵耕戰,廢除貴族世襲,制定十二等軍功爵制等,使得秦國開始強大,並且在後來魏國因為馬陵之戰被齊國打敗後,聯合齊趙等軍隊,打敗魏國,收復河西之地。

經過獻孝兩代的努力,秦國一舉從幾近滅國到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奠定了秦滅六國的基礎。

四、秦惠文王、滅蜀奪巴居高臨下山東六國


孝公去世後,留下了一個路不拾遺,羞於私鬥,人人爭先的秦國。

惠王繼位後,強調依法治國的秦國,此時有兩個對法治威脅人,一個人是名義上絕對權威的秦國君主惠王,另一個則是變法的操盤手商君,他們都有可能將依法治國變成以人治國,此時秦國已經完成了變法,商鞅對秦統治階級的作用就下降了,與此同時反而對統治階級的地位有衝擊,於是惠王卸磨殺驢以謀反罪車裂了商鞅,使自己成為唯一的權威。

孝公在世的時候,奪回了魏佔領的秦西河之地,解除了秦臥榻之患。

惠王為了進一步為東進做準備,繼續攻打魏國,在黃河以西站穩腳跟的同時,佔領了部分黃河以東的地區,建立了東出函谷關的陣地,介於秦的鋒芒,山東六國建立合縱聯盟,共同抵擋秦東進。

在東方暫時受阻的時候,秦在西方和南方不斷解決後顧之憂和開闢生存空間。

在西方,滅了戎最強大的一支義渠,設縣,極大地穩定了秦的後方,為秦攻打山東六國解除後顧之憂。

在南方,司馬錯滅蜀國,同時張儀使楚,以秦國六百里地使得楚懷王斷絕和齊國的盟友關係,後秦反悔,雙方大戰,秦打敗楚軍,奪取楚的巴中,並俘虜楚懷王,楚懷王客死他鄉,秦國滅蜀奪巴,使得秦巴蜀關中連成一片,對山東六國有居高臨下之勢(西高東低)。

秦惠王在堅持東進的同時,滅義渠解除後顧之憂,滅蜀奪巴同時破壞合縱,為秦最終掃六合奠定堅實基礎。

五、秦昭襄王、徹底打垮山東五國


惠王之後,三晉中百年強魏被秦的陰晉之戰,齊的桂陵馬陵之戰已經遷都大梁苟延殘喘,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下成為三晉的領頭人,齊國經過威宣二王的經營,並且遠離秦國,和秦結盟,成為東方霸主,楚國吳起變法,雖然被秦打敗,但是並吳越,也算是駱駝一支。其他幾個諸侯國,暫時還屬於二線。

但是當時這幾個一線強國,都在秦昭襄王時期被打垮。

惠王死後,兒子武王嬴蕩繼位,武王好武,在一次扛鼎的過程中被砸死了,只在位四年,但是在位四年期間,奪取韓國的宜陽,拔出了秦東出函谷關最大的一個障礙,設置三川郡,將韓國一分為二,推進了秦掃六合。

嬴蕩死後,在燕國當人質的公子稷(武王弟弟)在趙武靈王的扶持下繼位,母親宣太后當政,就是大名鼎鼎的羋月,魏冉當丞相。

昭襄王繼承先祖掃六合的偉大事業,任用白起在伊闕之戰打敗東進的首要敵人韓魏,殺死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徹底打垮了韓魏。

打完瘦弱的二線,秦國開始對一線強國展開進攻。第一個被打垮的是齊國,不過這不是秦擔當主力,但是不亂誰是主力,對秦效果都是一樣的。

在齊宣王時期乘著燕王子帶之亂,差點滅了燕國,燕昭王在趙武靈王扶持下繼位,勵精圖治,制定與天下共圖之的策略,誘使齊滅了宋國,聯合三晉和秦等五國,進攻齊國,基本上滅了齊國,雖然齊國後來田單火牛陣復國,但是東帝齊國基本上算是被打垮了,從此一蹶不振。

在韓魏齊垮了以後,將相和的趙國還是很強大,秦昭襄王任用白起對瘦死的駱駝楚國發動攻擊,嫣之戰打敗楚國主力,淹死數十萬人,此後不斷進攻楚國,迫使楚遷都,不斷地進攻下,楚國基本上被打垮。

此時山東六國,韓魏楚齊都被打垮,燕國在昭王之後猜忌樂毅,迫使樂毅出走,也開始走下坡路,不過由於秦燕之間有強趙,所以燕國暫時相安無事,此時山東六國能和秦國一爭高下的也只剩下趙國。

由於趙國在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強大,趙惠王時期文有名相藺相如,武有廉頗李牧趙奢等名將,秦趙暫時相安無事,頂多在澠池相會等外交事宜上有摩擦。

秦和趙國相安無事期間,任用範睢為相,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聯合齊燕,進攻韓魏楚,韓國迫不得已割飛地上黨郡給秦國,上黨郡軍官不願意拱手讓之,轉而投降趙國,終於引起雙強秦趙之間的曠世大戰:長平之戰。

在雙方都投入舉國之力的情況下,趙國廉頗進攻不利,轉而防守,被秦用間,使得趙孝成王任用趙括,雙方進行戰略大決戰,趙括被白起打敗,長時間的圍困下突破無果,被殺四十五萬人,趙國徹底被打垮,不過此後趙國賄賂應候範睢,丟失了一舉滅亡趙國的時機,昭襄王還因此冤殺了白起,並且在隨後的邯鄲保衛戰中被趙魏楚三國聯軍打敗,但是依然使得戰國後期唯一能抗衡秦國東進的趙國徹底垮掉。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多年期間,基本上打垮了山東五國,並且遠交近攻打破合縱聯盟,基本掃除了秦政掃六合障礙。

六、秦始皇嬴政、掃六合


昭襄王在位期間,太子去世,次子安國君立為太子,安國君當上太子後,立了華陽夫人為正夫人,但是華陽夫人一直沒有子詞。

商人呂不韋看中在趙國當人質的異人,在他的經營下,讓異人當了華陽夫人的養子,並且成為安國君的繼承人,當時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異人在趙國期間,娶了呂不韋的愛妾趙姬為妻,生下嬴政。

後來昭襄王邯鄲保衛戰期間,異人在呂不韋的安排下回國,改名子楚,因為華陽夫人是楚國人,改名為討好華陽夫人,昭襄王去世後,安國君繼位,但是安國君只在位一年就去世了,異人繼承王位,是為莊襄王。

莊襄王也是短命鬼,只在位三年就去世了,兒子嬴政繼承王位,年少,呂不韋擔任相國,和趙姬有私情,把持朝政。

嬴政當政後,除掉了呂不韋的勢力,呂不韋飲毒自殺,軟禁了自己的母親,解除了束縛後,嬴政開始了先祖掃六合的收尾工作。

首先滅亡的是三晉中韓趙,韓國由於地處秦東進的必經之路,而且最為弱小,所以最先被滅,公元前230年,嬴政派內史騰滅韓國,俘虜韓王安,設韓國為潁川郡。

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一直被燕國屢次乘火打劫,這為秦國滅趙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秦國也借援燕為藉口攻打趙國,趙國雖然苟延殘喘,但是在李牧等率領下,堅強抗爭,趙國後來聯齊未果,並且秦賄賂郭開反間計殺死李牧和棄用廉頗,趙自毀長城,公元前228年,王翦俘虜趙王遷,公元前222年,王賁攻打下代地,趙徹底滅亡。

在滅亡趙後,燕的作用就下降了,秦國開始滅燕之戰,燕王太子丹迫不得已,派荊軻刺秦王,失敗後,秦王嬴政增兵滅燕,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首都薊(今北京),燕王喜和太子丹跑到遼東,後來燕王喜為求和,殺了太子丹,王賁於是率領主力南下攻楚,燕獲得短暫的苟延殘喘,後來王賁在滅亡楚國後,北上滅了燕遼東殘餘勢力,俘虜燕王喜,燕滅亡。

三晉中,魏是第三個被滅的(趙先被滅邯鄲,後滅的代),百年霸主魏國經過連年戰爭,不斷地割地,只剩下大梁附近的一些城池了,在王賁水淹大梁城下,公元前225年,魏王假出城投降,魏滅亡。

秦在滅三晉和燕過程中除了滅趙過程中有些波折,總體上算是很順利。三晉和燕滅亡後,齊由於一直和秦遠交,暫時還不宜動手,南方的楚國成為第五個被滅亡的對象。

在滅亡楚國的過程中,秦受到了打擊,因為楚國曆史上很狂,地處荊楚,人民都好鬥,而且楚國在滅亡越國後,幅員過於遼闊,戰略縱深很大,滅亡楚國是一件艱鉅的事情。

但是嬴政在滅亡三晉之後,有了一絲驕傲之情,任用二十萬大軍足以滅亡楚國的少壯派將軍李信,棄用需六十萬大軍才能滅亡楚國的王翦。最終由於孤軍深入,被楚國打的打敗,李信差點被俘虜,嬴政親自上門請王翦出馬,並且允諾舉國之力六十萬大軍,王翦採用陣地戰,幾個月和楚軍對峙,楚軍消耗不起,在決戰中項燕被王翦打敗,最終王翦俘虜楚王負芻,歷時一年多,公元前223年攻破壽春,楚滅亡。

在山東五國都滅亡後,只剩下遠交的對象齊國了,齊國一直處於燕滅國戰爭中沒有緩過勁來,但是由於多年和秦結盟,在秦滅六國戰爭中也置身事外,所以保留了一定的實力,但是由於齊相後勝一直被秦賄賂,極力慫恿齊王建朝秦,不參與秦滅六國戰爭,也不備修軍事,導致擁有七十多城的齊國整體上戰鬥力很弱,人心不思齊,在王賁滅燕後,公元前221年,從北而下,一直打到齊都臨澤,齊毫無防備,在後勝的建議下,齊王建不戰而降,最後而死於鄉野,是山東六國中最窩囊的一場滅國戰爭。

秦王嬴政,從公元前230年起,十年間,滅六國,結束了王國時代,進入帝國時代,為了表彰自己的功勞,嬴政取三皇五帝的合稱,為始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