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的台播剧与网剧,在2018年贡献了哪些年度剧集?

文丨星河鹭

在上篇 中,【锋芒智库】把主要焦点对准了台播剧,除了《延禧攻略》是由网转台实现内容反哺、《镇魂》击破圈层壁垒之外,其他三部作品都实现了网台同步,并通过客厅文化走向了全民。时至今日,在网台权力持续更替的剧集市场,网剧已经完全拥有“半壁江山”,也有更大的话语权和精品诞生率。

本篇盘点的主焦点是网剧及其背后的Z世代审美,无论是《天坑鹰猎》还是《忽而今夏》它们都是各自领域中的圈层爆款,代表着当下网剧市场备受欢迎的类型剧集。即便如台播剧《香蜜沉沉烬如霜》,虽然是首部登陆一线卫视黄金档的古装玄幻剧,但其口碑发酵与CP走红,均在网络完成。而最受争议的《娘道》入选,并非因其低落到尘埃的口碑,而是在于它折射了网台受众的审美差异。

这一年的网剧,摒弃了注水猪肉式的制作方式,走向了短小精悍,“短剧”成为新风口;腾讯、爱奇艺、优酷三大视频平台深度参与上游内容制作,自制剧组成了海量的腰部内容矩阵;独特的会员看全集、悬疑青春类型剧场等排播方式花样迭出,付费会员总量再创新高……

在平台更加注重自制力量的2019年,网剧有望再掀高潮。

《恋爱先生》:“大而不强”的都市情感剧

台播剧进入收视率1.0时代,是2018年的显著特征。若要把2018年收视率TOP 10与2017年进行比较,有趣的排名出现了——以1.561收视率排名第一的《恋爱先生》,在2017年只能位列第七,被《人民的名义》《那年花开月正圆》《因为遇见你》等远远甩开。

即便如此,《恋爱先生》还是今年都市情感剧中的“头牌”。在收视率上斩获冠军宝座后,它163.8亿的播放量还仅次于《延禧攻略》,高于周迅与霍建华主演的《如懿传》。低迷的口碑则暴露了《恋爱先生》等一系列都市情感剧的短板:大而不强。

泾渭分明的台播剧与网剧,在2018年贡献了哪些年度剧集?

以爱恨纠缠为母题的都市情感剧,乘着现实题材回潮的大势在2018上半年呼风唤雨。《恋爱先生》之外,《美好生活》《好久不见》《老男孩》《归去来》等剧接连登陆一线卫视。然而,在创业、留学、职场等外衣包裹之下,不触及生活本真的狗血情感难以让观众满意,最终引发了对“悬浮剧”的声讨。

《香蜜沉沉烬如霜》:中二剧名背后的反差萌爱情

在剧集取名已经成为一门学问的当下,《香蜜沉沉烬如霜》剧名无疑有些“中二”。同为讲述漫天神佛的恋爱故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做到了“点题”,而《香蜜沉沉烬如霜》则显得拗口且“矫情”。

谁也想不到,文艺范儿的剧名背后,有笑料百出的反差萌爱情故事。《香蜜沉沉烬如霜》架空的故事中,真身为“凤凰”的男主角被误认为是“乌鸦”,而真身为“葡萄精”的女主角,还有“多肉精”和“胡萝卜精”朋友。在该剧中,十二生肖和花鸟蔬果都“修炼成精”,“农贸圈爱情故事”的称谓由此而来。

泾渭分明的台播剧与网剧,在2018年贡献了哪些年度剧集?

在古装玄幻IP剧已经进入审美疲劳时,《香蜜沉沉烬如霜》用独具一格的反套路世界观设定,牢牢抓住了观众眼球,为后来者提供了鲜活的成功范本。先甜后虐、历经三生三世的爱恨情仇,则让女性观众欲罢不能,“农贸圈女孩”成为“镇魂女孩”后又一强势崛起的粉丝群体,在暑期档正式“出道”。

令人遗憾的是,《香蜜沉沉烬如霜》后期陷入了剧本注水的风波中——随着剧情推进,主角们的戏份逐渐减少,甚至成为“特别出演”,而配角则“反客为主”。该剧编剧随后炮轰制片方,双方网络口水战让《香蜜沉沉烬如霜》最后仓皇收尾。

《天坑鹰猎》:2018年男频IP剧的独苗

因媒介属性不同,在男性读者居于主导地位的网络文学领域,男频文可谓呼风唤雨,表现超过女频文;但是在剧集市场,女频IP剧是不折不扣的主流消费品,而男频IP剧始终面临影视化难题。世界观过于庞大、对场景后期要求较高、打怪升级的套路剧情……种种原因是业内公认的、男频IP剧很难出圈的根源所在。

2018年的男频IP剧不在少数,大IP+流量演员+大导演成为了男频IP剧的标配。《斗破苍穹》《武动乾坤》《将夜》《回到明朝当王爷之杨凌传》等,都曾是被寄予厚望的头部剧集。然而,无论是杨洋、吴磊还是蒋劲夫,抑或曾拍出《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的大导演张黎,都无法拯救男频IP剧。

泾渭分明的台播剧与网剧,在2018年贡献了哪些年度剧集?

唯一的例外是《天坑鹰猎》。这部主演平均年龄仅17.4岁的天下霸唱IP剧,主打“青春冒险”,深耕圈层消费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已确定。原本的雪原探险故事,在加入了人性探讨和环保主义后,剧情得到了丰满、戏剧冲突得到强化。颇具生活气息的青春群像,是《天坑鹰猎》播出后观众的一致评价。

在开播之前就实现精准观众画像,用产品思维对影视生产进行定制,用良心制作把怪力乱神的想象变成视听影像,《天坑鹰猎》的播放量落点虽只有42.0亿,但豆瓣评分却拿到了7.7的高分,全民爆款显然过誉,但圈层爆款却当之无愧。

《忽而今夏》:每代人的青春情怀永不落幕

如果要评出网剧市场中的“常青树”,非青春剧莫属。早在网剧并未精品化的2016年,《最好的我们》《匆匆那年》就打破了国产青春电影堕胎、撕X、车祸与出国的叙事套路,确定了后世青春剧的叙事范本——没有牵手、KISS和卖腐,青春剧依然能做到好看和动容。

2018年的青春剧,竟然有三部豆瓣评分在8.0以上,可见观众和网友对岁月情怀的偏爱。其中,《最美的青春》《忽而今夏》《教室的那一间》分别斩获8.4、8.3、8.3的豆瓣评分。《最美的青春》与《教室的那一间》相对小众,《忽而今夏》更有资格成为成功范本。

泾渭分明的台播剧与网剧,在2018年贡献了哪些年度剧集?

用纯净得让人嫉妒的少年/少女时代,让观众重温了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忽而今夏》让网友们来了一场集体怀旧:“能想到夏天最美好的场景,是蓝天白云、微风绿树,穿着宽大校服的年轻男孩女孩们在操场上奔跑,似乎连空气里面都是青春和恋爱的味道。”

在“那些被狗吃了的青春”里,《忽而今夏》延续了青春剧近年创作的风潮:纷繁的剧情回归简单,在对校园生活的白描中完成集体记忆的建造。军训、校庆、分班、家长会、考试……这些寡淡如水的故事,一再上演着学渣与学霸的故事,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撩拨观众的心弦。

《娘道》:折射受众审美分野的巨大鸿沟

台播剧与网剧之间的口碑收视倒挂,在2018年已经愈发突出。猫眼数据显示,2018年台播剧平均播放量为23.7亿,豆瓣评分为5.7分;而网剧的平均播放量为7.6亿,豆瓣评分则为6.3分。倒挂现象的背后,是电视平台依旧有放大剧集影响力的广谱效应,以及网剧势不可挡的精品化趋势。

但若要论及哪一部剧集最能反映口碑收视/播放量倒挂,非《娘道》莫属。有“传奇剧王”之称的郭靖宇导演,历来就善于把年代质感、家族纷争、历史风云、爱恨情仇汇于一炉,《娘道》只是延续其《铁梨花》《红娘子》《打狗棍》等传奇剧的某种延续。

泾渭分明的台播剧与网剧,在2018年贡献了哪些年度剧集?

然而《娘道》播出后,网友们顿时被剧集所宣扬的“封建女德”所震惊。民国女子带着5个孩子辛苦度日,“哺而无求、养而无求、舍命而无求”的“娘道”裹挟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女性是生育机器”等论调,让年轻人大呼“三观崩塌”。

不过,客厅文化的坚守者们,却在跌宕起伏的民国苦情戏中沉醉得不可自拔,一再助推《娘道》收视率再攀新高——互联网一代和他们的父辈们,在《娘道》面前分道扬镳,已是“夏虫不可语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