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造出可起降飞机的伊400级潜艇,为什么现在没有国家制造?

浅如清梦


空袭珍珠港开战后,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优势只维持了半年,1942年中途岛战役后,美国海军就重新夺回了战略主动权,这一点倒是跟山本五十六在战前的预测相似,实际上,从开战后,日本海军的实力就是在不断削弱的,一系列胜利的同时,日本海军新服役的舰艇远远比不上战损的数量多,到了1942年,相比陆军马鹿更洋气的日本海军已经意识到,只依靠这样的血拼是不可能战胜美国人了,必须得想点其他办法。

办法之一,就是摧毁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对美国至关重要,即便到了今天也是如此,将美国东西海岸的距离缩短了14000公里,如果能摧毁或者瘫痪巴拿马运河,那美国海军要想从大西洋一侧调兵,那可就耗费大力气了。

1942年1月,伊400级潜艇在吴海军工厂开工,该级潜艇满载排水量达6500吨,最大航程达37500海里,可环绕地球一圈半,可搭载三架“晴岚”水上飞机,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核动力潜艇建成前最大的潜艇。当然,在静音等方面远远不行,德国人评价日本潜艇技术,声音大的像怪兽。

伊400级潜艇在战争结束前只勉强建成3艘,当时面对已经泡沫化的美军航母,是否摧毁巴拿马运河已经不重要了,日本海军里的疯子们(尊皇爱国者)提议,让伊400级潜艇前往美国西海岸,利用水上飞机抛撒陆军731部队的各类致命病菌,但最终,这个建议被当时的联合舰队司令丰田副武大将否决,除了更接受现代文明的日本海军不愿做这种同归于尽的牺牲外,更多的是担心美国的报复,当时,美军内部已经有不小的声音,提议在进攻日本本土的时候动用芥子气等化学武器。

潜水航母属于特攻武器,不具备大规模建造使用的可能性,成本太高,美军在战后对缴获的伊400级潜艇研究后,很快就意识到没什么价值。倒是冷战期间,根本不具备制海权的苏联海军,研究过类似的武器,不过他们的潜艇是用来登陆夏威夷等地的,很明显也流产了。


鹰眼防务观察


I-400潜艇当年是作为特殊武器来使用的,山本五十六亲自督造了这型潜艇,他对这型潜艇寄予了厚望,认为依靠它们,可以完成日本人当时完全做不到的“轰炸美国本土”计划。在山本海军时代,I-400是重中之重。

山本五十六亲自审批和督造了这些潜艇,最初日本人的计划是生产18艘,配合舰载“晴岚”水上飞机,它将给大洋对面的美国港口和城市造成一定的打击,为日本在东南亚的行动争取时间。

但山本五十六在1943年被美军打死后,日本海军内部关于山本式的对美“拖延”战术就日渐垮台,I-400潜艇被减为9艘,然后又减到5艘,最后因为日本的战争实在需要资源,干脆I-400的生产就停止了,谁都没不识趣的谈论这个问题,幸好有2艘最后已经造的接近完工,这才有机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种载机潜艇并不是日本的专利,美军在二战前就已经搞过,冷战时代都有这方面的思考,但那时代的潜艇如I-400搭载“晴岚”是为了提高攻击距离和攻击能力,现代潜艇搭载战机没有任何的意义,反正不就是轰炸么?战机能做的事情巡航导弹一样能做到,巡航导弹不能做到的事情弹道导弹也能做到。

从技术上来说,现代潜艇要做到过去那种起飞战机有点困难,虽然潜艇更大,但在潜艇上开出足够战机出入的孔洞非常困难,潜射弹道导弹已经是极限,飞机可比圆乎乎的导弹尺寸复杂的多。

为此,飞机必须牺牲性能,进行相关的折叠化改造,并采取一些特殊的起飞和降落方式。冷战时曾经有设想过“火箭发射”、“水上飞机”、“一次性飞机”等方案,但最终仍然无法解决这个起降和容纳问题。

很显然,潜艇如果为了装这么两架飞机,得对船壳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工程量巨大,影响了外壳的坚固度,直接影响隐藏安静性和航行性能。一旦将飞机移出,巨大的重量配平更是个麻烦。

所以,潜艇为了塞飞机进去,又牺牲飞机性能,又牺牲自身性能,带来的并非1+1=2的结果,而是全方位的性能下降,根本是得不偿失。

即便能解决这些问题,飞机制造的噪音也将成为更大的问题。潜艇为了生存,必须最大限度的隐匿自己,在很多时刻一点点噪音都足以葬送掉整艘潜艇。当年曾经流行一时的柴电潜艇,在今天的声呐监控面前就像僻静广场上的拖拉机引擎,何况是飞机发动机的巨大轰鸣?

再说两三架战机对现代作战起不到任何的帮助,潜艇不是航母,它从信号发射到通讯长时间都处于静默状态,对外界的探测非常有限。也就是说它本身不具备空指能力,放出去的飞机只能自己判断自己选择作战,数量上还打不过别人。现代驱逐舰反掉两架飞机还是轻轻松松的。

还有战机的维护问题,这种娇贵的兵器对维护要求非常高,潜艇上根本不具备对战机的维护能力,还得多出一堆对潜艇作战毫无帮助的地勤人员,这是何苦?

所以说,潜艇最佳的配置方案,仍然是“强化静音”加上“导弹打击”方向,它连上浮都不用,就能快速的发动攻击然后离开。根本不需要搭载上几架拖性能后腿的飞机。

不过,未来的事情现在说不上,多年来人们一直有“水下航母”的想法,只是这个方案可能更不靠谱。随着空战格局的发展,未来极有可能是水下无人机的时代,有人搭载的潜艇可能也将慢慢淘汰,变成水下无人作战武器。


王司徒老百科


二战时候日本造过潜水航母伊400,但是实际就是个废物。一艘7000吨的超级潜艇只能带一两架小飞机,潜航那么远制造点不大不小的火灾,然后没了。


以目前的技术而言没有问题,但是没有意义。辽宁号航母大概六七万吨的排水量。而战略潜艇也就一两万吨。不可能起飞当今主流水准的喷气机,也就是些小玩具而已。潜艇玩的是隐蔽,航母玩的是霸气,完全矛盾,航母舰载机的收放都是光明正大的进行,复杂机动都不能做。

这对于潜艇就是找死。而现在潜艇完全可以潜射导弹,潜射弹道导弹能打一万公里,巡航导弹也可以打一两千公里,可以潜射,射完就可耻的匿了,不是挺好吗?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研制此类潜艇,潜艇只要发挥自身特长就可以了。


正步军旅


要说这个问题吧,那就比较有意思了,首先先来看看日本这个可以起降飞机的潜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伊400级潜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建造的一级潜艇。正式登录舰型名称为伊号第四百型潜水舰(いごうだいよんひゃくがたせんすいかん),通称潜特型(せんとっけい)。伊-400型是二战时期最大的也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核动力潜艇建成前最大的潜艇。伊400所携带的燃料足以绕地球航行一圈半,可装载3架晴岚强击机并可使其迅速投入战斗。

因其能够装载3架晴岚强击机,有的人又称伊400级潜艇为“潜水空母”。

按理来说这种设计理念应该是非常超前的,就算放在现在也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个人认为伊-400级潜艇是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造得最好的一件海军兵器,在意义上甚至超过大和级战列舰。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潜水航空母舰的设想也是相当超前的。奈何出现得太晚,数量太少。所以也没有什么用了。

那么好的东西,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国家制造?这个就得会到这件武器本身了,晴岚在训练时,采取一般水上飞机的方式起降,但在执行攻击任务时,则于起飞时抛弃浮筒以增加灵活度,返回母舰时仅救起飞行员而将机体抛弃。这就有点浪费了,每执行一次作战任务,就得放弃一架飞机,没被敌人击落,自己掉海里了,这看起来实在是有点冤,关键是太浪费。

总的来说就是这个武器使用起来太麻烦了,虽然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但是在回收飞机上太麻烦,实战意义不太高,我想这也是到目前也没有国家制造的原因之一吧。


军武档案馆


伊400级潜艇是二战日本海军为了远距离投送飞机作战而设计建造的一种大型潜艇,满载排水量达6500吨,最大航程达37500海里,可搭载三架“晴岚”水上飞机,意图使用731部队制造的细菌弹对美国本土进行细菌战及攻击瘫痪巴拿马运河。

1942年时,日本伊25潜艇曾搭载水上飞机飞到美国俄勒冈州森林投掷了两枚燃烧弹,虽然被当地群众很快扑灭,但这种攻击美国本土的战术,使日本海军有了更大的阴谋,于是超大型的潜水母舰伊400就出现了,1943年初,伊400在吴海军造船厂开工,伊401和伊402在佐世保开工,一共打算建5艘,但后两艘都没建成。

这“晴岚”水上飞机还是折叠在机库当中的,而且有一条26米长的蒸汽弹射器,可见日本当时的舰艇建造水平还是很高的,但直到日本战败,这三艘航空母艇也没能取得战绩。

究其原因,到二战末期,美国海军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大,反潜战力越来越强,为伊400、伊401探路的伊13潜艇就被美军舰艇击沉,这两艘大型潜艇想要抵达遥远的美国近海,已经非常困难,而即使全部六架水上飞机所能达成的战果也微不足道,根本改变不了战争的胜负。

现在的喷气式战机比二战战机更难起降,当然有垂直起降战机可选,如今的反潜能力非同昔比,搭载战机进行攻击无非是为了隐蔽,但每艘潜艇搭载的战机势必有限,达不成多大的攻击战果,造超级潜水母舰,一旦被击沉就损失惨重,这样权衡下来,没有国家愿意伤这脑筋。N


联合防务


伊400潜艇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日本海军在二战时为了对付美国本土和封锁巴拿马海峡,设计制造了这款二战最大的潜艇,排水量6500吨,航程更是达到了37500公里,可以绕地球转一圈半,搭载3架“晴岚”水上飞机,实施对美国本土的轰炸。3架飞机轰炸的力度实在有限,而且潜艇也只能搭载小型飞机,因此日本最初打得主意是像美国投降731部队的”细菌炸弹“这种不对称武器。

伊400行潜艇被建造出来已经是二战的最末期了,这时候日本知道败局已定,日本高层对向美国投放细菌弹这个事就有些犹豫了,说白了就是怕了,一旦投放美国对日本的报复将是铺天盖地的,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报复,日本就必将被灭国!这时候的日本打着的主意是能不能有条件投降,比如日本投降,但是台 湾、”满 洲 国“、朝鲜半岛等,以及很多的岛屿看能不能保住一些。而且日本这个民族天生特性畏惧强者,他对强者有着敬畏之心,对弱者就是强权主义,他敢于对我们大量的使用细菌弹、毒气弹,但对美国军队却从来不敢!

伊400最后因为日本的投降而投降了美国,当这条”大黑鱼“浮出水面的时候,美国人都震惊了,这个世界居然能造出这么大的潜艇,而且还能搭载3架飞机,而且还能投放细菌炸弹,估计美国人心里都感到了一股寒意和后怕。伊400型潜艇吨位一直保持到美国核潜艇出现才将其吨位的记录打破。

很多人就想,既然二战日本能弄出搭载3架战斗机的伊400,那么以现在的技术这个应该不会是难事,可不可以造成一艘以搭载战斗机为主的”水下航母“呢?

答案是否定的,别说搞水下航母了,就是搞出像伊400这种只搭载2~3架的潜艇都没有任何意义。现代海军的反潜实力是非常强大的,战斗机起飞会暴露潜艇的行踪,空中的反潜飞机会很快抵达起飞区域实施反潜,不但潜艇陷入死地,而且起飞的飞机怎么办?飞行员又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关键一点,起飞战机太少,战力有限,没有任何卵用!

潜艇有了导弹这个王牌组合后,就不需要战斗机这种东西了。大型潜艇发射的巡航导弹可以直插2500公里外的目标,潜艇的反舰导弹也能在距离几百公里外发射后就隐蔽逃亡,这可比搭载战斗机安全太多了!至少目前为止,潜艇搭载战斗机是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的!


狼烟焚燎


无论是常规潜艇还是核动力潜艇,亦或者是战略导弹核潜艇还是普通的攻击型潜艇,在当今现代海军水面舰艇面前,以及空中反潜力量面前,最大的优势特点就是——隐蔽性。

利用海水作为最好的掩护,水下隐蔽航行,伺机待伏,瞄准敌方目标发动突然袭击,将其击沉。这时潜艇作战的基本原则。

二战期间,倭寇逐渐在太平洋战场丧失主动权,水面舰艇无法安全穿越太平洋,对美国本土发动进攻,因此脑洞打开,研发出二战期间排水量最大的常规潜艇——伊-400型,水下排水量高达7000吨,其舰艇指挥台体积较大,内部设有封闭式机库,可以容纳3架水上飞机,指挥台前方甲板铺设了弹射器,这样当潜艇浮出水面时,机库打开,水上飞机移出机库,然后露天进行展开(机翼折叠),弹射升空。

回收才是最大的问题,水上飞机事先要和母艇确定一个回合点,完成任务之后,水上飞机在汇合点降落,然后潜艇上水兵操作起重机将其吊起,重新塞入机库。

实际中,这种回收方式极其不靠谱,往往容易发生飞机找不到汇合点,或者飞机和母艇之间无法建立无线电通讯。这时,按照倭寇一贯的作风,通常都是母艇放弃回收飞机,自己返回母港。

在今天,这种海上航空力量的投放已经完全交由航空母舰来实施,其他任何水面舰艇或者水下舰艇要想搭载现代化的战斗机,都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而且换来的还是极其不可靠的作战性能。

正因为如此,现代潜艇的作战武器就是导弹、鱼雷、水雷三种。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


老鹰航空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意义。单论时间因素,二战至今已经多久?科技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已经做出了选择。超视距作战是真正改变战术构想的原因,战术问题已经是战略问题解决之后的问题。

本来,二战时期日本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战术在海战中取得早期成功,只不过由于资源问题和战争技术问题的原因,美国人通过信息通道打败了日本人。但是,总体来说,日本人的战争构想是划时代的。

时代到现在,超视距作战成为现今世界的发展

的方向。当今世界上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其实没有几个,虽然看着现在地球上很多地方打的热闹,其实从本质上说还是大势力之间的角力,仅限于利益之争,远远不到动真格的的程度。可以说现在又到了新的战争形态和、新的战争理论和新的世界势力构成基础出现变化的时代。不要说区区潜艇带飞机,航母编队还敢不敢招摇过市还成问题呢。


长空雄鹰46


从潜艇的特点来说,花那么大代价,只能偷袭,得一时之逞。不能解决战略问题,小猫小咬的没有意义。硫磺岛之战,中途岛之战等战役从日军一方来看,作战英勇,效率极高,士气视死如归。战术极大胜利。可是呢?非正义的战争不是靠一两件武器能解决的。也是日本垂死挣扎之际想出来的鸡肋之举,当然没有后续的价值了!


JerryMa9999


仿造英国的。英国和法国都在日本之前有潜艇飞机母舰。自己孤陋寡闻不要拿出来丢人现眼。精日智商太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