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塞明珠」人文民俗|唐山走街追集说吆喝

「紫塞明珠」人文民俗|唐山走街追集说吆喝

在唐山大地的街头巷尾、城乡集市,吆喝声常常令我驻足。或许,是我对市井文化的钟爱,或许是我多年形成的作随笔记录的习惯使然。每当听到诱人的吆喝声,回家后就速记下来,留作资料。比如,前几天去转古冶大集,就又记录下两段吆喝。集市上布满五花八门的小摊位,一个卖破碎机的人摇动着破碎机,将白菜放进去,一会儿就碎成饺子馅;一会儿又表演刮土豆皮儿,条条块块都能做到。但围观者更是被他的吆喝所吸引:“快来买呀破碎机,最时尚的新科技,又省时间又省力,切块绞馅样样中,错失良机太可惜,谁不买谁后悔,谁先买到有福气,快来买呀新科技。”的确,他的吆喝极为助力,人们纷纷购买。

「紫塞明珠」人文民俗|唐山走街追集说吆喝

「紫塞明珠」人文民俗|唐山走街追集说吆喝


当我转到十字路口,一位卖粘糕的小贩成为人们围观的主角,一辆小小的三轮车上放一块大平板,上有三块圆形的大粘糕,有白米大枣的,有黄米大枣的,还有一团秫米红豆的。他的粘糕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吆喝夸张到了极致:“从南京到北京,我这张记粘糕最出名,大姑娘吃了白又俊,小媳妇吃了把胖小子生,白白的糯米是龙子,红红的大枣早催生。老头吃了身体壮,爬山越野硬邦邦,孩子们吃了变聪明,考上清华是个高材生。为吃到我做的大粘糕,外国政要来京东……”他吹嘘得让围观者捧腹大笑。其实大伙儿都知道他就是胡乱吹牛,但人们在大笑中得到一种快乐。当然,人们也都陆陆续续买他的粘糕。他的过人之处是一边收钱卖货,一边吆喝,既不差钱,也不会称错斤两,就这样凭他逗人的吆喝,聚集了人气,大团粘糕卖了个干干净净。这时他洗净切刀案板,蹬着三轮车回家。

当然,并非只是如今才有吆喝,有史料可查,宋朝时,这种叫卖声已成为叫卖艺术,称之为“喝”,喝即唱卖也。唱卖对于商贩来说是最能煽情的表现形式,引人观顾,成为了专门的艺术,并出现著名的唱卖吆喝艺人“故衣三毛”,因此也就打开了唱卖艺术与商贩相结合的闸门。但留下具体唱卖吆喝文字的是明朝,如明朝陈铎所著《滑稽余韵》中的“故衣”:“不分旧剪与新裁,绿绿红红自搭派。挑颜色,看明白,宽窄长短随心爱。莫问故衣哪里来,全部减价卖。”再如大明万历时的《钵中莲》一书记述了商贩如何向买者唱卖,当买者要买甘蔗时,他立刻唱卖:“甘蔗圆又长,发火又兴阳。香甜真可口,节节有商量。”买者买下后,商贩又向他建议买橄榄,买者嫌有些味涩,不想买,商贩立刻又向他唱卖:“橄榄两头尖,一见便流涎。入口带酸涩,越嚼越香甜。”刹时将买者唱笑了,于是又买了橄榄。叫卖吆喝艺术到了清朝达到顶峰,如清朝唐英所著《古柏堂戏曲集》留下了商贩如何唱卖的精彩记述:卖者向买者推荐藕,买者问藕有什么好处,卖者立即唱卖:“白花藕,圆又长。能通气,又清香。吃时粉嫩真可口,卖你节节有商量。”买者听罢高高兴兴地买下藕。接着卖者又向买者推荐莲蓬,买者认为莲蓬不好吃,卖者旋即唱卖:“说起莲蓬两头尖,又不涩来又不酸。剥了皮儿艮好吃,千万不要整着咽。况且医家说得好:莲蓬藕儿一块吃,叫做蓬莲和合丸。”唱得买者不由得不信,不由得不买。

至清朝末期,许多唱卖吆喝的段子都成为相声艺术中的经典,如《卖布头》,就是相声演员手拿一块黑布作为道具,之后学小贩的唱卖吆喝:“它怎么这么黑,它就是这么黑。它赛过黑李逵呀,它气死猛张飞,屎壳郎郎钻炕洞也比不上它的黑……它怎么这么黑呀,它就是这么黑。”

到了民国时期,唐山的小山繁华起来,天天是热闹的集市,吆喝成了商家卖货的拿手戏。比如,卖墨块的:“地质实坚硬,选料乃上乘。写字增秀气,绘画神采生。为求优质墨,不惜成本功。本铺卖良墨,万载始难逢。别人为得利,本号为美名。”再如卖茶小摊贩的吆喝更是引人留步:“气味纯,正芳香,又止渴,又生津。不寒不热又开胃,内疾外感一块清。本茶喝下去百病,延年益寿显年青。本摊常年在此卖,货真价廉受欢迎。”小摊贩吆喝不断中将两角一包的茶叶递到买者手中。

当然,有腔有调的唱卖吆喝不仅限于集市,在街头楼区内,依然可以听到“磨剪子喽——呛菜刀。”“酱豆腐、臭豆腐、辣豆腐”的简单吆喝声。当然,如今的电视已将商业性质的广告文化发展到了极致,但不要忘记,留存在民间的唱卖吆喝是如今广告文化的源头,历史的痕迹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需要我们细心去观察研究,方有所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