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先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为什么楚国君王却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建宁李俊阳


屈原在《离骚》开篇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没错,楚国的先祖确实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就是黄帝的孙子。

高阳的孙子重黎是帝喾的火正(一个官名),能让光普照天下,所以帝喾赐他祝融这一称号。共工氏作乱的时候,重黎去讨伐,但是并没有把所有的逆贼全部诛杀,帝喾便将重黎赐死,并任命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仍然称为祝融。

吴回生陆中,陆中有六个儿子,全是剖腹产(真的是剖腹产),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芈姓,但是他们家道中衰,有的在中华,有的则迁徙到蛮夷之地。

其中有一名叫鬻(音玉)熊的,他曾经向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周文王。沾了他的光,他的重孙子熊绎被周成王封爵。

周王室很快就衰落下来,猴子称霸王的时候到了。熊渠本身比较有个人魅力,深得江汉民心,野心随着地盘急剧扩张。他认为,自己居住在蛮夷之地,那么自己就是蛮夷,称谓与谥号不必与中华一样,便让他的三个儿子称王,与中国对立。但是这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周王室出现了一位异常狂暴的周厉王,熊渠面对这个比自己要猛得多的硬汉,认怂了,去掉了“王”的称号。

再向后过了百十年,楚武王熊通杀了自己的哥哥自立为国君。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楚国伐随国,随国国君莫名其妙“我没什么错啊,你们打我干什么?”武王很霸气地回应:“我是蛮夷。你们诸侯们现在都背叛王室互相攻伐,我也有军队啊,难道就不能参与一下,你们随国也参与一下呗。其实除了想打你们,我还想参与一下中国的国政,让周王室认我为大哥。”

随国吓尿了,您不姓熊,不姓芈,是姓嚣张的张吧……赶紧去向周王室汇报情况。周王室一听,你丫给我滚!我是天子,你是天子他哥?一会天父都冒出来了怎么办。

熊通想不通,为什么他不肯认我这个哥哥呢?当年我祖先鬻熊可是拿周文王当儿子一样看待,我把你当弟弟,我还吃着亏呢。不认就算了,不就是当个王吗,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熊通自立为武王,并先认随国为小弟,然后开始新一轮的开疆拓土。

可见,楚国以蛮夷自居,完全就是为了“另起炉灶”,摆脱周王室的制约,独立发展。


国史通论


自问自答,抛砖引玉。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存在着鄙视链,这条鄙视链的最底层就是楚国了。回想下关于楚国和楚人的成语可见一斑,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等无不是表现楚人愚蠢的。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原诸侯看不起楚国。

为什么呢?

一、在周初分封制中地位不高。

武王伐纣定鼎天下,分封诸侯时周宗室姬姓诸侯分封最多、爵位也较高、封得的土地也比较好,其次也分封了开国功臣和商朝后裔等等。楚国先祖鬻熊是文王姬昌的火师,曾经“子事文王”多负辛劳,为此在周成王时期封了他的曾孙熊绎为子爵,封地五十里,居丹阳(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

这次分封的档次不高,爵位只有子爵,封地不过五十里并且在楚蛮之地。主要作用是成为周王室的南方藩篱,对南方蛮夷部落作战还有就是进贡“包茅”。这在中原诸侯眼里就是不折不扣的乡下诸侯了,不被高看也属正常。

二、楚国表现的领土野心。

战国七雄有种说法,秦最强、齐最富、楚最大。当时七雄并立,楚国的地盘是最大的。从起初的封国五十里到后来的辽阔领土,楚国表现出了极强的扩张愿望。

这里既有“荜露褴褛、以启山林”的拓荒精神,也有问鼎中原的霸道。楚国强盛时期对外扩张,特别是对中原方面的扩张让中原诸侯十分敌视,历来中原霸主诸如齐桓公、晋文公都联合诸侯进行对楚战争,以遏制楚国。中原诸国对楚国是又畏惧,又仇视。

三、独特的楚文化

而长期对蛮族的战争及交流中,楚国的文化风格慢慢与变的与中原王国有些不同。中原诸侯以龙为尊,楚国却崇拜神鸟凤凰。中原流行现实主义的《诗经》,楚国人写的却是浪漫逸丽的诗篇《楚辞》。中原有高雅音乐《阳春白雪》,我楚国偏偏喜欢流行音乐《下里巴人》。诸如此类迥异,不一而足,更为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对蛮夷战争中,楚国尚武的精神一直存续到了血脉之中,比较注重实力主义,这更让中原那些维护分封制传统的诸侯觉得野蛮。

在这种中原诸侯歧视自己的背景下,楚国人是什么反应?

楚国人并不十分在意,楚国人对待中原王国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蛮夷这类事情居然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他们偏向于承认并且利用蛮夷的身份摆脱了礼制的制约。

周夷王时楚国国君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乃兴兵伐庸、杨虿,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虽说“春秋无义战”,不过中国人自古讲究“师出有名”,而这种道义限制了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可以说是就是当时“国际舆论压力”,而楚国没有尊重这种虚礼的打算,他们用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回答说:“我本蛮夷。”对啊,你不是说我是蛮夷,是乡下诸侯么?我就蛮夷给你看,说兼并你就兼并你,你不是天子是王爵么?我就把我三个儿子都封王(楚国爵位只是子爵),你都说我是蛮夷了,我凭什么跟你讲道理。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基本都遵循着“不可取虚名而取实祸也”的实用主义。这跟“春秋大义”自然格格不入。楚国血勇明诚,勇于开拓,破坏了周朝的分封制体系,给予旧世界第一击,自此进入到了大争之世。


建宁李俊阳


现在网上的楚国蛮夷吹已经丧心病狂了,实际上楚国一直殚心竭虑想要融入中原文化圈。历史上,楚国说过两次“我蛮夷也”,但是其核心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以蛮夷自居,而是一种赌气的话,根子上是表达对周王室分封楚国先祖为子爵的不满,想要官的迫切心理。

第一次是周夷王时期,当时周王室衰弱,楚国元首熊渠一边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一边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部封王,表达了那种,你们不是不带我玩吗,那我就自己关起门玩自己的,那种傲娇的心态。不过后来周王室雄起之后,楚国马上就低下了头。

第二次是楚武王熊通当政时期,楚国打随国,随国派使者说,你们丫有病吧,没事打仗玩?楚国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意思是让随国去和周王室穿个话,再不升官,我就要来打你啦。周王室根本不理他这茬,熊通很生气,干脆就自己称王了。

楚国的两次僭越实际反应出,楚国对自己中原血统和华夏别支的认同,以及这种血统和自豪感得不到其他人认同后的愤恨和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老子祖先服侍周王,凭什么才给个子爵?就算不给个公,好歹补个侯啊?你不给,妈的那我就自己来!

这种傲娇的心态纠缠了楚国很久很久,一直到战国时期,大家都不甩周王,自己称王了,这种心态才平和下来,算是被中原接纳了。


郝子曰


还记得那个楚庄王吗?平王东迁以后,周氏益衰,诸侯日强。位居南方的楚地,经过数十代人筚路蓝缕的积累,渐渐成了楚地之霸主。可是在中原王朝眼里,楚国终究是不毛之地,即便他们再强大,也都不值一提。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君臣不得不为自己的荣誉而战、为自己的尊严而战!他们不断地上书周王,欲求提高爵位,以便能够在诸多诸侯王里有几分面子。

每一次到周王城,不仅无功而返,甚至还遭受羞辱。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以自嘲解脱:我蛮夷也,要他们的封号干嘛?

到了楚庄王时期,时局发生了变化。楚国守着铜矿,青铜制造业非常发达;在彼时,青铜就是战略物资,谁掌握了青铜,便掌握了话语权。

腰杆儿挺直的楚庄王再一次来到周王城,这一次可不是来祈求爵位的,而是来讨要的。

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楚庄王不可谓不霸气,直接把话给挑明了:你们不要欺人太甚,老子把楚国兵器尖尖给化成铜水,也能造出九鼎来。你们再不给我爵位,老子可就要发兵啦!

别看楚庄王已经如此霸气了,周王并没有给他面子,而是找个人把他打发走了。楚王虽然已经雄霸天下,仍旧像个二百五一样,被中原王朝把他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

既然中原王朝一直不承认楚国的地位,为什么他们还是死乞白赖的要求周王呢?周王为什么坚持不给他爵位呢?

楚国的出身不好,额,岂止是不好,简直就是太低下。虽然楚国的贵族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却是帝高阳最差的苗裔,甚至根本就是个下人。

史记记载:鬻熊子事文王。

什么意思呢?楚国的祖先鬻熊侍奉周文王,就像儿子侍奉亲爹一样。鬻熊原本的身份,乃是文王的火师,说白了就是烧火的。有没有想起《西游记》小钻风烧火啊?烧火烧的好,是真的可以封王的。

鬻熊的烧火本事是从哪里学来的呢?他们的祖先乃是祝融,祝融是火神嘛!说白了,他们家历代都是烧火的,周天子能瞧得起他们?没一脚踢开就不错了。

周文王能瞧得起烧火的,是因为文王乃是圣人,圣人能容天下所不容。后代的周天子瞧不起他们,乃是周礼所致:和蛮夷之地的人交朋友,跌份儿。

楚国的历代国王对于周天子,打是不敢打,骂又不能骂,最后只能自嘲化解尴尬。


祗树


诗人有辞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是《离骚》的首句。屈原是楚国四大姓之一的"屈"姓。则其先祖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了。黄帝的儿子昌意,昌意的儿子就是高阳。其后为为帝喾高辛氏,掌控烟火,即为火神。自此以降至周成王时,有熊绎,周成王表彰远近能人贤者,封熊绎于楚蛮。封子男之田,赐姓羋(mi)氏。居丹阳。这就是楚的开始。


远古的社会,文化教育在中原地区,称中国。四围边疆或臣或不臣,战乱频繁。中国卑之而为:东越西夷,南蛮北狄。南方就是蛮族了。这是楚国所囊括的非开化地域。

周朝开国后,封功臣分五等:公,侯,伯,子,男。比如,周公,召公,晋侯,齐侯……上文"封子男之田",说明楚的开国的君长只在第四等。处于中下位置,连伯爵都赶不上,可见楚在周朝时地位,连"荒服"都赶不上。


又过了几世几劫,到了周厉王。王室的力量削减了,诸侯封国的力量增强了。儿子长大了要分家,分家就要争财产。家长管不了啦。处在卑远潮湿的地方的楚国,看中国内部争得热闹,他也要来插一脚。熊渠就往江水(长江),汉水流域顺河而上,争抢地盘。为在地位上扯平,也不上贡请朝让周朝廷册封,自己就作主,先封三个王再说,熊渠就封长子熊康为句亶王,中子熊红为鄂王,少子为豫章王。这把别人封王的人该称啥?明摆着与周天子并肩嘛。有人就说,你熊绎是找打呀,周厉王可不是善类。熊绎脖子一倔"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是,老子是野蛮人,不参与中国那套称号玩意。嘴上硬的,但心下也怕,周朝再不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是周厉王干点正事,这楚地还姓不姓熊?熊绎还是把王称去掉,之后开始兼并汉江流域的小国小邑,扩张快进,打下一个大大的楚国来。


这句话很无赖的,他自称蛮夷,不听约束,屡犯周天子,都用这话搪塞。比如,楚伐随国,随说我无罪。楚说,我蛮夷也。以后的楚人,不是胁迫邻国自尊,就是要去周朝问鼎,而鼎可不是让人随便问的。

这楚地之人,野蛮不野蛮?你中原天朝再好,他就是排斥不学习,拿他没法。


劉一千五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向尧帝请示惩办四个罪人,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变北狄;把欢兜流放到崇山,以变南蛮;把三苗迁徙三危山,以变西戎;把鲧流放到羽山,以变东夷。也即后世发配蛮荒之地

楚国的祖先出自颛顼帝高阳。高阳是黄帝的孙子,高阳的孙子重黎、吴回成为帝喾(kù)高辛氏的火正,帝喾赐予他们祝融的称号。

吴回的孙子叫季连,季连姓芈,这就是楚国王族的祖先。

到周文王的时候,季连的后代有一支叫鬻熊。鬻熊侍奉文王,他的儿子叫熊丽。熊丽的孙子熊绎。 熊绎处在周成王时代,周成王把熊绎封到楚蛮,封给他子男爵位的田地,姓芈,住在丹阳。

到周夷王的时候,周王室衰落,有的诸侯不肯朝觐天子,诸侯间互相攻伐。熊渠得到长江、汉水一带民众的拥戴,就出兵攻打别国,一直打到鄂地。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于是他就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分布在长江沿岸楚蛮之地。

周幽王被杀,周都东迁,历史进入东周时期,秦襄公成为诸候,天下大乱,各诸候国背叛周王室,相互攻伐,相互侵占。楚王也四处征伐,蛮夷部族都顺服,楚王请求周王加封自己爵位不成,自称楚武王,建都郢,到楚庄王时,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平王时听信奸佞费无忌,父占子媳,还杀死太子老师伍奢父子,伍子胥逃到吴国,后与兵圣孙武伐楚,楚军溃散,伍子胥替父报仇,掘开楚平王墓而鞭尸行辱。

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吴国,楚国恢复状大,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前225年,秦将王翦杀死楚將项燕,俘虏楚王,楚国灭亡置三郡。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燕孙项羽灭亡秦朝。

楚先人熊绎也是楚文化的开始,楚国统一了长江以南蛮夷落后地区,楚文化也指长江流域文化,图腾凤,代表人物为道家老子。与中原黄河流域文化相辉映。中原文化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图腾龙。


德厚致远


楚国有个从蛮夷到华夏变化的过程。尽管根据后世记载,楚国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火师,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于楚。但楚和周的关系一直比较松散,没有受到周朝礼乐文化太多影响。所以西周熊渠子的时候,公然反对周王室,一口气封了三个儿子为王,“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这和当时东夷、南夷反周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当时楚国还没有谥号。

直到春秋初年,厉王、武王开始使用谥号,这是对周文化进一步接受,但武王还自称“我蛮夷也”。随着楚国和中原的进一步交通,其华夏化程度也越来越多。楚成王时期设置的“司马”就是周朝官职。而春秋中期令尹子囊称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虽然仍然不臣服于周,但分明是已经以华夏自居了。

战国时期,尽管孟子还称过楚国人为“南蛮”,但实际上,战国七雄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华夏文化圈了。这也是后来秦国统一的基础。

至于所谓的颛顼高阳之后,首先这未必是实录,可能是春秋战国楚国发达之后,为了攀附华夏的说法,类似的是东夷、南夷也都成了少昊、皋陶之后,甚至匈奴、越都成了大禹之后。其次,就算楚人真的是出自中原,但实际上西周时期南迁也已经蛮夷化了,类似的是西周分封的吴国。蛮夷其实更多是文化概念,和王族中原血统并不冲突。


林屋公子


这还不能怨楚人狂妄不懂规矩。早在西伯侯时楚人的首领鬻熊就站队到西伯侯那边去了,而且因为是上古火神祝融的后代担任了周人的火师。周武王灭商兴周分封诸侯没有楚人什么事儿,一直到周成王长大亲政后封楚人首领绎熊为子爵,封地丹阳50里。绎熊正式成为了诸侯国君,按照周礼的规定定期朝贡周天子,可是从来没有得到过诸侯国君应有的礼遇和待遇,周天子大宴诸侯时没有绎熊的座位,绎熊是在殿外看守用于礼仪的火堆。这分明是鄙视南方的楚人,依“周礼”,绎熊尽到了人臣之礼,而周天子待臣下之礼太欠缺了。绎熊死后,楚人对朝见周天子就没那么热情了,而且认清了中原诸侯国对楚人的不认可和鄙视,何必还把周天子当回事儿呢?而且楚国当时弱小,楚人生活艰难,绎熊朝见周天子的贡品曾经只有桃木弓箭和缩酒的包茅,寒酸的很。指望不上周天子,求人不如求己,要过好日子还是靠自己,周天子跟“周礼”哪儿凉快滚哪儿去。楚国在南方开疆拓土,兼并大大小小的方国部落,随着版图的逐渐扩大人口不断增长楚国成了南方大国。长期不朝贡周天子,文化语言服饰风俗习惯跟中原差别越来越大。依周礼,遵周礼为夏,不遵周礼为夷。即使后来的楚国国君熊渠不说自己是“蛮夷”,在周天子和中原诸侯国的骨子里看楚国就是“蛮夷”


立志成虫


这个问题,司马迁公公可能要背点锅。关于楚国以蛮夷自居的说辞,在《史记·楚世家》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熊渠时代,按照《史记》描述的背景是在周夷王时代,周朝控制力下降,熊渠便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然后给三个儿子封王,后来因为惧怕残暴的周厉王,三子的王号去除。第二次则是到了楚武王三十五年,楚国攻打随国的时候,随国声称自己无罪,楚国回应道:“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熊渠封三子为王这事儿,发生年代太早,西周时期,除了《史记》记载熊渠的言论,其他资料没有。楚武王三十五年相当于鲁桓公六年,《左传》中记载了一些关于楚武王征服随国的信息。在鲁桓公六年条下记录了楚武王与随人交战的情况,双方的对话中也没有提到楚国以蛮夷自居,而且这次楚随之战,楚国还没占到足够的便宜,试图用疑兵之计在随国君臣之间制造矛盾,为之后找机会灭随奠定基础。也没提到随国派人请求王室允许楚国称王的事儿。由此看来所谓楚国自称“我蛮夷也”多半是司马迁的想当然,写起来方便顺手,大家也觉得楚国就那么流氓霸道,但当时那个话未必是这么讲的。


大意觉迷


首先说明一点,祖先的荣耀并不代表你的荣耀,这是铁律,古今皆然。

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几乎就是贵族的历史,各国的国君,谁家还没个好祖宗,在那个时代,有姓的都是贵族,而这些古姓基本脱胎于三皇五帝时期。大家都是三皇五帝的苗裔,难道就能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谈古论今、平等待人?显然不可能。

楚国起始

周朝的鄙视链不是根据血缘来分的,而是看地域,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先祖为先贤伯益,伯益乃颛顼后代,却因为封在西陲之地,风俗近于戎狄,所以被中原列国是为戎狄,不与之盟。楚国也一样。

楚人之远祖为颛顼,颛顼之后数代,出了一个季连,他就是楚人的祖先,姓羋。季连的后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居留中原地区,另一部分则久居南方,也就是中原人眼中的蛮夷之地。

几百年后,到了商朝末年,南方一部出了一个叫鬻熊(yù xióng)的人。鬻熊投奔周文王,并成为周文王的火师(祭祀时持火之人),他如同儿子般侍奉文王,非常恭敬忠诚。

武王伐纣以后,周朝开始取商朝而代之。到周成王时期,进一步推行分封制,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为子爵,楚始建国,封地位于丹阳,仅五十里。

楚人有脾气

经过数百年的杂居,楚国与中原已经相去甚远,衣冠服饰大有不同,礼仪讲究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所谓沐猴而冠,直到秦末,依然有人对楚人(项羽)报以嘲笑。

楚国独特的文化和近于蛮夷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狭小的国土和孱弱的国力,使得楚国在列国中很不受待见,成为众人皆嘲的乡下人。

人,如果被集体排斥,一般会分成两种,一是认为自己错了,拼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去掉自己的不同,试图融入集体,如果热脸贴了冷屁股,那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二是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是这帮傻X看不出来。

楚人是这两种的集合,总体来说,但第二种更多,楚人当然也仰慕中原,试图加入,可他们并不妄自菲薄,绝不会轻易否定自己,如果发现融不进去,那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走。

楚国最开始的封地很小,而且应该处于周朝的南部,是跟周围众多效果一样,作为南部藩篱存在的,但楚人不甘心,剽悍的他们不甘心沦为配角。楚国的君王们定下了基本国策,既无力北上,那就先南下,拿下那些无主之地或者从蛮夷手中夺取土地。

楚人于是渡过丹江进入了汉水流域,然后向长江中上游的两岸发展,其势直至湘鄂渝广大地区。

叫嚣周朝

到周夷王时期,楚国国力与建国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并且楚国迎来了第一位野心勃勃的君主熊渠,幸运的是,他的能力跟他的野心相衬。

熊渠趁当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的机会,起兵作乱,占据鄂地,并大声喊出:“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随后熊渠分封自已的三个儿子熊康、熊红、熊执疵为句亶王、鄂王和越章王,大有欲与天子分庭抗礼之态势。

周厉王上台后,西周穷极国力四处征讨,熊渠行事才有所收敛。

周幽王死于犬戎动乱后,西周灭亡,春秋画卷缓缓展开。

春秋初期有三位小霸,分别是郑庄公、齐僖公和楚武王。其中楚武王熊通,不是实力最强的,但却是胆最肥的,郑庄公射了周桓王一箭,事后也要假惺惺地请罪,而楚武王则明目张胆地要求周天子加位封王。

当得到否定答复时,楚武王怒气冲天,大叫道:“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然后就自立为王。

楚武王以后,楚国接连十个君王,全都致力于开疆拓土,至于目标,小部分是蛮夷,大部分则是同为周朝封国的邻国,作为春秋灭国最多的诸侯,楚国在近两百年时间内攻灭了随国、邓国、英国、江国、六国、蓼国等40多个国家,占了春秋诸侯国的三分之一。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还敢于询问九鼎!

至于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的楚国,纯粹是在啃老本,虽然楚国在七雄中最大,但最后还是被这帮蛀虫啃完了。

被骂惨

楚国被人骂原因不少,一是楚国出身蛮夷,上面说了,中原人瞧不起楚人,但却被楚人称霸中原,感觉很打脸,就只能诉诸文字。

二是楚国侵略性极强,中原人骂就骂呗,我默默吞并,在灭随国时还蹦出一句“我蛮夷也”的灭国理由,这简直没有理由,这让中原人感到恐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