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放到今天需要花費多少錢?算出結果專家臉都綠了?

用戶61402240


這道題讓經濟出身、熱愛歷史的史論縱橫來回答吧!

縱橫讀大學的城市正好是中國長城東端起點所在的城市,也就是虎山長城,讀大學的時候經常去玩,虎山長城保存還算完好,現在已經是旅遊景點了,當年每天都在寢室打遊戲,所以爬虎山長城這個小山頭還是有點虛的。

等縱橫畢業到北京實習的時候,公司組織我們爬了慕田峪長城,那真是“不到長城非好漢,爬完長城腿打顫。”拖著我的半條命才下了山,實際上縱橫的頭像也是長城,大概這就是縱橫和長城的緣分吧!

其實,長城並不是從秦朝時期開始建設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燕國、趙國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衝擊就開始修建長城,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據說是聽信方士的話“亡秦者胡也”,因此開始修築長城,在此後歷代也均有修建,直到清軍入關後,認為修長城沒有用,才放棄修長城,2012年國家文物局宣佈中國曆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千米,也就是兩萬裡,秦始皇時期是修築長城的巔峰時期,因此稱萬里長城並不為過。

那麼,修這個長城放到今天需要花費多少錢呢?

用不同的比對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比如,用現在的施工能力去建造一個萬里長城,應該說花費不了多少錢,中鐵那麼多局,隨便去幾個就完成了。造長城的材料也沒有什麼複雜的,最主要的就是磚和石頭,現在中國這生產力,簡直就跟玩一樣,根據一些搞建築的大神算出來的結果大概在五千億左右(當然,這個施工也需要中鐵去完成,畢竟小公司的報價太低,不靠譜)。

秦國當年為了修萬里長城勞民傷財,國力受損,農民起義因此不斷,然而這五千多億對現在的中國來說,不過是毛毛雨啊,可見國力之強盛。

然而,我們必須要知道,古代的生產力和現在的生產力是有差別的,所以上面的那種方法屬於典型的“恨古人不成鋼”。秦朝人修長城相比於石器時代的人已經先進了很多,現在又過了兩千多年,生產力更是突飛猛進。這種對比並不公平。

所以,關於修長城的花費,應該古代和今天生產水平保持平行的情況下來計算,古代的最高生產力是修長城,現代的高端生產力是修高鐵,簡單點來說,在秦朝時期修長城的困難就跟現代修高鐵一樣困難。

從修建高鐵開始,一直到現在,中國高鐵通車裡程已達2.5萬公里,其實跟長城的總長度有一定的可比性。

如果是這樣比對的話,只要計算出現在修建萬里高鐵的錢,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放在今天花費多少錢。這個很簡單,把以前中國建造的高鐵的造價拿出來,加權平均一下就是一公里的花費,縱橫找到的數據是一公里平均1.18億元(不要問我是怎麼算的,我嫌麻煩),也就是萬里高鐵(萬里長城)需要11800億元。

沒有數據就沒有殺傷力啊!2017年中國GDP82.7萬億,國家財政收入17.25萬億,萬里高鐵分分鐘造他個十條八條不成問題。


史論縱橫


早有大神做出計算,得出過秦始皇修建長城的造價,是按平均每米耗費幾千塊城磚,幾噸灰漿加上人工和交通運輸等等因素,單價乘以一萬,通過這種精密計算方式得來的。結果有的說6000億,有的說4000億,反正掉不下幾千億這個數字。

這麼說吧,假如不按照現代工藝材料,就按當年秦始皇時代的材料和長度規模,讓我來承包這個小工程,保證最後完工驗收效果跟秦始皇時代的實際效果差不多。我多了不要,就要2000億,返還給甲方經手人和介紹人500億,恐怕我還得白賺500億。

別讓明長城給騙了,秦長城根本就沒用多少磚!中間的夯土也好,外面的石頭也好,都是就地取材,除了人工,沒有成本!

說好的“秦磚漢瓦”呢?

秦朝當然有能力燒製秦磚,但產量有限,因為燒製秦磚需要兩個條件,一是粘土,而是燃料,關中平原不缺少這些,但黃土高原及西北部的沙漠地帶,土質以沙土為主,粘土成分少;而且根本沒有燃料(可千萬別說現在富含石油和煤礦)。所以在關中平原一帶修建始皇陵、阿房宮,多用些秦磚沒問題,但建造長城的地方,根本就無法就地取材燒製秦磚。

那位說了,可以運輸過去嘛。

簡直是開玩笑了,古代缺乏這種運輸能力,這也制約了到遠方征戰的規模,很簡單,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運糧草的人力也得吃糧,吃的一點也不比士兵少,的確能把一部分糧草運到目的地,但得把人家運輸人力的回程糧食富餘出來吧,這麼一算還有多少剩餘?

更何況比糧草不知道重多少倍的磚頭了。

世人都知曉秦始皇的豐功偉績是修建了萬里長城,但少有人知道,他在修建萬里長城的時候,還至少拆了成千上萬里長城。為什麼?

因為被拆掉的這些長城是七雄邊界之間的長城,全國都大一統了,都全國一盤棋了,還留著這些長城做什麼?這不阻礙交通嘛!

另外,所謂的秦長城,是在原先的燕長城、趙長城和秦國的長城基礎上修的,三家的長城都是為了防禦北邊的匈奴和東胡,走向是基本一致的,往往能夠連上,秦始皇不過是把它們的缺口補齊翻修,再另築了一部分。

其中,燕長城那一截,主要建立在山區,石頭很多,完全可以實現就地取材,於是就“累石為城、樹榆為塞”。

趙長城那一截,主要是維修好原來的破損,另外在陰山和賀蘭山中間的缺口重新建造,大青山和陰山這一段,又可以就地取材,以石塊壘砌。

秦長城那一截,山區相對那兩截少,沙漠地區多,長城多采用夯土築造,中間混有礫石和紅柳。

一句話,別看號稱萬里長城,其實新修建的佔比很少,除了比較重要的關隘城樓,很少用上磚頭。想給長城大量包磚頭,貼瓷磚,別鬧了!

從現在留存的一些秦長城的遺址就能看的出來。

內蒙陰山山區的固陽秦長城現在保存相對完好,有一百多公里,其中九分子鄉那一段,長度十二公里,保存的最好,可以看到城牆外側有五米高,內側有兩米高,寬度大約三米,城牆牆體就是由青黑色的厚石片壘砌而成。

秦朝人工方面使用的都是免費的勞役或犯人,材料大部分都就地取材,所消耗的主要是糧食。

可以重新來聊聊我們這個現代工程了,就當秦始皇利用了五千裡,修建了五千裡,那些說現在造價在4000億到6000億的,你們確定一里地的造價用得了一個億嗎?

假設2000億給我,返還500億,我揣兜裡500億,還剩下1000億,一里地“僅”有2000萬預算,就問這活兒有人接受分包工程不?有的話就回復,先到先來!


歷來現實


保守估計需要1000000000000元,而2017年全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為827122億元,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放在如今科技發達號稱基建狂魔的中國,修建萬里長城也絕非易事。

秦長城怎麼修建的

長城是世界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它與兵馬俑、金字塔、羅馬角鬥場等並稱為世界八大奇蹟,其中大部分已經被損壞。其實,秦長城也已經羸弱蠶卵、奄奄一息,目前我們到旅遊景點看到的長城以及“萬里長城”所指的都是明長城。

明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畔,長635萬米,氣勢宏偉,並且至今大部分保存維護比較好。

而秦長城則不然,它西起甘肅岷縣,東至朝鮮清川江入海處。當初秦始皇為防止匈奴南進派大將蒙恬動用30萬大軍修築長城,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秦長城有一部分是在其他六國長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秦國並不是最早建造長城的。

並且,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我們常說的孟姜女哭長城,哭的並非秦長城,而是山東的齊長城。

當年嬴政派蒙恬率30大軍修築長城,但那個年代基本都是靠人力,勞民傷財,最後統計出有陸續將近上百萬人參與修建。在修建過程中用的材料並不是我們今天看到明長城的大青磚,而是多用夯土、石塊、土石混築,目前保存較好的秦長城多為石砌而成,但長度已然隨著風雨侵蝕驟減。

萬里長城放到今天需要多少錢?

當年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基本動用了全國二十分之一的人口,那個時候雖然沒有GDP,但可想而知,建造這麼大的工程以當時的生產力來說,基本上是舉全國之力,並且即便動用上百萬人,還有一部分是把六國長城串聯在一起,秦長城依舊用了4年多的時間,工程量之大,可見一斑。

毫無疑問,修建萬里長城這樣的大工程,即便放在今天依然是非常棘手的,可考慮其可實施概率,單說材料運輸這一項就讓人絕望,當然對與基建狂魔的我國來說,建造技術已經不是問題。

關於需要花多少錢,有人算了一筆賬:

秦長城約5000公里,寬4米高7米,體積為1.4億立方米,要是為了節約成本使用最普通的紅磚,則需要95706863549塊磚,一塊磚算1元,則需要957億。

而以長城需要用時四年計算,現在搬磚小工每天200,需要100萬人的話,那麼需要2922億。

所以材料費加上人工費約為3879億。感覺多嗎?其實不多,然而以現在的標準建造長城,肯定遠不止這些。

查閱資料得知,現在修建地鐵每公里造價約為5億,建築長城雖然不需要在上面跑車、通電纜、建車站,但建築工程、安裝工程、設備器具採購、車輛購置費、預備費、個別地段土地使用費、銀行貸款利益,這些統統算下來,也達到了每公里兩億。

因此,當今修萬里長城大概需要1萬億。秦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見證、燦爛文化的象徵。時至今日雖然大部分已經被風雨侵蝕殆盡,但她仍以傲視天地的氣勢,威武不屈的壯闊,濃縮成一種厚實的文化沉澱,以令人悲痛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歷史簿上。



小小嬴政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嬴政派大將蒙恬驅逐匈奴,收復河套。蒙恬率30萬秦軍將匈奴擊潰奴,並駐紮在北境。為了防止匈奴再次南犯,蒙恬便在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的邊境城牆的基礎上修建了秦長城。

秦長城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猶如巨龍般靜臥於崇山峻嶺之間,氣勢非凡。不過,為了修築這條長城,秦朝動用了近200萬名農夫,前後耗時5年,可謂是勞民傷財。那麼,如果今天修一條長城又要花多少錢呢?

假設長城的長度為1萬公里(1000萬米),而且使用青磚,那麼一公里的就需要600萬塊青磚。由於現在工業發達,假設一塊青磚賣4元,也就是說一公里長城需要的磚頭就要花費2400萬元,1萬公里就需要2400億人民幣來買磚頭。除此之外,還有長城的地基、內部填充物以及各種建材,保守估計也在上千億左右。



而且,秦朝修築長城是強徵民夫,如果現代修築長城必然要支付工人工資,還有各種蔬菜食物的供應。如果以200萬民工為例,人均工資300/人,工資日結,一天就要支出6億元的工資。


另外,再根據水利工程的定額,我們計算出磚砌體的造價為700元/m3,再計算上填築、臨時道路修建,項目部建設等等,則需要近7千億元的總開銷,這還不包括其他臨時支出。這筆開支在今天來看是一筆天文數字,幾乎是私人不能承受的。

所以在落後的封建時代裡,很難想象古人是如何完成了萬里長城的修建的。雄偉的萬里長城雖然阻礙了遊牧民族的南下,但也耗盡了秦王朝的國力。據史料記載,有30~50萬人死在了修建秦長城的過程中,最終激起了民變。在雄偉的城牆下,埋葬的是無數的屍骨,這也不難想象為什麼秦朝立國僅僅14年就滅亡了。


歷史的荒野


放在今天的話,以中國的基建能力,修個萬里長城還真的不算太困難。

不信你看看鐵路線和公路線咱們中國是怎麼修的吧,還有港口是怎麼建的,以及著名的“三北防護林”……用磚瓦泥土修個長城?小意思,咱們現在的水泥產量,鋼材什麼的都嚴重過剩,拉去修個“銅牆鐵壁”都沒問題。

可問題是那是在秦朝,2000多年前,這種工程量是真的嚇死人(別忘了秦長城還有之前燕長城,趙長城等的基礎在,要是完全白手起家會更嚇人),完全到了動搖國本的地步。

當然,你要是說非以以秦朝修建的方式來修,那就不太現實了,現在有先進的機器,有更好的材料,幹嘛非要強徵農民工呢?


國史拾遺


秦始皇所修長城大概在萬里左右,所以稱為萬里長城。漢朝和明朝也都修建過萬里,所以如算曆朝歷代長城的長度,大概可以超過十萬裡。

不過今天主要討論一下秦始皇萬里長城的造價。

《文化遺址在中國》這部片子中,曾介簡單介紹過,修一米長城要五窯磚,考古專家曾在長城附近發掘到過“長城磚窯”,每窯能燒五千磚,也就是說,每一米長城都要兩萬五千磚。

看起來像很多,但是長城不只有長,還有寬,還有高。以一塊磚二十多釐米的大小,25000磚也差不多,但肯定不會嚴絲合縫,大概數量是錯不了的。

那修一公里也就是2500萬塊磚(大概)。

2500萬磚,在古代造價是多少很難講,因為明長城多數是花在了人工費,畢竟材料是就地取材。今天就按照普通的紅磚3毛錢一塊(已經是非常便宜,古代肯定不止,生產力沒那麼高)。

修一公里長城大概750萬材料費,而且不包括填縫的“水泥”,在給城轉勾縫時用的都是潑灰摻桐油,而非現代工藝的水泥。(普通高速一公里都要0.5億以上)

五千公里的紅磚就是375億。(當然質量更好一些的磚肯定要翻幾倍)

人工費如果算200元一天(高低持平),不完全統計是三十萬蒙家軍修了十餘年,不包括徵調民工等。

十年下來,三十萬人開銷大概在2190億元。(200塊有高有地,畢竟人數也不準確)

也就是說,萬里長城修下來,大概需要2500億。


2500億也只是粗算,真實下來肯定要不只這麼多。

普通高速每公里都在6-8千萬,如果有隧道橋樑甚至可上浮至1.5-2億每公里。就拿剛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來說,全長42公里,修了近十年花費1300億,每公里在30億左右(水上大橋)


如真按照秦始皇盤山修五千公里,放在今天造假肯定要比橋樑隧道的造假還高,畢竟山裡難運輸,就地取材又不結實。估計修下來應該是我剛才粗算的三倍,7500億左右。

說句玩笑話,其實我感覺秦始皇修萬里長城花不了多少錢,因為古代徭役也是“公民義務”,就跟韓國一定要服兵役一樣。賦稅徭役都是民來的,所以秦始皇的人工費,大概只給了一些監工的將領,至於泥磚瓦匠,都應該是“義務勞動”,不花錢。再有就是材料費,秦朝科技沒那麼發達,就地取材,只要人多,也花不了多少錢。


大概的意思就是,有權利真的可以為所欲為,不用花錢。


梁宇航


很多人一說起長城,就會提到北京的八達嶺長城,然後就會下意識地以為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就是秦朝時期修建遺留下來的萬里長城。


但實際上北京的八達嶺長城與秦朝的萬里長城是沒有太大關係的。

八達嶺長城是明朝時期修建的長城,而秦朝修建的萬里長城在流傳到現如今的時候,實際上只剩下了一片零落的地基或者基本看不到原貌的遺址,二者根本就沒有什麼什麼關係。

秦朝萬里長城是結合了趙國和燕國長城的基礎上築建而成,其全長一共有15000多里。

而秦朝的一里相當於我們現在的400多米,這樣計算下來的話,秦朝的萬里長城就相當於我們現如今的7000多公里。

長城現如今造價的難以計算

如果要說到在秦朝時期修建長城的造價,實際上當時是沒有花多少錢的。

在修建長城的時候,秦始皇根本就沒想過要給那些修城的工人們付工錢,他們也無需花錢到四處買材料,只需要在原地採集石頭就行,所以當時實際上是花不了多少錢的。


但是如果要問到在現如今修建秦朝時期規模的萬里長城需要花費多少錢,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難以估算的問題。

因為方方面面的環節都太過於複雜的原因,所以無論怎麼算其實都會有太過於龐大的誤差出現。

因此我們接下來就不過多地去計算修建萬里長城在現如今所需要用到的人工費或者材料費了,我們就簡單地介紹一下修建萬里長城所需要用到的土地以及徵收這些土地可能需要的錢。

現如今修築長城可能需要用到的徵地費

萬里長城總共有7000多公里長,寬度一般在4到5米左右。

因為每個地方徵地價錢都不盡相同的原因,所以我們接下來以修建高速路的徵地價錢來側面計算這個問題。

現在修築高速公路一般每公里需要用到3000到4000多萬人民幣的巨資,在這些錢中,各種人工費、材料費(也就是修建高速路的所需要用到價錢)佔到了40%到50%的資金比例。


而在剩餘的50%多的時間中,則包含了徵地費以及其他的一切雜費,其中徵地費佔據到了一個很高的比例。

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這個徵地費到底精準到了多大的一個比例,所以我們以40%的資金比例去計算這個徵地費。

如果這樣計算下來的話,修築7000多公里的高速路、在地價最便宜的地段徵地就需要用到了800多億人民幣的巨資。

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也清楚高速路的寬度與長城的寬度是不同的。

高速路一般有4到8條的車道,而高速路每一條車道三米左右寬,接下來我們取一個折中的數據,就以每條高速公路有六條車道來計算,那每公里的高速公路就得有18米的寬度。

然後再除以長城4到5米長的寬度,那我們就可以得出高速公路每公里的徵地面積比修築長城每公里所需要用到的徵地多出四倍多的數據。

然後我們用7000多公里800多億人民幣的徵地數額除以四,那我們就可以得出在現如今修築長城所需要用到的徵地費了。

這裡面的費用大概在200多億人民幣左右。

至於其他的一切材料費、人工費或者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因為太過於複雜我們就不去計算了。

所以說如果要把萬里長城放到現如今來修建的話,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難以計算的問題,因此我們這裡就介紹瞭如果要在現如今修建萬里長城所需要用到的徵地費,當然這些徵地費並不是城市地段高昂無比的徵地費,而是一些偏遠地區的徵地費。


孤客生


秦始皇當年修築萬里長城所使用的手段堪稱簡單粗暴:

始皇帝一聲令下,全國各地的大小官員紛紛進行“動員”,數十萬民夫“響應國家的號召”,扛著鋤頭就奔赴邊境地區,修築起萬里長城。


當然了,這萬里長城倒也不是從頭開始建起,而是在原秦長城、趙長城、燕長城的基礎上進行,把缺了地方補起來,把損壞的地方在修繕一下,節省了人多人力物力。

而且,秦長城的修築基本上是就地取材,石塊、夯土能用的都用上了。也就是說原材料這一塊基本上不需要要花費太多成本的,同時運輸費也顯著下降。

同時,為了建設國家邊境防禦工事,這數十萬的民夫充分發揮了愛國主義的無私奉獻精神:工錢什麼的,要它幹嗎?都是為國家做貢獻,管飽飯就行?什麼?國家最近物資比較匱乏,不能管飽飯!那也沒事,飯吃個半飽就好了,活繼續幹一點也不偷懶!

就這樣,在“萬眾一心”的情況,萬里長征就以極低的造價建好了,唯一不好的就是好像沒有什麼什麼太多的效果!




如果放在今天來修一個萬里長城,那成本可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前面看到各位大佬結合工程造價等專業知識,推測出現在修建萬里長征的造價為每1米6萬左右(當然還有別的單價)。

對於大佬的這種算法其實還是有點疑問的,萬里長征本質上是國家邊境的防禦工事,農耕文明時代用土、石頭、磚頭就能建好。但是放到現在來說,卻不行了,即便是單純的用鋼筋混凝土建成也不行,以現代科技來說完全起不到國土防禦作用。

不管怎麼說,一個邊境防禦工事,怎麼也得能夠攔截敵人從境外的入侵,比如說攔截導彈之類的功能,所以萬里長城之上必須要配備足夠數量的雷達進行偵測,還得佈置攔截武器。雖然不是特別懂,想來也是要花費不少錢。


我還看到有人說,建設萬里長城之前,要組織大量的專家們進行實地考察,然後要經過三年討論、五年論證、十年準備、二十年建設一個漫長的週期,期間花費的成本也是不可小覷。

還有網友說,萬里長城在修築的過程中可能還會面臨著拆遷和重新安置的問題;更有網友說,建立一個新的萬里長城還要考慮到對環境的破壞,環境修復也是一筆不菲的投入。

……

水平有限,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算了!


小鎮月明


能花多少錢,其實花不了多少錢啦,估計當年修一個三峽大壩的錢都夠將萬里長城整個翻新一次啦。如果不信,招標啊我絕對去投標還有專業的計劃書哦。

下面是標書核心內容

工程介紹:招標項目《重修萬里長城恢復文化遺產工程》

項目介紹:為恢復中國歷史上最富盛名的萬里長城,經各級單位決定面向全國招標。

質量要求:以北京地區八達嶺長城為典範進行施工。

攔標價格:工程以恢復萬里長城舊貌為主,根據八達嶺長城施工標準,核算攔標價為5000億人民幣,後續如遇到不可抗力影響可根據情況增加部分費用,擬增加費用不能超過中標價格10%。

競標標準:具有包工頭幾以上資格中國人皆可參與

扶持政策:項目所在地個省市縣,無條件支援本次建設活動。

招標方式:工程總包,分段招標,以5000公里為單位分段進行。

工程計劃:總長21196.18千米,分四階段進行修復。

好了招標書都擬定好了該怎麼施工才能賺錢咧?

首先我要想辦法接下這個標,那麼有些錢不能省,按照慣例20%要做公關費用,還有百分之20要做利潤,那麼剩下還有3000億人民幣。

這錢夠不夠啊,明長城的標準還是很高的,磚石為主,土堆築底,沿途還全是山脈地形,貌似有點難搞。

不對不對,還有辦法,可以弄點補貼啊,有扶持,無條件支持,那事情就好辦多啦,每個地方都可以貼點。

估計帖個工程承包價格出來應該沒問題,那就又是5000億,老規矩分點出去,又有3000億工程款。合計6000億,足夠了足夠了。

錢沒問題啦在看看工程難度個工程量

萬里長城跨越幾乎整個西北地區直到渤海灣,長度21196.18,原來的長城還有不少土坡子存在,這個阿斗是親眼見過的,基本上大部分地區都有,也就是說,在原來長城基礎上做地基就可以啦,那我需要做的僅僅是將磚頭拼接成長城樣子。

哎呀媽,這個難度就小多啦。

剛我有個兄弟是工程造價專業的,他給我算了一筆賬

根據轉面還有施工難度計算,包工包料情況下,修建萬曆長城,一米長城需要大約六千塊青磚和七平方米砂漿,按現在物價,還有人工費用,修建一米大約需要人民幣六萬,長城的長度是21196米,按照21200來算的話,應該是21200000X60000=1.272e11

1.272e11我去,我數學不好這到底是多少啊?

1.272萬億還是1272億元,貌似1.272萬億比較靠譜。。。。。

好多錢啊

看到這個數字我再一次沉默,貌似要虧,哪裡有問題。

於是經過仔細核算,我發現,原來是我有二個工程量計算錯了,

第一:我做預算時候計算了長城底座的費用。(之前想到了居然忘記啦)

第二:我做預算的時候,忘記了其實還有很多地方保護完好是不需要修復的(失誤啊失誤)

於是再次做預算,扣除地基費用就是一大筆錢啊,都是錢啊,地基費用大概一米在2.5萬元左右,就相當於現在費用是7420億就夠啦,在減去不需要修復的部分估計減少個1000億左右,嗯嗯現在預算控制在6420億啦。

之前說的是,扣除費用還有利潤之後合計還有6000億。利潤已經算了,費用也夠了,超支的話就從利潤裡面補充一點也夠了,少賺點被再怎麼說是國家工程。

好吧就這麼辦。

於是拿著這份標書,我就興沖沖的跑去投標啦,走半路發現,尼瑪沒有包工頭證書

然後突然發現,咋的這麼冷

哪來的水

我靠下雨啦。

額,我的計劃書咧?

標書咧?

咋的都沒了

我的4000億沒有啦?

我不能超過王思聰啦。。。。。

我靠,原來是做夢。。。。。。。。。。。。。。


阿斗不傻


萬里長城是磚砌體結構,始建於戰國時代的燕國,後來秦、漢、明三朝都大規模的擴建長城,今天看到的長城是明長城。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畔,總長8851.8公里,是月球上唯一 能看到的地球建築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發動全國人力資源將各國的長城連成一體,並對長城進行了改擴建,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長度約為5000公里。

長城主體為城牆和烽火臺,主要建築材料為青磚、石塊、石條板、土牆、木材等,為了方便計算我們以磚砌體代替所有建築材料。根據長城的有關資料,我們將長城的橫斷面簡化成一個梯形,其底寬6.5米,頂寬5.8米,高度7.8米,長度5000公里,則磚砌體的體積約為(6.5+5.8)/2*7.8*5000000=239850000m3磚砌體,考慮到材料10%的損耗,合計2.64億方磚砌體。

根據水利工程的定額,我們計算出磚砌體的造價為706.25元/m3,那麼僅僅是砌牆需要的人民幣約為1864.5億元。再計算上土石方開挖、填築、臨時道路修建,項目部建設等等,則需要18645億元,我國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27122億元,再建長城費用約佔GDP的2.25%!秦始皇時期社會生產力與生產工具遠遠不能跟現在相比,可見秦始皇修長城基本上是傾全國之力在做這事。秦朝之所以有暴政的名聲,跟修長城是息息相關的,建設長城耗光了秦國民力。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修長城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長城可以有效控制住匈奴的全面進攻,他們只能選擇點狀突破,而不能全線搶掠。長城可以屯兵長期駐守,長城以內可以發展農耕,這樣只需要少部分人力、財力就可以防備遊牧民族的進攻。如果中原政權要出兵草原,則長城是最好的發出點與補給點,這樣可以節省很多軍費。後世漢朝、唐朝、明朝都大規模修建過長城,目的也在於長城的防禦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