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大校园有这样的母亲和父亲 他们分别是孩子的“拐杖”


在贵大校园有这样的母亲和父亲 他们分别是孩子的“拐杖”


在贵大校园有这样的母亲和父亲 他们分别是孩子的“拐杖”

潘克维每天接送完儿子后就回到岗位上打扫卫生


在贵大校园有这样的母亲和父亲 他们分别是孩子的“拐杖”

等同学们走完后,潘克维背起儿子郭应走出教室。


在贵大校园有这样的母亲和父亲 他们分别是孩子的“拐杖”

郭应平时行走都是借助小板凳一步一步挪动


在贵大校园有这样的母亲和父亲 他们分别是孩子的“拐杖”

孙瑜背着儿子去上课


在贵大校园有这样的母亲和父亲 他们分别是孩子的“拐杖”

孙瑜为了儿子能顺利读完大学四年,向单位递交了长达四年的请假条。


有一位母亲,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步履蹒跚的把双脚瘫痪的儿子背进了大学;有一位父亲,特意向单位请了4年长假,就是想用自己的双腿当儿子的“拐杖”,完成儿子的求学梦。

这是两件发生在贵州大学的真实故事。同样都是为了孩子,父亲与母亲的无私奉献,冬去春来,风雨无阻……

现实版“孟母三迁” 背着儿子上大学

近日,贵州大学学子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简短的文字和一张照片,竟引起了无数网友泪崩。文章写道:贵州大学西校区明俊楼,一位家长每天背着瘫痪的儿子上学……

由于课程不同,教室经常会从1楼换到四五楼,这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件非常容易的事,可是对大数据专业大二学生郭应来说,却是一件头疼的事,因为他无法像其他人那样——正常行走。

正因为这样,从大一开始,郭应48岁的妈妈潘克维便成了他唯一的帮手。

84步台阶母亲 咬牙喘气3次

每天凌晨6点,23栋宿舍楼一楼的灯永远是最早亮起的。那是潘克维起来给儿子做早餐,等吃完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后,母子俩便准备出门。

当安静的走道上传来“嘀嗒、嘀嗒”声时,此刻,同学们都知道,那是郭应坐在板凳上往母亲电瓶车方向挪动的声音。

慢慢挪到电瓶车旁后,由于郭应的体重上百斤,身高仅有一米五六的潘克维用尽了浑身解数,最后才将儿子抱上了后座。坐稳、启动、停车,当一系列的动作做完后,母子俩便来到了明俊楼。由于明俊楼一楼设置有台阶,此时,潘克维只好将车停稳,背起儿子从1楼爬上4楼。

从1楼到4楼,共84步台阶,由于郭应的身体毫无力气,背在母亲脊背上的他总是往下坠,远远看上去,他的整个身体将母亲身体“覆盖”,双脚几乎拖到了地面,但是,坚强的潘克维总会在儿子的双腿落地之前再用力地往上抽。因此,每到一层楼时,潘克维就得歇一歇,待缓过气后,继续往上爬,当一步步爬到4楼时,潘克维的背上、额头早就渗出了汗水。

潘克维的每一个举动,让同学们流泪,更让宿管阿姨卢女士心疼。

很多时候,卢女士悄悄拿出手机拍下母亲的背影,边看边感叹:“妈妈对孩子,从来都是付出不问回报,就如你说喜欢吃什么菜,她们就会经常煮那道菜,直到你埋怨为止,其实她这辈子,就是拼命把你觉得好的,给你,都给你。”

的确,正如宿管阿姨卢女士说的那样,母亲们的世界很小,只装了儿女。

不让儿子辍学 现实版“孟母三迁”

提到郭应的病情,潘克维回忆说,早在儿子小学三年级时,他们发现儿子总是爱摔跤,后到医院检查,结果被诊断为:先天性肌肉萎缩。为了给孩子治病,她和丈夫从老家遵义市正安县搬到了浙江,一边打工,一边给孩子看病。然而,3年过去了,儿子的病情并没有好转。

看着郭应走路越来越慢,潘克维夫妻俩心里清楚,老是漂泊在外也不行。所以在儿子上初一时,他们又将儿子从浙江带回遵义市上学。那时,夫妻俩早上骑着摩托车送儿子上学,晚上七八点再从工地上前往学校接儿子回出租屋。

郭应看到父母如此辛苦,懂事的他每天都会让父母看到他灿烂的笑容,因为他心里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沮丧于俯卧的人生,坚定要有昂扬的梦想”。

有梦想,郭应自然朝着梦想奋进。高三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487分)考上贵阳中医学院,后因为住宿不便问题,他选择了复读。第二年,他又以537分的成绩,考上了贵州大学大数据信息工程学院。

拿到通知书那一刻,潘克维眼眶湿润了。高兴的是,孩子有出息,考上了重点大学。难过的是,从高三那年开始,儿子的病情开始严重,逐渐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

“孩子喜欢读书,总不能让他放弃。”看着儿子渴望上学的眼神,潘克维心里清楚,假如儿子独自去求学,肯定不行,必须要有人跟着陪读。

和丈夫一番商量后,潘克维做出了一个决定,“以后,我来当儿子的‘拐杖’,只要我还能走一天,我就不会让他辍学。”

于是,为了圆儿子的求学梦,潘克维第三次带上儿子踏上求学之路,又从遵义搬到了贵阳,真真实实的上演了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母子俩的生活费 一扫帚一扫帚扫出来

上了贵州大学后,潘克维母子俩起初在学校周边租了一间小屋,潘克维每天就用轮椅将儿子推到明俊楼上课。有段时间,由于路面破损,母子俩好几次差点摔成一堆。后来,学校得知情况后,特意在23栋宿舍楼给潘克维母子俩安排了一单间。

居住问题解决了,但潘克维再次垂下了头,又开始担心生活费问题。

原来,郭应还有一个在武汉读研三的哥哥,之前潘克维和丈夫一起打工时,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勉强能支撑,自从她做了全职“陪读妈妈”后,所有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丈夫一人身上。

“不行,我不能天天呆在宿舍里,我要找份工作。”为了养活自己和儿子,潘克维开始在学校周边揽活。所幸的是,学校里还有一份打扫卫生的名额空着,每月工资1800余元。

从那以后,每当潘克维送完儿子上学后,转身便从明俊楼来到隔壁的崇文楼,拿起扫帚、拖把,从一楼慢慢地扫到5楼。到下课时间后,她又从崇文楼返回明俊楼,做着每天重复的一个动作,将儿子从教室背到1楼,然后再抱着儿子上轮椅,往宿舍推去。

为了节约生活费,潘克维舍不得前往食堂打饭。“在食堂里吃一顿,够我们两顿了。”回到宿舍后,她来不及休息,拿起锅便开始炒起菜。

简单一顿午饭后,时间已经来到中午1:30,为了继续打扫卫生,潘克维先是将儿子再次推到明俊楼,紧接着,拿起扫帚、拖把,继续又来到崇文楼开始下午的打扫工作,日复一日。

事实上,潘克维自从大一开始背儿子上学至今,再加上每天的劳作,她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很多时候,当同学们看到潘克维悄悄捶背时,大家心里明白,那是这位母亲太累了。

同样,郭应看到后,心如刀绞,他常常抬起无力的拳头给妈妈捶背。虽然妈妈明明知道没有效果,但是依然会享受儿子这一暖心举动。

“开朗、阳光、乐于助人、孝顺。”这是同学们和老师对郭应的普遍评价,这个22岁的大男孩话不多,但是一开口就带着微笑。

郭应知道母亲为了他放弃了一切,为了感恩,他拼尽全力学习,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另外,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他用英文在QQ日志上写了很多关于母亲的点滴。其中有一篇写道:“对于像我这样的残疾男孩,我必须努力学习找到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这样我可以给她想要的一切。那时,我可以让她每天都快乐,我想和她分享幸福,而不是困难和悲伤。”

当时,师生们很好奇郭应为什么会用英文写日志? 后来,大家细读才知道,他是故意不想让母亲看懂文章里的内容,因为他担心母亲看了会伤心流泪,他只希望爱与母亲同在。

父亲请4年长假,当儿子“拐杖”

近日,贵大学子都在转一篇关于一位父亲背儿子上学的故事,其中,父亲背儿子走楼梯的一张照片让人动容“多么的幸福,又如此的揪心。”

照片中,背儿子上学的这位父亲叫孙瑜,家住白云区建设南路,是七冶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名普通职员,儿子叫孙寒阳,是贵州大学计算机专业一位大一新生。

父亲的背影 感动学校师生

提及孙瑜父子俩,18栋宿管阿姨满是感动。她说,自从今年9月份开学以来,孙瑜每天清晨6点起床,给孩子煮早餐,背孩子上学,下课后,再从教室背回宿舍,这些日子里,风雨无阻,看得她眼眶湿润。

“很多时候,我都想悄悄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赞扬这位伟大的父亲。”这位宿管阿姨还透露道,孩子虽然身体残疾,但是特别开朗,而且也特别懂礼貌,见到她们都会笑嘻嘻“阿姨、阿姨”地叫。

同样,孙寒阳的同班同学姬小瑶对孙瑜父子俩的印象也特别深刻。他说,自从开学至今,整整2个多月时间,没有看到孙寒阳的父亲请过一次假,每天都能准时看到孙寒阳趴在父亲的背上走进教室。有一段时间,同学们需要经常换教室上课,这时,大家也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孙寒阳在教室里上课,他的父亲一直在教室外静静守候,哪怕一步都不愿离去。

“这就是父爱!”姬小瑶感叹道,以前只是在书本里读过“父爱如山”这个词,而现在,孙瑜以他的实际行动,不辞辛劳,风雨无阻背着儿子求学,这一幕幕真真实实给同学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父爱如山”。

虽然身体残疾 但他是个乐观男孩

在孙寒阳看来,他的成长以及优异成绩的背后,是沉甸甸的父爱。

原来,早在孙寒阳读小学四年级时,就被查出患有肌营养性不良症,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逐渐萎缩,慢慢的失去行走能力,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那时,一家人也曾难过,但是父母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放弃。

小学时,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上学接送分别由孙寒阳的爷爷和外公负责。

直到上了初、高中后,由于孙寒阳的学校位置和父亲上班的单位顺路,再加上时间相差不大,于是,从那以后,孙瑜便开始专门接送他上下学。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6年。

“儿子很乖,学习成绩从来不用我操心。”提及从小学到高中,孙瑜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信。他说,儿子的自控能力非常强,在学校认真听课,回到家后,也是先把作业做完,再玩别的,即便是玩游戏,也绝对不会超过1小时。

在老师们眼里,孙寒阳则是一位乐观、懂事、励志、热心的大男孩。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积极乐观地面对,而且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对生活也总是抱着希望。

而在班长晋海兮眼里,孙寒阳特别励志,特别乐观,并没有因为自己患病带有负面情绪。同时,他还特别热心。对此,平时大家都喜欢和他开玩笑、聊天,在遇到换教室时,大家也都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

请了4年长假 儿子去哪我跟到哪

事实上,孙瑜的这次陪读,是做了很大的“牺牲”。

考上贵州大学后,由于孙寒阳完全无法行走,离家较远,孙瑜心里清楚,如果没有专人照顾,他根本无法完成自己的学业。

起初,孙寒阳的母亲准备当“陪读妈妈”,结果却遭到了孙瑜的极力反对。“孩子小时你还能背得动,现在孩子大了、胖了,你不一定行,再说了,儿子上厕所,做为父亲的更方便些。”孙瑜一番话,将母亲的念头打断。

“陪读爸爸”决定下来后,他前往公司向领导请了4年的长假,一心一意坚持照顾儿子,做儿子的“拐杖”。

住进学校后,孙瑜并没有给自己找一份工作,而是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扑在儿子身上。

“老爸,我会一直努力下去,到时争取考研”,对于未来的打算,孙寒阳笑着说,他很想继续读下去,大四毕业后准备考研究生。

听儿子这么说,孙瑜回答道:“只要考上研究生,不管是省内还是省外,老爸都会陪在你身边,只要你去哪,我就跟去哪。”

“走喽,上课时间到喽!”一番收拾后,孙瑜将儿子背在背上,踏上前往教学楼的小道上,此刻,父子俩的背影再次夹杂在茫茫人海中,看上去如此不起眼,却又如此高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