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不可以說話,會把魚嚇跑,魚能聽到人說話嗎?

天佑11111111111


作為一個有著豐厚經驗的釣魚人的個人觀點來說,釣魚是說話是分釣什麼魚的,而且分垂釣的場地。

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野釣的時候是不能大聲說話的,因為野生魚有著比較高的警惕性。他們常年在沒有人類的環境裡生活,一旦有人類的聲音肯定會有一定的警惕。而我們釣黑坑時則不同,黑坑魚類一般是養殖魚類,常年的餵養形成了不怕人的生活習慣。我們經常看到,養魚池裡餵魚的時候人經常站在旁邊看著魚吃食,有的甚至用手拋魚餌去餵魚。所以釣養殖魚的時候可以說話但不能太大聲。魚類同人一樣,人忽然聽到太大的聲音時還會受到驚嚇,何況是魚!
魚種也是一種說話印象的原因。比如草魚,天生謹慎膽小,所以聽到說話會自然而然的避而遠之。觀賞魚則不然,觀賞魚本身就不怕人,你甚至可以用手去喂,所以說話也對它影響不大!


丁三道一號


釣友你好,我也算是一個老釣手了,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吧。理論上說大部分魚有聽覺但十分遲鈍,人在岸上講話它是聽不到的,另外魚還是近視眼,雖然有視覺但視力很差,因此有人戲言這是一個“又聾又瞎”的生物。

那麼它究竟是怎麼接受外界信息的?


魚兒的嗅覺很敏銳,這個相信大部分釣友都知道的,也是為什麼加多小藥要死窩的原因

魚最厲害的是它的側線,側線是皮膚感覺器官中最高度分化的構造。側線的作用有很多,比如:辨別聲源方位、發現敵害、尋找餌料以及判斷是否接近岩石、岸壁等障礙物

側線可以感受魚耳不能感受到的低頻振動,比如我們在水邊洗手、在臺板上走來走去都有可能驚魚

也就是說你釣魚時只要坐著或站著不動,普通的說話聲是沒關係的,但儘量不要老是洗手、倒水等引起水的波動,更不要走來走去


講兩個故事,來說說自己的經歷

一:上小學那會兒認識個老頭,釣魚非常厲害。每天都會去我們那邊一個野塘釣小鯽魚,6、7點去10點左右收,每次都能釣百來條

那時我剛接觸釣魚,技術方面算是小白,但一直聽說釣魚需要安靜,所以基本做到一言不發;可老頭完全不同,下竿以後就開始唱歌,唱一會兒歇一會兒,連桿了也一直是這樣,還老是喜歡和我聊天,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上魚的節奏。

我知道自己技術差比不過人家是一定的,但他每天都來,唱歌和不唱歌基本對魚獲沒什麼影響,要麼天氣差一條沒有,要麼就是100條左右(他每次都會數一遍)


二:我們這有個農莊,裡面的釣位就是用竹子搭起來的涼亭,並且是直接架在水上面的。裡面魚種很豐富,草魚特多但比較滑

我去過釣過好幾次,反正坐在涼亭上只要不走動,再怎麼說話都沒事,有時候我還用手機放歌,照樣釣上魚

可是走來走去就不行了,涼亭的竹子是直接深入到水底的,每次一走動就晃,亭子一晃你用眼睛都能看見魚逃竄產生的混泥

這兩個故事都是自己經歷的,當然類似的事情還有就不一一舉例了。

還有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魚的品種和生活環境對魚自身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鯉魚很狡猾,而鰱鱅就屬於“鐵頭娃”,你鉤他幾次他還照樣吃

再比如:野生魚警惕性比較高垂釣需要更小心翼翼一些,養殖魚習慣了餵養因此並不懼怕人類,所以你去魚塘正釣的時候手拋窩、洗手、打水等動作對釣魚都沒有影響

感謝各位,喜歡的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釣魚閣


釣魚閣


魚類能聽到人說話,這是肯定的,從科學的角度上講:除了真空狀態,其餘介質都可以傳播聲音,當然水也行,所以魚類是能夠“聽到”岸上人說話的聲音的(只要聲音足夠大)。不過魚類能聽到聲音和聲音是否會影響魚吃餌,這就不是一碼事情了,給大家舉兩個例子吧。

先說聲音影響釣魚

以前去過一個魚塘,大家都說非常不好釣,出魚的位置就那麼幾個。那天我去了之後發現這個魚塘靠近公路一側有很多老闆修的釣臺,很多釣友圖方便就在那開釣了。我和朋友兩人一起去了最遠離公路的一個角落釣魚,結果我朋友釣了個坑冠,我第二。

收杆回家的路上我就說了:“這個老闆絕對是心機婊,這個塘是每週五放魚,週末正釣的時候,所有的新魚都害怕公路的聲音,躲到另外一側,這個老闆就故意把公路一側修了好的不行,還有假模假樣弄個投餌機,另外一側缺雜草叢生,放釣箱必須先開路,所以幾乎沒有人去。”大家注意,這個例子有一個關鍵詞:新魚。

再說聲音不影響釣魚

去年夏天釣了一個放養塘(老闆每年年初撒魚苗,不餵養或者餵養一點草),裡面大的草魚有20斤,小的2-3斤,據說十年沒有乾涸過。我們一行四人各選位置釣魚,分散了很開。一個上午屁話沒有一句,魚也一條沒有,心中鬱鬱寡歡。這個時候老闆划船來送午飯了(划船打水聲+老闆說話聲音非常響),就在他靠近我的時候,浮漂一黑,直接掛地球了,溜魚過程不表,一條10斤左右的大草魚當著老闆的面拉了上來,老闆也就笑笑,沒有說話。

當天其他釣友反應,也就是老闆划船來的時候,有幾口,其他時候毛都沒看見一根。後來我想想:老闆應該每天划著這個船收地籠,撒草餵魚,對於這個魚塘的老魚來說,打水的聲音預示著好吃的來了,而且是非常安全的食物,對於這種聲音,魚類非但不害怕,反而是尾隨而來。這個例子裡面有一個關鍵詞:老魚。

聲音對魚類的影響到底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不能一味的說聲音影響魚。


我是一個釣魚人,平時利用閒暇時間寫文章拍視頻給大家宣傳科學的釣魚知識,極其反對迷信“大師”、“神餌”,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科學釣魚


能不能聽到人說話,個人認為是能聽的到的。

公子喜歡在贛江野釣,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找人少的地方下杆,還有就是聊天不釣魚,釣魚不聊天。

釣大魚,要選安靜的地方,特別是不能大聲說話。野生大魚都是經過了多少生生死死才存活下來的,所以一聽到有動靜,馬上跑路。

我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我一上魚,好多人圍過來了,一句我一言的,下面基本就沒有魚可以上鉤了,所以我很討厭釣魚還大聲聊天的。

如果是釣小魚,比如參條等小雜魚,是可以的,但也是有影響的。最好還是安靜做釣,不要驚了魚。

其它情況,公子就不敢亂講了,比如收費塘、黑坑什麼的。不過話說回來,釣魚本是一種安靜的戶外運動,那就安安靜靜的釣吧。


公子釣贛江


這個問題嘛, 先看看科普,

魚是有耳朵的。因為魚只有藏在頭骨裡的內耳,沒有外耳,所以許多人不知道魚有耳朵。在魚的耳腔中有一個石灰質的耳石,當外界聲音的振盪刺激到耳石時,魚就會感覺到外面的聲音。

瞧, 魚有耳朵的, 魚是可以聽到聲音的,
和朋友去釣魚嘛, 看高興吧, 想說話就說話, 不想說話就認真釣魚, 反正出門玩就是為了開心滴....

本人自認為分析問題透徹,有網友要解疙瘩的,可私信我,為人民服務... 圖片來自網絡...


用戶52713245090


在魚不吃鉤時,有的釣友就特別注重行動時不發出任何聲音,輕手輕腳,連話都不讓你講,認為這會影響他釣魚。可是有些人不習慣啊!認為出來釣魚不就是為了休閒娛樂的嗎?行動太拘謹反而成了自己的一種約束和負擔。這也不能那也不行還有意思嗎?呵呵。你咋不去郊遊呢?


  依我看,以上是由於對魚的習性不瞭解造成的誤會。“釣魚先知魚”,對於指導釣魚行為,還是大有益處的。今天就不說到底如何才能把魚釣上來,就來看看釣魚時是不是連話都不該說這類的問題。

  其實問題可以引申為:人的活動在什麼情況下才會把魚給嚇跑?

  魚是很怕人的,這個大家都知道,你看,水面上若有一群魚在遊動,你還在很遠的地方走動,它一看到人的影子就會“嘩啦”一聲突然鑽入水底。

  實際上,魚發現人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第一個是魚的視覺,光線把人的影像投射到水面,再經水體折射到魚的眼睛中去;第二是魚的聽覺,藉助空氣與水把人發出的聲音傳遞到魚的聽覺器官。

  在這兩種途徑中,魚的視覺影響是最大的,所以釣魚者的服裝顏色不要與周圍的植物顏色反差太大。釣魚時最好坐下,儘量避免來回走動。另外多數魚類怕強光刺激,所以喜歡夜釣的人在垂釣時不應用手電筒照亮水面,以免驚跑魚兒。


  而人說話的聲音對魚的影響其實很小。正常說話的音量不會影響垂釣!

  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在空氣中的4倍。但是,水中聲波傳播速度快並不意味著魚就一定能聽到岸上的聲音。岸上的聲音先要通過空氣傳播到水面,然後才能進人水中傳播。而聲音從空氣傳播到水中時,有99.9%的聲波能量被水面反射到空氣中來了。所以,水中只能接受0.1%的聲波能量,導致魚很難聽到岸上人的說話和動作的聲音。


  然而你要注意一點,不能用棍子之類的物體攪動水體,這種通過固體直接發散到水中的聲音會很快傳播到水域各處,引起魚驚慌逃竄。

  現在我們也該知道怎麼做了:只要不在岸上大喊大叫,不用力摔打物件,尤其是不要往水中丟東西,一般說話和動作的聲音都不會影響釣魚。


  釣魚雖然是娛樂為主,但是釣不上魚也就談不上有什麼樂趣,你要是天天空軍,估計很快就會對釣魚失去興趣了。所以如果你的行為沒有把握好分寸,破壞了釣上魚這個目標的實現,就是你的不對了。


舟公愛釣魚


初中物理對聲現象有簡單的介紹: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生的,聲音的需要介質,並且,分別舉例說明固、液、氣三態都可以傳聲。其中,對液體就會提到水能傳聲,通常會說釣魚時,魚🐠要咬鉤了,結果附近有人說話把魚嚇跑了。所以,釣魚的人一般都到比較背靜處垂釣。魚類專家通過研究還發現,魚類還有自己喜愛的音樂,於是,漁民在捕魚時就在漁網中用電子播放器,播放魚喜愛聽的音樂,將魚誘入網中,然後,一網打盡。



對於題主的問題,因為水能傳聲,人說話當然魚能聽到。至於是不是會嚇跑,在兩可之間。雖然沒釣過魚,但經常在河邊散步。發現有的人在背靜處垂釣,還有人就在緊挨車水馬龍的公路旁垂釣。並且,都有收穫。


甜甜向上314159


找釣點,學釣技,分享釣魚樂趣,百萬釣友都喜歡微信公眾號:釣魚塘主---你還不來?

公眾號收錄了100多個地區的免費釣點、野釣點信息,關注後回覆您所在地區+釣點(如北京釣點),即可獲取您所在地區的野釣點,免費釣點信息!

有一個基本的釣魚常識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釣魚時一定要保持安靜。那麼實際上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讓學習啦小編來告訴你釣魚時為什麼要保持安靜。

  釣魚時保持安靜的原因

  魚是一種膽子很小的動物,它們對於周邊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潛入水底。很多人都覺得魚在水下聽不到岸邊的聲音,這顯然是錯誤的。魚跟其它動物一樣,也有耳朵,只是它們的耳朵進化到了頭骨之內。

  魚的聽覺雖然不能說特別靈敏,可是它們卻能聽到人類聽不到的一些低赫茲聲波,也就是說,即便是很小的聲響,它們都能聽到。此外,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空氣中的三倍以上。您說,魚能不能聽到水上的聲響?

  當然,輕聲地交談對於釣魚確實沒有太大影響,這主要是因為自然界本身就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聲音,人們的低聲說話未必會讓魚受到驚嚇。可是,如果出現一些不合時宜的突發聲響,準備咬餌的魚肯定會遲疑甚至扭身就跑。

  在實踐當中,無論是野釣還是在魚池“狩獵”,我們大都是跟其他釣友在一起行動。破壞安靜的氛圍不僅會讓自己無所獲,還會影響別人的漁獲。所以說,保持安靜應當是釣者應有的道德準則,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活動規範。

  當然,既然是戶外運動,如果真的不發出任何聲音,刻板的遵守教條,必然會喪失很多樂趣,畢竟我們是來休閒的,而不是來受罪的。那麼,我們在釣魚時應當怎樣儘量創造一個聲噪適宜的環境呢?對此,我的建議是“輕打窩,輕揮杆,輕言談,輕行動,輕起魚,輕收納,勿驚聲。”

  ①輕打窩

  自然是指做窩的動作要輕。有人覺得打窩算是釣魚前的準備工作,不必太在意方式方法。可魚並不是這麼認為的!你仔細觀察便會發現,一旦你動作很大、重重地拋下窩子,魚可能這少半晌就不會進窩了。所以說打窩時輕拋輕放才能不嚇到魚。

  ②輕拋竿

  自然是拋竿動作要輕,別想著耍帥飛線入水,這麼做不僅不瀟灑,還顯得極不專業,這明擺著是不準備好好釣。

  ③輕言談

  和“輕行動”自然很好理解,小聲聊天,自然行動,不要因為走路不注意踩斷一根樹枝嚇跑了正要開口的大魚。

  ④輕起魚

  自然是指收竿起魚要輕,不要往空中甩,那樣不僅傷害魚竿竿體,還容易驚嚇到窩子裡的魚。

  ⑤輕收納

  是指將魚放入魚護時要輕,如果隨手丟進去,魚很容易大幅度撲騰,這聲響對其它魚兒來說無疑是催命符。

  ⑥勿驚聲

  其實主要是指手機鈴聲,嘈雜的手機鈴簡直是我的噩夢。我曾不止一次被突然發作的手機鈴聲驚跑魚。來釣魚自然不用關機,可是手機還是調成振動或者低音比較好。

  釣魚的好處

  一、釣魚可放鬆心情

  研究表明長時間的壓力會使人發胖。長期處於壓力下時,身體裡的壓力荷爾蒙“氾濫”,會刺激聚集在腹部的肥胖細胞膨脹,並促使脂肪堆積。有專家將這稱之為“毒性肥胖”,因為這種堆積在腹部深處的脂肪更容易引起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另外,壓力荷爾蒙會激發你的食慾,很容易造成暴飲暴食。所以,有空出來釣釣魚,放鬆放鬆也不錯。

  二、戶外曬曬太陽

  如果一個人長期在黑暗沉悶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生理功能會受影響,造成體重增加和睡眠質量不好。研究表明,維生素D能改善人的情緒和深度睡眠指數,有效減少不良睡眠發生和情緒引發的疲勞感,而這也是激活新陳代謝的一個天然好方法。進行釣魚等戶外活動,只要接受足夠的日光,體內就可以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

  此外,適量增加陽光的照射能有效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改善人憂鬱的心情。當然,中午暴曬不太好,可選擇在早上或者下午4點之後再進行垂釣。除了能夠享受陽光的照耀外,你的心率也會增加,而且多呼吸新鮮空氣,對身體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三、釣魚時在戶外多喝水

  德國的最新研究發現,當在一定時間內喝下17盎司(約480毫升,差不多是500ml的小瓶冰紅茶那麼多)的水後,人體內的新陳代謝會加快30%。

  四、掛餌揮竿增加身體運動

  開餌掛餌、拋竿揮竿、撈魚上岸等都能增加身體運動,促進內循環,增加血液中氧的含量,對於激活身體機能大有好處。

  五、漁獲而歸,魚餚益健康

  釣魚滿載而歸後,中午或晚上開魚餐,加些姜和辣椒更是錦上添花。

  1.魚肉,金槍魚和三文魚等海魚中含有一種脂能夠增加瘦素的分泌,瘦素這種荷爾蒙能夠控制你的食慾,減少能量攝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這對降脂減肥十分有益,每個星期應吃3-4份魚。另外,含脂肪高的海魚和魚卵、動物肝臟、蛋黃、奶油和奶酪中天然維生素D相對較多。上文曾說過維生素D的作用。

  2.辣椒可以暫時性提升身體新陳代謝的水平,如一大湯勺的剁椒能暫時地提高代謝率23%。雖然一些研究表明這種效果只能持續30分鐘,但經常吃辣味食物,就能產生疊加效應。

  3.姜除了能夠增加菜品的味道外,還能讓身體的消化功能增加20%。

找釣點,學釣技,分享釣魚樂趣,百萬釣友都喜歡微信公眾號:釣魚塘主---你還不來?

公眾號收錄了100多個地區的免費釣點、野釣點信息,關注後回覆您所在地區+釣點(如北京釣點),即可獲取您所在地區的野釣點,免費釣點信息!

魚課堂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相信很多釣友都讀過這首古詩,古人在早期垂釣時就已經發現魚是有聽覺的,而且知道魚的聽覺十分靈敏。現代的科學研究表明魚可以聽到頻率低於20Hz的次聲波,而我們只能聽到頻率在20-20000Hz範圍內的聲音。

許多釣友可以很疑惑,魚沒有耳朵它怎麼會聽得到聲音,其實魚是有耳朵的,它們沒有外耳和中耳只有隱藏在頭骨裡的內耳,只有打開魚的頭骨才可以看到。而且魚還有一個特殊的器官“側線”,“側線”又被稱為魚類的雷達,可以敏銳地感知到各種振動和水壓的變化,聲音在水中傳播的速度是在空氣中的4倍,而且還伴隨著振動。

所以魚在水下可以聽到很細微的聲音,甚至從20米高空飛過的鳥群聲它們都可以聽到。由此可知,聲音對垂釣是有影響的,不過影響分為兩個方面。

1、對聲音比較警覺

這類魚多是生活在安靜環境下的野生魚和黑坑中新放的魚。魚類對外界環境有一定的適應性,如果他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而釣友在垂釣時卻弄出各種聲響,魚就會產生警惕性,甚至會被嚇得四處躲藏;而黑坑放的新魚,雖然是養殖魚膽子比較大,但是放進陌生環境後,它們本身就十分驚慌,如果釣友在岸上弄出聲響,它們就會被嚇跑,躲到相對安靜的地方。

2、對聲音不敏感,甚至有一定的趨向性

古人在捕魚時,曾用模仿魚遊動捕食的聲音的方法,吸引魚群聚到設好的陷阱裡,在現代仍有一些通過聲音來聚魚捕魚的方法。由此可知,魚並不是對所有的聲音都有警惕性。

在垂釣時,釣友們會發現在聲音一直比較嘈雜的釣場垂釣,說話、走路的聲音基本上對垂釣沒有任何影響;還有些地方人們會划船給水中的魚投放食物,魚兒們長此以往就熟悉了開船和投餌的聲音,一聽到就會聚攏過來,在我們看來很大的聲響,對它們卻毫無影響,甚至在吃釣餌時也是毫無戒心。

既然知道魚是有聽覺的,而且聽力還比較好,那麼釣友們在垂釣時就要注意岸上的聲音。

1、在垂釣時,一般輕聲交談不會影響到魚上鉤,而大喊大叫是一定要避免的。

2、在岸邊走動時,腳步要輕一些,千萬不要跺腳蹦跳,而且不要在岸邊往地面仍重物,這些動作無論是聲音還是振動的傳導都非常明顯,魚可以清晰感知到,而受驚逃跑。


——上弦月


行營老狼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魚天生就是近視眼,在水底找食主要靠嗅覺,聽覺也相當敏感,

岸上有人大聲說話卻實可以把魚驚著。 釣魚,就是享受那份安靜,

那份山水,那份不可預知。

無論我們是在什麼樣的水域條件下作釣,都一定要選擇一處好的釣位才行,如此我們才可以說是為整個垂釣過程打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釣大魚一定要學會尋魚點穴,找好真正的“魚穴”才行哦!那麼哪些是釣魚人公認的“魚穴”呢,關注微信公眾號:漁樂生活家,回覆【魚穴】,告訴你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