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贛為什麼會上《吐槽大會》,是因為金錢所邀還是關係所託?

影視控


先來看幾個例子:

  • 2017年9月9日,馮小剛出現在了《中國有嘻哈》總決賽的現場;2017年12月15日,電影《芳華》上映。
  • 2018年6月23日,姜文出現在了《創造101》總決賽的現場;2018年7月13日,電影《邪不壓正》上映。
  • 2018年11月25日,在最新上線的一期《吐槽大會》上,文藝片導演畢贛是嘉賓之一;2018年12月31日,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將上映。







這還不夠明顯麼?導演上綜藝,只能是為了宣傳新片啊,難不成是要轉型做綜藝咖麼?

不得不說,這兩年的內地網絡綜藝,市場紅火,精品頻出。上面三檔節目都屬現象級綜藝,流量巨大,

在這樣的節目上宣傳電影,到達率更高,從商業上講,是明智的選擇。

至於題目裡所謂的「金錢所邀」和「關係所託」,都不合理,原因如下:

  • 畢贛是新晉文藝片導演裡最受認可的,真不缺這點通告費,別覺得拍文藝片的就一定很窮;
  • 雖然《吐槽大會》也常常請一些跟節目氣質反差很大的嘉賓,而且本期畢贛呆萌範兒的吐槽確實效果也還可以,可是真不至於託關係請他上節目——畢竟很明顯的,他並不有志於此。

總之,畢贛上《吐槽大會》,應該主要還是宣傳新片。


雪寶寶愛電影


昨天,被稱為「貴州王家衛」的畢贛(gàn)竟然破天荒上了綜藝,首秀還獻給了《吐槽大會》。

說起來其實畫面有些詭異,蔡明,鄭則仕,王晶,黃聖依,畢贛,幾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嘉賓,放在同樣囂張狂傲的吐槽大會現場,真真是有生之年始料未及系列。

節目播出後,不少網友說畢贛吐槽得挺狠的,但我卻覺得,這是他刻意收斂之後的結果,而他,好不容易來上個節目跑個宣傳,沒想到紅的卻是自己的老姑父,一個不在現場卻引起全場關注的男人。

很多觀眾不認識他,所以今兒碑妹就來聊一聊這個曾經令外媒和國際影評人反覆震驚,如今國內藝術片市場最搶手的導演:畢贛。

提到畢贛,

《路邊野餐》必定是他生命中最繞不開的一個名字。

因為這部處女作,26歲的畢贛,獎,拿到手軟。

細看這部《路邊野餐》,幾乎就是奔著拿獎去的,影片共入圍過30多個國際電影節。

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斬獲「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及獎。

要知道,這可不是什麼野雞電影節,它與戛納、威尼斯、柏林並稱「歐洲四大電影節」。

2015年的金馬獎上,畢贛以接近全票通過的票數,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臺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緊接著,電影在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上斬獲最佳影片「金氣球」獎,上一次摘得這個獎的華人導演,是28歲的賈樟柯。

因此,他再次成為獲得「金氣球」獎的最年輕華人導演。

可這又是一部充滿爭議的電影,豆瓣評分7.8,影評人一致盛讚,媒體競相吹捧,似乎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都很沒品味…

而它又私人、小眾、隱晦,完全充滿了畢贛私人化且詩人化的電影表達,很多網友並不買賬地寫下評論:

吹得很牛逼,看完很懵逼,我寧願被大家鄙視我是個膚淺的人我都不想昧著良心給好評。

看懂了的,不吝溢美之詞,將其奉為神作,把它譽為黔東南版《肖申克的救贖》。

看不懂的,模稜兩可地用「文藝片」給它下著含糊的定論。

影片將鏡頭聚焦貴州凱里一座霧氣瀰漫的小山城,人到中年剛剛刑滿出獄的陳昇,無父無妻無子,在小城裡不痛不癢地當一個江湖遊醫。

有一天,作為陳昇唯一羈絆和希望的小侄兒人間蒸發,這個唯一的小侄兒,據說,是被他爹賣給了人販子。

就這樣,陳昇踏上了跋山涉水的尋侄之旅…

由此,影片走向了一個既真實,又虛幻的境地。

它一場介乎於現實和隱喻之間的夢,遊離於過去與現在、時間與空間之中,用難以捉摸的現實與夢境相互交織,

這麼說吧,這部電影幾乎沒有主線,沒有故事,沒有衝突,虛實難辨,恍恍惚惚,很難看懂。

畢贛曾對媒體說:我的電影像一場大雨,希望你們不要帶傘。

他也曾對觀眾說:現在是2016年了,希望不要再有人認為電影是真的,但感覺到電影的感覺是真的。

他還說:我希望我的電影就像月亮那樣,它只要掛在那裡就好了。

這三句話,直到我在看完電影之後,才隱約有些理解。

開篇的金剛經、陰暗潮溼的氛圍、蕭條的中國鄉鎮、破敗的鄉村診所、抑鬱的昏暗陰天、晦澀飄渺的詩,似有似無的告別,以及那個發生在蕩麥,長達41分鐘的長鏡頭…

他將詩意與夢嵌入其中,你不需要把什麼都「搞懂」,畢贛也無意讓你什麼都「看懂」。

他用方言作一首神秘的詩,用視覺作一幅抽象的畫,當你放下預設,去體驗,它就像一場雨,一片月光,一個夢,一條溪流,你任憑流水帶著你去任何地方,全依你私人的感受。

說回畢贛。

說實話,畢贛常常令我想到中國另一位文藝片導演,賈樟柯。

同樣都獲得過「金氣球」獎,同樣都視侯孝賢為自己的偶像,同樣都拍塵土拍煙火氣,同樣都拍獨樹一幟,抵達內心的文藝電影。

只不過,賈樟柯拍的是散文,畢贛拍的是詩。

畢贛從小就寫詩,一直寫到現在。

在《路邊野餐》裡,他寫下「為了尋找你,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這般難以名狀又如夢幻影的詩。

他將詩歌訴諸電影,用詩,串聯起電影散碎的片段。

他拍貴州凱里,那是他的故鄉,影片中飾演陳昇的,正是畢贛的老姑父,老姑父辭職出演男主,只為了幫畢贛圓電影夢,而角色裡的陳昇,與現實中的老姑父如出一轍。

混過黑社會,進過監獄,去緬甸管理過賭場,現在默默無聞的做了一名保安。

除了老姑父,電影中大部分角色都是畢贛的親戚朋友。

因為開拍時,畢贛懷裡只揣著4萬塊錢,劇組大部分道具,都是借的。

影片上映之後,畢贛以唯一一個入圍的中國導演身份,被《IndieWire》網站評選為「全球矚目的獨立青年導演」。

而《IndieWire》,普遍被人們看作是奧斯卡的前哨。

一時間,畢贛聲名鵲起,名聲大噪,電影未上映之前,他便在大家口中變成了「電影語言演奏家」,被稱為鬼才,天才,從此走向神壇。

畢贛自己也不客氣,有一次,一個記者問他,你覺得自己是天才嗎?

畢贛想了想,對著鏡頭,一本正經地回答,我覺得我是的。

同樣的語錄還有很多,畢贛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青年演員中,最張狂的一個。

他說:對拿獎我一直的態度都是,我的電影是去給電影節頒獎的,不是它給我頒獎。

洛迦諾新導演獎因為《路邊野餐》,這個獎項才有價值,我的作品要大於這個獎項,不能讓獎項大於作品。

而私下的他,更是滿滿的反差萌。

如果你看過幾場畢贛的採訪,就會發現,除了是詩人,畢贛還是一個充滿個性和反差的段子手。

他曾經坦言,年輕時與太太住在北京的小租房裡,太太常常脾氣暴烈,但又受限於房子的隔音,所以兩人每天晚上就用悄悄話吵架。

在場以及屏幕前的各位就如此猝不及防被秀了一波恩愛。

他毫不掩飾自己的想法,也不想遮掩自己的才氣,他洋洋灑灑寫詩,明明白白拍電影,紮紮實實拿大獎,再大大方方吹牛逼。

說他是天才,我不那麼同意。

他明明是一個,有趣又反差的天才


小碑電影


首先說一下,吐槽大會。每次請的主咖,還有那些嘉賓,說是好朋友,其實大多數都沒有什麼交集,甚至就是知道對方的名字而已。

不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所在的領域會有一些關聯。比如這期主咖王晶是個導演,而比贛也是個導演。一個商業片爛片王,一個新晉文藝片,而且還得獎。

這種對比反差,會有很好的效果,對於吐槽這件事情來說。

關於問題說,是為了錢,還是託關係。本身一定有錢的事情,如果節目不給錢,比贛再不出名也不會去。因為他的電影,沒必要靠一個節目推廣。

而託關係這種說法,也並不能站住腳。那以吐槽大會那些人,不認識一萬人,也認識千把人。託關係,輪也輪不上比贛。

所以,完全是節目考量,需要一個對比的導演!





碎嘴娛驢


新人推薦,應該馮紹剛老師和他關係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