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現代化究竟走什麼路?

導讀

有關農村現代化的諸多爭議,歸根結蒂都是圍繞著“農村到底是市場化還是行政化”這一核心問題展開。


農村現代化究竟走什麼路?


1

轉變的跡象

近些年來,農村和農村文化的破敗令人“談農色變、避而遠之”。

不過,隨著政府與市場頻頻發力農村,讓人們看到了些許改變的希望。

從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到12部門聯合發文支持農村雙創園區(基地)建設,再到十九大報告“鄉村振興”一聲炮響,直接由上至下掀起了富農強農的最強颶風。

全國各省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一村比一村漂亮。農村實施“村村通”工程,每公里路面硬化補貼5萬元,超過3米的路都要硬化。種糧有補貼、種樹有補貼、養豬有補貼、生活垃圾處理也有補貼,就連廁所改造每戶最高都可獲4000元補貼。

“聞政而動”的工商資本、互聯網金融、線下理財也跋山涉水進入農村安營紮寨。

截至2016年,有近20多家資本或基金關注涉農創業。2017年,全國年銷售額超千億元人民幣的淘寶村已突破2100個,正式列入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目錄的農村雙創園區已多達1096個。

農村貌似在政策與市場的鼓譟下向現代化方向不斷推進。

過去五年裡,我國城鎮化率從52.6%提高到58.5%,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全國特色小鎮項目已達2000餘個。

一系列惠農政策、一個個落地生根的項目、一串串數字,看起來都在累積農村轉變的勢能。


農村現代化究竟走什麼路?


2

農村現代化的路線之爭

然而,與此同時,圍繞農村現代化的爭議也從未休止,歸納起來看主要有三個問題:

一是農村到底是城市化還是農村化?

一方面,農村的保守閉塞和落後會阻礙農村的現代化進程,需要引入城市化的“新鮮血液”去破解長期的城鄉二元對立,提振鄉村經濟。

另一方面,農村長期的男女比例失衡又會出問題。不單農村“空心化”會動搖農業之根基,4000萬農村“剩男”娶不到老婆還將引發道德倫理、人口買賣等更嚴峻的社會問題。

二則農民流向城市,又該如何讓農民以低成本的方式紮根城市?

基建、服務業等將農民引流城市,農民“拋田棄屋”支援城市建設。但是在大城市控制人口及青山綠水的發展要求下,拆違、環保等舉措又對某部分群體形成擠壓,造成了農民“既回不去也留不下”的尷尬現實。

況且,在城市就業有限的情況下,農村城鎮化能否容納龐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到底是陰謀還是陽謀?

一方認為農村土地要盤活,閒置土地要被利用,都需要金融資本與企業的進入,而且,農業要實現現代化,分散性、個體化的經營模式必將被替代,農村現代化亟待市場化的力量。

另一方則認為,土地流轉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極有可能出現農民經營權轉移時被不良商人利用,而且土 地事關國家政權穩定,行政力量的掌控不能動搖。

事實上,有關農村現代化的諸多爭議,歸根結蒂都是圍繞著“農村到底是市場化還是行政化”這一核心問題展開。

但農村現代化果真是市場化與行政化這樣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嗎?


農村現代化究竟走什麼路?


3

單一政府力量的異化

單一的政府管控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

君不見,政府“政策+資金”的輪番轟炸卻依然事倍功半。政府在農村已經給錢、給政策好多年,每年下發上千億元的農村補助、各種惠農政策輪番轟炸,可下了大力氣結果卻收效甚微,農村依然處於破敗的邊緣。

不單如此,當基本建設從城市走向農村,又出現了重複性建設、一刀切。

政府的城鎮化,異化成了房地產;農村環保風暴變成了關雞籠、封灶臺;鄉村風貌趨同化,“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等將地方特色保護寄託於建築形式的統一化表達,房屋水泥框架結構,整齊劃一,農村卻越來越沒有特色了。

另外,由於缺乏總體規劃,追求表面的形式主義,許多農村道路拆了建、建了又拆,新官上任重複修路屢見不鮮。

更關鍵的是,單一的行政支持弱化了農民的主體意識,農民逐漸變成農村建設過程的“旁觀者”,而非建設“主體”。

無論是農村現代化還是鄉村振興,主體都在民,可政府仍然是延續“分”的邏輯、迷信個體力量、依賴工商資本,忽視農民和農民組織主體性建設力量的發揮。

行政主導的“救世主”形象定位,固化了農民爭當貧困戶,“等、靠、要”,“懶、賴、推”的思想。雖然大動作不斷,但政府主導的農村現代化自始至終收效甚微。

既然單一的政府管控行不通,那麼,單向維度的市場化就真的可行嗎?


農村現代化究竟走什麼路?


4

單純市場獨臂難支

事實上,單憑市場之力,同樣託不起復雜的農村現代化。

一來脫離行政之手保駕護航,農村市場化寸步難行。

以往由於市場經濟遵循優勝劣汰原則,城鄉差距的巨大鴻溝,致使資本對農村基本是隔絕的、排斥的,從來都只有農村人的錢通過農村信用社和郵儲銀行,往城裡流的單一路徑,反向路徑基本被堵死。

如今,資本下鄉倘若再次脫離行政支撐,單是土地問題就夠頭痛。畢竟,辦工廠要涉及到徵地;搞旅遊觀光,沒規劃、沒用地;搞鄉村養老、醫療、教育等服務業設施,同樣沒規劃、沒用地。

倘若行政力量不放鬆管控,農村單靠市場化必然“輸得慘”。

且看,阿里巴巴的千縣萬村計劃一時間造就了無數個“農村淘寶”,可現實卻是,涉農電商95%都在虧損。還有人調侃“10個休閒農業項目,7個失敗、2個慘淡、只有1個成功”。

二則農村過度市場化會“走邪入魔”。

放任市場經濟會造成工商資本借用農村土地流轉圈佔土地,改變土地的用途;下鄉資本盲目跑馬圈地還頻現爛尾,大量涉農項目資本毀約跑路;一批企業將汙染行業同步轉移至農村;甚至在農村衍生出各種金融亂象……

脫離行政管控的市場經濟要麼梗阻重重,要麼如脫韁野馬,反而會阻礙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顯然,大市場與大政府無法非此即彼。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固然是大方向,但全部市場化會引發市場騷亂,農民被邊緣化。更何況,“三農問題”還牽涉國計民生、國家戰略安全。

而全部政府化,又會出現農村重複性建設。因此,未來農村現代化還將是大市場與大政府的勾兌融合,雙輪驅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