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究竟走什么路?

导读

有关农村现代化的诸多争议,归根结蒂都是围绕着“农村到底是市场化还是行政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农村现代化究竟走什么路?


1

转变的迹象

近些年来,农村和农村文化的破败令人“谈农色变、避而远之”。

不过,随着政府与市场频频发力农村,让人们看到了些许改变的希望。

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到12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农村双创园区(基地)建设,再到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一声炮响,直接由上至下掀起了富农强农的最强飓风。

全国各省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一村比一村漂亮。农村实施“村村通”工程,每公里路面硬化补贴5万元,超过3米的路都要硬化。种粮有补贴、种树有补贴、养猪有补贴、生活垃圾处理也有补贴,就连厕所改造每户最高都可获4000元补贴。

“闻政而动”的工商资本、互联网金融、线下理财也跋山涉水进入农村安营扎寨。

截至2016年,有近20多家资本或基金关注涉农创业。2017年,全国年销售额超千亿元人民币的淘宝村已突破2100个,正式列入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的农村双创园区已多达1096个。

农村貌似在政策与市场的鼓噪下向现代化方向不断推进。

过去五年里,我国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全国特色小镇项目已达2000余个。

一系列惠农政策、一个个落地生根的项目、一串串数字,看起来都在累积农村转变的势能。


农村现代化究竟走什么路?


2

农村现代化的路线之争

然而,与此同时,围绕农村现代化的争议也从未休止,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是农村到底是城市化还是农村化?

一方面,农村的保守闭塞和落后会阻碍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引入城市化的“新鲜血液”去破解长期的城乡二元对立,提振乡村经济。

另一方面,农村长期的男女比例失衡又会出问题。不单农村“空心化”会动摇农业之根基,4000万农村“剩男”娶不到老婆还将引发道德伦理、人口买卖等更严峻的社会问题。

二则农民流向城市,又该如何让农民以低成本的方式扎根城市?

基建、服务业等将农民引流城市,农民“抛田弃屋”支援城市建设。但是在大城市控制人口及青山绿水的发展要求下,拆违、环保等举措又对某部分群体形成挤压,造成了农民“既回不去也留不下”的尴尬现实。

况且,在城市就业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能否容纳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到底是阴谋还是阳谋?

一方认为农村土地要盘活,闲置土地要被利用,都需要金融资本与企业的进入,而且,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分散性、个体化的经营模式必将被替代,农村现代化亟待市场化的力量。

另一方则认为,土地流转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极有可能出现农民经营权转移时被不良商人利用,而且土 地事关国家政权稳定,行政力量的掌控不能动摇。

事实上,有关农村现代化的诸多争议,归根结蒂都是围绕着“农村到底是市场化还是行政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但农村现代化果真是市场化与行政化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吗?


农村现代化究竟走什么路?


3

单一政府力量的异化

单一的政府管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君不见,政府“政策+资金”的轮番轰炸却依然事倍功半。政府在农村已经给钱、给政策好多年,每年下发上千亿元的农村补助、各种惠农政策轮番轰炸,可下了大力气结果却收效甚微,农村依然处于破败的边缘。

不单如此,当基本建设从城市走向农村,又出现了重复性建设、一刀切。

政府的城镇化,异化成了房地产;农村环保风暴变成了关鸡笼、封灶台;乡村风貌趋同化,“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等将地方特色保护寄托于建筑形式的统一化表达,房屋水泥框架结构,整齐划一,农村却越来越没有特色了。

另外,由于缺乏总体规划,追求表面的形式主义,许多农村道路拆了建、建了又拆,新官上任重复修路屡见不鲜。

更关键的是,单一的行政支持弱化了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逐渐变成农村建设过程的“旁观者”,而非建设“主体”。

无论是农村现代化还是乡村振兴,主体都在民,可政府仍然是延续“分”的逻辑、迷信个体力量、依赖工商资本,忽视农民和农民组织主体性建设力量的发挥。

行政主导的“救世主”形象定位,固化了农民争当贫困户,“等、靠、要”,“懒、赖、推”的思想。虽然大动作不断,但政府主导的农村现代化自始至终收效甚微。

既然单一的政府管控行不通,那么,单向维度的市场化就真的可行吗?


农村现代化究竟走什么路?


4

单纯市场独臂难支

事实上,单凭市场之力,同样托不起复杂的农村现代化。

一来脱离行政之手保驾护航,农村市场化寸步难行。

以往由于市场经济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城乡差距的巨大鸿沟,致使资本对农村基本是隔绝的、排斥的,从来都只有农村人的钱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往城里流的单一路径,反向路径基本被堵死。

如今,资本下乡倘若再次脱离行政支撑,单是土地问题就够头痛。毕竟,办工厂要涉及到征地;搞旅游观光,没规划、没用地;搞乡村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业设施,同样没规划、没用地。

倘若行政力量不放松管控,农村单靠市场化必然“输得惨”。

且看,阿里巴巴的千县万村计划一时间造就了无数个“农村淘宝”,可现实却是,涉农电商95%都在亏损。还有人调侃“10个休闲农业项目,7个失败、2个惨淡、只有1个成功”。

二则农村过度市场化会“走邪入魔”。

放任市场经济会造成工商资本借用农村土地流转圈占土地,改变土地的用途;下乡资本盲目跑马圈地还频现烂尾,大量涉农项目资本毁约跑路;一批企业将污染行业同步转移至农村;甚至在农村衍生出各种金融乱象……

脱离行政管控的市场经济要么梗阻重重,要么如脱缰野马,反而会阻碍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显然,大市场与大政府无法非此即彼。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固然是大方向,但全部市场化会引发市场骚乱,农民被边缘化。更何况,“三农问题”还牵涉国计民生、国家战略安全。

而全部政府化,又会出现农村重复性建设。因此,未来农村现代化还将是大市场与大政府的勾兑融合,双轮驱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