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子公司出現,你還會儲蓄嗎?為什麼?

含露嗽叭花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出現,對銀行儲蓄並沒有什麼影響。存款和理財是兩回事。銀行存款依舊是保本的,但是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在投資時要選擇適合自身風險的產品。


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合規,將存款和理財的風險分離開來,逐漸打破剛兌。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個變化。


1、理財產品的發行主體變了。


之前銀行理財產品都是銀行發行的,現在是銀行理財子公司,銀行主要做存款貸款業務,理財子公司發行各種理財產品。


2、理財子公司自負盈虧,不再由銀行承擔虧盈。


理財子公司其實相當於銀行之前的理財部門,之前這部分虧盈是由銀行承擔,現在銀行的理財業務剝離出來,以後這部分要自負盈虧,也就是要去剛兌了。


所以,對於銀行的存款依舊是保本的,沒有什麼影響。但是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就不再保本,從風險角度來看,跟其他理財產品沒什麼差別,投資的時候要看清產品本質和風險提示,選擇適合自己風險的產品,弄清楚產品之後再考慮要不要投資。


萬能的老左


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與銀行儲蓄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和銀行理財產品有內在的聯繫。

本人將依然採取儲蓄和理財產品組合的投資方式,將錢款存入銀行。

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與取消“保本型理財產品”殊途同歸,都為降低銀行金融風險。

新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直接投資基金和股票,所以理財產品今後將“打破剛性兌付”,以對沖由此可能產生的市場風險。新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將降低產品購買門檻,從而惠及更多的客戶,從而提升銀行業務增加。

今年銀行理財產品門檻,已經從五萬降到一萬,而理財子公司將不再對理財產品門檻做硬性要求。這樣就能夠充分體現銀行“蓄水池”的作用,但與此同時卻不再承擔銀行的“兜底”責任。

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後,可以多渠道銷售。既可以在理財子公司的線上線下平臺銷售,又可以通過銀行櫃檯銷售。還可以分流部分銀行服務人員,在“無人銀行”到來之前未雨綢繆。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順祝本週工作愉快!


陸燕青


財智成功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出現,意味著理財風險加大,虧本概率大幅度提升,儲蓄會成為更好的選擇。


2018年P2P平臺爆雷不斷,多數平臺要麼是高利貸,要麼是龐氏騙局,企業為了解決自身融資問題建立的平臺反而看上去更靠譜一些。沒出事之前都是合法正規的企業,出事之後大多成了非法集資。


什麼是非法集資,簡單點講就是投資後果自負。冰冷,無情,萬億資金灰飛煙滅,最後能追回來的比例極低。


理財子公司的成立,與上述邏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財智成功看來就是“甩鍋”二字。


門檻降低,五萬變成一萬元,這樣韭菜就多了,產量就高了。

理財資金能夠進入股市,就有了獲得超高收益的可能。

虧本後果自負,賺錢拿5%左右年化收益率,怎麼看理財子公司都是大賺特賺的節奏,風險完全由投資者承擔了。


之前剛性兌付的存在,其實有合理性。銀行通過放貸獲得高收益,即使有壞賬,也可以通過資金池把壞賬填平,依然能夠給投資者不錯的回報。


換成子公司後,高收益自己多數留下,虧本了全是投資者的。銀行子公司是沒有風險了,那麼會不會催生肆無忌憚炒股的子公司呢?反正虧了也不是自己的。從邏輯上講,這些理財子公司已經跟基金公司差不多了。


對於銀行來說,子公司鉅虧也沒關係,反正債務關係也不會影響到自身,大不了子公司破產倒閉就是了,重新註冊一家,換個牌子,把破產的公司團隊直接搬過來,又可以圈錢做理財了,多好。


理財子公司成立,投資者要擦亮眼睛,寧肯存銀行定期獲取較低收益,也不要買理財產品了,最起碼觀望兩年再說。


財智成功


理財子公司的出現並不影響我儲蓄或者理財,反而對於理財來說,更加有利,但是也可能帶來風險。

理財子公司

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是為了把理財業務獨立出來,讓理財業務作為一個單獨運作的公司,可以讓銀行的理財更加專業化,更好地提高理財的服務水平和理財子公司的吸收和存款能力。


對於理財者的影響

對於理財者的影響則是,銀行之間對於理財資金的競爭將會隨著時間不短加劇,而理財者則是可以在銀行理財業務的激烈競爭中得到好處,比如理財利率會提高,銀行理財的服務水平會升級,理財種類會更加多。

但是在看到好處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壞處,銀行理財產品會越來越多,這個時候需要仔細分辨清楚收益和風險,另外新規也規定了銀行的理財產品可以直接參股股市投資,也就是意味著新型的理財風險和更大,理財收益也可能會更高。



小財總結

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是理財行業是一大進步,對於理財市場的優勝劣汰有著進步的意義,但是進步總是需要時間來慢慢化解落後。


小車說理財


基本上不會把,我自己的話會留上一點資金在銀行儲蓄,其餘的錢都會拿出去理財,畢竟放在銀行不動的錢是死的,只有錢生錢才是最明智的做法,世界上任何一個成功人士都不是靠把錢存在銀行裡面拿利息而發家的,理財雖然有風險,但是隻要自己適可而止,不要太貪心,時刻保持清醒的機智,基本上不會有很大的虧損,長此以往,本金就會越來越多,錢生錢!


真金聚銀1


銀行理財子公司出現與儲蓄之間不是誰消滅誰的關心。

一、從行業實際看,理財公司與儲蓄一直和諧的存在,同時理財子公司的出現是適應監管部門對市場亂像治理後形成的結果是為了規範銀行理財業務。從發達國家的金融實踐看在有理財公司情況下,儲蓄依然有市場。

二、將理財業務分拆為專業子公司,是風險的隔離,是確保銀行穩健經營的需要。理財畢竟不是儲蓄,部分理財產品存在到期無法兌付的風險。而儲蓄是有國家信用背書的,在銀行破產法未出臺的情況下,基本上由政府隱性的兜底,在存款保險制度推出後,按照先個人後企業,個人儲蓄存款在50萬元及以下的保證全額。也就是銀行破產個人存款總量不超50萬元,是可以全額賠付。

三、個人資金是選擇儲蓄還是選擇理財與個人風險偏好和金融認知水平相關,具備一定投資認知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的人,可能偏向理財產品,畢竟無風險的儲蓄收益水平偏低,而理財產品根據風險水平的不同其期望回報會與風險水平掛鉤。

四、從目前的儲戶結構看來,部分人依然看重銀行儲蓄產品的安全性,流動性,而理財產品相對在安全性和流動性向偏弱。


了凡167973381



2018年12月2日,銀保監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通過意見徵求後正式向社會公開發布,一剎那,已經有包括四大國有銀行在內的20多家銀行宣佈成立理財子公司,其中宇宙行更是直接註冊資本達到160億,接近於10個基金公司的規模。看來各家商業銀行是又遇到了一輪風口,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這是商業銀行的反映。對於廣大投資者來說,會不會因此而改變理財產品與儲蓄的格局呢?

過去幾年來,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火,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年末我國銀行銀行理財產品存續餘額已經達到29.54萬億,其中個人投資者持有比例超過一半。為什麼這麼火?簡單來說,因為過去極少有理財產品虧損本金的現象。據資料顯示,2017年度,銀行理財產品不能全額兌付佔比僅0.4%,而且這裡的全額兌付僅指預期利率率,而不是本金虧損。由此可見,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幾乎就是懶人投資,幾乎就沒有過多考慮風險,甚至根本就沒有體驗過損失,坐等收益,不火才怪。

管理辦法出臺後,對於普通投資者會有啥影響?

先說好聽的:

1.門檻繼續降降降!今年9月銀保監會下發新規,銀行理財產品門檻由5萬降到1萬。而子公司管理辦法指出,以後監管機構不再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門檻做硬性要求,而是銀行自主決定,有可能像基金一樣,一元起購。

2.不再面籤。以前對於第一次購買理財產品的新人,都要求面籤和風險測評,現在規定可以不面籤,但也要通過風險測評,不過有多種遠程測評,包括電子渠道。

3.購買渠道更多。子公司開業後,不僅可以通過自身平臺銷售,還可以由銀行代銷,以及其他網絡平臺代理銷售,而不在侷限於以前的銀行平臺。

子公司理財產品可以直接投資股票,這是與以前理財產品投資最大區別,這個變化對於部分投資者來說,也許還不適應,或者需要時間去適應,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現有和過去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在監管下公墓理財產品是不能直接投資股票的,只有通過公墓基金間接投資股票,私募理財產品才可以直接投資股票。因此,過去理財產品募集資金主要投資於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由於投資標的的低風險屬性,在專業團隊的管理運營下,投資者幾乎沒有風險,可以坐等收益。但是,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從此以後理財產品可以直接投資股票,也就是比原來僅投資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範圍擴大了,權利放寬了。在理論上,投資標的風險會增大,傳導給投資者的機會就越多。在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配套下,虧損本金的現象可能會真正出現。



理財子公司的設立,無疑對社會有好處,對於銀行來說更可以使銀行業務與理財業務各自迴歸本源,從而有效釐清責任,隔離風險,最終實現金融秩序的穩定。母公司可以對子公司實施行政管理,以及資源調配等,但是子公司仍然屬於一個獨立法人。按照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外承擔責任,自然也就與銀行無關,道理就在此。

綜上所述,理財子公司的出現,究竟能否改變理財與儲蓄格局,或改變投資者選項?不僅需要時間來證明,還需要看投資者風險意識的強弱,以及抵抗風險能力的大小,這些都會影響投資偏好。


龍門山財經


銀行儲蓄早已不是老百姓首選的手段了,今年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以來更加使老百姓對銀行的痴迷信任下降,以後勢必有更多的理財方式提供給大眾!


家庭保險師苟文超


巧取豪奪。相信的人越來越少了。所以買房的人越來越多。


yzhuo1


子公司出來肯定不受待見,只相信大銀行誰敢相信什麼子公司,不要又是相當於會跑路的p2p之類的東西,專門來坑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