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也哭窮,沒有銀子的“窮”帝國

01

一個大帝國,如果沒有黃金白銀來襯托似乎很難被叫作一個帝國。

但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有一個特殊的帝國卻因為沒銀子而破產,最後王朝覆滅。

1644年春天,當李自成騎著馬踏入紫禁城的時候,一定會覺得這一切都不可思議。

儘管自己南征北戰多年,但他也很難想到自己可以打敗皇帝,奪了龍位。

他曾經最大的想法就是當一個地方王,割據自立而不是入主紫禁城。

皇帝也哭窮,沒有銀子的“窮”帝國

隨著崇禎皇帝的自盡,大明王朝也不再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雖然這個帝國也曾繁榮強盛過,但終究還是破產而亡了。

關於明帝國覆滅的原因,有統治階級腐敗,皇帝懶惰,宦官專權,黨爭內鬥等十幾個原因。

但是這些都是政治層面上的,經濟崩潰也是一大主要因素。

這其中,銀慌是引發經濟崩潰的最大原因。

02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古代使用的貨幣都是金銀銅三種材質,但實際上古代用的最多的是銅錢。

直到北宋時期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名字叫作∶交子

紙幣的好處有很多,對於民間而言紙幣重量輕方便攜帶和交易,對於官方而言紙幣可以更好的取得經濟利益。

在明朝初期,朝廷就在全國發行紙幣,以替代金屬貨幣。

不過由於沒有等量比例的貴金屬做保證,也沒有現代國家信譽的擔保,紙幣越發越多,逐漸成了廢紙。

而隨著開採和冶煉技術的發展,白銀這種貴金屬逐漸成了民間交易的常用貨幣。

皇帝也哭窮,沒有銀子的“窮”帝國

萬曆年間,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改革,所有的稅收都以銀兩為貨幣進行徵收,實際上也進一步承認了銀本位的貨幣觀。

不過中國自己的銀礦很少,即便是皇帝派宦官到各地監督採礦,所取得的白銀也不多。

不過隨著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方殖民者,從美洲地區開採大量銀礦,白銀逐漸在全球貿易中流通。

對於西方殖民者而言,中國許多商品都是他們所需要的,通過貿易往來美洲產的白銀貨幣也就逐漸流入中國。

03

老百姓交稅需要銀子,以前交稅只需交糧食,現在不得不先賣掉糧食換成銀子才能交稅。

這進一步刺激了白銀的需求量。

但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白銀的大量湧入勢必造成銀價下跌貶值。

對官方而言,銀價的貶值也意味著財力的減弱,財政危機開始出現。

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是通常所說的通貨膨脹最明顯的標誌。

但是既然使用了銀本位的貨幣制度,也意味著會受到國際貿易的影響。

皇帝也哭窮,沒有銀子的“窮”帝國

美洲地區產出的銀幣開始變少了,白銀流入明帝國的數量也開始減少。

從通貨膨脹,漸漸走向通貨緊縮。

加上,無論商人還是平民都有儲藏貴金屬的習慣,許多大商人囤積了很多白銀在自己的地窖裡,導致可流通的白銀越來越少。

銀子越來越少,官方的稅收也成了問題。

在缺乏現在金融知識的古代,即便是皇帝和大臣們也很難改變這個局面。

萬曆皇帝派宦官監督開礦,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

然而,這併成功。

另外,對於商人階層的徵稅也十分落後,導致許多商人擁有大量白銀。

04

商人的稅很難收上來,沉重的稅務負擔自然由農民階層來揹負。

可是農民也沒有銀子,辛苦一年收穫的糧食只能換來少量的銀子去交稅。

這無疑會讓許多農民破產。

西北的“闖王”李自成,也是一位破產者,後來為了混口飯吃去當了驛站的驛卒。

朝廷為了節約開支,克服財政危機裁掉了李自成所在的驛站。

皇帝也哭窮,沒有銀子的“窮”帝國

驛站沒了,回去種地已無可能,走投無路的李自成決定造朝廷的反。

可以說,銀荒引發的財政危機是導致明帝國崩潰的主要原因。

到了末期,連崇禎皇帝也曾多次哭窮。

沒有足夠的財力就無法征戰,安撫流民,解決旱澇饑荒等一系列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