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没有胜算的一次夺嫡之争,其结局不胜悲凉

公元前195年,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最有能力的帝王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去世,享年62岁。刘邦去世后,他和吕后的儿子太子刘盈登基为帝是为汉惠帝。由于汉惠帝生性仁慈,再加上即位时他尚不满十五岁,所以西汉的朝政大权便旁落到了吕后这位素来对权力的喜爱大过儿子的女人手中。

但伴随着吕后的掌权,刘邦晚年无比宠爱的一位姬妾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却遭了秧。没有了任何约束的吕后,此时对戚夫人母子动了杀机。她憋了好几肚子的火儿,刘邦在世的时候没敢发出来,如今刘邦死了自己的儿子成了皇帝。吕后是个睚眦必报的女人,她一定把积压了多年的不痛快,一点不剩的都撒到戚夫人身上。

史上最没有胜算的一次夺嫡之争,其结局不胜悲凉

戚夫人是今天山东省定陶一带人,公元前206年与刘邦喜结连理,后为刘邦生下第三个儿子刘如意。刘邦娶戚夫人的时候,已经是名震一方的汉王了,也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男人没有不好色的,况且已经是汉王的刘邦呢。由于戚夫人长得出色,舞跳的也非常优美,而且还通音律。所以当时深得刘邦的宠爱。但戚夫人的得宠,却点燃了吕后的嫉妒心。

由于戚夫人的得宠,她和刘邦的儿子刘如意也跟着沾光。西汉王朝建立后,尚是孩童的刘如意即被刘邦封为了代王。封为代王后两年,刘如意又被封为赵王。赵国相比于代国,地盘要大一些要更富庶一些。其实刘如意之前赵王本来是吕后的女婿,鲁元公主丈夫张熬。

史上最没有胜算的一次夺嫡之争,其结局不胜悲凉

张熬的父亲张耳原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后归顺刘邦西汉建立后被封为赵王,张熬算是子承父爵。但由于后来赵国的国相贯高谋刺刘邦失败,张熬也受到牵连。虽然最终保住了性命,但赵王的王爵被剥夺降为了宣平侯。因此,刘邦就让自己的第三子刘如意替补了上去。

其实这没什么啊,再正常不过了。张熬有了过失被降级,刘如意是刘邦的亲儿子替补上去,没什么问题啊。可是在吕后的心里却成了大事儿,因为女人的争风吃醋,吕后将此事都记在了戚夫人的头上。吕后本来对戚夫人就有怨恨,因此怨恨更加重了。这是吕后对戚夫人怨恨的第一次升华。

史上最没有胜算的一次夺嫡之争,其结局不胜悲凉

第二次是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与吕后的儿子刘盈之间的太子之争,好几次刘如意都险些夺走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公元前198年刘如意被封为赵王后,他并没有去封国上任而是继续留在了帝都长安。当时刘邦觉得刘盈太过仁慈不像自己,倒是赵王刘如意比较像年轻时候的刘邦。再加上戚夫人得宠,在刘邦的耳朵根下再加把劲儿。所以,好几次刘邦都想废了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但最终还是在吕后和大臣的劝说下,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虽然刘盈的太子之位摇摇晃晃的,但最终还是保了下来。可是因此吕后对戚夫人更加仇恨了。这是吕后对戚夫人怨恨心的第二次升华,也是最大的一次升华。因为这一次的夺嫡之争,虽然刘如意的胜算微乎其微但整个过程却让吕后心理产生了扭曲。

史上最没有胜算的一次夺嫡之争,其结局不胜悲凉

我觉得刘邦当时应该也考虑到了,刘盈虽然仁弱,但毕竟还有吕后这位身经百战的母亲在。他百年后,西汉政局不至于动荡。而刘如意虽然性格像自己,毕竟戚夫人出身寒微,而且除了貌美与舞姿外手段远不及吕后。或许当初改立刘如意只是一时兴起,是没经过大脑的一时冲动吧。但女人间的争风吃醋,遇到此事无异于火上浇油。

所以,经历了以上两次大的攻击,吕后是彻底恨透了戚夫人。在吕后心中,戚夫人不仅抢走了她的丈夫,而且还抢走了她女婿的王位,还差点抢走了她儿子的太子之位。如此,吕后与戚夫人便不共戴天了。于是刘邦一死,吕后便剃光了戚夫人一头的秀发,让她穿上囚服带上刑具成了一名舂米工。当然,这时吕后只是没人性的折磨戚夫人,还未敢杀了她。

史上最没有胜算的一次夺嫡之争,其结局不胜悲凉

​因为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还在赵国为王呢,那时也十多岁了。于是吕后做了个计划,先把刘如意召到长安将其杀掉。其实刘邦去世前就想到了吕后将来会对自己的第三子不利,所以专门派了周昌去做赵国的国相,护佑刘如意周全。所以当吕后的使者来召唤刘如意进京时,周昌无论如何不让刘如意去,因为他知道刘如意肯定有去无回。最后使者空手而归。

但吕后并没有就此放弃,于是使了一计擒王先擒周昌。吕后先把周昌召到了长安,紧接着前后脚又把刘如意召到了长安。当时惠帝听说了此事,他害怕自己的母亲杀了自己的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于是在刘如意还未到京城,汉惠帝便早早的去了霸上迎接。霸上即今天的白鹿原,应当是当时长安的远郊地带。

史上最没有胜算的一次夺嫡之争,其结局不胜悲凉

汉惠帝接到刘如意后,回到宫中让他和自己同吃同睡。但即便如此,最后吕后还是趁汉惠帝凌晨外出打猎时,用一杯毒酒将刘如意毒死。到黎明时分汉惠帝打猎回来的时候,刘如意已经成了一具冰冷的小尸体。毒死了刘如意,吕后随即就命人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扔到了厕所内。没多久,戚夫人也在惨无人道的折磨中惨烈的死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