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拥有精锐的骑兵雄视天下,为何没有能够统一六国?

不婚不恋不生


赵国骑兵只能算赵国争霸的利器,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最强资本。

赵国的骑兵部队得益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士兵的军事素质得到空前地提升。再加上赵国人位于河北之地,民风彪悍,吃苦耐劳,尚武精神成风,所以赵军的战斗意志仅次于秦国锐士。



再加上赵国兼并东胡等游牧部落,拓地千里,将势力范围扩充到内蒙草原,获得了大量的优质牧场,也就获得了最优质的战马基地。这些都是赵国骑兵的标配。后期,更有李牧这样的军事天才,对于骑兵的指挥炉火纯青。

二、草原上的威胁,无法进入其他战场

但是,赵国骑兵还要面临一些现实问题:首先,赵国将内蒙草原纳入国家版图,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们产生了直接的利益冲突,双方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匈奴成为了北戎后一个强大的对手,经常骚扰边境,进行抢劫,这是赵国第二大烦恼。

所以,赵国在边地修建了赵长城,来防御这些草原上的敌人。当时,赵长城都是土夯结构,如果遇上大雨很可能坍塌。同时,赵国在边疆驻扎一定数量的军队,名将李牧就驻守于雁门关,赵国第二大军事基地—代郡就是位于这里,保守估计有20万驻军。



从李牧打匈奴的战争来看,赵国的骑兵数量不多。公元前244年,李牧发动大规模进攻匈奴战争,出动了20万人,其中骑兵也就1.3万人,主要还是靠步兵进行匈奴围歼,匈奴单于10万人被歼,使匈奴十余年不敢南下。

李牧的1.3万骑兵部队经过严格的选人标准和军事训练,机动性强、战斗力强,如果铺开到中原战场,那将是六国的噩梦。11年后,赵王调集李牧部队南下救援,结果在肥之战大破秦军,这支骑兵部队肯定有参与,但数量不会多。



二、骑兵编制的特殊性,只能成为利器,不能决定国家命运。

骑兵不比步兵好养活,光战马喂养就是军费消耗大头。赵国灵武铁骑的待遇虽然不比魏武卒要好,但也远超于一般步兵,万人超高的待遇就是军费开支大头

同时,骑兵的选拔也非常严格,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基本上是百里挑一,而赵国人口又少,这也是骑兵部队的人限。骑兵还要求高超的骑射技艺,尤其是马上功夫,这对入选的后备军都是个巨大挑战。



骑兵训练与维护也是一个漫长的周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骑兵出征,后面的供给部队也是庞大的。而赵国的骑兵,是轻骑兵,战斗力也是有限的。赵国后期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已经出现财政赤字危机,后期能不能维护这个编制都很艰难。比如魏国争霸失败,再也养不起魏武卒,使魏国军事实力一路下滑,直到灭亡。

三、赵国先天性不足,后期国势颓废

赵国从三家分晋后,本来就是先天性弱小,所得地盘大多是山区或苦寒之地,经济发展局限性很大。在战国初期百年里默默无闻,备受魏国欺凌,曾经邯郸都被魏军占领过。别人称王的时候,它只敢称侯,连二等九千乘强国中山国都打不过。赵侯连年战争,只为求存,但地盘扩张一直有限。



赵国在变法时间上也远远落后其他六国。魏(公元前422年)开始变法,楚(公元前286年)、秦(公元前359年)、齐(公元前357年)、韩(公元前351年)、燕(公元前312年)等都先后完成了变法。赵武灵王的改革一直到公元前302年才开始,随着公元前295年沙丘宫变,赵武灵王死去而结束。

这轮并没有真正使赵国变得富裕,只是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增强。同时,已经比起六国晚了起码50年,也就是社会发展落后了别人家50年。



赵国的强盛从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60年,只有短短的半个世纪,之后一直走下坡路。尤其自长平、邯郸的五年战争,损失兵力至少50万人,国力下降,地盘、人口、耕地面积锐减,使百姓陷入困顿之局。代地的驻军都是靠边境贸易养活的,一离开驻地,每天消耗的粮食难以估计,赵国的财政也吃不消。

所以,赵国有段时间连年打燕,为的是什么?第一是转移国内矛盾,赵国本来就一穷二白;第二是为了燕国第地盘(燕国基本上很少有战争,过得还是比较富裕的),发战争财,以战养战。



同时,赵国在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41年参与了两次攻秦战争,尤其第五次攻秦,还是赵国庞暖担任上将军,结果还是被秦打得一败涂地。第五次攻秦的失败,五国合纵联盟正式解散,赵国再也得不到国际援助,只能独自硬扛秦军。

秦国出动最豪华的名将阵容,30万大军压境,连打了八年,赵国地盘所剩无几,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赵王杀李牧自毁长城,赵国终将灭亡,这支骑兵部队也消失于历史的云烟中。



四、骑兵不止赵国一家独有,作用也很有限

战国时代,车兵、步兵依旧是主流,骑兵只是刚刚出现的新兵种,各国拥有的数量不一,不受重视,而且骑兵装备还未完全发明,比如马鞍都没有,骑兵的战斗力也是有限的。主要还是看国家地理和战马资源。毫无疑问,楚国、齐国、魏国、韩国骑兵实力基本为零,因为战马资源有限。

而赵国、燕国、秦国都拥有优质的草场,战马资源是不缺的。燕国的重心不在于此,很难发展出骑兵的优势。那么,天下两大骑兵强国就是秦国和赵国了,而这两个国家恰恰也是战国后期争霸的死对头。



在长平战场上,秦国已经率先将骑兵投入战场,白起通过两支骑兵将赵军分割,使赵军陷入危局,从而迫使赵军投降。所以说,赵国玩骑兵,秦国同样也会玩。骑兵并不能成为赵国统一天下的最强资本。


慵懒国王


秦赵本是同根同源,可是战国末期这两个同样民风彪悍的国家却死磕上了,正应了那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赵武灵王军事改革后,灭了彪悍的国中之国——中山国,西破东胡、娄烦等游牧民族,吸纳了他们的骑兵优势,拥有了一支强悍的军队 成了战国后期的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有经略天下的雄心,没有经略天下的大才

赵武灵王无疑是一代雄主,他破天荒地将王位禅位给年幼的儿子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带着一军剽悍的军队在北部开疆拓土。

他曾想过灭秦,有经略天下的雄心。为了勘探秦国的地形地貌、关塞要地,他假扮使者赵招出使秦国,与秦昭襄王会晤。

古代社会,除了会盟,似乎没有国家元首会像赵武灵王和秦昭襄王那样,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来一次面对面的交锋。

赵武灵王走后,秦昭王感觉不对,他惊讶于使者“赵招”的气魄,后得知竟是赵国主父,派白起领兵去追,赵武灵王却已经出了函谷关。



赵国出了廉颇、李牧、赵奢这样的名将,但是却没有出像商鞅、范睢、吕不韦那样可以为国家擘划未来,谋定天下的大才。蔺相如在外交方面算是有个出色表现,但还不算是离经世大才,平原君赵胜豢养三千门客,可惜徒有虚名。

秦赵长平之战前,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郡,平原君是投了赞成票的,只是贪图上党郡十几座城池,却没有预估这件事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开战之后在内政外交方面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秦赵在长平胶着两三年,他在求助外援方面,丝毫没有建树,长平之战廉颇死守,赵国粮食供应出现紧缺,寻求齐国帮助,竟然被断然拒绝。



赵国为四战之国没有地理优势


赵国不像秦国可以凭借函谷关地理优势,进可攻退可守。他居于四战之地,无险阻无关隘,被秦燕齐魏,还有北方游牧民族包围,稍有举动就容易四面受敌

常常赵国在跟秦国正打得热闹,燕国就会在背后小动作不断,让赵国上下疲于应付。因此赵武灵王曾经觊觎关中之地,如果能拿下秦国,赵国统一天下就有希望了

关中之地,土地平坦,沃野千里,是最好的帝业根基。

魏文王、魏惠王期间,深有战略眼光的吴起,就看到了秦国的地利,一直主张灭秦夺取关中之地,来成就魏国的霸业,可惜吴起未能久留魏国。

魏惠王缺乏经略天下的格局,国家强大之后,本可以凭借魏武卒独步天下,可他格局太小,不是先谋取后方安定,稳定根基,竟积极与赵国死磕,被齐赵联军两次夹击打败,元气大伤,国势自此江河日下。



君主一代不如一代


赵国自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被军事政变活活饿死沙丘宫之后,继位的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一代不如一代。

赵惠文王尚有廉颇、蔺相如,虽然文治武功一般,至少还有识人之明,到了赵孝成王期间,政治上依靠宗室,信赖奸佞小人,逼走了廉颇,误杀了李牧。曾经军事强悍带甲百万的赵国,终究成了秦国俎上之肉,成了继韩国之后第二个灭亡的国家。

可惜了赵武灵王辛苦缔造的军事强国的基业!


开涮历史


首先是赵国的地理环境限制了它的发展,这个因素就好像我们的出生一样,是天注定的暂时无法改变。赵国是个四战之地,北有强大的匈奴经常骚扰,西有正在进行商鞅变法的秦国虎视眈眈,南有魏国动不动想咬一口自己,东有燕国、齐国针锋相对,就像是有五个人在掐赵国脖子,更可恨的是这五个势力的战斗力都比自己只强不弱,你说赵国怎么能安心发展起来?



而秦国就不同了。虽然看起来秦国东面有赵、韩、魏、楚四国,但实际上,韩国就像个深闺妇女一样,根本就不是争雄称霸的料,国君没有野心,疆域狭窄,在秦国面前只有待宰的命;而魏国吴起已死,魏武兵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不足为惧;楚国虽然疆域辽阔,但是楚国除了出了个楚怀王一鸣惊人外,其他的国君基本上只是废柴,只是冢中的一堆白骨,等死的命;赵国虽然国力和秦国相差无几,但是长平之战后,赵国被秦国白起坑杀40万轻壮,人口缺乏,短时间根本无法和秦国相提并论,而且上文已经说到,赵国为四战之地,想要和秦国争雄注定困难重重。



其次是赵国国君昏庸无能,不单止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导致赵国40万大军被坑杀;而且毫无变法上进之心。尽管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进行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得赵军的战力大大提高。尤其是骑兵,是战国时期唯一可以正面抗衡匈奴骑兵的存在。



但是赵国没有大规模的变法。我们都知道打仗不能单靠武器装备,还要靠物资补给。尽管赵国军事实力强大,但是它的经济基础却一塌糊涂,因为赵国针对经济基础的变法,连修修补补的都没有。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是相当厉害的,魏国、楚国、秦国就连弱小的韩国也因为申不害变法而牛气了一回。当长平之战到了关键时刻,秦国还有余粮,但是赵国却已经粮草不济,不吃饭,人怎么打仗?再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必须要有后勤补给支撑啊!长平之战的失败,不单止是赵国军事力量的失败,更是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失败。



大家都知道秦国强大大多都归根于商鞅变法,这次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制度设计和顶层建筑。所以秦国才能在秦孝公的手下跻身强国,在秦惠文王时让六国都为之一震。但是赵国却不这样,赵国在战国时期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变法。此消彼长,秦国日渐强大,而赵国日渐衰落,所以赵国即使是骑兵天下无敌,依然只有灭亡一个归途,更不要妄想统一天下了!


历史直男A


赵国属于四战之地,西面是咄咄逼人的秦国;东面是富庶强大的齐国;南边是同为三晋的韩、魏实力也不容小觑;最麻烦的是北边除了燕国、东胡、匈奴,还有楼烦、林胡、中山国时不时来劫掠一番。从地理位置来讲三晋先天就不占优势,统一六国包括赵国在内的三晋很难实现。早在魏惠王时期,吴起、庞涓都要求魏惠王先夺取秦国作为战略支撑,可惜魏惠王是个草包,嫌秦国是未开化之地,使三晋失去了地理上占优势可能。

战国七雄合纵连横,各国之间谁最强大,威胁到其它诸侯国时,合纵就开始了,秦、楚、齐都是被合纵攻打过。齐、韩、魏、宋四国合纵攻楚,虽然打了败战,楚国够大,又有秦军策应,各国只能退走。齐湣王时齐国很强大,和秦国称东、西二帝,打败楚国,吞并宋国、帮赵国灭中山国,败魏国,趁燕国内乱,夺了不少土地。燕昭王上台后励精图治,拜乐毅为上将军,合纵五国打得齐国只剩两座城池,几乎亡国。后来田单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用火牛阵打败燕军复国,只是齐国从此退出了争霸天下的可能。秦国是虎狼之师,各国深为忌惮,几次合纵攻秦,可惜秦国地势好,情况不对退回函谷关,守住关隘,时日一久合纵自败。赵国没有秦、楚两国的地理优势,要是过于强大其它诸侯国会合纵攻之,统一六国没什么可能。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主要是军事上的改进,从此赵国骑兵各国中最厉害,灭中山、败匈奴、收服楼烦、林胡,辟地千里,置云中、雁门二郡。赵国骑兵虽然厉害,但战国时期马蹬还没有出现,骑兵部队不像后来对步兵占压倒优势,秦国的强弩对骑兵还是有很大威胁的。

战国初期,魏国最强大,赵、韩两国跟在魏国后面,魏惠王时期连续被齐、秦击败,魏国衰落。没了老大在前面顶着,赵国受到各国攻伐,虽经过公仲连改革,只是作为战国时期最轻微的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深化改革的情况下,赵国处于挨打局面,甚至连小国也打不过,主帅被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属于战国最迟的改革,而且只是军事变革,对社会生产力提升不大。赵国大部分地区在太行山脉,耕地远不多,粮食产量远不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可比,秦国有关中、巴蜀两个平原产粮地区。胡服骑射改革仅三十多年就迎来了长平之战,远道而来的秦军,粮草消耗大于赵国,结果是赵国粮食先供应不上。其它各国在秦国游说之下,也是害怕赵国过于强大都不肯借粮给赵国,赵王只好用积极出战的赵括代替坚守不出的廉颇。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战略部署有误,秦国是远交近攻,赵国输了长平之战后感觉秦国惹不起,一直集中兵力攻打燕国,希望从燕国捞回损失。只是秦国的步步紧逼,灭赵只是时间问题。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赵国拥有当时天下最强大的骑兵集团,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但是这仅仅代表了他有了争霸天下的本钱,但是不等于说他就有了争霸天下的最终最本质的资本。

战国中后期,基本来说已经是秦赵两家独大了。这两个霸主一战,会最终决定战国历史的走向和未来。

赵国拥有强大的兵力,是因为经过赵武灵王改革后的赵国实力一下子跃居前列。

但是如果说仅仅因为暂时的强大时远远不够的,秦国之所以能够六代发展,经久不衰,考得不全是他的军事战斗力强大。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制度保证了他有着持续发展的能力。

赵国,除了赵武灵王横空出世,但是也是昙花一现罢了。盛极而衰这个道理在赵国显示的很直白。可以说赵武灵王之后的赵国,一边在吃着赵武灵王的老本,一边也在走下坡路。

秦赵长平一战,胜负未知。明明赵国拥有巨大的优势,秦国远道而来,各方供应相对较弱。而赵国却偏偏就在国门惨败了,结果一下子就被打残了。

秦国强,强于制度,犹如流水,积少成多。赵国强,强如卵石,用一下,少一分。


看点儿历史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强大起来的只有军事力量,尤其是骑兵。

这就是问题,农业发展不起来,军队再强也会因为后勤不足而战败。长平之战就是败在了这里,秦赵对峙,双方都打空了国库。但是,秦国除了关中平原,还有巴蜀之地这个粮仓。上了赵括无非是想主动出击结束战争,结果败了,赵括背的其实是赵国综合国力不足的锅,就算让廉颇守下去还是赢不了的。

秦国有险可守,有保命的根本,赵国没有,四周全是其他诸侯,一旦赵国发展出足够的国力,势必被视做威胁引来围攻,赵国可没有函谷关这类的险关要地。

赵武灵王英武一生,假扮使者随从亲身出使虎狼之国,最后还是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被活活饿死。无论是国家实力还是君主实力,赵国都不具备统一六国的实力。


能书能言闲散少年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也就是春秋战国后期究竟拥有什么样的实力和基础,才能一统六国统一天下。其实这个答案从秦一统天下的过程来看,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最为切合的答案。


秦法为基,秦民为兵

秦本为西部边陲疲弱之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励精图治,秦人以战为荣,秦民皆有求战之心,说全民皆兵并不为过。通过商鞅变法,国家的基础变得雄厚起来,民众好战而不怯战。

因此尽管秦军的骑兵未必有赵军精锐,但是秦军的整体战斗能力却是其他六国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没有一国在军事经济上,能独立面对秦国的原因。

远交近攻,合纵之谋

赵武灵王曾经规划过利用闪电战灭掉秦国的方略,可在他还没有实行这一方略之前,自己就在沙丘之变中被饿死。很多人说如果赵武灵王不死,可能秦国早已被赵国所灭,我并不苟同这一看法。国被不被灭,只歼灭其军队而不摧毁其精神支柱是无法将其彻底消灭和同化的。赵武灵王的方略是迅速占领战略要冲占据先机,但是占领之后却未必站得住。

灭国之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仅仅军事进攻的问题。要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攻击。张仪的合纵之谋,范睢着远交近攻之术,李斯的纳贤纳谏、分化瓦解之策,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功绩绝不下于战神白起屠灭六国的百万之军。

强敌环绕,君昏不治

赵国的战略位置极其不利,他不像秦国只要扼守住函谷关的要道,六国并拿他没有办法。赵国的地理位置可以说四面环敌,有同为三晋的魏国,也有北方的燕国虎视眈眈,燕赵之间就多次发生战争。在东方还与强大的齐国毗邻,西方则有强秦窥视。在这种环境下求生存,确实十分困难。而且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随时都可以为各国所知。

再来看看赵国的君主,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就没有出过一位明君。尽管赵国拥有众多的名将谋臣和忠义之士,但根本无法发挥其作用。这也是长平之战失败的一大原因,非将臣之谋而为君之不明。



单靠强兵就想灭国一统天下,那是不可能的,一统天下需要的是君明、臣能、国富、民强、计妙、将勇而后才是强兵。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1.首先赵国的军队是在赵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的变革之下开始变的强大,但是这种改革不够彻底,只是单纯的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政治,农业,经济方面没有太大的改变,法令不行,赏罚不明,到了战国后期考验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就算军队再能打,后勤粮食补己跟不上,国力不支,照样无济于事。长平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打到最后拼的是国力。

2.其次是赵国位于中原四战之地,东西南北都有别的国家虎视眈眈,没有稳定的大后方,战略缓冲不够大。

3.第三是人祸,一系列的战略决策失误,国君昏庸,用人不当,良将被离间,带路党被收买,频繁的内乱,使各项发展方略受到影响,人力,物力诸方面损失颇多。

4.第四是天灾,大地震,大饥荒发生。


来是无迹去无踪


赵国曾经一度拥有雄视天下的资本,庞大骑兵集团,哪知家务事难料理,自己后院起火,将好端端的大好局面葬送了。不管是武灵王赵雍,还是长子赵章,都英姿勃发。却都输给了工于心计的次子赵何。可叹一代伟人赵武灵王,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便命丧次子之手。


赵国崛起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代,曾经跃升为第一强国,刚刚继位便成功化解了魏齐联军的威胁,而后在对阵秦国的战事也扭转了局面。国内施行各种改革,对外连结盟友,向北拓野千里。成为唯一可以匹敌秦国的东方大国。

内外兼修

对内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使得赵国这个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诸侯国,相互融合在一起,许多重臣都出自白狄族,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在赵国相当融洽。对外,联姻韩国,牢牢的成为自己盟友,连结宋国,重新接纳魏国,成为三晋领袖。攻掠中山,最终吃掉这个国中之国,彻底打通邯郸到代郡的通道,修整道路,加强了各处联络。

重大战略

向北扩展领土,驱逐东湖,兼并林胡和娄烦,拓土达千里,建立云中雁门两郡,又施行怀柔政策,让三胡重新回到肥沃的河套地区生活。成为自己的后盾。施行胡服骑射重大改革,这不仅是军事领域改革,更是一种民族融合的大战略。使得赵国与周边胡人连接的更紧密。军事上仿照游牧骑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骑兵部队,战斗力极大增强。

准备灭秦

此时的赵国手握四大重镇,拥有云中雁门北方领土,庞大的骑兵集团,国力空前强大。正在此时,秦国发生内战,一打就是三年,国力衰退,燕国紧接着也发生内乱。赵武灵王有效的干涉两国内政,将秦燕两国变为傀儡。楚国也趁秦国内乱之际攻掠土地,灭掉越国,各国均向赵国求援,楚国也不敢得罪,做了个赵楚平分天下的规划。同时赵武灵王积极部署骑兵,准备从秦国防守薄弱的北部一举灭秦,大有统一天下的趋势。

沙丘之变

然而因嗣立问题引发政变。长子赵章母亲得罪武灵王受到牵连,在母死后武灵王愧疚,重新重用长子赵章,统领代郡集团,目标燕、齐。次子赵何继承邯郸集团,负责中原事宜。自己则以主父身份,专攻秦国一路。相当于现在的三个方面军。次子赵何不满,两子之间互相残杀,引发沙丘之变。代郡集团赵章被杀死,赵武灵王自己也被困沙丘被饿死。代郡集团和塞北集团土崩瓦解,至此一个强大的赵国瞬间缩水到了原先的三分之一,失去了灭秦统一天下的机会。

长平之战转折点

缩水成三分之一的赵国依然能够抗秦,因上党归属权,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最终的决战,战事初期,赵国依然能占据优势,老将廉颇坚守要塞,以自身损失5万人换来秦军30万人阵亡的佳绩,一度将秦国逼入绝境,国内已无青壮年可调。无奈赵国临阵换将,犯了战术错误,致使长平大败,40万精锐被坑杀。在紧接着的邯郸保卫战中,虽然重创秦国,但也因长平之战元气大伤,再也无法独立抗秦。

赵国衰落

在战国末期,赵国依然是东方六国中抗秦的挡箭牌,涌现出李牧这样的名将,让秦国连吃败仗,可惜生不逢时,受到秦国反间计,李牧被枉杀,自此赵国再无力抵抗秦国。


由此可见,历史机会瞬息万变,当初不管是赵武灵王,还是与赵武灵王一个模子扣出来的赵章,都拥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发生内乱实在可惜,一个小小的政变,改变了战国历史的走势。不管拥有多强大的军事力量,只要内部出问题,也灰飞烟灭。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也发生了子嗣更迭,引发朝政混乱,强大的秦帝国成为了短命王朝。


博古又通今


长平之战不换赵括,秦军已经在廉颇的掌握中了,很有可能发生同三国的陆逊和刘备的对抗,最终秦军被廉颇杀得丢盔弃甲因为廉颇已经坚壁清野,秦军逼营很近,廉颇很容易找秦军的空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