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汉宣帝刘病已(刘询)的成就并不弱于汉武帝?

独步天下73103201


秦皇汉武,向来并称,说明这两位帝王在某些地方很是相像。确实,这两位帝王倒真是有很多共同点,比如说过度压榨民力。

秦始皇不说了,就说汉武帝,青年即位,一心的雄心壮志,拿着祖、父两代“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不知珍惜,大肆挥霍。对外大杀四方,北边战匈奴,南边平南越,东边灭朝鲜,西边开西域,还有怼西南诸夷、闽粤诸小国。对内呢,则是横征暴敛,重用酷吏,严刑峻法治国,在位期间换了十多位丞相,善终的不多,被逼自杀的、被砍头的、被腰斩的,屡见不鲜。

结果到了晚年,已然天下户口减半,民生凋敝,汉初几十年攒下的家底差点败光。

这时换了昭帝上台,霍光等四大臣辅政,互相之间斗争激烈,也是屡兴大狱,而昭帝寿年不永,二十一岁便英年早逝;紧接着又来了位昌邑王登基,可惜位子都没坐热乎,二十来天就被赶下了台,成了废帝海昏侯。

终于到了题中所说的这位主角登场:当时还是皇曾孙刘病已的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刘询庙号为“中”,有“中”作庙号的还有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以及从老妈武则天手里夺回唐朝正统的唐中宗李显,这个“中”显然是中兴之意;谥号为“宣”,按《谥法》,圣善周闻曰宣,自然是上等的美谥。

西汉十二帝,拥有庙号的惟有高帝(太祖)、文帝(太宗)、武帝(世宗)、宣帝(中宗)四人,看看并列的其他三人,足以说明汉宣帝的成就了。

那么就来看看这个“中宗孝宣皇帝”称号背后所包含的功绩。

内政

宣帝起于民间,因祖父卫太子刘据巫蛊之乱的缘由,童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武帝死前,追悔前过,建“思子台”,给太子平反,大赦天下,那时还叫刘病已的宣帝被从牢中放出,先由丙吉抚养,后来又被送到了祖母史良娣的兄长史恭家,然后又被召入掖庭,入宗室谱牒,而在各种机缘之下,最后成了皇帝。

可以说宣帝完全是一个在民间长大的皇帝,对民间疾苦十分熟稔。故而在他当政后,便竭力安定社会,整饬吏治。

武帝时期长期兴师动众,导致流民四起,据说光在关东就有两百万流民。宣帝登基后,多方举措,用“假民公田”、减免田租、“政平讼理”、废除酷法、任用能吏等等措施,终于使得流民“安土乐业”,不止为朝廷增加了赋税和兵源,更是解决了可能危及政权的潜在的流民动乱。

而在这个过程中,宣帝也发掘出了一批“循吏”,如文翁、王成、黄霸等。所谓循吏,按百科的解释,大抵是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官员,简单点说,就是那种大众心目中的好官。(如果我们去看《汉书》,会发现《循吏列传》中的循吏大抵是在宣帝朝,而《酷吏列传》里的诸位酷吏大抵是在武帝朝,两朝的吏治特点可见一斑。)

循吏在宣帝朝的集中出现,正是宣帝整饬吏治的结果。

当然,宣帝也不是那种柔弱之主,他在治国上执行“王、霸道杂之”,儒、法并用,虽是提倡为政宽和,但同时也要求官吏以法治国,不得“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苛”,对那些败坏法纪、危机秩序的人也是毫不留情的。

经过宣帝的整顿,汉朝终于又迎来了一番“民安其业”的盛世景象:

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

军事

武帝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武功,也给他的子孙们在对外作战上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宣帝的武功也不逊色,在位二十五年,期间降服匈奴,平定羌乱,设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天山南北纳入中央政权,也是尽显大汉天威。

在宣帝即位不久,便有匈奴犯边,朝廷当即“五将军师发长安”:

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及度辽将军范明友、前将军韩增,凡五将军,兵十五万骑,校尉常惠持节护乌孙兵,咸击匈奴。

这场战争以“入匈奴右地,大克获”的结局,大败匈奴,“匈奴民众死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

后来由来西羌作乱,宣帝发刑徒,募“佽飞射士、羽林孤儿”、及“胡、越骑”,并各郡骑士,集合各路人马,派赵充国、许延寿领军讨伐:

遣后将军赵充国、强弩将军许延寿击西羌。

一场大战,西羌被平定,造乱者被斩,这大概就是“虽远必诛”吧。

羌虏降服,斩其首恶大豪杨玉、酋非首。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

此后匈奴日逐王率人来降,宣帝派郑吉击破车师国,迎接日逐王,便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诸国。至此,汉朝诏令颁行于西域。

吉于是中西或则立莫府(郑吉于是在西域各国中心地带设立幕府),治乌垒城,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后来匈奴内乱,各部争权,一时竟有五单于并立,互相攻击,一通乱打,匈奴因之国力大损。呼韩邪单于为求自保,来朝称臣,匈奴彻底降服。

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来朝,赞谒称藩臣而不名。

至此,这场始于武帝朝,延续了八十多年的汉匈战争,终以大汉的完胜作结。

除了内政与军事,宣帝的功绩还有还有经济上的整顿工商、抑制兼并、设立长平仓等等。在这些施政上,宣帝的作为都可圈可点。此外,从个人方面来说,相较于武帝的冷酷无情,宣帝有“故剑情深”的典故,连最后的陵墓都选在了少时与许平君游玩的地方;霍光家族谋反被诛,他却依旧把霍光放在旌表功臣的麒麟阁首位。这一类的事例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在皇帝里难得一见的既多情又宽大的好人。

总之吧,经过宣帝一番作为,有了汉朝的“孝宣中兴”,而宣帝朝也成了两汉之中政治清明、经济富足、军事强盛的一个时期,而且可以说是良吏最多、疆土最广的一段盛世。从这些方面看,宣帝当然不弱于武帝了。

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

耳食记


前74年汉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被拥为帝,后被霍光废掉,霍光立时年19岁的刘病已为帝,前68年霍光病逝,宣帝正式亲政,后把霍光灭族。



宣帝在位时,勤俭治国,反对专任儒术,认为治国应以霸道王道杂治,他重于整肃吏治,加强皇权,后联合乌孙大破匈奴,后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实现汉武帝未完心愿,并设置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国,正式使天山南北地区归属西汉中央政权,这是汉宣帝了不起的功绩!


前49年12月刘询因病死于长安未央宫,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他在位其间被称为“宣帝中兴”,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宣帝成就并不低于武帝!


晓丽心


汉武帝刘彻,对外一直致力于打败匈奴,消除一直以来匈奴对大汉王朝的威胁,并破闽越、南越、大宛,开丝绸之路,开僻西南夷,他在开疆扩土上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事上,汉武帝刘彻同样有着很大的成就,比如他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汉武帝虽然他在后期出现施政不当的事,但也不能掩盖他的成就,他始终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和秦始皇一起称为“秦皇汉武”,可见他的地位。

那为什么说汉宣帝刘病已的成就并不弱于汉武帝刘彻呢?

汉宣帝刘病已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天下政治清明、繁荣昌盛、四方臣度。当时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之人,同时他施政时又注重民生而减轻人民的负担,一步步的使国力恢复并强大。

对外汉宣帝打破匈奴,平定西羌、并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各国,汉朝之号令得以施行于西域之地。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不单单是汉朝的一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大事,更是历史上的一个大事。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自此西域各国尽归大汉王朝的版图。这是汉武帝一直想要做到的心愿,却是汉宣帝时期实现了。正是“汉武之愿、汉宣实现”。

并且后来还有一句话更加能体现出汉宣帝时期的国力。也说明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凡日月之所照皆为汉土,凡江河之所至皆为汉臣。”

同时西汉对庙号的制定是非常严谨的,不够条件的是不能拥有谥号的,西汉皇帝中,经过后来确认能拥有庙号的只有四个,是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病已。就连“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都没有庙号,汉宣帝在使用庙号严谨的汉朝能成为四个拥有庙号的皇帝之一,可见他的功绩和地位。

同时汉宣帝时期是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候。


所以汉宣帝刘病已的成就并不弱于汉武帝,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汉武帝的成就。大汉国力虽然是在汉宣帝时期达到鼎盛。若没有汉武帝一直致力于对匈奴用兵,虽然因汉武帝常年用兵也让大汉国力消耗很大,但同时更削弱了匈奴的实力,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基本消除了匈奴常年来对汉朝的威胁,这也给以后的汉宣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中孚鉴


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己,有两个名字并不奇怪,汉武帝刘彻之前也有一个名字,叫刘彘。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他在位期间,一般认为是汉朝最强盛或者说鼎盛时期,只是因为汉武帝在他的前面,光环太大,创举太多,千年一遇的文臣武将太多,所以才降低了人们对他的“热度”。那我们就来看看汉宣帝的文治武功:

一、迫使匈奴降汉称臣

这是汉武帝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愿望,尽管武帝时期积汉朝60年之国力与志气,化被动为主动,自“马邑之围”开始主动向匈奴出击,不断进攻,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辈出,实现了“直捣龙城”、“封狼居胥”、“收复河套”、“漠南无王庭”、“置敦煌、酒泉、武威、张掖‘河西四郡’”等重大战绩,打出了汉朝的君威、国威,血洗了汉朝开国以来的耻辱。但匈奴后来只向汉朝议和或者不敢侵犯边境,却从没有向汉朝称臣。而宣帝于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联合乌孙大破匈奴,而后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二、将西域各国纳入汉朝版图

汉武帝时代,虽然派张骞出使西域,掌握并了解了西域情况,后又因卫青出奇兵大迂回收复了河套平原,在河西地区置敦煌等四郡,打通了河西走廊,连通了与西域各国的通道,但却从来没有将西域各国纳入汉朝版图。汉宣帝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平定了西羌,并置金城安置了投降过来的羌族人,同年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这在西汉历史上是旷世奇功。




三、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

1.政治上宽容仁恕。相比汉武帝后期的“巫蛊之祸”,汉宣帝刘询在政治上一直被奉为明君、贤君,一方面严惩贪污腐败,另一方面又济以为政宽简,对待宗室、民都很宽仁,没有重大失误,深受百姓爱戴。如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正月,下诏减少宫廷膳食、屠工和乐工等从业人员,让他们归田参加农业生产,官员都要上报捐助谷物数字,输入长安仓,以帮助朝廷赈济贫民。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五月,为让百姓避讳更容易,改名刘询,之前因没有避讳而犯罪的人全部赦免。



2.经济上国富民安。他认真总结了汉武帝时期推行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政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显著成效。在刘询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官员都将劝科农桑、发展生产作为第一要务。刘询还派出农技专家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在汉宣帝统治后期,大汉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创汉朝历史新低。他还设立“常平仓”以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运用价值规律来统筹粮食供应,把汉朝人的饭碗端牢了,从而实现了经济上的稳定繁荣。



3.外交上四方臣服。由于军事上的强大,他先后联合乌孙大破匈奴,从此让匈奴臣服于汉朝,匈奴人迫于压力,多次派谷蠡王等重要人物到长安朝贺,尤其是在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来朝,这在汉武帝时期是不可想象的。西域都护府设置后,西域诸国纳入汉朝版图,为了表示尊敬,这些国家也定期到长安向汉宣帝朝贺。大破西羌后,羌族人也臣服于汉朝。摄于汉朝的强大,周边国家都很友好。

汉宣帝在历史上名气没有汉武帝大,主要因为汉武帝是开创之君,而他是继承和发展之君,他的文治武功里也有汉武帝打下的基础,他的功绩被汉武帝的光环所盖。可惜的是,他的寿命远没有汉武帝活的时间长,汉武帝活了68岁,而汉宣帝在42岁那年英年早逝,不然,汉朝将会更加强大。


亮话历史


很简单,儒家思想里都不怎么喜欢武功太盛的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华,被说成是暴君,汉武帝击溃匈奴,被写成穷兵黩武,再有下面的唐太宗,明高祖等等,无一不是暴君,这些都是史书上记载的。

出现这样的原因,无非就是那些个时代里武将功劳太盛,压过了文官集团,而史书记载又是读书人所写的,所以,大家脑海里就形成的武皇帝必定就是暴君的印象。

至于汉宣帝,重文治,所推行的政策都符合儒家的想法,所以,在儒家的笔下,汉宣帝就成了超越汉武帝的人物了


沉默的核潜艇2


有一句话:守业更比创业难。对比汉高祖,汉武帝既是守成,又有开拓,主要是打通西域。但是因为连年征战,到汉武帝后期,汉朝已显颓势。

到汉宣帝时,其恢复了汉朝的国力,同时巩固并扩大了对西域的影响,从而延续了汉朝的国祚,这是后世认为宣和中兴的关键所在,也是后人认为其功绩超出汉武帝的地方。

当然这种功绩的比较总有片面之处和个人感情在内,史实远比这种比较来的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