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中最高境界,就是百分之百地尊重客观

一个人越尊重客观,即“尊重客观”的程度越高,境界就越高,俗称为高人。佛家称之为觉悟。百分之百地尊重客观,就是人生觉悟的最高境界。无论你给这样的思维模式贴上什么样的个性化标签,指的都是一个东西。所以,不必为一个什么样的名词去纠缠。

今天我想把在交易之路上如何学习,做一个步骤上的清理,以帮助一般的学习者理清头绪。

第一步 正本清源,建立正确的思想理念

很多人容易将市场中的胜利者神化,事实上,只要是人、不是神,就会有弱点,就会有错误存在,所以要认清自己的思想,百分之百地尊重客观,就是人生觉悟的最高境界。

正本清源,之所以被我放在学习交易之路上的最重要的位置,是因为社会上关于交易的教育中存在着太多的错误东西,我也曾深受其害。所以,大家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擦亮眼睛、练就火眼金睛,明辨是非。

方法就是多做比较、在实践中去印证。不要盲从任何人,特别不要盲从名人、权威、专家……。这一类人,大多没有真材实料,极大多数只会夸夸其谈。切记!我注意到很多人喜欢关注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害你的。

我关于“正确的和错误的交易思想理念和方法”的论述,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因为这些论述已经被我在交易实践中得到了印证。不能在交易中赚到钱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我是不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的、我是一定要批判的;能在交易中赚到钱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我也是要加以区分的,即哪一些更合理、更有效。

很多东西是非常难以明辨的。最近看到些武打评书,有一个故事说两个武林高手,一个使36路天罡剑、一个使36路天罡刀,打得难分难解、不分伯仲。应该说,这两种方法都是一流的。但是,如果这两个武林高手各有两个徒弟,名叫天罡剑甲、天罡剑乙、天罡刀甲、天罡刀乙,甲对甲,乙对乙,可能会出现天罡剑甲胜天罡刀甲、天罡刀乙胜天罡剑乙。如果仅仅看这两对徒弟打斗,很难说哪个方法更高。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观察的人自身的感悟水准有限。在我们的交易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的情况。

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一定会有高低之分。问题是,稍差的方法由觉悟稍高的人使用,会改善结果;稍好的方法由觉悟稍低的人使用,结果也会变差。

思想和理念也具有误导性。一般而言,小学生难以理解中学生、或者中学生在小学生的眼里就是大师;而中学生在大学生的眼里只是一个孩子而已。交易的觉悟,是不以参与交易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的。有的人经历了几十年的交易生涯,还是一个“孩子”的智商。

总之,正本清源非常重要。大多数人在自己的脑子里已经有了错误的、顽固的思维地图,你先要清除这些地图,否则根本无法谈及正本清源。其次,你需要一个开放式的思维模式、谦虚的思维模式,不要倚老卖老。第三,货比三家,以客观事实为本,在实践中印证。

第二步 建立规则,实践才是真理

有了相对合理的思想理念,就可以借此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易规则了。

无论做什么交易品种,我建议大家以30分钟交易周期作为起始点。操作线的参数可以在120线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个性化调整。但,必须避免过分优化参数。

建立规则的过程分为三部曲:

1,创建阶段:只做模拟交易,最好是各种各样的交易品种、内盘外盘,以印证规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初试阶段:极小的仓位实盘操作。一般以交易品种的一二手合约为宜;

3,正式交易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测试,你对自己的交易系统已经很了解了,就可以进入正式交易操作了。

这三个阶段需要经历多少时间?我不知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至少一年。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进入正式交易阶段,对自己的交易系统很有把握了,在开始的时候,仓位还是只能全仓的30-50%。一个可以操作10万元的人是不可能一下子操作100万、1000万……这样的大资金的!

尽管使用同样的交易系统,概率一样,可是在盘中的资金波动的绝对值是不一样的。10万的浮亏3%是3000元,100万则是30000元,1000万则是300000元。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大资金的人来说,30000或300000元的资金波动,会令他原本正确的操作变成错误的操作。对大资金的心理承受力,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循序渐进的培养和适应。

第三步 进行内在修炼,达到知行合一

有了合理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余下的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严格的“知行合一”、100%的“知行合一”、长久的“知行合一”、永恒的“知行合一”。

这是一个真正考验人的、非常非常折磨人的阶段。

一些人倒在了思想理念的阶段,因为怎么也分不清是非,这属于悟性的问题;有的人倒在了方法的制定上。虽然有合理的思想理念,却怎么也设计、建立不了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也属于悟性问题。还有一部分人则倒在了“知行合一”的阶段,这属于心理、性格问题。

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走过这一段处处有陷阱的路!!!只有你靠自己了。有很多教导如何克服人性弱点的文章,只能是获得启发。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意志力,有与生俱来的先天成分,也有后天学习、培育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