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什么识字课本?

我们今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就进行一系列的学习,不仅仅是传统的语文、英语、数学,更有甚者,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想要样样精通。

我国古代儿童接受教育是在专门的机构——蒙学,它作为古代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一般招收八岁至十五岁的学生,这样的学校大多是属于私学的性质,差不多可以相当于今天的私立贵族小学。

相传,蒙学是在夏朝创立的,并且它在秦汉得以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蒙学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蒙学使用的教材也是逐步发展完善的。

古人用什么识字课本?

那么,千年来的古代小朋友是如何受到教育、接受启蒙?

他们用的又是什么识字课本呢?

早期的识字课本——《史籀篇》

我国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大约可以上溯到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相传,那时已经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字书。周宣王时期,太史籀用当时通行的文字——大篆编成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史籀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写道:"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写道:"《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史籀篇》一书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用来教授儿童的识字课本,这本书据记载是四字一句,但十分遗憾的是早已亡佚。章炳麟认为它"以教学童,必为韵语,若弟子职之伦。其书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许君所见尚有九篇。《说文序》既云合以古籀,则此九篇必全行收入,而今计之,亦属寥寥。"这本书对于后来的识字课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官方统一的识字课本——《仓颉》

到了秦代,出现了《仓颉》、《爰历》、《博学》等用于识字的教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古人用什么识字课本?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不仅仅对文字进行统一,同时也对识字课本做了统一的规定和标准。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中,《仓颉》有541个字。残简《仓颉》用隶书,为四言韵书,常将同义、近义或者反义词编纂到一起。它的第一章写道:"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勉力讽诵。"

流传最广的识字课本——《急就篇》

到了西汉时期,识字课本的编纂开始增多。

从秦代流传下来的《仓颉》等三本识字课本在汉代合称为"三仓",同时官方进行新的识字课本的编写。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撰的《急就篇》是保存至今最早的识字课本,也是流传最广的识字课本。

《急就篇》共2016字,起首5句,说明编写的目的和宗旨:"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全书为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便于朗诵,也便于老师教授儿童学习和背诵。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分章叙述各种名物,如姓氏人名、饮食、器物、动物、官职、法律、地理等,它不仅为识字而设,同时也增加了儿童的见识,开拓了眼界,相当于今天的儿童版"百科全书"。

正如经学家所说,自《急就篇》问世以后,"蓬门野贱,穷乡幼学,递相承禀,犹竞习之"。

最有名的识字课本——《千字文》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有了进一步发展,识字教育在适应了新的需要之后有了更完善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成书于南朝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

古人用什么识字课本?

这本书,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儿童的启蒙读物,其中也蕴含了许多的深厚哲理。行文流畅,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如开篇第一句" ,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充满了大气的美感。《千字文》流传了1400多年表明,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识字课本的发展,也是文化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