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时候是怎样划分民族的?那时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时代傻瓜李博士


首先说说民国。

民国也称中华民国。一般认为民国时期指的是中国民国的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即1912年1月到1949年10月。

在文学中,这段时间也被称为现代。(近代是指1840到1912; 当代是指1949年到现在)。

说民族。

民国时期,我国总共四亿多人,也称四万万人。民族众多,汉族及少数民族总共数量应该在五十多个民族以上。


纠正一个常见误区:

民国时期最初的国旗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这里的五族是五大主要民族,并非当时只有五个民族。



五色分别代表:汉族以红色代表; 满族以黄色代表; 蒙古族以蓝色代表; 回族以白色代表; 藏族以黑色代表。

另外需要说的是,这五族各有包括,和现在的定义稍有区别。


水镜时评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不仅国内军阀混战,还要抵抗外国人的侵略,基本上也没有谁会有这个心思做什么民族识别,都忙着打仗去了。

因此,民国时期的民族划分也非常的简单:汉、满、蒙、回、藏,一共五族,也就是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纲领“五族共和”,当时北洋政府的国旗就是五色旗。

五族之说,源自于清末光绪时期一批满族的留日学生提出的说法:

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

自此以后,五族之说便成了一种比较通用的说法,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也采用了该说法,提出了五族共和。

实际上,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和现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当时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三大块:汉地十八省、满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说即出自此。

汉,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汉地十八省的人群。像云南、广西都属于汉地,那里的少数民族也被当成了汉族的分支,包括壮族。

汉地十八省:直隶,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


满,不用多说,也就是女真人,清朝的统治族群,兴起于东北一带(也就是满洲)。

回,指的是回部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多个民族的统称,包括现在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斯坦族等。

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的蒙古人。

藏,当时生活在西藏地区的人群。

实际上,当时的五族划分是个相当笼统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地域概念。虽然说的是五族,但并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没有被精确划分而已。主要是民国时期大家都忙着打仗去了,谁会花这个闲工夫去识别。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中国境内的民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识别和划分 这才形成了现在的56个民族。


小镇月明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相信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人人都会唱上两句。在大家的印象里,中国当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但是,56个民族的划分其实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在新中国之前的民国时期,中国对民族的划分并非是56个民族,而是五个民族。

武昌起义成功后,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短短两个月内,全国15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成立后的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以五色旗(红、白、黄、蓝、黑)为国旗。而这个五色旗中的五种颜色,代表的就是五族。

五族共和,指的是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回族(白)和藏族(黑)五个民族。当时临时政府认为,中国是由这这五个民族共同构成的,他们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强调中国五大族群和谐共处,共建共和国。

为什么当时的革命者会将中国分为这五大民族呢?原因也很简单,其实是为了团结中国边疆地区,因为中国当时的民族不止五个,但大部分都位于传统汉地,并不具备多大影响力。

而位于内外蒙古的蒙古族,位于西北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当时将其统称为缠回,五族共和中的回族主要指的也是缠回),位于西藏的藏族,和刚刚被推翻的清朝统治者满族,在中国,尤其在边疆地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为了团结这些地区,因此提出了五族共和之说。

其实,最先提出五族概念的并非是革命者,而是由清末的立宪派。清末立宪派一直希望“化除满汉畛域”,“五族共和”,“五族大同”。因此,立宪派们纷纷宣传五头五族共和思想。

而清末革命党最先提出的“驱除鞑虏”的口号和排满思想比较狭隘,因为如果真的按照这个口号来实行的话,意味着除了传统汉地,中国东北、新疆等边疆地区将有可能失去,这当然不可能让任何一个中国人接受。

因此,这些革命党也逐渐接受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正式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并将五色旗定为国旗。

而且,中华民国是清朝的唯一合法继承者,他也理所应当的继承了清朝的所有遗产。因此,清朝的疆域自然也是中华民国的领土范围。在清朝皇帝颁布的退位诏书中,也明确了这一点。清廷退位,诏书中写道,

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五族之说其实主要指北洋军阀时期。到了常凯申的国民政府时期,五族之说逐渐被淡化,常凯申更在抗战期间所发布的《中国之命运》中认为,中国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如其他满族、蒙古、回族、藏族等,是与汉族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因此,常凯申认为:“我五族在实质上本是整个的一体”。


鸢飞九天2018


在清朝的大厦倾覆之前,孙中山同盟会所喊的口号是驱除鞑坦、恢复中华,但是在1912年孙中山成立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时候,他却改变了自己的口号,采用了清末五族共和的说法。

这个说法在被孙中山于民国提出来后,后来的北洋各军阀也纷纷采用了这种说法,坚持了五族共和的理念,把孙中山最开始用的五族共和五色旗当成了当时的正统国旗。



民国时期五族共和中的五族

有很多人在不了解民国到底有多少民族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就会被五族共和这个说法给带偏了方向,以为民国时期就只有五个民族而已。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真要探究民国民族数量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民国的民族数量不仅不止五个,甚至还要比我们如今的民族数量还要多上几个。

在说到民国时期的民族数量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上面所说到的五族共和是什么意思。

五族共和并不是指民国时期只有五个民族,而是指民国时期五个影响力极大的民族。

在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五个民族分别是汉族、藏族、蒙古族、满族还有回族。


不过这里大家要注意的一点是,民国时期的回,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回族,民国时期的回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所代表的是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人。

其中既包括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回族,也包括了西北大地上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以及新疆的少数民族。

其他四大族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少族的原因

除了汉人之外,其他的四大族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区域实在太过于广阔,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又实在太过于庞大了。

他们四大族分别代表的是我国的四大区域:西藏、蒙古、东北、西北。

正因为他们在这些区域的影响力太大了,所以在民国取代了清朝之后,他们才会被单独排列了出来。

至于其他的少数民族,因为他们所生活的区域也有大量汉人的存在、是我们传统汉地范围的原因,所以在自身地区影响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才没有在当时单独排列出来。

在说完了民国时期的五族共和之后,接下来我们切入主题,我们来讲一下民国时期到底有多少个民族。

民国时期的民族数量一共有65个,其中除了汉人,其他的少数民族一共有64个之多。

往下我们从一个名单来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到底都有哪些:

所以说这就是民国时期的民族数量,当时一共有65个民族、64个少数民族。


孤客生


民国就是指实际意义上的中华民国,一般是指清朝灭亡后,1912年到1949年,中间虽然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国家没有实质上统一,甚至同时存在好几个政府,但是一般来说还是称这一历史时期为中华民国时期,简称民国时期。

现在中国有多少个民族,民国时期就差不多有多少个民族,难不成还能消失了几个?数量的而变化只不过是划分条件的改变不同。如今中国有56个民族,还有几个待识别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民国时期和现在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只不过那时候并没有认真识别划分。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使用过五色旗,而这五色就代表中国的五大民族。当然了,这五个民族并不是民国所有的民族,只是这五个民族是当时的大族,有代表性而已。五色为红、黄、蓝、白、黑,分别代表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汉族不同于如今的汉族,当时的汉族比现在的范围更加广泛,因为那时候没有细致的民族区分,所以现在的一些人数较少的民族在当时算在了汉族的一些宗族分支里。其次,满族不仅是纯粹的满族人,也有清朝时期入了汉八旗蒙八旗的大部分人。再者,当时的回族,是指广泛意义上伊斯兰教地区的各民族,以前称作回部,涵盖了包括如今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十多个民族。

还有就是,当时最初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时,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那时候政府想要打造一个新的像汉民族一样的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而现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泛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合法民族,是公民概念。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全国政令不一,虽然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但是中央政府除了国旗以外,没有什么能够使其他军阀占据的地区看起来是一个国家。所以,这种情况下,政府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进行细致的民族识别,各地军阀就更不会管这个事情,他们在乎的是地盘和人口,在乎自己手里枪杆子的数量,大洋的重量。再者,民国政府也没有细致划分民族的意愿,那时候民族的概念刚刚兴起,划分民族的利弊也在争论。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我国境内所有的民族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总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以绝对的人数优势成为第一大民族。这次的民族区分,是在机械地学习苏联的政策之中实施的,随即在全国民族地区建立了自治区和自治州之类的民族自治区域。

世界上有些国家和我们一样,进行细致的民族区分,而有些民族并不进行民族区分,其中利弊,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比如,俄罗斯有一百多个民族,美国就不进行民族划分,德国人的后裔,爱尔兰人的后裔,英国人的后裔,甚至是来自非洲的黑人后裔,都统称为美利坚民族,都是美国公民。这也许是每个国家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日本这个国家,一样不进行民族划分,或者说淡化民族的划分,所以在日本人心里他们就只有一个大和民族,然而历史上日本也是有过很多民族的,最后都在刻意淡化下成为了同一个民族。


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说说你的看法!

祝您愉悦!


无笔史官


应该取消身份证上的民族,淡化民族强调中国人。取消对少数民族的一切照顾实现平等


手机用户4877691407


清帝(溥仪)退位诏书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华民国元年二月二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

第一道谕旨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下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真正的中华五族见诸公文应该是在《清帝退位诏书》中,“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合大清之下汉满蒙回藏之地为一中华民国”。

当时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三大块:汉地十八省、满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说即出自此。

汉,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汉地十八省的人群。像云南、广西、宁夏都属于汉地,那里的少数民族也被当成了汉族的分支,包括今天的壮族、回族、白族、土家、苗族、彝族等。

汉地十八省:直隶(指今京津冀),山西,陕西,甘肃(含今宁夏省),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含今重庆市),云南,贵州,广东(含今海南省),广西,江西,福建(含今台湾省),浙江,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

满,不用多说,也就是女真人,清朝的统治族群,兴起于东北一带(也就是满洲)。包括今天的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

回,指的是回部地区(今新疆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多个民族的统称,包括现在的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等。

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及巴音布鲁克草原、阿尔泰地区的蒙古人。

藏,当时生活在西藏地区及青海、四川川西的人群。包括今日的藏族、珞巴族、门巴族等。

在当初,现今的俄罗斯族、朝鲜族都不算中国的少数民族。

实际上,当时的五族划分是个相当笼统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地域概念。虽然说的是五族,但并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没有被精确划分而已。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中国境内的民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识别和划分这才形成了现在的56个民族。


吴越娇子


以上族称,吕思勉先生有详细解说。网友朋友需不需要呢?


严家庆


民国的民族政策与划分问题,必须要分成两个时期来讨论。前后两个时期所秉持的理论内核存在本质区别。

这两个时期分别是:民国初年,以及蒋介石主政的国民政府时期。

民国初年,因为汉民族主义与继承清朝疆域的合法性之间有不相容性,民国政府不得已而打出“五族共和”的口号。

五族就是满、汉、蒙、回、藏五族。这里的回并不是指内地的汉回,而是指新疆的缠回。

这五族的划分是清朝的历史遗产。例如,下面这张承德避暑山庄的丽正门匾额,使用的五体文字,就对应着清朝的国民观念:

民国初年的“五族共和”口号,带有着权宜之计的特点。一个以汉民族主义起家的政权,显然不可能真正尊重少数民族国民。

1912年,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通过了《中国同盟会总章》,其中关于民族的问题,提出“实行种族同化”政策;蒋介石上台后,他将这种思想发挥到极致。

所谓的同化政策,实质上就是行大汉族主义之实。

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指出,满、蒙、回、藏都是汉族的分支,都是宗族。换言之,国民政府不承认任何民族的划分。对于一些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苗夷,这些民族的势力不如民初五族,所以也从来不被视作是民族。

总而言之,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政策带有大汉族主义的特点。但是很显然,这种做法让蒋介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HuiNanHistory


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发布了退位诏书: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为什么只说满、汉、蒙、回、藏这五个民族呢?因为这个五个民族在当时所占据的人口比例最多,也就是说这五个民族是主体民族,所以只要这五族同意了共同组建中华民国,那么中华民国就可以顺利组建了。

据说当年袁世凯曾想将朝鲜和尼泊尔纳入中华民国版图,如果这个想法实现了的话,或许就要增加朝鲜族和尼泊尔族了,所谓的“五族共和”也要变成“七族共和”了。

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民国时期只划分了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呢?显然不是。

孙中山当年为了起事,喊出了所谓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是这个政治口号在后来是被放弃了的,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止有汉族一个民族,所以他在晚年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即融合中国各族成为一个大中华民族。

后来,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国民党又提出了一个所谓的“边疆民族”的概念。所谓的“边疆民族”,也就是区别于汉族、没有被汉族同化的边疆地区的民族。

当时,又有学者说,按照孙中山对于民族构成要素的说法,中华民族应该由汉、满、蒙、回、藏、苗六族构成。由此可见,当时也已经有了苗族的定义。

1935年人类学专家刘咸在杂志上发表《国防建设与边疆民族》,向国民政府建议将“边疆民族”更具体地划分为西南、西北和东北三个部分,西南包括苗、蛮、猺、猡猡、西番、正藏族等民族,西北包括额鲁特族、土尔扈特族、和硕特族、东干回族(汉回)、布鲁特族、萨拉尔回族(缠回)、哈萨克族等民族,东北包括喀尔喀族、布里雅特族、八旗后裔、鄂伦绰族、奇楞族、恰喀拉族、赫哲族等民族。

后来,国民政府为了避免歧视,将所谓的“少数民族”也改称为“边疆民族”。

194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所印发的《边疆教育概况》,文件中,也涉及到了民族的划分:

新疆有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等人;察、绥主要是蒙族;宁夏是回民、蒙民;甘肃虽有哈萨克,但主要是指蒙、藏、回人;青海有蒙、藏;四川有夷、羌、番、嘉、戎、苗等族;西康分为康族、夷族两大部分,还有少量苗族、藏族;云南有罗罗、苗、栗粟、怒子、古宗、傜、沙人、麽些各族;贵州有苗、仲家、儸儸等族;湖南为土著的苗、傜、蛮夷各族;广西有苗、傜、侗、僮、伶、侬、伢、佬、黑衣、儸儸等族;广东有傜族、苗族、黎人;西藏地方主要是藏人。

所以,民国时期虽然已经开始了民族的划分,但是仍然显得比较混乱。至于民国时期划分了多少民族,因为当时战乱不断,所以国民政府也没办法进行系统地划分,更不用说数目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稳定下来了,才有精力、物力、人力和财力去对民族进行系统的调查,然后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统计工作,最终确定了56个民族,余下的则为未识别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