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為何孫權整整遲到了8年?

巧鈴


原因很簡單,

當時孫權找不到能讓別人信服自己稱帝的理由。後來經過八年準備,孫權基本消滅了東吳內部的不穩勢力,於是他就稱帝了。

中國古代,稱帝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一方諸侯想要稱帝,僅僅有兵有權還不夠,關鍵在於有沒有法統。也就是說,稱帝者要拿出讓別人信服自己是皇帝的理由。如果理由不充分,下場就是袁術那樣。輪不到群雄去討伐他,袁術自己內部就會分崩離析。

通俗的說就是,連你這種阿貓阿狗都能自稱為皇帝,那我為什麼不行?

因此稱帝這件事,必須要慎重,一定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則天下大亂!


魏文帝曹丕敢稱帝,是因為他走的是上古禪讓的途徑。雖然曹丕篡漢的整個禪讓過程非常的搞笑,但是,曹丕代漢的合法性沒有問題。畢竟他是從漢獻帝手上,合法的接過了漢帝國的社稷,併成為皇帝。而且,曹丕也沒有害死漢獻帝。

相比於曹丕,漢昭烈帝劉備稱帝的合法性就要大打折扣了。他稱帝的理由有兩點:

第一、曹操名為漢相,實乃漢賊。漢獻帝在曹曹操手上屢遭迫害,他身為漢室宗親,並且還是漢獻帝承認的漢室宗親,有匡扶漢室的責任和義務。

第二、宣稱漢獻帝遇害,否定了曹丕代漢的合法性。因為劉備僅有漢室宗親的身份還是不夠的,畢竟曹丕走的是合法程序,所以劉備宣稱漢獻帝被曹丕殺了,否定了曹丕的合法性。而漢獻帝在遇害之後,漢室不能沒有皇帝,於是劉備就“勉為其難”的繼承了漢室社稷。

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
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三國志·先主傳》

當時資訊極度不發達,漢獻帝的死活確實很多人也不知道。所以劉備稱帝,至少在當時看起來,也是合理合法的稱帝。


綜上所述,在漢末那個年代,稱帝真的是一件很麻煩的事。縱是曹丕手握天子,天下十分他獨佔其七,他也要搞出一套極為繁瑣且遭人嘲笑的禪讓大典出來才能安心稱帝。而劉備更麻煩,他還要宣稱漢獻帝已死,用連哄帶騙的辦法否定曹丕的合法性後,他才敢稱帝。

最後,曹丕稱帝,劉備也稱帝。坐擁荊揚交三州之地的孫權尷尬了。

曹丕搞的那套合法禪讓,孫權沒條件;劉備的漢室宗親身份,他也沒有。孫權倒是可以宣稱漢獻帝被曹丕殺害,但是這並沒有什麼用。因為就算曹丕真的殺了漢獻帝,是篡漢之臣。那恢復漢室江山後也應該是劉姓子孫當皇帝,輪不到他來坐天子。

也就是說,漢獻帝有沒有遇害,曹丕的禪讓是否合法,都跟孫權沒有半毛錢關係!

並且,孫權還有一個很致命的弱勢。因為他父親孫堅不是江東士族,而是寒族出身。後來孫堅在淮泗招兵買馬兵馬,孫策帶著兵馬殺回了江東,因此孫氏一族在江東士族的眼裡,完全就是個外來戶。

因此,站在公元221 年,曹丕、劉備先後稱帝的背景下。孫權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不承認曹丕,繼續以漢臣自居;

第二、不承認劉備,向曹丕稱臣納貢;

而稱帝是絕不可能的,因為在江東士族的眼裡的孫權,與袁術之流無異!


於是,孫權選擇了向曹丕稱臣。

道理嘛,很簡單。曹丕和劉備,一個是代漢自立,一個延續漢室。如果他不承認曹丕的合法性,他就只能以漢臣自居。而漢朝已經不存在了,他只能承認劉備的合法性,畢竟劉備的國號是漢。但是劉備只有個益州,並且還跟孫權有仇。孫權不傻,還是當曹丕冊封的的吳王要好一些。

公元222 年,孫權接受了曹丕冊封他的吳王爵位,吳國正式建立。

說到這裡,有個理解誤區要解釋一下。漢末三國時期,一個國家的建立,是以封公爵為起始時間的。比如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就標誌曹操擁有封建社稷,建立國中國,建立一個獨立政權的權利了。曹操在建立公爵級別的魏國之後,他可以任命只臣屬於自己的文武百官。那些他任命的文武百官不再需要向漢室效忠,也不需要食漢朝的俸祿。

如果公爵再往上提一級,變成王爵,那就等於坐實了國中之國的身份。

曹丕直接封孫權為吳王,等於承認了孫權國中國,獨立於魏朝之外的藩王身份。這個時候的孫權,其實得大於失,他起碼給自己謀取了一個獨立藩王的身份。



然而沒過多久,曹丕就跟孫權鬧掰了。

就在孫權接受曹丕冊封的同年,魏國舉三路大軍伐吳。孫權也不甘示弱,也以三路大軍進行還擊。最終魏軍的戰果不如預期,只得於次年全面引退。

為了緩和與劉備的關係,孫權正式派太中大夫鄭泉前往白帝城拜謁劉備,蜀、吳兩國重新通好。到了第二年四月,劉備病逝。孫權與諸葛亮締結同盟,孫權承認了蜀漢為漢朝延續的正統身份

至此,孫權便不再強調合法性的問題。曹丕那個皇帝,他不認;劉禪那個皇帝,孫權表面上承認,而他自己則隱忍不發,只為自己做皇帝積蓄實力。

又過了幾年,孫權積蓄了足夠的實力。尤其是在石亭之戰中大敗曹休後,孫權擁有了空前的威信。江東士族對他心悅誠服,於是他也就不再避諱稱帝一事,於公元229年在武昌稱帝。

孫權稱帝后,蜀漢國內大罵孫權。甚至有人揚言要出征伐吳!但是諸葛亮認為,孫權早有稱帝的野心。現在他已然稱帝,蜀漢承認與否都改變不了這個結局。並且吳蜀弱,曹魏強,不能因小失大。於是諸葛亮便遣使赴建業,承認了孫權的帝位。

總的來說,三國君主稱帝這個事情。曹丕有合法性優勢,他稱帝沒問題;劉備靠輿論抨擊曹丕的合法性,他稱帝也沒問題。孫權既沒有合法性,也沒有輿論優勢,他在公元221年那個當口,沒有任何能夠稱帝的理由


至於孫權要隱忍八年才稱帝,是因為他要為自己稱帝謀取資本。畢竟江東士族視他為外來侵略者,荊州也只是剛剛收入囊中,孫權需要時間去消化反對他的勢力。在經過了八年的消化後,孫權稱帝已無障礙,於是孫權便於公元229年稱帝了。


Mer86


當然有區別。

曹丕那是禪讓,皇位是漢獻帝公開轉讓的,雖然漢獻帝本身不願意,但禪讓臺上漢獻帝捧玉璽交給曹丕這個行為說明,曹丕有足夠的法理依據獲得皇位。

劉備則是在曹丕稱帝后,以曹丕殺害漢獻帝奪取皇位的藉口,用自己漢室宗親的身份接過漢獻帝的皇位。好歹,這說法也是個理由啊。

孫權沒辦法。曹劉都已經是皇帝,自己不稱帝肯定就低一頭,不管是接受曹家冊封還是接受劉禪冊封,理論上總得承認兩人中的一位是皇帝。可承認誰是皇帝自己都不舒服啊,那就只能自己也當皇帝了。

但是,孫權沒有稱帝的法理依據。

所以,孫權只能含混其詞地在祭天時說,天下大亂了這麼多年,那曹操及曹丕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啊,篡奪漢室。然後,孫權依舊說不出自己當皇帝的理由。

只能引春秋故事將漢吳並列。實質是說,我不承認曹魏是皇帝,將來與漢帝劉禪平分天下。

這些,就是孫權折騰好幾年才搞出來的,當然得花些時間來安撫內部世家,大家認可了那才能當皇帝。


四川達州


我們來看看這具體的時間進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比較有意思的是,關羽、呂蒙、曹操是相繼死去的,而且間隔時間很短,所以三國演義就設計了關羽向呂蒙、曹操索命。

曹丕繼位,成為新的魏王,改年號為延康,十月,漢獻帝禪讓給曹丕,改年號為黃初。公元221年三月,劉備聽說漢獻帝已被曹丕所害,就為漢獻帝服喪,四月,劉備認為漢室大統不能斷,所以也稱帝,建立蜀漢,年號為章武,任命諸葛亮為丞相。

劉備稱帝,漢獻帝的遇害當然只是託詞,畢竟當時漢獻帝是被曹丕封為山陽公,這個是很好打聽的,那劉備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首先,漢也被魏篡,如果劉備不稱帝的話,那麼就是承認曹魏了,那就相當於是曹魏的臣了,所以必然得稱帝。

其次,但是麻煩也來了,漢獻帝還在呢?如果自行稱帝的話,那麼敢是謀逆的行為,但是如果是遙認漢獻帝為帝的話,這個也不太現實,那麼最好的辦法,那就是說漢獻帝已遇害,這樣劉備稱帝就順理成章了,畢竟現在姓劉的諸侯,就剩下劉備了。

現在的情況就是,曹丕的曹魏,劉備的蜀漢,兩個皇帝,那肯定是勢不兩立了,那麼此時的孫權應該怎麼做呢?在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孫權是向曹操控制下的漢朝稱臣的,曹操封其為南昌侯、荊州牧、驃騎將軍。

曹丕稱帝之後,孫權向曹魏稱臣,並且將於禁送回去,曹丕就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孫權改年號為黃武。公元222年,劉備戰敗於夷陵之戰,曹丕也趁機發三路大軍攻打吳國,最後朱桓將魏軍打敗,孫權向劉備示好,劉備也同意了。

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逝,十一月諸葛亮派鄧芝訪東吳。公元224年夏,孫權派張溫訪蜀漢。公元226年,交趾太守士燮病逝,孫權拿下交州。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八月,陸遜在石亭之戰大敗曹休。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改年號為黃龍。

為什麼孫權要在劉備稱帝后八年才稱帝呢?總的原因有三個,第一,如果孫權稱帝,那麼有可能遭到曹魏、蜀漢的攻打,第二,孫權拿下交州之後,實力也有所增加,第三,孫權看出諸葛亮的態度,才放心的稱帝,三國鼎立。


歷史簡單說


孫權早就按耐不住了。之所以不稱帝,這正是孫權明智的地方。

注意此圖不是稱帝時間,而是三國形成時間

曹丕不是稱帝,是篡位於漢獻帝。曹丕在曹操沒死的時候就一直鼓動他爹取漢代之,其實他自己才是最按耐不住權利慾望的那個人。公元220年,在曹丕的逼迫下,漢獻帝這個苦難的末代皇帝最終把皇位讓給了裝模作樣的曹丕。

劉備是不得不稱帝。漢室已亡,劉備必須堂堂正正地打起恢復漢室的大旗了。至於說劉備是為漢朝的基業,還是為了個人的私利,都沒什麼可挑剔的,稱帝這事眾望所歸,勢在必行。



聰明的孫權最穩重。孫權當時的形勢不容許他稱帝,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佔。具體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劉備稱帝后就發動對東吳的戰爭,理由是為劉備的二弟關羽報仇,而東吳的陸遜正是罪魁禍首。孫權與劉備講和,劉備不肯,於是孫權改向魏國稱臣,以防止魏國也來湊熱鬧。可是曹丕這個人事後諸葛亮,後來又覺得東吳其實是假投降,真實目的其實是利用自己,曹丕於是又派兵攻打東吳。兩面受敵,孫權稱帝的外部條件不成熟。

二,夷陵大戰東吳雖然大獲全勝,但是東吳的一貫方略沒有變,那就是聯蜀抗魏。而蜀國已無力再跟東吳打了,再者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他的方略也沒變,那就是聯吳抗魏。兩國一商量,重修於好。此時孫權更沒理由稱帝了,蜀國已佔據恢復漢室這個道義制高點,孫權如果再稱帝,那就是對漢室不忠,對蜀國沒有誠意,蜀國當然得再跟東吳打仗了。

三,孫權稱帝魏國也不幹。魏國志在一統天下,孫權就是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如果孫權稱帝,勢必會產生一連串富貴魏國不利的反應,這無疑對魏國極其不利。而魏國勢必也會改變國策,重新考慮攻打東吳。這一點孫權當然知道,忍一時風平浪靜,所以他沒有稱帝。


一直到229年,此時曹丕已經死了,他兒子曹叡還小,權利還沒抓穩。魏國國內司馬懿還在跟曹氏宗親的當權者內鬥,無暇東顧。再者,當時魏國還在和蜀國打仗。蜀國經過休養生息之後,諸葛亮就開始北伐魏國了,蜀國也騰不出手來盯著東吳。

而吳國此時內無憂外無患,孫權敏銳地抓住了蜀魏相爭這個歷史契機,在無比平緩的政治局面下,得償所願地登上了帝位。孫權的聰敏才智,果然應了曹操的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


圍爐煮酒話春秋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陽去世,由曹丕繼魏王,初掌大權,心情激動,一朝天子一朝臣,他,開始任用自己的親信到重要崗位,把權力逐漸集中於自己手裡,一切辦妥後,開始逼迫漢獻帝讓位,這個傀儡皇帝只好起草禪位詔書,把皇位讓給曹丕,假裝推辭三次後,登上帝位,大赦天下。

劉備聽到曹丕稱帝后十分氣憤,我才是正宗漢室宗親,我還沒死,你敢篡漢,你讓天下人怎麼看我,想讓我給你稱臣,門都沒有,於是打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稱帝。

劉備稱皇叔,曹丕做魏王,同為大漢臣子,有事還可以商量,一旦曹丕稱帝,大漢正統蕩然無存,劉備皇叔的身份也就消失了,其召喚力也就沒有了,這正是劉備不願看到的。

反見孫權,他沒有皇叔的身份,頭上也沒有漢獻帝,依據長江之險,精銳水軍,自保完全沒有問題。加上三世之基業,已根深蒂固,稱不稱帝對他沒有什麼影響,而且不稱帝迴旋的餘地更大。打不過你我還可以稱臣,權衡利弊,孫權還是選擇不稱帝。可見孫權的高明之處。

直到夷陵之戰後,西大門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看到曹丕病逝,曹睿年幼,覺得萬無一失時,才稱帝。比劉備整整遲了八年。


漫談千年風雲變幻


最開始是曹丕稱帝,人家也不能說沒理由:我老爹“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漢室早就衰微了,我繼承大統有錯嗎?

緊接著劉備這就不幹了,臥槽,大漢沒完!我才是正統,漢賊不兩立,於是緊接著他也稱帝(劉備還硬說是因為漢獻帝死了之後,他才繼位的……),當然,劉備也有理由,畢竟人家姓劉嘛。

但這孫權嘛,是,大家都承認你孫權是個人物,一方諸侯,但這正統怎麼也輪不到你個江東集團啊,所以他也要找機會行動,結果呢?魏蜀兩國打得昏天黑地的時候,孫權也稱帝了,三方在名義上再次平衡。

值得說明的是,出於現實考慮,諸葛亮對於孫權稱帝的舉動是很剋制的,儘管在蜀漢心裡,自己才是唯一的合法政府。


國史拾遺


首先,大家要回憶一下,當年袁術第一個傻不溜秋地稱帝的時候,為什麼會引來曹操的嘲笑?!明白了這點,孫權最後才稱帝這點便能說得通。

曹操當初大笑袁術愚蠢。當年,袁術得了個傳國玉璽便高興得找不到北,公元197年在壽春振臂一呼嚷嚷著:我袁術要稱帝啦!

結果槍打出頭鳥,馬上就引起曹操的強烈反感與群雄的孤立角逐。

曹操本來還很擔心袁家四世三公的家底,兵強馬壯不好啃,結果他倒是急不可耐稱帝自掘墳墓。

曹操一看袁術稱帝便覺得可笑。首先漢帝還在,我曹操雖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有點不太光彩,但到底我傍的是正統,你袁術稱帝首先你就已經是人人得而誅之的亂臣賊子了,你這是要和群雄掰手腕啊!

結果,袁術失道寡助。遭受了來自曹操、劉備與孫策等的無情摩擦,乃至上天的摩擦,楞是在他稱帝那年壽春大災,餓了個半死。標上亂臣賊子的名聲,就連他昔日部下都不願意收留他,最後再半路上活活把自己氣死了。

孫權從袁術那學到的第一課是不敢為天下先。

曹操終其一生,勵精圖治我,何等梟雄,也沒有敢稱帝。倒是曹丕雞賊地以了卻父親夙願為由,直接逼迫漢獻帝昭告天下禪讓帝位給他在公元220年稱帝!

這時候,孫權依舊是不敢動的,因為別人曹家佔了天時,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便宜,那句“禪讓”說出來雖不可信,但沒有人會去考究,明面上也算是名正言順。他孫家可沒這便宜,有的只是祖孫三代割據江東的勵精圖治罷了。再說,他可沒忘記,那位劉皇叔可還沒動靜呢。

於是又熬了一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

劉備的口號很簡單,匡扶正統。劉備早就想稱帝,可是他絕不是袁術那楞頭雞,他在等曹家,然後他再名正言順以匡扶漢室為由稱帝。當年劉秀就是這麼幹的。再說了,劉備可是漢室正統,中山靖王之後,他的合法性,天下人更加認可。

這下,三足有兩足落鼎,孫權到底是踏實一點。

但是所謂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一遍也在觀望還有誰有逐鹿之心,一邊也在不停發展自我,天下其他零散遊勇也都知道這是別人三巨頭的戲,也沒人不識趣出來嘚瑟。終於等到八年後,孫權才心安理得稱帝。


孫權稱帝,考慮很周全。首先我不是始作俑者,上面有袁術、曹操,其次我只有地利,沒有你曹操、劉備的天時、人和,我沒資本折騰。要打架,怎麼著你曹家和劉家才是主要矛盾,我江東只求自保而已。


不書公子


西元229年5月11日(星期一),天氣不錯,心情不錯,孫權舉行稱帝典禮。而曹丕在西元220年11月13日(星期一),稱帝,劉備在西元221年5月10日星期四,稱帝。在稱帝上,為什麼孫權比曹丕、劉備遲到了八九年呢?福垊開個玩笑,因為想亡國晚一點哈,要知道三國中吳國最後滅亡,蜀國第一個滅亡呀。福垊認為真正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缺乏稱帝合法性。

劉備稱帝是因為他自稱是漢室宗親,曹丕稱帝是因為漢帝禪讓,你孫權有什麼稱帝合法性?劉備是帝N代出身高貴(後來自稱是漢中王),曹丕是官N代王二代,孫權祖上就是一吃瓜群眾。因為東漢末年大亂,才勉強算個侯二代。跟著孫權混的也有不少侯爵啊!當然孫權是最大的侯——十萬戶侯!不僅老百姓不服,就連跟孫權混的大家族們也不太服,在講究門第級別的漢代,這很冒險。孫權就是像一個暴發戶,雖然實力很強,但根底淺。儘管後來孫權說自己是孫武的後人,但孫武太過遙遠,影響力不夠啊。

唯恐腹背受敵。

有人就問了,為什麼劉備稱帝就不怕腹背受敵?為什麼曹丕稱帝就不怕腹背受敵?那因為劉備地處蜀中,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自有天然屏障,加上劉備乃一世之雄,曹丕不敢輕易南下。而且曹丕比較強大,孫劉聯手,但孫連的關係就是孫唇劉齒。更何況曹丕稱帝的時候,孫劉正鬧矛盾呢?孫權定都武昌,沒有長江之險,南部地區未定。因為關羽被孫權偷襲致死,劉備正醞釀著大反攻呢!如果此時稱帝,不僅曹劉會聯手,就連其國內部屬民眾也因畏懼曹劉和不服孫權而叛亂。

孫權級別還差得遠。

還是先混個王再說吧。216年曹操受封魏王。劉備219年自稱漢中王,早在207年之前就有稱帝的野心。養子劉封,次子劉禪,封禪,那是皇帝乾的事。當孫權知道曹丕稱帝后,才會毫不猶豫表示支持,要求作為藩屬。原因無非就是提升自己的級別,侯爵不能服眾,王爵才是真正的一方諸侯。果不其然曹丕封他為吳王,當然成為吳王后,隨後就不承認自己是藩屬了。在222年11月22日(星期五)正式建元——黃武元年。

等到劉備、曹丕駕崩後,其實孫權比曹丕還大5歲。南方平定,準備充分,孫劉再次聯手時,他才敢稱帝。這也說明孫權非常謹慎的性格,孫權稱帝的時候,蜀國前去道賀,兩國密謀瓜分魏國,你看他們有多親吧——“以徐、豫、幽、青屬吳,並、涼、冀、兗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


福垊


我們在讀三國的時候,經常以曹操、劉備、孫權相比,然後分析三方勢力,其實,曹操根本就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曹操死後,曹丕篡漢,改國號為魏;次年,劉備稱帝,建國號為蜀;再加上孫權,才算真正開啟三國時代。

除此之外,孫權比曹操和劉備都要小很多,曹操和孫堅相差無幾,曾經還和孫堅指著小孫權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而孫權比曹丕就大那麼幾歲。孫權算是比曹操和劉備小一輩。

為什麼曹丕和劉備都稱帝后?孫權過了八年才稱帝。

因為,那年曹丕死了,可以說,劉備和曹丕不死,孫權還真未必敢稱帝。

當時,三國曹丕稱帝后,魏國實力一直是最強的,孫劉聯軍正面戰場也未必能打過曹魏,孫權所倚仗的就是東吳的水軍,然而東吳水軍只能夠東吳自保,不能支撐北上圖魏,所以,從始至終,東吳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伐魏。

而劉備稱帝后對東吳發動夷陵之戰,對東吳也的確有很大的震撼,一方面是魏國想要成為天下共主,一統天下,一方面是要恢復漢室,名號當然,所以,孫權如果在曹丕和劉備在的時候稱帝,很可能會遭來攻打。

而孫家兩代三主,所努力的事情就是坐擁江東而已,所以,如果不是條件允許,孫權真的不敢稱帝。


史論縱橫


曹丕稱帝是急不可耐,劉備稱帝是連鎖反應,而孫權則很識時務,沒有急著稱帝。那麼孫權為什麼不趁勢也稱帝呢?這其實跟當時吳國的困境有關,到底是什麼困境?我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說曹丕,曹操死於公元220年1月,曹丕繼位後,

經過漫長10個月的煎熬,終於受不了了,他回到老家沛國譙縣,在譙縣祭祖,然後犒賞父老鄉親以及三軍全體將士。奇怪的是,庶人服喪,尚且三年不沾絲樂。而曹丕在曹操死後一年未到就在老家又是喝酒又是看舞的,他鬧的是哪出呢?很快,答案出來了。

曹丕這邊看似閒庭散步,無所事事,大臣們可忙壞了。眾大臣紛紛上奏:各地出現祥瑞,是天下易主的徵兆,歡迎您回來登基為帝。漢獻帝劉協也很知趣,他知道,曹操在位時尚且能容忍他繼續當皇帝,而曹丕已經急不可耐了。

經過大臣們的輪番規勸,又經過漢獻帝三次誠信的禪讓,曹丕終於“勉為其難”的表示:我接受大家的好意,答應禪讓了。於是公元220年11月,曹丕正式接受漢獻帝禪讓,尊漢獻帝為山陽公,改廟號為魏,年號為黃初。

魏來源很正統,繼承於漢。

曹丕一稱帝,這邊劉備坐不住了。漢朝如果真的滅亡了,劉備就沒有起兵的口號了。於是蜀地的大臣以諸葛亮為首,也紛紛扯謊,說蜀地出現祥瑞了,您劉備也稱帝吧。

劉備連謙讓都沒有謙讓,在曹丕稱帝

5個月後也稱帝,廟號為漢,年號為章武。來源也很正統,繼承於漢。

這時的天下是最熱鬧的,竟然存在三個漢室政權。一個是禪讓於漢的魏,一個是繼承於漢的蜀,一個是仍然尊奉漢號的山陽公劉協。那麼孫權呢?孫權怎麼想?

其實當孫權聽到劉備和曹丕相繼稱帝后,他也想趁機稱帝。於是孫權找了一個算命先生,讓這位先生看一看吳地的星氣如何。結果不太令人滿意,而孫權自身此時也正焦頭爛額,所以就放棄了稱帝的打算。那麼孫權為什麼事情擔憂呢?

權聞魏文帝受禪而劉備稱帝,乃呼問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氣何如,遂有僭意。

公元219年的時候,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殺死了關羽。關羽死後,劉備一直在動員各地軍士,伺機報復。而此時魏國的態度不明朗,如果魏和蜀同時攻擊吳地,那麼孫權必亡。

所以孫權只是在心裡動了一絲要稱帝的念頭,簡單算了個卦。隨後孫權就開始裝孫子,不僅沒稱帝,還向曹丕送賀表,低頭稱臣了。

這時魏國的侍中劉曄勸曹丕不要接受孫權的稱臣,劉曄認為:孫權此時稱臣,明顯是權宜之計。我們應當趁蜀國進攻吳地的時候,率軍入侵荊州,和蜀軍一起滅了孫權。但是曹丕不答應,曹丕認為,

自己登基,有孫權稱臣是莫大的榮耀。連他父親曹操當年都沒有讓孫權低過頭,自己辦到了,何不順水推舟,封他個吳王呢?

於是,聰明的孫權假裝低頭,騙過了愛面子的曹丕。曹丕當然也不傻,曹丕要求孫權遣質子入洛陽,以示友好。孫權這時推脫說:太子有病,正在調理身體,等病好了立刻啟程。當時孫權為了取得曹丕的信任,派原魏國大將於禁的手下浩周前往洛陽覲見曹丕,曹丕問浩周孫權是否真心臣服。浩周說:孫權曾經對天發誓,真心降魏。我願意以家人百餘口為孫權擔保。於是曹丕相信了浩周,但是孫權卻食言了。

孫權派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後,就不再提派遣質子的事情。曹丕派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前往東吳共同盟誓,孫權拒絕見面。這時曹丕才意識到自己被耍了,於是派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全面進攻東吳,

結果吳將朱桓斬殺魏將常雕,俘虜魏將王雙,徹底擊潰了曹仁軍。曹丕看撈不到什麼便宜,於是命令撤軍。

之後,孫權重新和蜀國恢復了友好關係,斷絕了同魏國的虛假聯盟。孫權於火中取慄,在三方中佔盡了便宜。

公元225年,不死心的曹丕率軍再次南征東吳,卻因為河面結冰而撤軍。

次年,曹丕病逝,孫權高興了,趁機進攻江夏,沒有攻克,於是撤軍。

孫權在曹叡登基後又欺負了魏朝一把,他於公元228年派鄱陽太守周魴詐降魏國大司馬曹休,而魏國大將真是不長記性,忘記了當年的赤壁之辱(黃蓋詐降),竟然相信了周魴。曹休被吳軍堵在石亭,差點全軍覆沒。曹休回去後,悲憤交加,生疽而死。

石亭大捷後孫權很高興,此時魏國是小皇帝曹叡,而蜀國則是小皇帝劉禪,論資格他孫權終於可以稱得上年長了。於是公元229年,孫權在臣下的勸進中放心的在武昌稱帝,國號為吳,年號為黃龍。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時,正是吳國最困難的時候。當時劉備虎視東吳,信誓旦旦的要為關羽復仇。而曹丕繼位後態度不明朗,因此,孫權為了不使吳國受到雙重夾擊,選擇隱忍,向曹魏稱臣。夷陵之戰後,孫權因為沒有兌現送質子入洛陽的承諾,連年遭到曹丕的進攻,所以也沒有機會稱帝。當曹丕、劉備病死,曹叡的手下大將曹休被吳軍擊潰於石亭時,孫權終於感到吳國沒有什麼大的威脅了,於是安心稱帝。孫權這樣的行為,簡直是政治聯盟的最高水平,佩服,佩服。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