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为何孙权整整迟到了8年?

巧铃


原因很简单,

当时孙权找不到能让别人信服自己称帝的理由。后来经过八年准备,孙权基本消灭了东吴内部的不稳势力,于是他就称帝了。

中国古代,称帝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一方诸侯想要称帝,仅仅有兵有权还不够,关键在于有没有法统。也就是说,称帝者要拿出让别人信服自己是皇帝的理由。如果理由不充分,下场就是袁术那样。轮不到群雄去讨伐他,袁术自己内部就会分崩离析。

通俗的说就是,连你这种阿猫阿狗都能自称为皇帝,那我为什么不行?

因此称帝这件事,必须要慎重,一定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则天下大乱!


魏文帝曹丕敢称帝,是因为他走的是上古禅让的途径。虽然曹丕篡汉的整个禅让过程非常的搞笑,但是,曹丕代汉的合法性没有问题。毕竟他是从汉献帝手上,合法的接过了汉帝国的社稷,并成为皇帝。而且,曹丕也没有害死汉献帝。

相比于曹丕,汉昭烈帝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就要大打折扣了。他称帝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曹操名为汉相,实乃汉贼。汉献帝在曹曹操手上屡遭迫害,他身为汉室宗亲,并且还是汉献帝承认的汉室宗亲,有匡扶汉室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宣称汉献帝遇害,否定了曹丕代汉的合法性。因为刘备仅有汉室宗亲的身份还是不够的,毕竟曹丕走的是合法程序,所以刘备宣称汉献帝被曹丕杀了,否定了曹丕的合法性。而汉献帝在遇害之后,汉室不能没有皇帝,于是刘备就“勉为其难”的继承了汉室社稷。

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
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三国志·先主传》

当时资讯极度不发达,汉献帝的死活确实很多人也不知道。所以刘备称帝,至少在当时看起来,也是合理合法的称帝。


综上所述,在汉末那个年代,称帝真的是一件很麻烦的事。纵是曹丕手握天子,天下十分他独占其七,他也要搞出一套极为繁琐且遭人嘲笑的禅让大典出来才能安心称帝。而刘备更麻烦,他还要宣称汉献帝已死,用连哄带骗的办法否定曹丕的合法性后,他才敢称帝。

最后,曹丕称帝,刘备也称帝。坐拥荆扬交三州之地的孙权尴尬了。

曹丕搞的那套合法禅让,孙权没条件;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他也没有。孙权倒是可以宣称汉献帝被曹丕杀害,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用。因为就算曹丕真的杀了汉献帝,是篡汉之臣。那恢复汉室江山后也应该是刘姓子孙当皇帝,轮不到他来坐天子。

也就是说,汉献帝有没有遇害,曹丕的禅让是否合法,都跟孙权没有半毛钱关系!

并且,孙权还有一个很致命的弱势。因为他父亲孙坚不是江东士族,而是寒族出身。后来孙坚在淮泗招兵买马兵马,孙策带着兵马杀回了江东,因此孙氏一族在江东士族的眼里,完全就是个外来户。

因此,站在公元221 年,曹丕、刘备先后称帝的背景下。孙权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不承认曹丕,继续以汉臣自居;

第二、不承认刘备,向曹丕称臣纳贡;

而称帝是绝不可能的,因为在江东士族的眼里的孙权,与袁术之流无异!


于是,孙权选择了向曹丕称臣。

道理嘛,很简单。曹丕和刘备,一个是代汉自立,一个延续汉室。如果他不承认曹丕的合法性,他就只能以汉臣自居。而汉朝已经不存在了,他只能承认刘备的合法性,毕竟刘备的国号是汉。但是刘备只有个益州,并且还跟孙权有仇。孙权不傻,还是当曹丕册封的的吴王要好一些。

公元222 年,孙权接受了曹丕册封他的吴王爵位,吴国正式建立。

说到这里,有个理解误区要解释一下。汉末三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建立,是以封公爵为起始时间的。比如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就标志曹操拥有封建社稷,建立国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政权的权利了。曹操在建立公爵级别的魏国之后,他可以任命只臣属于自己的文武百官。那些他任命的文武百官不再需要向汉室效忠,也不需要食汉朝的俸禄。

如果公爵再往上提一级,变成王爵,那就等于坐实了国中之国的身份。

曹丕直接封孙权为吴王,等于承认了孙权国中国,独立于魏朝之外的藩王身份。这个时候的孙权,其实得大于失,他起码给自己谋取了一个独立藩王的身份。



然而没过多久,曹丕就跟孙权闹掰了。

就在孙权接受曹丕册封的同年,魏国举三路大军伐吴。孙权也不甘示弱,也以三路大军进行还击。最终魏军的战果不如预期,只得于次年全面引退。

为了缓和与刘备的关系,孙权正式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到了第二年四月,刘备病逝。孙权与诸葛亮缔结同盟,孙权承认了蜀汉为汉朝延续的正统身份

至此,孙权便不再强调合法性的问题。曹丕那个皇帝,他不认;刘禅那个皇帝,孙权表面上承认,而他自己则隐忍不发,只为自己做皇帝积蓄实力。

又过了几年,孙权积蓄了足够的实力。尤其是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后,孙权拥有了空前的威信。江东士族对他心悦诚服,于是他也就不再避讳称帝一事,于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

孙权称帝后,蜀汉国内大骂孙权。甚至有人扬言要出征伐吴!但是诸葛亮认为,孙权早有称帝的野心。现在他已然称帝,蜀汉承认与否都改变不了这个结局。并且吴蜀弱,曹魏强,不能因小失大。于是诸葛亮便遣使赴建业,承认了孙权的帝位。

总的来说,三国君主称帝这个事情。曹丕有合法性优势,他称帝没问题;刘备靠舆论抨击曹丕的合法性,他称帝也没问题。孙权既没有合法性,也没有舆论优势,他在公元221年那个当口,没有任何能够称帝的理由


至于孙权要隐忍八年才称帝,是因为他要为自己称帝谋取资本。毕竟江东士族视他为外来侵略者,荆州也只是刚刚收入囊中,孙权需要时间去消化反对他的势力。在经过了八年的消化后,孙权称帝已无障碍,于是孙权便于公元229年称帝了。


Mer86


当然有区别。

曹丕那是禅让,皇位是汉献帝公开转让的,虽然汉献帝本身不愿意,但禅让台上汉献帝捧玉玺交给曹丕这个行为说明,曹丕有足够的法理依据获得皇位。

刘备则是在曹丕称帝后,以曹丕杀害汉献帝夺取皇位的借口,用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接过汉献帝的皇位。好歹,这说法也是个理由啊。

孙权没办法。曹刘都已经是皇帝,自己不称帝肯定就低一头,不管是接受曹家册封还是接受刘禅册封,理论上总得承认两人中的一位是皇帝。可承认谁是皇帝自己都不舒服啊,那就只能自己也当皇帝了。

但是,孙权没有称帝的法理依据。

所以,孙权只能含混其词地在祭天时说,天下大乱了这么多年,那曹操及曹丕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啊,篡夺汉室。然后,孙权依旧说不出自己当皇帝的理由。

只能引春秋故事将汉吴并列。实质是说,我不承认曹魏是皇帝,将来与汉帝刘禅平分天下。

这些,就是孙权折腾好几年才搞出来的,当然得花些时间来安抚内部世家,大家认可了那才能当皇帝。


四川達州


我们来看看这具体的时间进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比较有意思的是,关羽、吕蒙、曹操是相继死去的,而且间隔时间很短,所以三国演义就设计了关羽向吕蒙、曹操索命。

曹丕继位,成为新的魏王,改年号为延康,十月,汉献帝禅让给曹丕,改年号为黄初。公元221年三月,刘备听说汉献帝已被曹丕所害,就为汉献帝服丧,四月,刘备认为汉室大统不能断,所以也称帝,建立蜀汉,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称帝,汉献帝的遇害当然只是托词,毕竟当时汉献帝是被曹丕封为山阳公,这个是很好打听的,那刘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汉也被魏篡,如果刘备不称帝的话,那么就是承认曹魏了,那就相当于是曹魏的臣了,所以必然得称帝。

其次,但是麻烦也来了,汉献帝还在呢?如果自行称帝的话,那么敢是谋逆的行为,但是如果是遥认汉献帝为帝的话,这个也不太现实,那么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说汉献帝已遇害,这样刘备称帝就顺理成章了,毕竟现在姓刘的诸侯,就剩下刘备了。

现在的情况就是,曹丕的曹魏,刘备的蜀汉,两个皇帝,那肯定是势不两立了,那么此时的孙权应该怎么做呢?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孙权是向曹操控制下的汉朝称臣的,曹操封其为南昌侯、荆州牧、骠骑将军。

曹丕称帝之后,孙权向曹魏称臣,并且将于禁送回去,曹丕就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孙权改年号为黄武。公元222年,刘备战败于夷陵之战,曹丕也趁机发三路大军攻打吴国,最后朱桓将魏军打败,孙权向刘备示好,刘备也同意了。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十一月诸葛亮派邓芝访东吴。公元224年夏,孙权派张温访蜀汉。公元226年,交趾太守士燮病逝,孙权拿下交州。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八月,陆逊在石亭之战大败曹休。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改年号为黄龙。

为什么孙权要在刘备称帝后八年才称帝呢?总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如果孙权称帝,那么有可能遭到曹魏、蜀汉的攻打,第二,孙权拿下交州之后,实力也有所增加,第三,孙权看出诸葛亮的态度,才放心的称帝,三国鼎立。


历史简单说


孙权早就按耐不住了。之所以不称帝,这正是孙权明智的地方。

注意此图不是称帝时间,而是三国形成时间

曹丕不是称帝,是篡位于汉献帝。曹丕在曹操没死的时候就一直鼓动他爹取汉代之,其实他自己才是最按耐不住权利欲望的那个人。公元220年,在曹丕的逼迫下,汉献帝这个苦难的末代皇帝最终把皇位让给了装模作样的曹丕。

刘备是不得不称帝。汉室已亡,刘备必须堂堂正正地打起恢复汉室的大旗了。至于说刘备是为汉朝的基业,还是为了个人的私利,都没什么可挑剔的,称帝这事众望所归,势在必行。



聪明的孙权最稳重。孙权当时的形势不容许他称帝,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具体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刘备称帝后就发动对东吴的战争,理由是为刘备的二弟关羽报仇,而东吴的陆逊正是罪魁祸首。孙权与刘备讲和,刘备不肯,于是孙权改向魏国称臣,以防止魏国也来凑热闹。可是曹丕这个人事后诸葛亮,后来又觉得东吴其实是假投降,真实目的其实是利用自己,曹丕于是又派兵攻打东吴。两面受敌,孙权称帝的外部条件不成熟。

二,夷陵大战东吴虽然大获全胜,但是东吴的一贯方略没有变,那就是联蜀抗魏。而蜀国已无力再跟东吴打了,再者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他的方略也没变,那就是联吴抗魏。两国一商量,重修于好。此时孙权更没理由称帝了,蜀国已占据恢复汉室这个道义制高点,孙权如果再称帝,那就是对汉室不忠,对蜀国没有诚意,蜀国当然得再跟东吴打仗了。

三,孙权称帝魏国也不干。魏国志在一统天下,孙权就是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如果孙权称帝,势必会产生一连串富贵魏国不利的反应,这无疑对魏国极其不利。而魏国势必也会改变国策,重新考虑攻打东吴。这一点孙权当然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所以他没有称帝。


一直到229年,此时曹丕已经死了,他儿子曹叡还小,权利还没抓稳。魏国国内司马懿还在跟曹氏宗亲的当权者内斗,无暇东顾。再者,当时魏国还在和蜀国打仗。蜀国经过休养生息之后,诸葛亮就开始北伐魏国了,蜀国也腾不出手来盯着东吴。

而吴国此时内无忧外无患,孙权敏锐地抓住了蜀魏相争这个历史契机,在无比平缓的政治局面下,得偿所愿地登上了帝位。孙权的聪敏才智,果然应了曹操的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围炉煮酒话春秋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由曹丕继魏王,初掌大权,心情激动,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开始任用自己的亲信到重要岗位,把权力逐渐集中于自己手里,一切办妥后,开始逼迫汉献帝让位,这个傀儡皇帝只好起草禅位诏书,把皇位让给曹丕,假装推辞三次后,登上帝位,大赦天下。

刘备听到曹丕称帝后十分气愤,我才是正宗汉室宗亲,我还没死,你敢篡汉,你让天下人怎么看我,想让我给你称臣,门都没有,于是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称帝。

刘备称皇叔,曹丕做魏王,同为大汉臣子,有事还可以商量,一旦曹丕称帝,大汉正统荡然无存,刘备皇叔的身份也就消失了,其召唤力也就没有了,这正是刘备不愿看到的。

反见孙权,他没有皇叔的身份,头上也没有汉献帝,依据长江之险,精锐水军,自保完全没有问题。加上三世之基业,已根深蒂固,称不称帝对他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不称帝回旋的余地更大。打不过你我还可以称臣,权衡利弊,孙权还是选择不称帝。可见孙权的高明之处。

直到夷陵之战后,西大门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看到曹丕病逝,曹睿年幼,觉得万无一失时,才称帝。比刘备整整迟了八年。


漫谈千年风云变幻


最开始是曹丕称帝,人家也不能说没理由:我老爹“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汉室早就衰微了,我继承大统有错吗?

紧接着刘备这就不干了,卧槽,大汉没完!我才是正统,汉贼不两立,于是紧接着他也称帝(刘备还硬说是因为汉献帝死了之后,他才继位的……),当然,刘备也有理由,毕竟人家姓刘嘛。

但这孙权嘛,是,大家都承认你孙权是个人物,一方诸侯,但这正统怎么也轮不到你个江东集团啊,所以他也要找机会行动,结果呢?魏蜀两国打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孙权也称帝了,三方在名义上再次平衡。

值得说明的是,出于现实考虑,诸葛亮对于孙权称帝的举动是很克制的,尽管在蜀汉心里,自己才是唯一的合法政府。


国史拾遗


首先,大家要回忆一下,当年袁术第一个傻不溜秋地称帝的时候,为什么会引来曹操的嘲笑?!明白了这点,孙权最后才称帝这点便能说得通。

曹操当初大笑袁术愚蠢。当年,袁术得了个传国玉玺便高兴得找不到北,公元197年在寿春振臂一呼嚷嚷着:我袁术要称帝啦!

结果枪打出头鸟,马上就引起曹操的强烈反感与群雄的孤立角逐。

曹操本来还很担心袁家四世三公的家底,兵强马壮不好啃,结果他倒是急不可耐称帝自掘坟墓。

曹操一看袁术称帝便觉得可笑。首先汉帝还在,我曹操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点不太光彩,但到底我傍的是正统,你袁术称帝首先你就已经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了,你这是要和群雄掰手腕啊!

结果,袁术失道寡助。遭受了来自曹操、刘备与孙策等的无情摩擦,乃至上天的摩擦,楞是在他称帝那年寿春大灾,饿了个半死。标上乱臣贼子的名声,就连他昔日部下都不愿意收留他,最后再半路上活活把自己气死了。

孙权从袁术那学到的第一课是不敢为天下先。

曹操终其一生,励精图治我,何等枭雄,也没有敢称帝。倒是曹丕鸡贼地以了却父亲夙愿为由,直接逼迫汉献帝昭告天下禅让帝位给他在公元220年称帝!

这时候,孙权依旧是不敢动的,因为别人曹家占了天时,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便宜,那句“禅让”说出来虽不可信,但没有人会去考究,明面上也算是名正言顺。他孙家可没这便宜,有的只是祖孙三代割据江东的励精图治罢了。再说,他可没忘记,那位刘皇叔可还没动静呢。

于是又熬了一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

刘备的口号很简单,匡扶正统。刘备早就想称帝,可是他绝不是袁术那楞头鸡,他在等曹家,然后他再名正言顺以匡扶汉室为由称帝。当年刘秀就是这么干的。再说了,刘备可是汉室正统,中山靖王之后,他的合法性,天下人更加认可。

这下,三足有两足落鼎,孙权到底是踏实一点。

但是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一遍也在观望还有谁有逐鹿之心,一边也在不停发展自我,天下其他零散游勇也都知道这是别人三巨头的戏,也没人不识趣出来嘚瑟。终于等到八年后,孙权才心安理得称帝。


孙权称帝,考虑很周全。首先我不是始作俑者,上面有袁术、曹操,其次我只有地利,没有你曹操、刘备的天时、人和,我没资本折腾。要打架,怎么着你曹家和刘家才是主要矛盾,我江东只求自保而已。


不书公子


西元229年5月11日(星期一),天气不错,心情不错,孙权举行称帝典礼。而曹丕在西元220年11月13日(星期一),称帝,刘备在西元221年5月10日星期四,称帝。在称帝上,为什么孙权比曹丕、刘备迟到了八九年呢?福垊开个玩笑,因为想亡国晚一点哈,要知道三国中吴国最后灭亡,蜀国第一个灭亡呀。福垊认为真正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缺乏称帝合法性。

刘备称帝是因为他自称是汉室宗亲,曹丕称帝是因为汉帝禅让,你孙权有什么称帝合法性?刘备是帝N代出身高贵(后来自称是汉中王),曹丕是官N代王二代,孙权祖上就是一吃瓜群众。因为东汉末年大乱,才勉强算个侯二代。跟着孙权混的也有不少侯爵啊!当然孙权是最大的侯——十万户侯!不仅老百姓不服,就连跟孙权混的大家族们也不太服,在讲究门第级别的汉代,这很冒险。孙权就是像一个暴发户,虽然实力很强,但根底浅。尽管后来孙权说自己是孙武的后人,但孙武太过遥远,影响力不够啊。

唯恐腹背受敌。

有人就问了,为什么刘备称帝就不怕腹背受敌?为什么曹丕称帝就不怕腹背受敌?那因为刘备地处蜀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有天然屏障,加上刘备乃一世之雄,曹丕不敢轻易南下。而且曹丕比较强大,孙刘联手,但孙连的关系就是孙唇刘齿。更何况曹丕称帝的时候,孙刘正闹矛盾呢?孙权定都武昌,没有长江之险,南部地区未定。因为关羽被孙权偷袭致死,刘备正酝酿着大反攻呢!如果此时称帝,不仅曹刘会联手,就连其国内部属民众也因畏惧曹刘和不服孙权而叛乱。

孙权级别还差得远。

还是先混个王再说吧。216年曹操受封魏王。刘备219年自称汉中王,早在207年之前就有称帝的野心。养子刘封,次子刘禅,封禅,那是皇帝干的事。当孙权知道曹丕称帝后,才会毫不犹豫表示支持,要求作为藩属。原因无非就是提升自己的级别,侯爵不能服众,王爵才是真正的一方诸侯。果不其然曹丕封他为吴王,当然成为吴王后,随后就不承认自己是藩属了。在222年11月22日(星期五)正式建元——黃武元年。

等到刘备、曹丕驾崩后,其实孙权比曹丕还大5岁。南方平定,准备充分,孙刘再次联手时,他才敢称帝。这也说明孙权非常谨慎的性格,孙权称帝的时候,蜀国前去道贺,两国密谋瓜分魏国,你看他们有多亲吧——“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福垊


我们在读三国的时候,经常以曹操、刘备、孙权相比,然后分析三方势力,其实,曹操根本就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死后,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次年,刘备称帝,建国号为蜀;再加上孙权,才算真正开启三国时代。

除此之外,孙权比曹操和刘备都要小很多,曹操和孙坚相差无几,曾经还和孙坚指着小孙权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孙权比曹丕就大那么几岁。孙权算是比曹操和刘备小一辈。

为什么曹丕和刘备都称帝后?孙权过了八年才称帝。

因为,那年曹丕死了,可以说,刘备和曹丕不死,孙权还真未必敢称帝。

当时,三国曹丕称帝后,魏国实力一直是最强的,孙刘联军正面战场也未必能打过曹魏,孙权所倚仗的就是东吴的水军,然而东吴水军只能够东吴自保,不能支撑北上图魏,所以,从始至终,东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伐魏。

而刘备称帝后对东吴发动夷陵之战,对东吴也的确有很大的震撼,一方面是魏国想要成为天下共主,一统天下,一方面是要恢复汉室,名号当然,所以,孙权如果在曹丕和刘备在的时候称帝,很可能会遭来攻打。

而孙家两代三主,所努力的事情就是坐拥江东而已,所以,如果不是条件允许,孙权真的不敢称帝。


史论纵横


曹丕称帝是急不可耐,刘备称帝是连锁反应,而孙权则很识时务,没有急着称帝。那么孙权为什么不趁势也称帝呢?这其实跟当时吴国的困境有关,到底是什么困境?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说曹丕,曹操死于公元220年1月,曹丕继位后,

经过漫长10个月的煎熬,终于受不了了,他回到老家沛国谯县,在谯县祭祖,然后犒赏父老乡亲以及三军全体将士。奇怪的是,庶人服丧,尚且三年不沾丝乐。而曹丕在曹操死后一年未到就在老家又是喝酒又是看舞的,他闹的是哪出呢?很快,答案出来了。

曹丕这边看似闲庭散步,无所事事,大臣们可忙坏了。众大臣纷纷上奏:各地出现祥瑞,是天下易主的征兆,欢迎您回来登基为帝。汉献帝刘协也很知趣,他知道,曹操在位时尚且能容忍他继续当皇帝,而曹丕已经急不可耐了。

经过大臣们的轮番规劝,又经过汉献帝三次诚信的禅让,曹丕终于“勉为其难”的表示:我接受大家的好意,答应禅让了。于是公元220年11月,曹丕正式接受汉献帝禅让,尊汉献帝为山阳公,改庙号为魏,年号为黄初。

魏来源很正统,继承于汉。

曹丕一称帝,这边刘备坐不住了。汉朝如果真的灭亡了,刘备就没有起兵的口号了。于是蜀地的大臣以诸葛亮为首,也纷纷扯谎,说蜀地出现祥瑞了,您刘备也称帝吧。

刘备连谦让都没有谦让,在曹丕称帝

5个月后也称帝,庙号为汉,年号为章武。来源也很正统,继承于汉。

这时的天下是最热闹的,竟然存在三个汉室政权。一个是禅让于汉的魏,一个是继承于汉的蜀,一个是仍然尊奉汉号的山阳公刘协。那么孙权呢?孙权怎么想?

其实当孙权听到刘备和曹丕相继称帝后,他也想趁机称帝。于是孙权找了一个算命先生,让这位先生看一看吴地的星气如何。结果不太令人满意,而孙权自身此时也正焦头烂额,所以就放弃了称帝的打算。那么孙权为什么事情担忧呢?

权闻魏文帝受禅而刘备称帝,乃呼问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气何如,遂有僭意。

公元219年的时候,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杀死了关羽。关羽死后,刘备一直在动员各地军士,伺机报复。而此时魏国的态度不明朗,如果魏和蜀同时攻击吴地,那么孙权必亡。

所以孙权只是在心里动了一丝要称帝的念头,简单算了个卦。随后孙权就开始装孙子,不仅没称帝,还向曹丕送贺表,低头称臣了。

这时魏国的侍中刘晔劝曹丕不要接受孙权的称臣,刘晔认为:孙权此时称臣,明显是权宜之计。我们应当趁蜀国进攻吴地的时候,率军入侵荆州,和蜀军一起灭了孙权。但是曹丕不答应,曹丕认为,

自己登基,有孙权称臣是莫大的荣耀。连他父亲曹操当年都没有让孙权低过头,自己办到了,何不顺水推舟,封他个吴王呢?

于是,聪明的孙权假装低头,骗过了爱面子的曹丕。曹丕当然也不傻,曹丕要求孙权遣质子入洛阳,以示友好。孙权这时推脱说:太子有病,正在调理身体,等病好了立刻启程。当时孙权为了取得曹丕的信任,派原魏国大将于禁的手下浩周前往洛阳觐见曹丕,曹丕问浩周孙权是否真心臣服。浩周说:孙权曾经对天发誓,真心降魏。我愿意以家人百余口为孙权担保。于是曹丕相信了浩周,但是孙权却食言了。

孙权派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后,就不再提派遣质子的事情。曹丕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东吴共同盟誓,孙权拒绝见面。这时曹丕才意识到自己被耍了,于是派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全面进攻东吴,

结果吴将朱桓斩杀魏将常雕,俘虏魏将王双,彻底击溃了曹仁军。曹丕看捞不到什么便宜,于是命令撤军。

之后,孙权重新和蜀国恢复了友好关系,断绝了同魏国的虚假联盟。孙权于火中取栗,在三方中占尽了便宜。

公元225年,不死心的曹丕率军再次南征东吴,却因为河面结冰而撤军。

次年,曹丕病逝,孙权高兴了,趁机进攻江夏,没有攻克,于是撤军。

孙权在曹叡登基后又欺负了魏朝一把,他于公元228年派鄱阳太守周鲂诈降魏国大司马曹休,而魏国大将真是不长记性,忘记了当年的赤壁之辱(黄盖诈降),竟然相信了周鲂。曹休被吴军堵在石亭,差点全军覆没。曹休回去后,悲愤交加,生疽而死。

石亭大捷后孙权很高兴,此时魏国是小皇帝曹叡,而蜀国则是小皇帝刘禅,论资格他孙权终于可以称得上年长了。于是公元229年,孙权在臣下的劝进中放心的在武昌称帝,国号为吴,年号为黄龙。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时,正是吴国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刘备虎视东吴,信誓旦旦的要为关羽复仇。而曹丕继位后态度不明朗,因此,孙权为了不使吴国受到双重夹击,选择隐忍,向曹魏称臣。夷陵之战后,孙权因为没有兑现送质子入洛阳的承诺,连年遭到曹丕的进攻,所以也没有机会称帝。当曹丕、刘备病死,曹叡的手下大将曹休被吴军击溃于石亭时,孙权终于感到吴国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了,于是安心称帝。孙权这样的行为,简直是政治联盟的最高水平,佩服,佩服。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