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真的是西戎国家吗?

云深不知处84787885


首先需要明确,这个说法不是蒙曼教授发明的。读完本文了解到西戎与秦的密切关系,就觉得这样说也不为过。

戎狄之国

虽然自秦襄公起就仰慕和学习华夏文化,但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秦一直被华夏诸国视为“戎狄之国”。如:

“秦者,夷也”—《春秋公羊传》“狄秦也”—《春秋谷梁传》“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而秦戎始服。”—《管子 · 小匡》"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史记 · 晋世家》

戎、狄是不同的两个古代族群。秦国早期的大部分居民(或包括统治者)大部分应该是戎族出身,所以有此说。

秦还实行戎族的风俗制度,与华夏之邦多有不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商鞅记载,秦人父子妻室同居一处,经变法才予以禁止。

还可以从

秦宣太后(即芈月)的雷人言行可见一斑。这位来自楚国的豪放女在丈夫惠文王死后与戎族义渠王相恋生子,还宣布要自己的面首魏丑夫为她殉葬。更甚者,她在接见韩国使者时,绘声绘色的用与丈夫的性生活现身说法:

“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 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战国策 · 韩策》

西周后,中原诸侯国确立了分辨嫡长的继承原则,而秦则是选择最勇猛者立之,打仗按缴验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定功封爵,这也体现秦族的尚武精神。


戎与周:周族兴起和西周灭亡的关键角色

戎族发源于陇山东西和泾渭、洛水流域,周族的发源地也在甘陕之间,与戎杂居,在与戎族的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到古公亶父南迁岐下,才“贬戎狄之俗”。周建国后,仍与一些戎族部落保持婚姻和同盟关系。周穆王(前1054-前949)在位时,

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以东,遂迁戎于太原 。 —《竹书纪年》

这里的太原指黄土高原东部,今天山西和陕豫部分地区,后来发展为太原之戎、徐戎、姜戎、条戎、奔戎、北戎等。经过这次迁徙,戎的活动范围加大并且更接近华夏族。


周幽王宠爱褒姒,不惜烽火戏诸侯,并且废太子—申后之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宜臼逃到申,周幽王伐申,申侯联合西戎、缯杀幽王于骊山。戎占领部分地盘,进入宗周之地。

根据研究,申国就是姜戎族的一个侯国,最初封地在郿(陕西眉县),厉王就娶申之女生宣王。宣王时,将舅家申伯迁封于谢(河南南阳),称申侯,西周末年势力很大。宣王晚年(前789年)伐姜戎,发生千亩之战,大败而还。申侯嫁女于周幽王,就是申后。

缯目前有两说,一说也为戎人之国,另一说为夏人后裔所见,姒姓。

宜臼继位即后来的周平王,可见他是在申、缯、犬戎的支持下杀父自立。周宗室虢公立幽王别子准备对抗。之后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史记》载原因是“避戎寇”,实际更像是为了充分依靠戎的力量和周宗室对抗。

秦王世系考

关于秦王的祖先可以确切追溯到胥轩,他生活在戎地,故又名戎胥轩。秦族有东来说和西来说两种。西来说认为戎胥轩就是戎人,东来说是秦人祖先迁自东夷熊盈

一族。《史记》所载胥轩祖上世系为:

女修 → 大业 →伯益→ 大廉→?→中衍→?→胥轩

大业传说是女修吞食了天上玄鸟殒落之卵,未婚而生。他是辅佐舜的十大名臣之一,司刑法。

伯益因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他原定为大禹的接班人,但夏启攻杀伯益,开启父子传位的夏朝。

女修也记载成为颛顼(黄帝之孙)的孙女或后代,这样秦族也是根正苗红的炎黄子孙。其实这一点经不住推敲,很明显女修的传说反映了母系社会时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特点。如果秦人源于东夷,那么就和炎黄为主体的华夏分属两大部落集团。东夷对应大汶口/龙山文化区,炎黄对应仰韶文化区。只不过华夏集团融合东夷比较早,之后出现试图融合两个部族祖先传说的版本,如把东夷的

太昊少昊纳入五帝就是典型代表。

目前考古发现还是支持东来说的,如甘肃清水县的西周早期秦人墓葬,葬俗更接近商,说明已经接受过中原文化。

不管秦族是东夷还是西戎,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原诸侯国对于周边文化程度较低的族群的歧视。如楚国王族也是黄帝子孙,但其地多三苗等当时的少数民族,所以长期被视为”蛮荆之国“。


秦与戎:纠葛中成就霸业

胥轩之后的秦王世系较清晰:

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秦非子→ 秦侯→ 秦公伯→ 秦仲→ 秦庄公→ 秦襄公→ 文公→ 宁公→ 出公→ 武公→ 德公→ 宣公→ 成公→ 穆公.......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

胥轩娶骊山女,生中潏。据考证,骊山女即是姜姓戎,出自后来申侯的祖先。

中潏仍在戎地,保西陲。

蜚廉是中潏之子,此人以“善走”著称于世,据说能够“日行五百里”。生恶来

恶来与父亲一并侍奉商纣王,后来在武王伐纣时期被杀死。恶来之弟季胜为赵王先祖。

非子善于养马,在周孝王时做了弼马温一类的官,被封在秦地(甘肃清水)作附庸,称为“秦嬴”。

秦仲大约在824B.C.,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遂令其率军进攻西戎。之前秦人与戎人关系融洽,从此时发生逆转,秦人一步步向周朝政权倾斜。秦仲在交战中,战败阵亡。秦与戎自此结怨。

秦庄公兄弟再领周兵反攻,收复

犬丘之地,并获赐为封地。前789年,周宣王伐姜戎,在千亩之战大败。

秦襄公(前778-766在位)为庄公之弟,在位时发生幽王被犬戎攻杀,平王继位之事。前770年,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册立为诸侯并把岐山以西戎族之地封给秦。此中有一个背景,就是策划者申国与秦有传统友谊,长期姻亲,并曾为西戎之共主。申国最初封地也与秦比邻。可以说这关键性的一步与秦国与西戎的联系和背景密不可分。

此后,文公、宁公时,秦占据原属戎人的岐、亳,武公时取邽 (甘肃天水)冀(甘肃甘谷)等地。

穆公(前659-前621在位)时,国力日盛与晋楚争霸中原,同时与戎王交好,软硬兼施,最后用宰相由余之计,兼并了西戎八国,获得大片土地和人力。前638年,瓜州一带的允姓之戎迫于秦人压力向东迁徙,晋惠公诱其进入晋国,分别安置在南鄙称姜戎、伊川称陆浑之戎、阴地(伏牛山以北)称阴戎。

昭王即位,前面提到的宣太后摄政之时,她与前272年设计杀老情人义渠王于甘泉宫,并灭其国。义渠戎在甘肃庆阳一带,最初向周称臣,趁幽王之乱宣告独立,与秦撕缠多年。至此秦将今陕甘境内戎人并合净尽。

秦就是在逐步兼并戎地的基础上建国。纵观春秋几百年,维持霸主地位最久的是晋、楚、秦。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量吸收了非华夏族的部落民,秦楚本身大部分居民就出身于非华夏族。那个年代善战的人口和充足劳动力就是立国强国之本。所谓戎狄之国、蛮夷之国恰恰是他们最大的优势所在,这帮助我们能够更客观看待这种说法。

戎族源流

戎族是我国古代独立存在过的民族,其语言属汉藏语系,文化习俗更接近于氐羌,经营农牧业为生。最初聚居地在西北方。其一个分支山戎到达河北北部。戎和北方的猃狁荤粥等属于完全不同的族群。

据推断,戎、氐、羌和华夏族先民有很大的同源性,与仰韶文化和甘青一带的四坝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有关。

戎人部落除有名(氏)外,也有姓。如瓜州之戎姜姓、允姓,姜戎姜姓,鲁浑之戎允姓,骊戎姬姓,己氏之戎自己姓等。

进入战国,各支戎人基本就已经融入华夏族之中了。


文字波


秦国肯定不是西戎国家,是华夏国家;但另一方面,秦国的西戎色彩又比较重,往往被东方国家贬为戎狄。

关于秦人的起源,在《史记·秦本纪》中说秦祖大业是颛顼的孙女女修所生。近代开始怀疑《史记》中各民族始祖都系于炎黄二帝。于是有王国维、蒙文通等认为秦国来自西戎,证据大概是秦一直生活在“西垂”,商代有先祖叫“戎胥轩”,所以是西戎。而傅斯年、顾颉刚等则认为秦国来自东夷,因为秦国嬴姓、鸟生传说,这些记载比较符合东夷神话特征。

在清华简《系年》中,则明确提出秦人是来自东夷奄国,奄国在今天山东曲阜,后来的鲁国所在地,为秦人东夷说提供有力证据。那么,秦族的血统应该是夷,但自从被迁到西垂去,成为周王朝体系的一员,实际上慢慢华夏化了。另一方面,周把秦迁到西方确实是抗戎的考虑,而秦人又避免不了沾上戎狄的习俗。但是通过考古发现,在西周秦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华夏文化。

而到了两周之际平王东迁,把宗周故地全部留给秦国。秦人一方面慢慢收纳故周遗民,一方面又开始渐渐征服戎狄。这时候的秦国的华夏化更明显,最典型的就是秦文字是继承周文字最好的。但因为秦作为西方霸主,一直不太服从东方,所以往往被东方国家贬为“戎狄”,这里更多是政治上的贬低,而不是把秦国作为事实上的戎狄。


林屋公子


你这个提问可以从两部分来解读:一个是所处的地理位置,一个是血统与社会地位。

如果按地理位置划分,它可以是西戎国家的一部分。它的领地在中原边缘地区,长期与西戎作战,后来强大时又统一了西戎12国,因此,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它是西戎国家。


如果是按血统及地位来划分,它不是。因为秦是周天子亲自分封的诸侯国之一,是华夏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秦国王族出自商朝名门,为商朝重臣恶来和飞廉之后。秦非子是嬴姓部落首领,秦始皇则是恶来的第35代孙。秦王族出自华夏,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

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文人艺术


秦国不管他是西戎还是别的什么戌,他却创造了以关中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他强大到消灭六国,统一中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大秦王朝,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大中华一统天下。从西周文王武王到秦始皇,再到西汉隋唐,我大中华燦烂的文明都是这个什么戎(包括蒙曼所说的犬戎)在关中创造的,这些辉煌历史已经定格到中华历史典籍之中,某些人有什么不服的,经常以犬戎二字岐视关中人。说句实话,我大汉族是众多少数民族融合而来的,现代的汉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是纯正的汉人后裔,很有可能就是匈奴.解卑.羯.氐、羌,女真.蒙古.突欮契丹等民族的后代,没有理由歧视犬戎民族,历史上生活在关中的人们不管他们当初是什么族,都是值得尊敬的,有什么理由贬低他们。况且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绝不应当制造民族隔胲,影响民族团结。这个蒙曼在央视一次节目中大谈什么关中的秦人祖上是犬戎,成为一些人攻击关中人的根据,起了很坏的作用,应受到批判。


二掌柜的312


中华文明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并不是单一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很多民族消失,其实并不是灭亡,而是融合成为汉人。华夏族本身就是几个部落融合形成的。目前可以说已经没有100%纯正的原始华夏族血统!不融合而独立进化的民族只会逐渐消亡!有些蠢猪说陕西是犬戎,其实犬戎因为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融合成了汉族,是汉族的来源之一。随着秦人统一全国而遍布天下,尤其是迁居中原的最多。所以说部分洛阳人总在骂犬戎,殊不知洛阳当时80%以上的人口是从关中迁过去的(古时迁都不仅仅是政府搬迁,也会强令很多百姓搬迁)。骂先人在中华文化中是不可饶恕的!


似水流年25703854


秦风俗是在周文化的母体中,注入了戎狄之俗而孕育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风俗圈。秦国的高度集权,缺乏严格的宗法观念,秦人犷野矫健的性格,尚武的习俗,恰好为秦平定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最根本的基础。下面,我们就来考察一下秦风俗的方方面面。

春秋战国乱世,“礼崩乐坏”,社会的大动荡带来社会构成的反复组合,使社会习俗相应着发生深层次的推陈改新。

此时的秦国的地方风俗是怎样的呢?此时已形成了地方风俗,即乡俗。“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4]。”乡里风气,并非如“居住相乐,行作相和[5]”,那么纯正。其中有“鄙夫鄙妇相会於 阴[6]”,悦好私情者;有“同母异父相与奸[7]”者,有“甲、乙交与女子丙奸,甲、乙以其故相刺伤[8]”者。秦国乡间道上,群盗出没,路人遭杀。秦简记乡里的偷盗行为,则有“盗采人桑叶[9]”者,有“甲往盗丙,才到,乙亦往盗丙,与甲言,即各盗[10]”者。有“夫盗三百钱,告妻,妻与共饮食之[11]”者,等等,还有“父盗子,不为盗[12]”的俚语。那时,乡里的斗殴之风也十分酷烈。秦简中所记的家庭成员殴打和邻里纠纷械斗,相当令人发指。如言“妻悍,夫殴治之,决其耳,若折脑指, 体(脱臼)[13]。”“斗以针、 、锥[14]”,什么家伙都使上。“或与人斗,缚而尽拨其须眉[15]”,“拨人发[16]”,“士伍甲斗,拨剑伐,轩人发结[17]”,“或斗,啮断人鼻,若耳,若指,若唇[18]”等等;还有“殴大父母[19]”者。春秋时乡里风气,还强调宗亲家族集团间的团结。而到了战国,旧有成俗全面动摇。“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20]”。有“父子同居,杀伤父臣妾,畜产及盗之[21]”,“免老(六十岁以上老人)告人以为不孝[22]”,“假父盗假子[23]”,“夫、妻、子五人共盗[24]”等等现象发生,可见,家庭、兄弟、亲戚之间的利益冲突已司空见惯。

再看一下饮食习俗,关于食物的保存,人们先后发明了许多方法,权贵们普遍采用了冰藏或井藏宫廷食品法。秦都雍城宫殿区发现的“凌阴”建筑遗存,“凌阴”即冰窖,是由窖穴,五道槽门,屋架,檐墙,屋顶,回廊及排泄冰融积水的水道等部分构成[25]。秦都咸阳宫殿区也发现七个窟室,均出有动物骨骼[26]。陕西宝鸡茹家庄和沣西等地秦墓,还先后出土了一批春秋至战国陶制贮粮“ ”的模型,顶呈锥尖,出檐,桶形。据其形制分析,实际建筑物可能分高台式,平地式和半地穴式三种, 体一孔一门,封闭性能好,便于通风对流和调节温度湿度,于粮食入库,核验,翻仓亦均便[27]。“入禾仓,万石一积而比黎之为户[28]”,谷物入仓,以万石为一积而隔以荆篱,设置仓门,见那时的蓄粮规模。饮食的定时定量,在商代已均为成俗,此制到春秋战国时,仍旧社会所普遍习守。“食时辰(即7-9点),下市申(即15-17点)[29]”,即一日两餐制,且食量亦有所分,大凡早餐吃得多些,午后一餐要少些。秦国推行的刑徒定量标准,比普通国民低得多,但亦因人而异,“隶臣妾其事公,妻臣月禾二石,隶妾一石半。小城旦、隶臣作者,月禾一石半石;未能作者,月禾一石。小妾,舂作者,月禾一石二斗半斗;未能作者,月禾一石。婴儿之毋母者,各半石;虽有母而与其母冗居公者,亦禀之,禾月半石。隶臣田者,以二月月禀二石半石,到九月尽而止其半石。舂,月一石半石[30]。”可见,定粮标准是按身分性别,成人与孩童,力作内容等区别对待,从事农业劳动的隶臣,在二月至九月的农作月份,每月可加发半石,月粮为2.5石。给官府服役者,男子最多的,月粮可达2石。女子可达 石,依身分高下逐次减等,最低者,月粮为一石。孩童月粮食为半石。如以日定量计,成人在 升至 升之间,孩童是 升。另外,每餐定量也有规定“城旦之垣及它事而劳与垣等者,旦半夕参;其守署及为它事者,参食之,其病者,称议食之,令吏主。城旦舂、舂司寇、白粲操土攻(功),参食之,不操工攻(功),以律食之[31]。”即按一日两餐制,凡城旦筑墙和从事劳动强度与引相当的人,早餐为5升,下午一餐为 升;其他站岗、土作者,大致均为每餐“参食”(三分之一斗),即 升。

关于婚姻方面习俗,对于男子出妻,古代曾归纳为七条“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32]”。但在秦,却与此不尽相同。据云梦秦简《日书》甲乙两种,列为出妻理由的有妻悍、妻多舌、妻不到(疑指无妻道,孟子有云:“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33]”,如不顺舅姑不敬夫,均为无道之谓),妻善病、喜宫斗、绝后毋子六项。可见是没有把淫、妒、窃盗当成多大一回事。秦俗淫,秦简中多有反映(详见本文2页13行至14行)。史书中还载有秦宣太后大言不惭讲述自己的性生活:“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34]。”她还与魏丑夫私通,公然出令要魏子以后为她殉葬。可知秦社会不太以淫为耻。既然如此,妒就失却了社会基础。至于窃盗,在“礼崩乐坏”的大气候下,更难成为出妻理由。

1] [2]《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第74页

[3]《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第十册第三二六一页

[4]《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第15页

[5] [6]转引自《中国全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31页

[7] [8]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225页

[9]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154页

[10]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156页

[11]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157页

[12]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159页

[13]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185页

[14]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188页

[15][16]《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186页

[17]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187页

[18] [19]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185页

[20] 转引自《中国全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第25页

[21]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197页

[22]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194页

[23] 转引自《中国全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第25页

[24]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第209页

[25][26] 转引自《中国全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第112页

[27] 转引自《中国全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第113页

[28] 《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 第35页

[29] 转引自《中国全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第114页

[30] 《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 第49页

[31] 《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 第51页

[32] 转引自《中国全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第158页

[33] 转引自《中国全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第158页

[34] 转引自《中国全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 第158页

毫无疑问,秦是犬戎国家。


小皮特快跑


蛮夷一说在周以前从未有过!到了周朝,早期指的洛阳以外的人,逐渐发展成指代商周贵族以外的人,到最后逐渐指代不服王化的地区。并不指代血统。


典型的就是o系分布,王化之地和蛮夷之地的百姓血统并没有什么不同


大明终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09555b5c24d992853dea9edad9c31f2f\

天道TD


秦国是不是西戎国家?如果仅仅从史书记载去争辩,很多时候都是口水战。

那么从考古证据去看看秦国究竟是不是西戎国家吧。


秦国中的商文化因素:

1、腰坑和殉狗习俗。在春秋到战国早期的秦墓中,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越高,带有腰坑和殉狗的比例就越高。根据统计,在士级秦墓中,带腰坑的占11.8%,殉狗的占14.7%;在大夫级别秦墓中,带腰坑和狗殉的占44.4%。礼县大堡子山M2、M3两座秦公大墓均有腰坑和狗殉。礼县西山坪4座西周秦墓有3座带有腰坑狗殉。清水李崖20座西周秦墓有19座带有腰坑狗殉。

2、人殉和人牲习俗。凤翔县秦公一号大墓有166具殉人。目前所挖掘的春秋时期大夫级别秦墓有六成有殉人,平均每座6—7人。礼县大堡子山M2秦公大墓殉人19人;M3秦公大墓8人左右。

3、车马埋葬方式。

现今挖掘的秦墓车马埋葬方式为:把马杀死后摆放进去、马呈现跪伏状态;马在东、车在西(驾驶向东方,思念东方的意思?);马和车呈现驾乘状态,即以正在驾驶状态埋葬车马。如果是多辆马车一起埋葬的:马车呈现东西一字状排列。马车旁边均有兵器和工具。礼县大堡子山、礼县圆顶山、甘谷毛家坪、灵台景家庄、长武上孟村、凤翔孙家南头、凤翔西村等秦墓遗址均是这种埋葬车马方式。

4、商式风格陶器。

5、高大陵墓的传统。最出名的就是秦始皇陵。

对秦、周、商陵墓面积做一个比较。大堡子山秦公大墓长88——115米,墓室面积141——241.7平方米。同时期:虢国国君墓墓室面积18.8平方米、晋侯墓墓室面积20平方米、被认为是周平王之墓的洛阳体育场路C1M10122号墓墓室面积50.25平方米。殷墟中商王陵墓墓室面积在314——359平方米,较大型墓墓室面积在160——168平方米左右,中型墓墓室面积在10——30平方米,小型墓墓室面积3平方米。

从上面秦、周、商的墓室面积来看,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和殷商较大型面积差不多,比商王面积小,但比作为天子的周平王之墓大出一倍多的面积。即秦国国君虽然是被西周封为诸侯,但在安葬上是按照殷商时的方国首领埋葬标准安葬的。作为诸侯的秦国国君之墓,竟然比周天子的陵墓更大更气派,你能想象得到吗?



秦国中的戎文化因素:

1、屈肢葬。清水李崖遗址中20座西周秦墓仅有1座墓主为仰身屈肢葬:仰身,双腿委屈,股骨和胫骨夹角大于90度,1座墓葬无法辨认,其他18座墓主均为直肢葬。西山坪4座西周秦墓中,3座士级别的墓主为直肢葬,1座庶民墓主为屈肢葬。

2、金器。

1、使用黄金作为人体服饰和护甲。2、使用黄金装饰马车。典型出土的文物就是张家川马家塬战国戎王的满是黄金装饰的马车。还有秦汉时期刘姓的以黄金装饰的“金根车”3、秦西汉时期大量使用黄金作为货币。

下图为出土的张家川马家塬战国戎王马车

3、铁器。

春秋中期之前的人工冶铁制品主要出土于甘肃东部、关中和豫西地区。如甘肃灵台景家庄M1出土的铜柄铁剑、陇县边家庄春秋早期墓出土的铜柄铁剑等。从出土的铁器数量来看,秦国出土的铁器多于东方国家,因此铁器不大可能是由中原地区传入,而是由西戎传入。

近年在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M444和M633出土的两节铁条和一件铁锈块,经证实其墓葬年代为公元前1430年到1260年,这个时期还是中晚商时期。这更验证了铁器在中亚出现比中原早的观点。


结论:

在早期秦文化中商、周、西戎文化的主导变化如下:1、在秦襄公被封诸侯建国前,秦人的主导文化是商文化;2、周文化在非子和嫡子成二人被封为西周附庸后开始,在秦襄公封建建国后加速影响;3、西戎文化主要影响在中下层,主要是黄金使用、写实动物纹、佩剑尚武风气等。

商文化在秦人先祖被西周册封之前占据主导,在西周册封后虽然慢慢失去主导,但依然在丧葬等贵族价值观上占据主导。简单来说,对于秦人先祖来说,商文化,是价值观;周文化,是现实形势要求;西戎文化,是融入文化。

那么秦乃西戎这个观点正确吗?从人口构成来说,秦国大部分人口都是西戎,嬴氏等贵族作为统治阶级只是少数人;从价值观来说,秦国嬴氏贵族依然坚持商文化价值。

如同梁云教授所言:

“早期秦文化其实是在一种殷遗民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周文化和西戎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秦是以商文化为指导、以周文化为操作、以西戎文化为辅助的文化融合体。是商也非商,是周也非周,是戎也非戎。秦可能是第一个明确融合三种民族文化的国家。


历史哨声


這個我來回答,我本人是西戎國駐華辦事處武官,首先我都古西戎國人活動範圍是現在的陝戎省犬戎市,秦國跟我們國家人源远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