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當年韓信果斷擁兵自立,能打的過劉邦嗎?

迷路的安然


我們來看,韓信有多少次自立的機會:

1、井陘關擊敗陳餘而滅趙後,韓信大可要求劉邦封自己為趙王,或者乾脆自立。按照廣武君李左車的建議:

“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這就是李左車的合縱建議:

向燕國秀肌肉,要求燕國聯盟;燕國同意結盟後,齊國必然不敢來攻打,也會和趙國聯盟。在北有燕東有齊兩個盟國穩定後方下,趙國何懼南方的西楚和漢,更有可能一統天下,即“天下事皆可圖也”

聯盟燕、齊,擊敗楚漢,一統天下,這就是李左車給韓信的建議。雖然李左車沒有明白建議韓信自立,但“天下事皆可圖也”已經點明瞭自立的建議。

但韓信只是聽從了一部分,派使者去勸服燕國,其後更發兵攻打齊國,更將本來可以一統天下的趙國,拱手讓給張耳!

其後劉邦因為兵少,東渡奪取了韓信兵權,只給了韓信趙國相國這個職位,還下令韓信攻打齊國。於是李左車聯盟燕齊而一統的策略,就這樣被韓信白白浪費了。

李左車真的是遇人不淑:勸陳餘堅守,陳餘不聽;勸韓信聯盟燕齊,韓信只聽了一點!一個本來可以和張良、蕭何等人齊名的機會就這樣被別人浪費了。

2、在劉邦封韓信齊王后,項羽派遣武涉說服韓信反劉邦。武涉已經將天下大勢分析得非常清楚

“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而韓信的回答是:項羽不重用我,劉邦重用我!可見當時韓信依然是還是一個臣子的心態——投靠明主!沒有自己做明主的自信!

3、蒯通勸韓信自立。蒯通對韓信所說的話,立腳點雖然和武涉基本一致,但增加了第二次分封的建議

“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

蒯通的話有下面幾個層次:

1)、楚漢陷入僵局,雙方均無力擊敗對方:“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2)、和武涉一樣都贊同韓信三分天下:“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即,如果韓信自立,齊、楚、漢三國勢力均衡,哪一國都害怕對方聯盟對付自己,因此誰都不敢堅持進行戰爭。

3)、齊國聯盟趙國和燕國,進行秦末第二次封建。第一次封建是項羽在咸陽進行的,是一帝、一伯、十八諸侯。當了韓信做齊王時,所分封的諸侯基本上沒有幾個存在了。

對有功之人進行封建,是當時的需要和主流——否則劉邦也不用大封異姓王!

蒯通,比起李左車的聯盟燕齊策略、武涉的三分天下提供了進一步的規模:第二次封建。

其行動計劃是:

“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

其目的是:

“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

蒯通第二次封建的建議是對如何三分天下的建議,根本目的是制約楚漢而讓齊國稱伯。


至於帝的名分,按照當時的可能,應該是下面這幾個人:

1、東周姬姓後裔;

2、秦朝嬴姓後裔;

3、楚國後裔,或楚懷王后裔;

4、田齊後裔。

姬姓後裔,最大的優勢是恢復六國建立諸侯,劣勢是沒人記得了——要知道,亡秦的口號中從來沒有包括恢復周天子的說法;

嬴姓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嬴姓是第一個皇帝,曾經的天下之主,作為天下共主是最合適的,劣勢就是若立嬴姓——當初我們起兵是幹嗎來了?滅秦又立秦?

楚國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從楚懷王到楚義帝,但劣勢就是楚義帝是楚人所殺的,面子不好看,謊言不好說;

田齊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對韓信最有利,但劣勢就是項羽難以接受,但如果是齊王建的直系,項羽可能也能接受。

但不管是誰做皇帝,其封地只有兩個選擇:

1、洛陽,即東周之地;

2、彭城,即宋國之地;項羽還是遷都去揚州吧!


4、鍾離昧勸韓信自立。這個時候,雖然不是韓信自立的最佳時機,但有能自立,三分天下的基礎還在。鍾離昧勸韓信自立的話,就顯得非常委婉了:

“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

“以眛在公所”,鍾離昧的這句話,點出了韓信在當時自立的基礎:

韓信若自立,當年項羽的部屬,必然因為鍾離昧受到韓信重用,加上劉邦殺項羽的恩怨,紛紛投奔韓信。

即,若當時韓信自立,韓信擁有齊國部將和項羽部將兩大部分,佔據了三分天下中的兩份人才!這些人,可不是那麼小看的。

另外的優勢,還有,就是英布、陳豨——一心想反的人,韓王信、盧倌——這兩個不想反但不得不反的人。這些異姓諸侯也註定了即便韓信自立,劉邦也不敢打動干戈的原因。

在韓信擁有齊國舊部、項羽舊部的優勢下,加上英布等第三方勢力,劉邦若發動戰爭,那他就成為了第二個暴秦了。

5、韓信和陳豨合謀反叛。雖然《史記》記載是韓信主動建議陳豨反叛,但韓信是否在關中無兵無權的情況下反叛,證據不足。就不多說。


總結:

在滅趙後,李左車勸韓信自立為趙王,聯盟燕齊而一統天下,韓信拱手把機會浪費;

在滅齊被封齊王后,項羽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韓信以當年項羽不給他做將軍為由拒絕——韓信的眼界太低了,無話可說;

蒯通,不但建議韓信自立以三分天下,還給出了二次分封而稱伯的計劃,但韓信面對這個比李左車、武涉更詳細、更具操作性的建議,猶豫不決而浪費機會;

在被從齊王徙為楚王后,鍾離昧勸韓信自立,以整合韓信和項羽兩部人員,但韓信把鍾離昧的人頭送給了劉邦。

上天給了韓信四次自立的機會,但韓信一次次的浪費,最後竟然在臨死時,責怪老天: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這和項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有得一比。

韓信浪費四次自立機會,不責怪自己卻去責怪老天;項羽不懂合縱,一心莽撞和劉邦作戰,卻不東和齊國議和、封彭越為王以安撫、北援助趙國陳餘或離間韓信和劉邦關係,整整3年都在和劉邦進行攻守之戰,最大的責任是他項羽而非老天。陳餘的趙國和田榮的齊國不滅,劉邦也無力擊敗項羽。

明明是自己的錯,卻把責任推給老天!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我覺得,如果韓信用兵自立,不用劉邦去剿滅他,他就會自己滅亡,就別說跟劉邦打了。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劉邦曾問過韓信,自己將多少兵,韓信說大王最多將十萬兵,而後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韓信說當然是越多越好。這裡劉邦自然很不高興說我都能指揮你,怎麼就只能統十萬,韓信說了句,大王統的是將不是兵。這裡我們注意到了,韓信的這些話,有人說這是韓信智慧的體現,巧妙的避過了劉邦的問題,還拍了一記馬屁。可其實這恐怕是韓信的心裡話,也是他最無奈之處。雖然明面上看,劉邦信任他,任他點兵多多益善,大權在握。但實際上呢,韓信是外來人,在軍中沒有自己的派系,每次出征,底下各層將領都是劉邦的心腹,後勤保障又牢牢掌握在蕭何之手。只有他在一心給劉邦辦事,或者沒觸到劉邦底線的時候,手下的人才會給他賣命,一旦觸及底線,想要造反自立,那恐怕分分鐘就被下面人給綁了送到劉邦面前。雖然說後來他也積累了些班底,但那時候大漢都已經平定,天下都已經厭倦戰爭,又有幾人還願意跟韓信造反呢。而且他的實力當中摻雜了多少劉邦的親信恐怕連韓信自己都不清楚吧。所有,如果他一旦造反自立,留給他的那就只有一條死路的。


Y一花一世界YB


回答:韓信打不過劉邦。

首先,論軍事能力,劉邦雖然不如韓信,但是劉邦與韓信作戰至少可以維持不敗。

韓信與項羽相比,誰更厲害呢?彭城之戰,劉邦率五諸侯軍約計五十六萬人,軍中有韓信、張良、彭越等諸將,結果被項羽三萬人打得大敗。垓下之戰,韓信匯合劉邦、彭越,將三十萬之眾,圍殲項羽十萬人。

韓信與項羽兩戰,一勝一敗。但是,垓下之戰時,韓信加上當時天下第三的劉邦和前五的彭越才打敗的項羽。最初韓信與項羽單獨作戰的時候是失敗的,後來孔、費兩將軍出擊打敗楚軍。也就是說正面作戰中,韓信是打不過項羽的。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劉邦也打不過項羽,但是正面作戰中劉邦是能夠拖住項羽的,既然能夠拖住項羽,那麼,劉邦也是能夠在正面作戰中拖住韓信,不會被韓信快速擊敗的。

其次,劉邦與韓信相比誰的根基深厚呢?

劉邦的嫡系有蕭何、張良、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等,韓信的嫡系呢?有說的出的歷史留名的人物嗎?

滎陽之戰時,劉邦形勢非常危險,而韓信、張耳此時打了大勝仗,手握數萬精兵,劉邦僅帶了夏侯嬰一人深入韓信軍營就奪了韓信的兵權,此時韓信還在睡覺,連一個通知他的人都沒有。

(劉邦)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

垓下之戰後,劉邦又一次輕易地奪了韓信兵權。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

手握數萬大軍,輕易被人奪權,可見韓信在軍中的根基多麼淺薄!他都沒有培養出自己的嫡系人馬!

第三,一個”家“打不過三個”家“。

劉邦: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韓信:軍事家。

一個”家“能打得過三個”家“嗎?打仗不僅僅是打軍事,打的是經濟,是後勤,是政治。在後三個方面,項羽這個楚國貴族,反秦第一功臣都比不過劉邦,何況平民出身的韓信呢。

最後,韓信根基太淺,既沒有第一時間起兵反秦,使之天下聞名,又沒有祖宗餘萌(六國諸侯之後或貴族之後),眾人親附。而其他人崛起太速,劉邦三年滅秦,四年敗項羽,起兵七年即一統天下,根本不給韓信慢慢經營自己勢力的時間。

大家好,我是“風雨的學習號”,如果大家感覺我寫的有道理,請關注我吧!


風雨的學習號


可能大家覺得漢朝的天下是韓信打下來的,似乎沒有韓信就沒有後來的漢高祖劉邦,所以一旦韓信擁兵自立,劉邦的處境就很危險。然而事實是,即使韓信果斷擁兵,也很難能與有帝王之風的劉邦抗衡。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傑出的軍事家之一,漢初三傑中的一傑。但其僅有將相風,滿腹軍事謀略,卻不足以具備帝王風。

韓信早年家境貧寒,寄人籬下,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接連數月下鄉在南昌亭亭長那裡吃閒飯,吃到亭長的妻子都覺得嫌惡才離開。後面還有一次,當他在城下釣魚時,有幾位好心大娘看他可憐,就拿了吃的給他,他卻習以為常地吃了幾十天,直至後面一位大娘實在看不過去了,很生氣地對他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的。”

他對於這些侮辱都很是習以為常,甚至有個年輕人當眾侮辱他,讓他從胯下爬過去,他真的打量了一下,就低下身,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當眾受盡嘲笑。如此奇恥大辱都可以忍受,真的不能與性格豪爽、我行我素、豁達大度的漢高祖劉邦有所抗衡。明顯從價值觀上就有所差異。


劉邦知人善用的能力,是被公認的,而且劉邦所用的人大部分又是豐沛舊部,跟著劉邦逐漸成長的人,劉邦熟知他們的能力,並又著重提拔。他們也漸漸在行軍打仗中學習,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人才。

一代傑出的領導者,往往有個明顯的的標誌就是讓他的團隊成長,而且賞罰分明。劉邦用人也是當機立斷,如《金史·熙宗本紀》所記載:“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這句話說的是疑人勿用,用人勿疑。就像當時只因蕭何舉薦韓信,蕭何認可韓信是個難得的奇才,可幫助爭奪天下,劉邦馬上讓其作為軍事統帥,從此韓信由一名運糧軍官升為一位將軍,讓其一夜翻身。這也是後期韓信封王之時,項羽遊說他造反而不成的原因之一。

當時韓信仍然是臣子之心,心存當初的知遇之恩,他的回答是:“項羽不重用我,劉邦重用我!”

後也有蒯通、武涉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甚至給出了具體的戰略部署。但韓信還是猶豫不決,而浪費多次機會。

因此,即使韓信果斷擁兵而立,在其如此性格之下,想必也會在軍事謀劃中有所失誤。韓信對謀臣的信任,往往不如劉邦的知人善用。因此,即便韓信真的擁兵自立,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WarOH協虎


歷史不會退回重演,但是可以假設。如題所說,如果當時韓信擁兵自立的話,能否打得過劉邦呢?答案是肯定打得過,但是並不代表著最後能勝過劉邦。

第一,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軍事奇才。排兵佈陣,調兵遣將,運籌帷幄基本沒有問題,而且在歷史中軍事家中也是佼佼者。而當初向劉邦要所謂的‘假齊王’也並不是其本意,是身邊的謀士所考慮的問題,韓信只是一個軍事家,嗜戰如命,不會考慮那麼多政治上的問題,不好最後也不會被呂雉弄死。

第二,韓信從最初項羽軍營中的執戟郎中,到漢營大元帥、三軍統帥,蕭何對於韓信有知遇之情,劉邦對於韓信有提攜之恩,而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名聲看的極其重要,不然也不會有孔明罵死王朗王司徒之事。尤其作為名人,對於名聲比生命還重要,如果韓信不顧劉邦和蕭何的恩情,反過來攻打劉邦,肯定被世人所唾棄,這是韓信一個高高在上的大將軍、所謂齊王不能接受的。

第三,反觀劉邦,帶兵打仗,仗仗敗,仗仗打,所以對於劉邦帶兵簡直可以說:不值一提。但是,劉邦最後稱帝完全靠的是知人善用,盡用其才,而劉邦身邊的人才何其多?對於打仗,兵不在多,有一好將可抵千軍萬馬,誰敢保證不會出來一個如韓信或者勝韓信的人歸屬於劉邦呢?

總歸,如果歷史重演,韓信打劉邦,只勝兵力,不勝天時地利人和也!




吾知


看了幾個答案,都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之徒。說項羽打不過劉邦,問項羽為什麼打不過劉邦?因為韓信!

韓信不發威,劉邦被項羽壓著打,任你千般計謀,我只強推一波。結果呢?就是蕭何盡發關中老弱,劉邦已經塊被項羽打殘了!

然後韓信虜魏、破趙、脅燕、東擊齊、濰水河畔斬龍且,生生將戰略局勢扭轉,逼迫項羽求和、開始戰略退卻。

在這期間韓信還給劉邦送了大量精兵,要不然劉邦早垮了!

所以在韓信請封齊王的時候,劉邦根本無可奈何,張良、陳平、劉邦都意識到這一點。垓下大戰之前,韓信不到,劉邦一點辦法也沒有!

所以別再吹什麼,劉邦英明神武,劉邦就是一個最後的勝利者而已!也別說韓信手下是劉邦的人,韓信手下大部分是降兵!

歷史事件有必然,但是也有偶然!偶然就是如果不是丁公吃裡扒外,劉邦早死了,如果項羽那一箭偏一點,劉邦早死了。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也是政治的奶媽!軍事不行,你政治玩的再好,也沒有用!讓你稱臣就得稱臣、賠錢就得賠錢,這麼快就忘了晚清的事了?

劉邦的大漢,根本沒有與項羽、韓信相當的軍事能力的人,怎麼與他們爭?


鯤鵬之心


韓信在當上楚王以後,齊人蒯通和鍾離昧都勸他造反才能自保,韓信念舊情認為沒有劉邦的提撥和栽培就沒有自已的今天不忍心反。事實上韓信此時謀反也不可能取勝。劉邦在和群臣談他為什麼能得天下時說過⺀"連百萬之兵,攻必取戰必勝,吾不如韓信。”這是謙虛的說法。劉邦的軍事材能還是比較歷害的,從西入關中起,一路打敗了秦軍抵抗先進入咸陽駐軍灞上。在以後剷除異姓諸侯王戰役中大部分是自已親自領軍平叛功必取戰必勝。除了項羽,韓信和冒頓單于,劉邦打敗天下無對手。劉邦是個偉大的政治家,有著高超的政治手腕駕御群雄。連韓信都成認劉邦善於“帶將"。有著非常遠的戰略眼光。當初封給韓信的楚地是貧脊之地,劉邦控制的都是肥沃的膏腴之地,打仗要有後勤保障,項羽垓下之戰就是因為絕糧軍心渙散失敗,。況且劉邦手下還有張良,陳平,蕭何等智謀之臣扶佐。事實上劉邦偽遊雲夢澤兩個力土就把韓信擒拿,豈用干戈哉!


關東俠客


肯定不能!韓信之強都沒法強過項羽,連項羽都被劉邦幹掉了韓信肯定也折騰不起風浪。韓信那麼聰明的人肯定也是權衡利弊以後才不敢謀反的。

劉邦之所以能夠取勝項羽完全不是靠打贏的!而是把項羽給拖死的。劉邦佔據了關中糧倉,據守潼關易守難攻,這隻要保持不敗,糧草供應就不會斷。反之,項羽幾乎每次都能把劉邦軍隊攆成狗,但是由於沒法切斷劉邦的糧草供應,戰局就這麼被拖下去,這時候項羽沒有穩定的糧草供應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最終的結果就是項羽百戰百勝,但是撤軍的也必然是項羽,因為糧草吃完了。

假如韓信跟劉邦打仗他肯定也會面臨項羽的問題。韓信一旦獨立,那麼劉邦就會切斷對他的糧草供應,這時候,韓信的幾十萬大軍就算再能打那也會變成難民大軍的。

其次,兵力對比。韓信在亥下之戰的時候指揮的部隊有五十萬,但是這些是劉邦的所有部隊,到滅掉項羽後,韓信的統帥之職就結束了,這時候韓信的兵力只有自己帶出來的十萬部隊。而當時的劉邦已經有六十萬部隊,兵力比值是六比一,韓信再能打也沒勝算。

最後就是軍隊的人員組成了。韓信的部隊與主要將領有很多是從關中跟出來的,這些人的家小都在劉邦控制的地盤上,跟劉邦打仗這些人必然三心二意且很可能陣前倒戈。


優己


說真的,軍事劉邦不如韓信項羽,可是氣度用人政治手段號召力哪怕把韓信項羽綁在一塊也不是劉邦對手,還說真的,以劉邦的政治頭腦,從始至終對韓信有所防備,你們真以為劉邦不會再韓信身邊安插了多少眼線,指不準韓信前腳說自立後腳腦袋被砍,個人軍事強輸了最好的例子就是項羽,讓他生經七十餘戰未曾敗北,最後還不是被劉邦拖死,劉邦軍事不如項羽怎麼樣?他手下軍事才能只要比項羽手下軍事才能好就可以,讓韓信去開闢戰場,讓彭越去騷擾後方,自己拖住項羽主力堅守不出,項羽又不是孫猴子變六七個項羽,再說韓信,韓信政治手段是不行的,號召力也是不行的,就韓信一人最後同樣也是像項羽被耗死,還有個人感覺韓信政治項羽都不如,起碼項羽殺宋義奪權時候手段還是很毒辣,而韓信貪功坐地起價讓劉邦給他封王讓劉邦打心底討厭他卻忍著,最後還死於女人之手


螃蟹1250


如果韓信幹掉了劉邦,諸位還會討論誰是帝才誰是帥才嗎,樊噲幾個流氓殺狗的有什麼將才嗎,天下比劉邦蕭何更能幹的少嗎?先思考什麼叫先入為主,前提和重心,不是論誰有帝才長久坐江山,不是論劉邦有心腹能把自立的韓信幹掉,主題明確,我韓信要自立,就有能力幹掉你安插的棋子,有能力左右天下局勢,更有能力治理國家,韓信不是始皇帝或項羽這種英雄式的人才,他是一個極具理性且抱負空前遠大的人,他當時的專業是打仗,不代表他沒有能力治國,他這種人的素質絕不是劉邦這類人能比的,劉邦只是一個運氣比較好的老大,說實在的,什麼狗屁帝王術,只要情商高,厚黑一些,哪個人不會做皇帝?你去做做項羽和韓信的事情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