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風寒和南方溼冷 哪種冷更勝一籌?

南方小夥伴們對冬天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被深入骨髓的溼冷支配的恐懼。北方的冬天則最怕颳大風,冷風一吹能穿透身體,連骨頭都有刺痛感,可謂寒風刺骨。從字面來看,溼冷比風冷更勝一籌,風寒直達骨頭,溼冷則更進一步深入到骨髓。那麼,在同等氣溫條件下,究竟是風寒殺傷力更大,還是溼冷更勝一籌?

南方冬天體感溫度更低?溼冷指數和風寒指數了解一下

溼冷和風寒,描述的都是人對外界氣溫的主觀感受,即體感溫度。除氣溫外,風力和相對溼度是影響體感溫度最重要的兩個氣象條件。

北方风寒和南方湿冷 哪种冷更胜一筹?

冬季時,南方相對溼度常常在70%以上,陰雨天時更高,風一般不大。北方大部風力在2、3級左右,空氣較為乾燥。根據中央氣象臺的體感溫度公式,在5℃時,相對溼度達70%,體感溫度為2.6℃。北方在同等氣溫條件下要達到相同的體感溫度,需要颳起7、8級的大風。冬季時,5、6級的風在北方就算少見的大風,7、8級風更是罕見。

70%的相對溼度常見,7、8級的大風不常見。如此看來,在同等氣溫條件下,南方更容易遭受溼冷的魔法攻擊,而北方遭遇寒風刺骨的幾率相對比較低。

看到這,北方小夥伴表示不服,冬季北方氣溫比南方低多了,再一颳風,猶如往臉上扎刀子。南方小夥伴表示,我們這裡空氣溼度達100%也稀鬆平常,起床靠勇氣,洗澡靠毅力。中國天氣網通過體感公式計算發現,在氣溫相差超過5℃以上時,氣溫是影響體感溫度最主要的因素。

北方风寒和南方湿冷 哪种冷更胜一筹?
北方风寒和南方湿冷 哪种冷更胜一筹?

以北京和上海為例,1年中最冷的1月的平均氣溫分別為-3℃、4.5℃。綜合風力和相對溼度,北京和上海的體感溫度分別為-3.6℃和2.1℃。如此看來,在氣溫差距較大的情況下,相對溼度的殺傷力還是比不過低溫。

也有南方小夥伴表示質疑,溼冷指數計算時風力太小,颳風又下雨時,整個環境猶如冰窖,那冰爽簡直不可想象,體感比北方冷多了。假設上海1月某天最低氣溫僅0℃,相對溼度達100%,平均風力6級,體感溫度為-7.4℃。其實,上海冬季陰雨和6級大風同時出現的概率非常低,0℃的氣溫也不常見。換言之,體感溫度達到-7.4℃的時刻很少。即便如此,體感溫度也低於同時期北京的平均狀態。1月北京平均最低氣溫-7.3℃,體感溫度-8.2℃。

風力對體感溫度影響"有功有過" 溼度經常發揮反作用

風力和相對溼度是氣溫之外影響體感溫度最重要的氣象因素。風力對體感氣溫的影響"功過參半",空氣溼度則總是發揮反作用。

通常,不論冬夏,風力越大,人們的體感溫度比實際氣溫越低。風本質上是空氣的流動,當空氣流動很快的時候,會快速帶走人體皮膚的熱量。風速越大,人體散失的熱量越快越多。這就是氣溫相同時,大風天比無風或微風時使人感到更寒冷的原因。

冬天氣溫低時,空氣溼度越大,體感溫度越低;夏天氣溫高時,空氣溼度越大,體感溫度越高。相對溼度"兩頭不討好"的原因就是“摻水”太多。

潮溼空氣中含有大量水分,水的導熱係數大於乾燥空氣,所以潮溼空氣的導熱係數也大於乾燥空氣。冬天,由於周邊氣溫較低,加之潮溼空氣導熱性能更好,人體的熱量被源源不斷地傳導到周邊的空氣中,感覺越來越冷。夏天,皮膚表面的汗液蒸發能帶走一部分身體熱量,但如果空氣潮溼,汗液蒸發就比較慢,散熱也就慢,人體會感覺更熱。

風寒、溼冷如何應對?真相太扎心

南方儘管冬季氣溫和體感溫度都高於北方,但由於沒有集中供暖設施,陰冷確實難熬。因此,近些年來社交媒體上南方小夥伴們對溼冷的魔法攻擊怨念頗深,苦水三天三夜也倒不完。

北方风寒和南方湿冷 哪种冷更胜一筹?

風寒也好,溼冷也罷,冷就一個字,如何熬過這漫漫寒冬?對於北方小夥伴來說,回到室內是最好的取暖方式,不論外面多麼寒風刺骨,一進屋立刻感受到四季如春的暖意。南方的溼冷則360度全方位攻擊,從早冷到晚,室外冷,室內更冷。所以,南方同學取暖可以靠電暖氣、電褥子、空調、暖寶寶等外在熱源,也可以靠一身正氣外加抖腿、跺腳等內生動力,抵抗這深入骨髓的寒冷。土豪們也可以在房間裡安裝暖氣、地暖等設施,學習北方人民的先進經驗。熬完這個冬天,草長鶯飛的溫暖春天就來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