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热词“智能制造”新进展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通讯员 罗玲艳)从2012年"十二五"规划正式确立至今,"智能制造"这一概念在我国已有6年历史。从最初的不为人知,上升到政府规划、全行业推进,乃至成为2018年年度热词,"智能制造"正引领着制造业领域的新一轮技术变革。

12月21日,在京举办的2018(第三届)中德智能制造暨数字制造转型升级发展论坛,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德合作等方面展示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

年度热词“智能制造”新进展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能制造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智能制造的内涵、系统架构、总体框架、标准体系、评估技术体系框架、支撑技术体系也得以重新定义和制定。其雏形航天云网的价值也正逐步呈现。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的主旨报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的智能制造初步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之下,随着智能制造内涵变化而构建的智能制造系统概念模型包括了三大实体部分:其一是新智能制造(软、硬)资源、产品、制造能力,新智能制造云池,新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智能应用活动。换言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人、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融合的"新智能制造资源、能力、产品"智能互联的制造系统(云)。在这其中,新智能制造云平台是其核心支持。

基于这个体系和其相关的技术下,智能制造系统雏形"航天云网"被研发并被应用在许多企业。航天云网融合了一部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部分新的制造科学技术、新信息通信科学技术及新制造应用领域专业技术,通过对制造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品体系的重塑及产业链的升级,帮助企业构建更加完善的制造生态系统。目前,航天云网已有超过1万多家用户注册,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等方面的效益已初步显现。

赋能之外,新一代人工名智能技术也令智能制造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一场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进行,"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制造业面临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特别是通过制造技术与新一代智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及产品有关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引发制造模式、制造手段和生态系统也发生着重大变革。"李伯虎分析。

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步入关键期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布局本国工业发展,德国提出了工业4.0发展战略,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中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等,以抢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制高点。在这期间,突破层层阻碍而渐入佳境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也步入了关键期。

当前,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围绕中德的产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人才培养等选取的31个重点合作项目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其中包括中德双方在机器人、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遴选的8个试点示范项目,在共同研究机器人检测和认证的相关标准、技术方法过程中,我国机器人检测认证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示范园区方面,中德(太仓)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区内,已有80%的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入驻的德资企业超过260多家;在中德两国支持双方相关单位就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立项等工作达成共识后,今年10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版)》发布,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顶层设计逐步完善,这为智能制造试点工程的复制推广创造了便利条件;随着中德合作的渐入佳境,两国在流程工业领域的虚拟远程样板工程和人才培养计划也在稳步推进。

在推进中德合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层层阻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合作过程中供需不匹配矛盾逐渐显现。

对此,工信部信软司巡视员李颖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专家委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的指导作用,围绕新时代中德智能制造及数字化转型合作新方向、新趋势和新机遇展开更多研究。完善扩大专家委组织架构,设立重点领域分委会,组织相关领域行业专家成立数字制造与转型、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等重点分委会。多角度组织对外交流,促进中德机构企业互访互通,推动专家委与德国高端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分享沟通双方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新案例、新进展和新需求。

中国电子学会也在其报告《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形势及对策研究》中建议,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工业4.0的核心内容,切忌过热或过冷;双方应加强正面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促进合作向研发设计环节延伸,提升中德合作层次;细化合作对接机制,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产业有序发展;探索新型人才机制,完善技能人才培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