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革消费,「+智能」重塑产业

by 杨学成

如同互联网时代我们曾迷惑于「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一样,人工智能的真正应用也存在着这样一个先后顺序,不妨简单理一理:

「智能+」变革消费,「+智能」重塑产业

作为一种通用型技术,人工智能就像电、汽车和计算机一样,是具有全局影响力的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全新孵化出来的一层前所未有的智能资源。

对待人工智能,我们不能单纯将其看做一件产品,也不是一项普通的技术,而是具有外溢效应的新能量,最终将通过不同的途径蔓延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并让整个社会须臾都离不开它。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存在着两条渗透路径:一是智能+,二是+智能。前者的逻辑是,首先训练一个特定的智能体或者「大脑」,然后推动这个大脑与具体的场景对接;后者的逻辑是,拥有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场景,需要基于这个场景训练特定的大脑,之后通过服务这个特定场景来提升价值。

智能+的逻辑是有了大脑找场景;+智能的逻辑是有了场景找大脑。所以,前者的智能往往比较通用,后者的智能则须专精。对应出来,智能+比较适用于对已有消费场景的智能化改造,而+智能则更适用于对已有产业的智能化重塑。一来「消费级AI」,二来「产业级AI」。

消费级AI方面,已经显现的智能化蝶变是智能音箱,所有的智能音箱,都基于一种同类型的大脑,那就是一套「会话式人工智能系统」,集合了自然语言识别技术和大数据算法,从而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方式,将人机交互从基于触摸屏的视觉交互推进到了语音交互界面的时代。未来,还会进化到语音助手,以及类人沟通的阶段。

当然,智能+更便于实现「变道进化」,由智能音箱变道出智能扫地机、智能单车、智能洗衣机、智能电视机等等,只要共享同类的会话系统,就可以将语音交互界面变道扩展至各个消费场景。

+智能,或者产业级AI,则要相对复杂很多,因为这涉及到为已有的复杂场景训练定制化的专用大脑,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求掌管智能的这一方同时具备特定场景的深厚的领域内知识。例如,要为汽车智能装配线训练大脑,没有深厚的领域内知识作为支撑是断然不行的。

更为重要的是,「专用」会限制产业级AI的变道扩展,所以+智能这条线更加适应于「升维进化」,从智能焊接升维到智能喷涂,再升维到全流程智能装配,遵从的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升维进化。这种进化路径,势必引发产业的逐层解构,而智能渗透程度由低到高阶次递进。

第一条路径上,技术型创业公司有着大量的机会,但须找到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机会。第二条路径上的机会,则主要留给那些晓得如何与巨兽同行的大型AI科技公司,像华为和IBM这样的企业比较适合。

结论:我不知道谁发现了水,但肯定不是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