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講廢話的人,一定要深交


真正決定人生高度與厚度的通常是無用之物。


愛講廢話的人,一定要深交


幸福在哪裡?如果說在那“廢話連篇”裡,你相不相信?


近期,有一項心理研究表明:一個人,說的話假如有90%以上是廢話,這個人就容易感到快樂。


假若廢話不足50%, 這個人就不容易體驗到快樂的感覺。


理論上來講,講廢話不攜帶太強目的性,往往更容易讓人感到親近,更讓人感到幸福。


比如,夫妻兩個人一個願意講一個願意聽,西家老王今天買的雞蛋貴了五分錢一個;


東家今天婆婆大戰兒媳婦場面火爆;


儘管不是你儂我儂的情話,儘管是跟自己家一毛錢關係都沒有的廢話。


說的人津津有味,聽的人眼睛發光,聽到好笑的地方還呱唧呱唧直拍手,這大概就是最有煙火味的幸福吧。


情感作家蘇岑,說過這樣一句話:


“幸福,大概就是找到了一個願意聽你說廢話的人。”


愛講廢話的人,一定要深交


一輩子很長,有個願意聽你說話的人一起過,流水遇知音,山高水又長。


愛講廢話的人,一定要深交


《國風·鄭風·女曰雞鳴》這首詩記載了兩千年前的一個最最普通的黎明,一對小夫婦頗有情趣的對話。


女主人在天亮以前去喚醒丈夫,說:雞已打鳴,該起床了。


男的還想再睡會,回答說:天還沒大亮哩!


女的又說:你起來看看,啟明星已經亮閃閃了。


被催促起早,原本是很懊惱的事情。


可是,這個女子深諳為妻之道,對丈夫發出了一連串的祈願:


一願老公你打獵箭箭能射中;二願我倆這天天的日子裡能有美酒與好菜;三願家庭和睦,白首永相愛。


深情裡有著體貼、甜膩裡帶著哄勸。


愛講廢話的人,一定要深交


出人意料的是,丈夫感動之下送了女主人一件禮物。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給你我的玉佩,給你我的全部,我的疼愛與讚美。


催促起床幹農活,這在我們來看,這很無聊的事。但是這個有趣的女子,說了一堆“無用”的話,讓無聊的日子如此美好,讓人嚮往。


愛講廢話的人,一定要深交


愛講廢話的人,一定要深交


我們強調“無用”的有趣,並不是否認“有用”的能量。


有錢,可以讓我們很好地謀生;

當官,可以讓我們為一方百姓謀福利;


凡有用的東西大多能給你帶來感官上的愉悅,富有就意味著安全,而安全就是一種幸福。


然而有一天,當我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的時候,我們隱隱覺得會有一些焦慮不安,好像除了錢什麼都沒有,好像缺了點什麼?


最近有很多新聞爆出年輕人頻頻跳崖自殺,悲劇頻發,無不令人惋惜。縱身一躍,就再也沒有回頭的路。


我們無從得知他們究竟揹負了多麼大的壓力、遇到了什麼過不去的坎,但顯然恐懼、挫折或者是毀滅性打擊淹沒了一顆脆弱的心靈。


這顆心靈一定缺乏諸如堅強、隨遇而安、不怨天尤人、希望等等這些彌足珍貴的“無用”之物。


愛講廢話的人,一定要深交


白巖松講過蘇軾的一個故事:


元豐2年(1079年),蘇軾被貶黃州,當了一個黃州團聯副使。這是一個虛職,沒有權力。


從京城炙手可熱的文人騷客和大理寺評事,淪落為一個小小的,壓根不入流的黃州團練副使,這對蘇軾的打擊很大。


但蘇軾並沒有消沉,名動天下的《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都是那個時候寫下的: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子之所共食。”


人的生命包含肉體和精神。金錢權力名望,都是身外之物。山間清月,闊夜圓月,才是真正的永恆。前者是基礎,後者是昇華。


心安,則身安。正是這些“無用”之物,在蘇軾跌至生命谷底的時候,將他溫暖地托住。


“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註定要一個人度過。”在這期間,無用的東西能使你在人生中,不管是“起”還是“伏”都能夠飽含深情,熱愛生活。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依相存,世間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有大用。


愛講廢話的人,一定要深交


愛講廢話的人,一定要深交


中國自隋朝科舉以來,讀書人就是天天背四書五經,脫離現實,不管世事,只傳承,不創新。但中國晚清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左宗棠不是這樣。


左宗棠非常愛看雜書,他有著獨立的眼光,對社會的好奇心使他貪婪地看一些旁門左道的書。


有一次,他無意中在書攤翻到了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齊召南的《水道提綱》,左宗棠當下愛不釋手。但身上已沒有銅板,他挪用伙食費,一口氣全買了下來。


書院的同學對他讀雜書的執著勁頭,非常不解,像是看傻瓜一樣嘲笑他——升學不考的書,你讀的津津有味,用湖南方言說,不是絆壞了腦殼,就是腦殼進了水。


多年後,左宗棠回憶起同窗的反應,仍記憶猶新:


於時承平日久,士人但知有舉業,見吾好此等書,莫不竊笑,以為無所用之。


非功利的讀書和學習,決定了日後他的成功。


梁啟超稱他為“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威廉姆·萊斯利·貝爾斯認為“左宗棠具有真正偉大的靈魂。”在決定畢生價值取向與人生觀形成的黃金時期,那3本書扭轉了左宗棠的一生。


“無用”之學終有一天成“有用”之識,成事之智!


真正決定人生高度與厚度的通常是無用之物。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陳果就曾這樣說過:“不可否認,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幸福感離不開物質基礎。


但幸福似乎還有一個無關物質的精神界面。


不少人習慣指責命運的不公,或是感嘆遇人不淑,總之在他們看來,一個人要幸福地生活,必須依賴於外物或者外人的配合。


愛講廢話的人,一定要深交


然而這世上,最強大、最堅韌的幸福感恰恰與外物、外人無關。”


“有用”的東西能讓我們看到物質的美好,“無用”的東西卻能讓我們遇到一個更美好的自己。


你會喜歡這樣的自己,對這樣的自己深感滿意,而這更接近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