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發揮A股回購提振信心作用

最近一段時間,A股受內外環境影響跌跌不休,即便在各地國資相繼入場馳援以及監管層紛紛就資本市場相關問題接受媒體採訪喊話之後,頹勢依舊未能逆轉。持續下行之際,上市公司自身動作對於投資者而言值得關注。

上週五(10月26日)閉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對公司法有關公司股份回購的規定進行了專項修改,涉及增加股份回購情形,可用於員工持股計劃等,以及完善實施股份回購的決策程序和建立庫存股制度。此舉被業界認為是對上市公司回購的“鬆綁”,因為此前上市公司回購股份主要限於註銷。

受此影響,本週一晚間,A股即有超過40家上市公司發佈股份回購、提議或最新進展公告,回購上限規模達167.51億元。如拓維信息擬以不超過5元/股的價格回購公司股份用以施行股權激勵及員工持股計劃,目前股價為3.72元/股。

事實上,今年以來受A股持續低位運行、跌出投資價值影響,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熱情大幅提升。據統計,截至9月底A股公司實施股份回購金額達258.17億元,同比大增426%,創歷年新高;10月份以來,又有逾140家公司公佈股份回購方案或相關實施進展。

可以想見,隨著政策的鬆綁,回購將成為市場熱點,因為資金並非制約上市公司回購的重點。長期以來,上市公司將募集資金和閒置資金用於理財的公告比比皆是,炒股、炒房亦不鮮見,甚至成為A股市場的一大頑症。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3192家上市公司實現投資淨收益5396.18億元,佔淨利潤總額的28.23%;目前A股上市公司現金及等價物佔資產比重平均值達15%,遠高於美股上市公司的5.8%。有機構預計,如果現金持有佔比超過8%的公司將超出部分用於回購,總金額可達3.49萬億元。

對當前的A股市場而言,信心修復最為關鍵。影響股市的因素眾多,包括經濟基本面、資金供給狀況、外部環境影響等客觀因素,也包括投資者信心、預期等主觀因素。目前而言,宏觀經濟基本面無憂,不久前公佈的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前三季度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改革開放力度明顯加大;資金供給方面,隨著定向降準等系列措施實施,資金面並不緊張,無風險利率持續下行;至於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在可控範圍之內。

而且,目前A股已跌出安全邊際並具備一定的投資價值,截至10月29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只有12.69倍和19.9倍,創業板為31.26倍,相對而言均處於較低的估值水平。可以說,當前市場的持續下行,主要受到信心和預期的影響。如29日滬深指數跌幅均超2%,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隊基金”清盤消息影響,盤後證監會立即澄清,相關報道存在曲解,事實是相關機構持有的股票不但沒有減持,反而有所增加。

因此,要讓股份回購充分發揮上市公司股價穩定器作用,恢復投資者信心。事實上,對於市場的穩定和規範化有著積極作用的股份回購制度,乃成熟資本市場常態化措施,特別是市場出現非理性下跌、股價普遍被低估時,回購能夠減少恐慌情緒,作用明顯。如1987年美國股災發生後,約有650家公司回購本公司股票,加上此前已宣佈回購的350家公司持續回購,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市場信心。

回購對上市公司本身也是利大於弊,如在股價低位時回購股份用於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有利於公司發展和拉近與投資者關係。

總體而言,恢復投資者信心對當前股市至關重要,在監管層喊話和國家隊資金適時入場的同時,上市公司本身也應有所動作,回購無疑是看好公司發展最好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