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朱元璋,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是北方統一南方?

小小棣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確實歷代多有北伐,只有朱元璋的北伐成功。究竟什麼原因呢?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原因。

北方開發較早,經濟實力一直超過南方,經濟重心轉向南方最終完成於兩宋時期。這決定了北方更有經濟實力建立一支強於南方的軍隊。其次南方軍隊征戰到北方不習水土,不適應北方寒冷的氣候,這也是原因之一。

再次北方人體質要強於南方人,更重要的是北方產馬,適於組建強大騎兵。在冷兵器時代,大多數時候騎兵是南方步兵的噩夢。另外打仗乃是打的後勤,南方向北方運糧耗時耗力殊為不易。南方向北方運糧在沒有海運的情況下只能藉助京杭運河。極易被北軍截斷糧道,導致失敗。朱元璋北伐成功也不是偶然。首先朱元璋掃平南方群雄,軍隊久經戰陣,戰鬥力強,士氣高昂。其次元末統治腐敗,上下離德,人民起義風起雲湧,沉重打擊了其統治,為北伐勝利進軍提供了保障。再次採取了正確戰略戰術。另外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傅友德乃是久經沙場的不世出名將,元軍則將才凋零,僅有擴廓帖木兒一人,並且蒙古鐵騎已不復當年之勇已不能抵擋北伐大軍。


惜緣2004830


最近有幸看到一篇類似的文章,覺得分析的有一定道理,所以我借用人家的理論一下。

歷史上基本上都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唯一一次由南方統一北方的,那就是朱元璋的北伐。為什麼從北方往南方打比較容易而由南向北打比較難?

第一,飲食有一定關係,北大地人吃麥,南方人吃米。麥的熱量要高於米,所以北方人身材相對於南方要強壯點。再往北的遊牧民族吃肉,他們的身體素質又高於吃麥的北方人,所以這與單兵素質有關,北方士兵體力耐力以及身體素質都高於南方士兵。

第二,北方戰馬優於南方戰馬,北方馬受環境影響,所以北方戰馬善於奔跑以及揹負,而南方馬幾乎只能用作耕種以及短途運輸。所以南方自古是以步兵為主,北方以騎兵為主,而作戰方面騎兵更加靈活機動,所以這是北方戰勝南方的另一個原因。

第三,北方民風彪悍,南方民風文弱。北方由於環境比南方更惡劣,所以也就造就了北方人性格更加堅韌,南方由於氣候環境比較好所以人民普遍柔弱。北方人比較團結,北方一馬平川,所以人員交流相較於南方更為密切。南方由於水網密佈,河道縱橫,所以形成一個個村族為一個單位,有時候一個村的不同姓氏都不能和睦相處,在早些年南方農村經常有村莊之間的械鬥,而這一情況在北方卻很少見。所以南方人民組織比較鬆散,北方比較團結,這也是北方戰勝南方的另一個原因之一。

第四,北方在歷史上遭受的戰火遠多於南方,所以北方人民對於戰爭比南方人要熟悉,所以這也是北方要勝於南方人的又一個原因。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魯迅說過:據我所見,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也愚,機靈之弊也狡。所以某先生曾經指出缺點道:北方人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南方人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細細想來,先生一針見血,總結的非常到位。

在中國的地理上,一般來說,北方多是平原、戈壁。相對而言,南方卻是多山,地形崎嶇、叢林密佈,地理環境變化多端,十里一個天、百步不同景。這就造就了北方遊牧民族為主,常年依草依水而居,不喜農耕,大吃肉類,騎馬善射,因而豪放。

南方自黃河流域古文明輻射開來,加快了農業商業的發展,尤其是買賣的興起完全改變了世人原有的性格,變得細緻,不再粗枝大葉,變得精明,不再不拘小節。特別是眾多文人思想的出現,時常琴棋書畫,陶冶情操,追求文章的華麗,書法的精妙,讓人的性子懂得欣賞起來,慢慢地拐彎抹角起來。



自從北方的黃帝打敗了南方的炎帝之後,北方一直以正統自居,稱南方為蠻夷之地。所以北方多出帝王,自古以來首都大多定於北方。明朝的朱元璋把首都設在了南京,可誰知他的兒子朱棣奪取帝位後馬上遷都至北京。趙宋王朝的首都倒是在今天的杭州,但也只是半壁江山。碧眼紫髯的孫權,長著雙瞳孔的項羽,傷心詞祖李煜,南方只出半吊子的帝王……

南米北面,眾所周知,南方人喜歡吃米,北方人喜歡吃麵。地理環境和飲食文化的不同造就了性格的不同。北方人性格豪邁奔放,南方人性格婉約內斂,好比詩歌,一個是豪放派,一個是婉約派。我們經常說北方漢子,卻很少聽說南方漢子,所以單論武力來說,南方人還真不是北方人的對手。

北方的地理環境是盛產戰馬的溫床,在冷兵器時代,戰馬就是馳騁疆場的重型坦克,配上孔武有力的騎兵,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南宋屢屢敗於蒙元,最終被蒙元滅亡,核心原因就是敗在了蒙古騎兵的鐵蹄之下。



論打仗,南方幹不過北方,可論氣節,南方甩北方几條街。中原王朝每逢遭遇浩劫,南方總是掀起反抗浪潮的主力推手,絕不會讓異族入侵者輕而易舉的得逞——衣冠南渡的東晉,悲壯慘烈的崖山海戰,苟延殘喘的南明小朝廷……無不展現著不誓死不做亡國奴的民族氣節。

而北方卻總是很快被打跪,當然,這也是因為中國歷史上的侵略者多來源於北方,所以中原王朝的北境總是首當其衝。這樣,北方的民族融合程度就比南方要徹底的多,什麼這個族那個族的,說不準他爺爺的爺爺就是二者通婚的結晶,他七大姑八大姨沒準就嫁給了異族。對於北方人來說,關起門來,我們都是一家子。

所以,北方人說了不一定做,南方人做了不一定說;所以北方人多侃爺,侃得天花亂墜,口吐白沫。南方人多富商,擅長偷稅漏稅,防不勝防。北方善出忠臣孝子,南方善出才子佳人,北方人很多事情都付諸於武力解決,而南方人則認為那是逞匹夫之勇。古代打起仗來,自然是北方人厲害了。

我是西嶽頑石,一個放浪形骸的歷史神侃手,一個狡猾多變的腹黑腫裁,一個半打節操的現實教主~~~


西嶽頑石


縱覽中國大歷史,確實發現一個詭奇的現象:南下容易,北上困難。每至王朝更迭的歷史轉折之際,各新興勢力若從北向南進攻,只要堅持不懈,大都可以掃滅群雄,最終問鼎中原,統一天下。而若從南往北攻伐,則困難重重,且大都功虧一簣。南方統一北方,成功的例子不是沒有,但是很少。歷史上北伐成功的例子確實並不多見 。除掉東晉桓溫北伐,同在東晉的祖狄北伐、東晉末年劉裕北伐、晉之前三國蜀漢諸葛亮發起的六次北伐、他的接班人姜維九次北伐中原、北宋韓侂冑發動的開禧北伐、南宋岳飛北伐討金、晚清太平天國北伐均功虧一簣,有些甚至慘遭失敗。雖然北伐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但確實鮮有成功的案例。從南方向北進攻,最終取得勝利的寥寥無幾 。較為著名的成功案例也就只有劉邦的漢軍、朱元璋的明軍、由孫、蔣發起的國民革命軍北伐能夠平定北方,統一中國。而自北中國向南中國發起進攻則比較容易成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每至改朝換代,軍隊從北方攻伐南方,只要不輕言放棄,大都能取得勝利,至少比從南往北攻容易些。這是為什麼呢?或許因山川地理的阻隔、社情民風的迥異、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 差別,都讓北伐變得異常艱難。而從廣袤無垠的北方往南方發起的軍事行動則相對容易成事。或許古代的北方,農耕文明比南方發達,籌措糧草相對較易;北方人口眾多,兵源容易徵集;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人才優於南方,加上北方大多數地方地勢比南方平坦,因此也讓南征變得相對犀利、戰爭效率更高。想徹底破解這一謎題並不容易 。必須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尋找答案,而且要涉獵廣泛, 從政治、經濟、人文、地理等許多方面求證,才可洞燭幽微,得到答案。北伐為什麼難以成功?而南下卻容易成功?這是因為南方在古代時候土地肥沃,糧食豐產,百姓生活安定,人們比較滿足,加上人口較少,都是土著居民為主比較安分,北方就相反,加上少數民族,特別是遊牧民族生性好鬥,為了爭地,另外北方人南下很容易,南方人卻難以北上,地理天氣問題其實在宋以前,南方經濟遠遠落後北方,人口也遠少於北方。宋衣冠南渡後開發了南方,也來了大量移民。經濟和人口逐漸超過北方。打仗是需要錢和人的。宋以後,明北伐成功。清朝太平軍農民起義,兩萬農民軍北伐打垮了滿洲貴族,差點奪了京城。隨後南方湘軍淮軍力挽狂瀾為大清續命。再往後民國北伐成功。共產黨也是從南方崛起。所以歸根結底,任何暴動都是需要人力和物力支撐的!


品味經典影視


有一句話叫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際上,歷朝歷代所謂“北方統一南方”的原因都是不盡相同的,如果僅僅冠以“之前歷朝歷代北方的經濟發展程度高於南方”這麼一個籠統的理由,顯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所以說,在研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去找共性而忽略了對於具體情況的分析。

在分析朱元璋統一的問題上,有一點不能忽略,那就是他最終的對手元朝,已經行將就木,毫無生機。事實上,元朝末年自紅巾軍起義之後,出現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各地農民起義蜂擁而起,同時,各地的地主武裝為了自保,建立了獨立於朝廷的軍事武裝(名義上歸元朝領導),通俗來講,就是出現了不少軍閥,其中,就有著名的察罕帖木兒。

如此一來,元朝中央政府基本上失去了對於地方的控制,而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又讓元朝統治者疲於應付,左支右絀;更重要的是,蒙古在入主中原九十多年後,因為沉迷享樂,導致了軍隊的戰鬥力大幅度下降,其軍隊甚至在對付實力稍強的農民軍時,不能應付。

面對這樣一個對手,只要是稍有能力的領導者,如陳友諒等,都不會錯過一統天下的時機。

還有一點,元朝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立國的政權,商業稅,以及對外貿易市舶司的收入,佔政府財政收入的相當一部分。而南方一亂,這部分的收入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這也是朱元璋能夠自南向北統一的重要原因。

現在說一個普遍的,那就是此時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完成了自北向南的轉移,朱元璋在平定南方的幾個割據政權之後,掌握的資源是要比元朝豐富的。

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朱元璋完成了對元朝的致命打擊,建立了明朝政權。

最後,在朱元璋之前,並不是所有政權都是自北向南統一,一個很準的例子被忽略了,那就是漢高祖劉邦,他最初的地盤,就在川蜀一代,標準的南方。所以,在誇誇奇談“歷史萬能規律”時,千萬不要忽略對具體問題的分析。


庭州行者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很籠統的一種說法。我們來分析一下幾個大一統王朝是怎麼統一天下,

秦,崛起於關中平原,就是今天的西北地區,也算是由北向南,只是那時候的南方地區多為未開發的地區,肯定是不能和北方比的。

我們可以看看那是的勢力範圍圖,南方几乎是沒人居住的區域。


漢,和秦一樣,崛起於當時肥沃的關中平原,最後統一天下。

再看看漢初分佈圖,南方地廣,但是城池少,人口少。

西晉,典型的北方王朝,司馬家篡位後先滅位於西南方向的蜀國,再滅位於東南方向的吳國,也是典型的北方統一南方。

同樣北方城池明顯多於南方。


所以,從這三個王朝,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為什麼北方能統一南方,而南方不能統一北方,原因很簡單,北方人口,經濟都高於南方,南方雖然地域寬闊,但是多為未開發的不毛之地,所以,那時候南方肯定不能和北方叫板。

我們再來看看,西晉之後的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這時期多為南北對峙,因為人口南遷的關係,所以南方開始大力發展起來。

但是也多為長江流域,不是很靠南的地方。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隋滅南陳,所以我們又要問,為什麼人口南遷,南方還是打不過北方?因為雖然南方已經開始發展,但是人口,經濟,肯定還是不及已經發展了數千年的北方,再加上南方經歷了侯景之亂,實力被削弱,所以更不是北方的對手。不過我們可以看出,這時候北方也能很輕易的再打敗南方了。

我們繼續看隋朝以後的唐朝,唐朝李家同樣崛起在關中平原,最後統一天下。



我們可以看一看這一時期的諸侯割據圖,這些勢力所在地多為長江以北,黃河以南,這些都是那時候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

到宋朝時,同樣也是位於北方的政權打敗南方政權。

我們可以看出,同樣是人口,經濟集中的地區,打敗了經濟人口不是那麼集中的地區。

但是宋朝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所以北方防禦不能和其他朝代相比,最後被北方崛起的金打敗,宋朝中心被迫南遷。



到最後南宋被元朝滅亡,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可以說是住在靠北方地區的中原人被往南方趕,從宋朝開始,才開始真正的開始發展南方。

最後到了明朝的時候,我們可以看以下的地圖,這時候的南方的人口,經濟都可以和北方比肩,甚至可以說,南方從那時候開始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所以說,為什麼只有朱元璋實現了南向北的統一,最重要的,幾次大的南遷,使經濟中心的南移。

那些說北方人比南方人能打,彪悍,北方人吃肉,南方人吃米,或者說南方人軟弱,北方人強硬的純粹無稽之談。

當然,時勢造英雄,能統一天下的人,肯定是有智慧,有進取心的人。


有趣影視共享


公元一三六七年十月甲子,曾經的淮右布衣,當時的吳王朱元璋平靜的站立於高臺之上,準備宣讀那篇名垂青史的《諭中原檄》。

只是表面的平靜難掩心中的激動,往事的一幕幕快速在朱元璋腦海中閃過。是的,他應該激動,也絕對值得驕傲。曾經的放牛娃,即將成為這個天下新的主人。

但是此刻的朱元璋來不及激動與驕傲,因為他和他麾下的將士們即將進行一次光榮而偉大的征伐;因為他們將收復汴梁,拿下大都;因為他們將因此在青史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朱元璋對於這次北伐的準備早在攻下集慶路後就已經開始了:

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朱元璋派遣千戶王時由海路秘密前往元大都,探聽元朝廷的情況。然後一路向西詳查山川地理及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的軍馬情形;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派遣督事汪河至山東瞭解地形及各部元軍之間的關係;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又派遣汪河前往河南。但是這一次出了意外,汪河被王保保扣留於陝州。

任何軍事上的勝利都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成功的背後是有無數人在默默的出力。

如果沒有朱元璋提前做的這些準備,明軍的北伐也不可能進行的如此順利!


戰前規劃

北伐前朱元璋召集眾將及謀士召開軍事會議,商討進軍方略。

常遇春首先說道‘如今兵精糧足,士氣正盛,宜直搗大都。大都既定,其它地方可一鼓而下。’

聽了常遇春的建議,朱元璋略加思索,然後對眾人說‘元建大都已有百年,城防堅固,一時必然難以攻下。如果我們長時間頓兵于堅城之下,要是被敵人截斷糧道,再被敵人援軍四面合圍,其後果不堪設想。’

緊接著又說‘我意先取山東,斷其屏障;後取河南,斬其羽翼;最後再攻取潼關,佔據其門戶。三面圍定,則大都可不戰而下。’

後來的事實果然如朱元璋料定的那樣,當明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取山東、河南、山西后。元順帝於至正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夜,逃往上都。而徐達大軍在四天後才抵達。

大明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八月二日。這絕對是值得銘記的一天,這一天徐達大軍進入元大都。失去近四百年的幽雲地區再一次歸於中原王朝。

至此朱元璋和他麾下的將士們終於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壯舉——由南向北統一天下!

在分析為什麼朱元璋能完成這一壯舉前,戰歌想先講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戰爭多在北方爆發?

首先,我們古代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脅一直都是更北方的遊牧民族。為了應對這一威脅,必須在邊防沿線派駐大量的軍隊、修建大量的堡壘。

當完成這些軍事部署後,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保證這種軍事存在。其中所需要的人力大多數必然會就近從北方各地徵發。

這樣的情況如果持續下去,必然會極大的破壞北方各地的農業生產,並且給當地百姓加上沉重的負擔;

其次,北方多為平原,人口數量多而且集中;

最後,北方主食為小麥和玉米,一年一熟。南方主食為大米,一年兩熟甚至三熟。 負擔重、人口多、糧食又不足,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北方更容易爆發戰爭。


那麼由此所造成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臨近邊防線地區的民風由於長時間處於危險之中,所以也會變得更加強悍。而從中徵召的士兵自然戰力較之其它地區也更強。

但是這個情況在元末的時候發生了改變,由於北方的丟失。這條傳統防禦線就被前推至秦嶺淮河一線,甚至是長江沿線。長時間的軍事鬥爭,自然也就為起義力量鍛煉出了足以對抗遊牧騎兵的強悍士卒。這也是為什麼元末的大起義會首先在安徽、湖北爆發的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更加重要的一點,這一點說起來還是元朝自己坑了自己。

元朝平定天下之後,為了保證戰馬供應,不僅在南方建立了大量的牧場,還從北方調集了大量的戰馬到南方。 當起義大爆發後,這些數量充足、質量上成的戰馬就為起義軍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提供了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條件保證。


有了充分的戰前準備、有了極其正確的戰略規劃、有了足夠強悍的士卒、有了足以同遊牧民族匹敵的騎兵部隊,你說朱元璋的北伐還能不成功?


戰歌仰望星空


這問題很有意思,明明長江流域的遠古文明較黃河流域的文明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黃河卻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明明起源於長江流淢的雌雄一對鳳凰圖騰,在與黃河流域的龍圖騰碰撞後,兌變為龍鳳呈祥了!這也是黃河對長江的統治,北方對南方的統治史也是中華統一融合史!

其實長江與黃河流域自秦始皇統一後基本上就形成了漢民族的主體,以此而中心,不斷向南擴張,有秦之前,嶺南廣柔的土地實屬蠻荒之地,其也被稱南蠻!

北方被稱為“寇“的遊牧民族彪悍,善騎,好掠!原因也很簡單,北方荒涼,資源乏,冬季不長!而南方農耕社會,定居,物產足,安逸不好鬥,久而久之,能忍則忍,各自自掃門前雪!

漢文化的魅力在安居樂業的農耗文明中逐翼豐滿!一方面漢文化對外民族的吸引,另一方面漢文化對外來文明的吸收,以兩河流域為中心的漢文化成了大熔爐,外來文化不管如何強大終究會被漢化!


皓瑋馮建華


1.經濟重心說:此意見認為中國古代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經濟重心都在北方,而且隨歷史演進逐步到南方,至明朝南北易位,於是南統一北。

2.民風說:所謂南方多文弱,北方多勇武,民風彪悍的北方人戰力強於南方,故北多統一南

3.正統說:認為中國文明核心在關、洛屬北方,而南方則不是,故北統南。

……候車之餘加之才薄,不能一一枚舉,見諒。

眾說紛紜,莫衷於是,我的觀點是什麼呢?我的觀點是,這個提問出發點有偏差,用這個維度來討論中國一統的問題,雖不能說淺,但可能有點歪。因為以地理位置劃線來討論社會問題,恕我學淺,個人不能理解。

我的觀點:民心相背才是關鍵,政權的關鍵,而且還必須包含多種因素,才能行的。舉幾個例子

東漢開國,就很難說是南是北,光武老家因在南北界限上(秦嶺、淮河一線)前期也基本在荊襄一帶,他是為保命而渡河北進,你說他的政權是南是北?但其執政相比其他各路諸侯不知道強出多少!民蟻附,士盈門,不取天下有天理嗎?

明太祖,淮泗之人,其幹臣也多出自老家,怕也是南北之間,雖虎據金陵一統天下,你說是南統一北也可,但總有些似是而非!其餘,曹操有赤壁之敗,江東子弟戰鬥力也不弱,前秦苻堅國富兵強,亦敗於北府謝氏,魏晉、魏宋幾次大戰互有勝負,這北人也不見得就比南人彪悍……例子很多不一一列舉。

而觀開國一朝,其舉措莫不是符合各階層大多數人需求的,故能統一,而其對手則多是違背了這一點的,故被統一。新中國著名的淮海戰役,表面上看是60萬:80萬,但我黨動員之民伕民工在百萬以上,根據地甚至有“砸鍋賣鐵為前線”的說法,這是國統區遠遠不及的!國民黨不敗有道理嗎?

所以,民心才是一統關鍵,而不是地理原因。

謝謝!


白玉飛豬671


中國古代的南方和如今的南方並不是一個意思。

前朝以前,南方屬於蠻荒之地,兩漢時期,南方先後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權,而漢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治過南方。到宋朝,南方還不是真正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當宋朝時期,北部邊陲的契丹、党項、女真先後崛起,並且大舉南下進攻,宋軍無力抵擋,只能講中心轉為南方,大力發展南方。

隨著北宋的逃離,逃離中的建設,逐漸形成了另一種統一,即文化上的統一。這一點,功高蓋世,雖說被打的也挺慘。這一點是文化上的傳播,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傳播,同時融合長江流域的文明。


古代大一統的朝代都偏愛長安洛陽,很多朝代都定都於這兩個城市,定都於此,象徵著正統。由此,也決定了經濟命脈在北方。

再說說這個標題,由北方統一南方,嚴格來說北方統一南方的朝代只有元清兩朝,元朝騎兵蒙古,清朝起兵東北。而明朝是從南方統一到北方,朱棣是從北方打到南方,沒改朝換代,就不算在內。而秦漢隋唐幾乎都是自西向東,由關中取天下。秦朝儲罐,統一全國。聯軍滅秦,是自東向西。隨後楚漢爭雄,劉邦地處漢中,而項羽在鵬程,其實相對來說相遇是在東方。而隋朝前身是北周,在向前看是西魏。隋朝的統一是自西向東滅北齊,然後向南滅陳。唐朝同樣差不多,李淵太原起兵,入關建立大業。

而宋元明清時期,宋朝時期,女真是在大遼國東北部崛起,然後滅掉遼國南下,南下滅了北宋,事實上最終也沒能形成大一統。緊跟著蒙古崛起,幾十年的時間,南下統一。其實此時才能真正看出,北方軍隊戰力強於南方的也是這會兒的南北概念才相對和現代接近。到了明朝,朱棣北方起兵造反,北軍的實力是遠遠超過南軍。朱棣是個將才,而北軍同樣虎狼之師,朱棣駐守邊關,同時麾下還有眾多蒙古騎兵。那麼戰力就是南軍無法相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