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滅亡魯國的是楚國不是齊國?

大名42


春秋時代中期,其實就和二戰之後的國際社會是差不多的。

有超級大國(晉、楚),有一流強國(齊、秦),有中等醬油國家(鄭國、宋國、魯國),還有無數個給大國、強國當小弟的袖珍國家。那時候的國與國之間關係也和現在類似,當一個大國有什麼軍事行動時,必然會遭到其它大國的干涉。

因此,當時的大國、強國並不是想滅誰,就一定能滅掉誰。關鍵還得看外交博弈,看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滅掉像魯國這樣的中等醬油國家,更要看大國之間的博弈,並不是大國想滅就能滅的。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經過百年混戰。超級大國只剩一個了,就是秦國。但是一流大國的數量有所增加,就是除了秦國之外的戰國六雄。而在春秋時代還屬於中等醬油國家的鄭國、宋國和魯國,就已經自動降為了袖珍小國,變成了大國的盤中餐。當時的楚國和齊國都有能力滅魯!但是齊國沒有滅,最後讓楚國滅了。


至於說,緊挨著魯國的齊國為什麼沒把魯國給滅了,反倒是讓楚國把魯國給滅了。這主要是因為魯國有三大優勢,讓齊國不敢小視他。後來這三大優勢沒有了,楚國也就毫無顧忌的把它給滅了。

優勢一、魯國的硬實力

春秋初期,魯國的硬實力不弱。當時齊、魯都是千乘大國,並且還各組聯盟,相互之間打的不亦樂乎,難分難解。

甚至到了齊桓公繼位後,魯國還干涉齊國的國君繼承人問題,派兵入侵齊國,齊、魯之間又是大打幾仗,互有勝負。因此在這個時期,齊國沒有滅掉魯國的能力。(著名的曹劌論戰就是這一時期的齊魯戰爭)

優勢二、魯國的軟實力

魯國雖然不大,但它是西周文明的三大中心之一。這三大中心分別是

周天子的鎬京、衛國的國都、魯國的曲阜。當時的魯國國君有周天子御賜的天子儀仗,可以享受準天子的待遇。用現在的話說,當時的魯國就是羅馬城內的梵蒂岡,雖然弱,但是不能碰!

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後,雖然齊、魯之間的國力有了差距。但齊桓公的稱霸口號是『尊王攘夷』,他需要魯國這個吉祥物吉祥物給自己充門面。於是齊國也就沒理由再去打象徵周天子的魯國了。

後來,齊、魯兩國和解,魯國承認了齊國的諸侯霸主地位,齊國則變成了魯國名義上的保護國。至於當時的楚國,離魯國還遠著呢,八竿子都打不著。



優勢三、外交能力強

管仲死後,齊桓公晚節不保。在他的各種作死下,齊國發生了內亂,最終連諸侯霸權也給弄丟了。

這個時候的魯國立馬轉換門庭,緊抱晉國的大腿。由於魯國和晉國並不接壤,不用擔心晉國會吞併它。於是魯國抱晉國大腿這一妙招,可謂是神來之筆。

後來齊國的齊孝公、齊傾公、齊靈公、齊莊公和齊景公在位時,都對魯國有想法,可奈何齊國侵魯,晉國就侵齊。最終,魯國就靠著晉國的庇護,撐到了春秋後期。

齊景公之後,田氏崛起,掌握了齊國軍政大權的田氏又準備伐魯。可是魯國也不傻,接連派出使者向吳國、越國、晉國求救。結果吳國派出救兵救魯,並打敗了齊國。隨後吳王夫差乘勢北上,與晉國會盟爭老大。齊國則躲到一旁瑟瑟發抖,不敢惹吳國。魯國因此又躲過了一劫。

再隨後的幾十年,齊國田氏因為要專注於謀朝篡位,無暇吞併魯國。於是,魯國因此又撐了幾十年。




到了戰國時代的中期,楚國的勢力第一次發展到了淮北,開始與齊、魯接壤。

楚國是什麼樣的國家,不用多說了。不管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是巨無霸般的存在。當楚國與齊國接壤後,齊國怕的要死。於是齊國開始修長城,這便是歷史上的齊長城。就是專門用來防楚國的。

除了修長城之外,齊國還積極扶持魯國。因為這個時候,齊、魯已經不是對手了,而是拴在一條繩上的螞蚱,它們都需要防備楚國的領土侵蝕。而魯國本身就是齊國擋住楚國北上的一個很棒的屏障!如果齊國滅掉了魯國,等於增加了它自己的防禦壓力,齊國還要自己修魯國那一段的長城防楚國。

因此,這個時候齊國吞併魯國,就變成了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當然了,楚國想滅魯國,也要先問一下齊國答不答應。

於是,魯國夾在齊、楚之間,靠著大國外交博弈,又挺了幾十年之久。



幾十年後,秦國強勢崛起,這讓當時的齊國很動心。它也想搞擴張,通過吞併小國的方式增強自己的力量。

公元前286 年,宋國發生內亂,齊國看到這個絕佳的時機,便聯合楚國和魏國對宋國一通暴打。宋軍抵抗不住,四處逃散,宋康王在逃跑過程中被齊軍抓獲,並被處死。於是齊楚魏三國便共同瓜分宋國的土地。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齊國就遭到了以燕國為盟主的魏、韓、秦、趙的五國聯軍對它的聯合打擊。齊國因此一蹶不振,元氣大傷,跌出了一流強國之列。

差不多是同時間,秦國發動了對楚國的強勢打擊。秦軍在白起的率領下,強勢攻破了楚國的首都郢都。楚頃王被迫東遷至陳地,把楚國的重心從湖北移到了離齊、魯兩國很近的河南地區。

楚頃王十九年(公元前 261年),楚國決定伐魯,想通過吞併小國恢復實力。而當時的齊國已經風光不再,無力干涉楚國對魯國的兼併戰爭。

五年後,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從西周就立國的魯國,便滅在了楚國人的手上。


因此總的來說,齊國沒有滅魯,主要是因為它的實力還不夠強,魯國也不是魚腩。並且魯國的外交水平很高,經常能抱到大腿。並靠著大腿的庇護,在齊國眼皮子底下存活了將近三百年。

後來楚國的勢力發展到齊、魯地區,齊國需要魯國制約楚國,於是魯國就靠著制衡齊楚的價值,又存活了一百多年。直到公元前261 年左右,齊國因為國力下降,楚國在齊魯地區一家獨大的情況下,魯國失去了通過外交手段遊走於大國之間的空間,便被當時急於需要吞併小國以恢復自身實力的楚國所滅。


另外,山東省的地形,也是齊國一直無法滅掉魯國的原因之一。

山東省的東南部,有一塊麵積比較大的山地丘陵地貌。魯國恰好在山地丘陵的南側,齊國在北側

當年的交通沒有現在這麼的便利,齊軍想要滅魯,翻山越嶺是少不了的。齊桓公時期的長勺之戰,曹劌大敗齊軍,戰場其實就在齊魯之間的山地丘陵展開的。(下圖紅色箭頭所指處)


當然了,齊國也可以繞過山地丘陵,從旁邊的平原迂迴包抄魯國。齊桓公之後,齊國也確實用包抄的辦法迂迴攻擊過魯國。但是魯國的命好!它抱晉國、吳國的大腿,齊國無論是直突山地丘陵還是繞道魯西南平原,都會受到第三國家的打擊。於是魯國和齊國也就這麼相持了幾百年。

魯國和齊國之間有山地阻隔,然而魯國與楚國之間沒有這個優勢。當楚國徹底搞定了淮北地區後,入侵魯國簡直是一馬平川。


Mer86


楚國比齊國更有時機,齊國稱霸的時候,不滅魯國。齊國不稱霸的時候,閉關鎖國。於是,給了楚國可乘之機。

魯國在春秋時期熬過了春秋五霸時代(不滅國只稱霸)、弭兵之盟(國際休戰)、吳越爭霸(與吳越結盟對抗齊國)、戰國爭霸前期(魏、齊、楚、秦、趙),但最終沒有挺過戰國末期(二等小國滅亡)。

一、齊魯近八百年的淵源

山東又叫齊魯大地,春秋戰國時期屬於齊國、魯國。其實這些原本都是東夷人的地盤,周武王為了能統治這裡,派了兩大助力前來統治這一區域,一位是滅商最大功臣—姜太公,封齊國;一位是親弟弟周公旦,封魯國。在開國初期,兩者實力相當,甚至魯國比齊國還高一個級別。魯國的治國理念以周禮為核心,繁文縟節甚多,對於東夷之地治理效率十分低下。而齊國簡化禮儀,順應民俗,以鐵血手腕治理。從西周時代,兩國的國家效率就拉開了差距。



但隨著姜太公及後代的開發,齊國兼併了附近小國部落,一躍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而魯國初期不過百里,也走對外兼併戰爭,導致山東只剩下兩個大國。一山不容二虎,再加上與齊國捱得近,兩者本質上就是死敵,這是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的博弈。雙方發生過不少次戰爭,打打合合,倒是也能過下去。

很多人以為魯國一直是被齊國欺負,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魯國在桓公、莊公、僖公三代最為強盛(公元前771年—公元前627年),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霸主,所以導致了雙方戰爭不斷,鬧得很不愉快。這一時期,除了齊桓公時期比較穩定,齊國內政也處於公室與卿家相鬥的局面。



但從僖公之後的三百年裡,魯國內政不穩,以三桓為代表的卿家與魯國公室政權奪利,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禍起蕭牆”。卿家與公室的鬥爭,直接損耗的是魯國的國力,與齊國的差距越來越大。以往的魯國還能與齊國一搏,還不至於亡國。春秋末期,齊國已經有了滅魯國的信心與實力,但魯國攀附吳越,借吳越之力打垮齊國,使得自己苟延殘喘。可以說,吳越北上爭霸,替魯國擋刀來的。

戰國初期,七雄變法,中山國、宋國也曾小霸,只有魯國在內耗,在原地不動,錯過了變法的最佳時機。可以說,戰國時代的魯國,已經淪為春秋時代的小國,與七十餘城的齊國、方圓五千裡的楚國相比,簡直是蚍蜉與大樹的區別。魯國的滅亡,只是早晚問題。



魯國所幸的是,齊國忙著爭霸大事,頭號對頭是魏國、秦國這些國家,魯國反倒是做一個安分的小弟。所以說,戰國時代的篇章裡,魯國出現的篇幅寥寥無幾。此時的魯國,早已經過齊國蠶食。戰國中後期,五國聯軍攻齊,齊國元氣大傷,復國後閉關鎖國,不問世事,魯國又是逃了一大劫。

二、楚國的勢力擴張結果

楚國的發家在幾百年裡,從方圓五十里的小國一躍成為方圓五千裡的大國。春秋時代,兼併了數十個小國,勢力範圍擴張到了淮河流域。戰國初期,滅掉了越國,佔領了淮北地區。不久,宋康王奪取淮北長達數十年。隨著齊國滅宋,五國攻齊,淮北又回到了楚國手裡。楚國與魯國做了近百年的鄰居。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故都,漢水絕大部分地區成為了秦國郡縣。楚王逃到了河南陳地,開始將重心轉到淮河流域。公元前261年,楚國攻打魯國,取得徐州,佔據了淮河流域全部地盤,楚國要重點經營江淮地區。但魯國大部分地盤還在淮河流域內,尤其是濟寧一帶。為了國防安全,魯國實在是一顆定時炸彈。公元前256年,春申君領兵攻滅魯國。



在我看來,楚國滅魯還有兩個原因:一是立威,當時除了七雄,只剩下魯國這個次等國家。而楚國在西面被秦國打得節節敗退,滅魯能將國家頹勢和國內矛盾轉移出去。二是春申君的私心,想立功勞穩固權位,另外就是魯國離他的封地淮北十二縣太近,不大安全。


慵懶國王


這個是要分階段的,齊國和魯國的關係一直比較微妙,分分合合。

在西周的時候,魯國是姬姓諸侯國裡面地位最高的。西周這個時候還是非常強大的,至少在周厲王,宣王作死之前,對各個國家都有支配權。這個時候大家有事情,都去找魯國調停,威望非常高。這個時候去打魯國簡直不開眼。

春秋的時候齊國和魯國摩擦不斷,甚至有魯國的國君死在齊國的(被暗算)。曹劌論戰大家都學過吧,齊國一開始大敗魯國,後來在長勺之戰被擊敗。後來齊桓公尊王攘夷,自然不可能對魯國下手,當然魯國要承認齊國的霸權。

齊桓公死了之後齊國下面的五個國君對魯國都有想法,甚至想直接吞併。但是魯國抱緊了晉國的大腿(晉國也是姬姓諸侯國,春秋霸主),只要齊國打魯國,晉國馬上就發兵錘齊國,齊國根本擋不住。

尤其是齊景公的時候,田氏已經開始在齊國做大了,這個時候又開始了打魯國。結果魯國又抱上了吳國的大腿。沒錯,就是臥薪嚐膽裡的那個夫差。派兵打敗了齊國,不過死的軍隊全是齊國國內反對田氏的人,我一直認為這個時候田氏通敵了,實在是太巧了。這個時候正好是齊國內亂,田姓篡位的時候,根本沒工夫管魯國。

到了戰國就更是如此,齊國滅宋,結果被燕國糾結了一大幫子盟友差點滅國。而這個時候魯國內亂嚴重,公族的力量已經不足以有效統治國家。已經有了亡國的徵兆。但是齊國這個時候是沒有能力吞併的。

再往後,就是楚國先下手咯。

魯國從來都不是一個軍事強國,一直都靠外交遊走於各國。憑藉的一直都是在宗周的地位。到了戰國,五國相王的時候,魯國的外交本錢就已經不存在了。除了強盛起來就是滅國。被楚國滅只是湊巧,要是過個十幾二十年的,齊國也得滅他。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砍歷史


魯國是齊國的宗主國,僕不傷主,楚是南蠻國,沒有宗法道義的拘束,誰國弱就滅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