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黑洞遇到了另一个黑洞,会发生什么?

worryrock



一个黑洞遇到另一个黑洞往往会发生黑洞合并现象,在合并的过程中由于黑洞质量太大,所以空间会发生明显的波动,爱因斯坦在百年前把这种情况称为引力波,从爱因斯坦在百年前预测引力波开始,直到2016年人类才探测到两颗黑洞合并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两个黑洞位于13亿光年之外。

由于宇宙中广泛存在双恒星系统甚至三恒星系统,所以如果双恒星系统中的恒星质量都在8倍太阳质量以上的话,这两颗恒星在生命末期就会坍缩成两个黑洞。


两颗黑洞形成后会绕着共同的质点继续公转并且产生引力波,但这种公转会不断消耗黑洞的动能,慢慢的黑洞就会越转越慢公转周期也会越来越短,随之而来的就是两个黑洞的距离不断缩小,这个过程就是旋进。

由于黑洞并不是二维平面而是球体,所以两个黑洞的距离缩短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发生碰撞于融合,最后形成一个质量更大的黑洞,但合并的过程中黑洞会不断的消耗质量,所以最后形成的黑洞质量并不是原来两个黑洞的质量之和。

人类目前已经发现了数百个正在合并的黑洞,而被探测到引力波的两个黑洞质量分别是太阳的29倍和36倍,它们最后形成的黑洞质量是62被太阳质量,有3个太阳质量在融合的过程中被损耗掉了。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一般来说,在空间中运动的两个单个黑洞相遇的可能性极其微小。不要说黑洞,即使是最常见的恒星,从毫无关系走到一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可能合并的黑洞都是双黑洞,也就是早就被引力互相锁定、互相环绕转动的黑洞。这类黑洞被发现的据说已经有33对,66个。两个黑洞在互相环绕转动(就像杂技“水流星”)的过程中,会发出或强或弱的引力波辐射,这种发射损失了黑洞公转的轨道能量,使它们的距离缩短。



当距离短到某一数值时,两个黑洞互相环绕转动的速度达到每秒几千乃至几万圈,它们的绕转轨道急剧缩短,伴随着越来越强的引力波辐射.最后,两个黑洞会在引力波能量的大爆发中互相合并,形成一个质量更大的、自转速度更快的黑洞。


小Q奇趣


黑洞相遇并合并在宇宙中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双黑洞系统中。

图:双黑洞系统

双黑洞系统是两颗大质量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在核聚变燃料消耗殆尽后,发生重力坍缩分别形成了黑洞。两个黑绕着它们之间的公共质点公转,在公转过程中会产生引力波,并消耗其自身动能。随着动能的消耗,它们的公转周期也越来越短,相互之间也越靠越近,这个过程被称为旋进。它们最后会合并成一个黑洞。



合并后黑洞的质量略小于两个黑洞质量之和,这是因为在合并期间释放出的引力波消耗了黑洞大量的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²,质量和能量实际上是等价的,所以,消耗的能量等于它们失去的质量。

图:LIGO原理图


图:LIGO,有两套位于不同地点的系统


,互为应证。

在2015年,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所观测到的引力波就是由13亿光年外的两个黑洞合并时发出的。这两个黑洞质量分别为36和29个太阳质量。合并后的质量约为62个太阳质量,损失了约3个太阳的质量。

图:马卡仁231星系

还有一种双黑洞系统是由两个超大质量的黑洞构成,这源于两个星系的合并。2015年,NASA公布了由我国科学家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的马卡仁231星系核心处为双黑洞系统。其中的主黑洞质量为1.5亿个太阳质量,伴黑洞质量为400万个太阳质量。伴黑洞被认为是与马卡仁231星系合并的小星系的核心黑洞。星系合并在宇宙中是经常发生的,银河系也是由不断合并壮大的,它可能在30亿年后与仙女座星系合并。

图: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合并中的星系

目前LIGO探测精度还不足以“看到”两个黑洞距离较远的双黑洞系统,只有两个黑洞相距很近时,其引起的引力波才足够显著,才能被LIGO所探知。


讲科学堂


黑洞到目前只是个理论预测天体。所有宇宙天体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原则上都必须以精确的宇宙天体测量为基础,必须测到宇宙中各星球间准确距离、星球的质量和参照速度。

目前,人类对宇宙星球的测量就是光干涉测量。对近处目标可采用主动雷达方式测距、测速。

对于一秒差距的目标采用光干涉测量星体的相对移动速度:用两个成非常小的角度(几乎挨着)镜筒接收目标的星光,然后进行相干测量其干涉条纹移动、单位时间条数和条纹宽度等信息量,再利用三角测距法和已知边界条件(比如某几个已知参照目标的干涉谱数据等)。

对超远目标测量,目前就是星光谱分析法,加上哈勃定理进行目标数据测定。

所以说,宇宙星体测量准确与否,完全靠星光在宇宙时空的“行为方式”来决定。光在地球附近、太阳系内走“直线”而且滞后不算太大,所以测量相对准确。对于光走几千万年,几十亿年,百亿年,光的“矢量性”可能已不知“去向”了,再加上引力透镜、光量子共轭路径等,利用光谱分析加矢量分析法测到的数据,将要打多少折扣,不得而知。

前几年的引力波测量,用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老头使用的方法,叫“铝棒光干涉测量法”。只不过这个什么LG测量装置(据说花了34亿美金),用的干涉光源是激光,两根铝棒(管)各长4公里。

这个装置原理是这样的:将两根各长4公里的铝棒(管)“直角”排布在地上;在直角交点处放置一激光源,通过一分光镜分别同时在铝棒(管)中各传输一束激光(同源相干激光);两束激光在铝棒(管)的尽头各有一反光镜,将各自的激光束反射回来,然后,在直角交点处交汇形成相干激光干涉;如果两根铝棒(管)由于受到引力波影响而使其伸缩长度不一样,则两路激光的光程不一样长,其光程差将形成激光干涉条纹的移动;从而就得知有引力波传过了铝棒(管)空间。

这里的关键关键在于,引力波对两根铝棒的影响不一样才行。怎么才能让引力波对两根铝棒影响不一样呢?那是由于引力波有“矢量性”,正如一颗子弹打过来一样,有矢量性,有方向性,这样才能使两根铝棒的伸缩长度不一样。矢量性对于近距离传播,很有效,但是,远在十几亿光年的距离上,其矢量性,扯淡了!你可自己大致估算一下,这个LG装置的精度要达到10的负16方米的测量精度!目前人类的制造精度大致在10的负12次方米。就算你这装置有这个精度,但是,其信号绝不可能只有1秒不到的持续时间!

实际上,这个装置是在对比两个激光闭环的引力波通量所引起的“光谱红移”。而实际上这两个激光环的引力波通量基本是一样的。所以,这个LG的什么测量结果,有巨大疑问!

我们完全可以基于量子纠缠下的,引力波通量测量方案測引力波。

啰哩啰嗦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宇宙星际探测,目前,非常不精确!一切什么这个诺奖探测,那个微波背景测量(这个数据依然是扯淡拟合数据,而且,还与电子设备的热噪声混在一起),包括星光光谱测量(可以用晶体将光谱展开,但光源聚焦成问题),都有极大的“不靠谱”成份!所以,黑洞到目前也只是推测。

现在人类确实可把物质分割到质子、中子层次,夸克层次其实仍然不很确定。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物质聚集到中子星密度可能存在。但是,有一个问题,中子要与质子“成比例”“结婚”才能形成稳定物质,纯“中子球”,或中子星不能成为稳定物质。而有质子出现后,则将出现“一序列问题”。所以,物质形成黑洞“前体”---中子星,仍然存在疑问。

假如存在黑洞,则说明物质可以形成比中子星密度更大的物质星体。但是,物质的发展变化从来都是辩证螺旋式的,都是“致密--稀疏--致密--稀疏--…”,这样共存螺旋发展。所以,两黑洞相撞,也可能形成更致密的,奇点型黑洞,也可能“土崩瓦解”,回归星云物质。两种情形都存在。


谭宏21


所谓黑洞现在比较多的认识是星系中心能量体和熵化形态体。一般而言,黑洞出现在星系和恒星中心,这是一种具有两种能量场(意识场)的天体,所以也是最接近宇宙本质的观察点:一种是由外而内显示物质态的能量场,它统合了自身尺度范围内的所有物质,能级由外而内,这和物质体强力场相同。另一种能量场由内而外,和宇宙终极目标一致,常被称为暗能量体,它的尺度空间一直在扩大,并不断创生新的物质。

熵化形态体是一种简单的能量体,只有一个由外而内的能量场,作用就是吞噬‘过气’的物质,平衡整个宇宙能量和形式,完成终极目标。


手机用户56948517968


这个问题谁都没能观察到,只能是纸上谈兵,但深潭无底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来比喻:用两个吸尘器,两个吸口就象接吻一样互吸看实验结果,再便㨗的实验方法那就回家找你老婆做个接吻摸拟实验,保证诺贝尔奖随手可得!


手机用户50428921003


俩旋风撞到一起会融和吗?如果是自发的,结果会分开。如果是强大外作用力将其扭在一起,引力波相吸,将会被融和。它更像水中旋涡。太阳系有它的意义,象人为什么而活着?太阳系各星球又为什么都围饶太阳转?生命的意义。其实各人有各人的使命。听天由命,知道备用。等到人类把台风飓风给解决了,黑洞的原理也许就等同了。


用户和言悦色


什么也不会发生。因为根本就没有黑洞,观察到什么现象都往理论上靠,其实是错误的理论。


先生242470081


我觉得,这个问题天文学家也不能给予肯定的回答。一是黑洞是否存在,学界尚有不同声音。二是如果有黑洞,那么两个黑洞相遇是否可能,目前尚无相关消息。所以,此问题就作为问题任其猜想吧。


稀里糊涂5371


质量同等的黑洞,可以兼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