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冯国璋是如何处置皇宫中的禁卫军的?

Right^岸


载沣摄政三年,唯一拿得出手的恐怕也只有一支禁卫军了。

1900年,德国公使在北京街头不小心被“拳民”宰了,1901年载沣领着慈禧的命令去德国道歉谢罪。载沣在德国见识了德国皇家近卫军,德国的一位亲王当时对他说:“贵国也应该效仿吾国,以揽握兵权、革新武备为第一要着。”

载沣听得频频点头,“近卫军”的影子从此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老妖婆相继歇菜,载沣当上了摄政王,清王朝终于轮到他当家作主了!

于是在这一年,载沣在摄政仅仅43天后便开始筹备组建一支完全听命于皇家的禁卫军,载沣大手一挥发布了一条命令,载涛,毓朗,铁良,你们给我好好训练禁卫军。

载沣为了能够绝对地掌控禁卫军,让他的弟弟载涛担任了禁卫军的训练大臣和统领,但是,载涛虽然3岁时便被封为镇国将军,可是他哪里会练什么兵?所以,载沣又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回来的良弼去辅佐载涛。

对于禁卫军的兵源,载沣也有很严格的把控,所以除了步兵第四协用的是汉人以及马队一个营是蒙古人外,剩下的便全是满人或者旗人,之所以这么做是保证禁卫军对清王朝的忠诚。

1911年,清朝禁卫军始告建成。

这是一支忠诚于清皇室的军队,这是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一支编制1.2万余人的军队,载沣用了3年时间,可想而知他在这支军队上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不管是载沣自己,或是其他王公贵族,也许在所有人看来,这支军队将会让清朝的统治地位更加的稳固,将会延续他们满清的国祚。

1911年9月17日,载沣意气风发地检阅禁卫军,给禁卫军中的军官——满族王公颁发、佩戴勋章,给各营发放旗帜,说了好一番激励人心的话。

载沣,很开心,从1901年到1911年,已经10年了,他终于完成了这个夙愿。

但是,让载沣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在他检阅完禁卫军后还不到一个月,1911年10月10日,远在北京1100公里外的武昌突然响起了一声枪响,竟然由此拉开了清政发倒塌的序幕。武昌起义爆发后,载沣派荫昌率领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可谁知荫昌竟然是一个废物点心,也指挥不动北洋军,无奈之下,载沣只好低声下气地将在安阳老家垂钓的袁世凯请了回来。

袁世凯指挥下的北洋军自然是打得起义军喘不过气、抬不起头来,所以便想和袁谈判,袁一想,也不是不可以,只看到底是革命党给的价码高,还是清政府给的价码高!所以,袁世凯让正打得起劲的冯国璋先按兵不动,冯国璋不乐意了,这可是给朝廷立功的好机会,怎么能不打呢?于是,冯国璋绕过袁世凯去找隆裕,你给钱,我继续打!袁世凯一看,嘿,反了你了,敢不听话?!袁世凯一个命令下去,卸了冯国璋的兵权。

冯国璋既然被袁世凯给办了,后来怎么又当上禁卫军总统了呢?

载沣训练禁卫军的事,袁世凯一直在关注,这下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拿捏载沣的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袁世凯对载沣说了,尊敬的摄政王哟,你看武昌的事闹成这样了,是不是应该派你们的皇族统率禁卫军南下平叛,给各军做个表率呀?

禁卫军是谁在统领?载涛!让载涛练兵已经是为很难他了,你还让带兵打战?这不要他命吗?

载涛一听,心慌了,吓得赶紧辞去了统领禁卫军的职务。

载涛辞职,正好中了袁世凯的下怀。此时袁已任内阁总理大臣,载涛一辞职,他便以内阁的名义接管了禁卫军,将禁卫军训练处改为禁卫军司令处,然后任命冯国璋为禁卫军总统。

冯国璋“背叛”过袁世凯一次,袁为什么让他当禁卫军总统呢?

禁卫军多为满人或者旗人,如果让一个汉人去当总统的话,是很难镇得住这帮“兵老爷”,但是冯国璋比较特殊。清政府曾经办过一所陆军贵胄学堂,专门招收满族的王公子弟,摄政王载沣和恭亲王溥伟都曾是这所学堂的学生,而冯国璋正好当过这所学堂的总办,与禁卫军中的不少满族统帅颇有渊源,冯算是他们的老师。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冯国璋去当禁卫军总统的话便可以镇得住场面了。

这便是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禁卫军总统的原因,冯也因此得以翻身。

冯国璋当上禁卫军总统后,为袁世凯后来逼迫溥仪退位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袁世凯要推翻的可是满族的清朝,满族的禁卫军能同意?良弼第一个就不同意!禁卫军将领们围着冯国璋,让他给出一个说法,冯国璋也有点迷茫了,到底是支持袁世凯,还是继续效忠清政府?

想来想去,他想通了两点,一是袁世凯对他不错,二是清政府已经没救了。

所以,他决定支持袁世凯。


冯国璋是怎么压住禁卫军里的反对声的呢?

九个字:以利诱,以威逼,以命保!

冯国璋出手第一招是“利诱”,他说,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他怕这些“兵老爷”没听明白,又特地重复说了一遍。

冯国璋的第二招便是“威逼”,他说,这些优待条件,革命党本不答应,是袁宫保费尽心力争取来的,得之不易,只有这样才能保全皇室,若不接受上述优待条件,皇位、皇权,一切待遇皆无,从权衡量,孰轻孰重?!

冯国璋这两招的意思摆明了便是说,你们老老实实听话,好处自然少不了你们的,但是你们要是敢反抗,到时候可不要怪我们不留情面!

禁卫军被冯国璋的话给暂时唬住了,可有一个问题还需要冯国璋解决,什么问题呢?袁世凯都能推翻清朝,谁能保证他一定会兑现这些所谓的优待条件?所以,冯国璋必须要让禁卫军相信这些优待条件肯定能够兑现。

于是,冯国璋使出了第三招,他说:“我冯某敢以身家性命担保,皇上尊号仍存不废,让权不让位;凡关两宫安全与禁卫军待遇,一概担保到底;不论我调到哪里,任何职务,必定仍以禁军相随!”

冯国璋看了看台下的人,似乎仍然将信将疑,于是想了想又补充道:“当着众人的面,我敢声明,今后决不与革命党往来,倘若发现有言行相悖之处,准许你们随时枪杀,不许家人报复!”然后禁卫军自行推选两个人时刻跟随他,监视他的一言一举一动。

冯国璋撂下如此三招,果然稳定了禁卫军,控制住了局面。

1914年,禁卫军被改编为陆军第16师,由王廷桢任师长,仍归冯国璋统属,作为冯国璋的卫队,一直到1921年冯国璋病逝。第16师步兵2团则作为紫禁城的守卫部队,一直到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为止。

禁卫军之于冯国璋,冯国璋之于禁卫军,谁也没有负谁。


吾与吾国


历史就是那么神奇,原本冯国璋不是禁卫军的统领,但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改变了他的身份。

1911年武昌起义后,冯国璋率军南下攻打革命军,后攻克汉口,因此被清廷授予二等男爵。在得知自己封爵后,冯国璋竟然感动得大哭,说:“我一个穷小子竟封了爵,一定要报效朝廷

”。他就一而再三的向袁世凯请命,要求一举拿下汉阳和武昌。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袁世凯此时却将他调回京城,出任禁卫军统领。(袁世凯的意思其实是想借他之手控制京城)在冯国璋刚立下赫赫战功的情况下,袁世凯将他调任禁卫军统领既名正言顺。

当时的禁卫军,共有两个步协(即步兵旅),每协辖有两个步标(步兵团),另外还有炮标、马标和工程营等。除了
步兵第四标是汉人士兵组成外,其他均为旗人,他们都忠于朝廷。清帝接受优待条件并答应退位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例》,禁卫军保留原编原饷,归陆军部编制,冯国璋继续兼统禁卫军。

1914年,禁卫军改编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禁卫军的历史正式结束。袁世凯去世后,该师属于直系,直皖战争后被奉系吞并,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倒戈令奉军失败,不久被裁撤。


司马长史


冯国璋是冯巩的曾祖父,也就是爷爷的爸爸。冯家辈分有十个字: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冯国璋的儿子叫冯家遇,家字辈。到冯巩应该是冯禁巩。冯巩的儿子叫冯开诚,开字辈。

资料上说是,这十个字是冯国璋写的。但是按常理推,应该是冯国璋的父亲写的。跑题了。



武昌起义后,冯国璋被派往前线,任第一军军统。他对战黄兴,猛打猛冲,火烧汉口。在20多天里,先后拿下了汉口和汉阳。正踌躇满志,准备一鼓作气,渡江拿下武昌。

这时候,袁世凯不想打了。

而北京恰好发生了一件大事。清廷最后的强硬派,主战的禁卫军统领良弼被革命党刺杀了。

禁卫军此时人心惶惶,既害怕,又有哗变的可能。

袁世凯一纸调令,把冯国璋从前线召回,任禁卫军统领。

1906年,冯国璋充任贵胄学堂总办。所以禁卫军的中下级军官,都是冯国璋的学生。老师领导学生,名正言顺。



清帝退位的决定,只有袁世凯和几个王爷以及隆裕太后几人有资格商议。轮不到冯国璋和禁卫军们。强烈主战的禁卫军统领良弼已死,其他人也不敢出头。

到隆裕太后宣布退位时。禁卫军们也只有服从一个选择。当然冯国璋还是要安抚他们的,禁卫军改名陆军第十六师。从此以后,禁卫军几乎成了冯国璋的私人武装,走哪带哪,不论是到南京任江苏督军,还是回到北京代理大总统,一直到冯国璋病死。


彭城墨者


禁卫军,简称“禁军”,是用来保护皇帝等人的高等保卫人员,是皇帝身前一道非常重要的“屏障”,由于工作特殊,对禁卫军成员要求很高,武艺要好,政治要可靠。

大多数禁卫军数量在几千人,就像小说所写“三千禁卫军”、“三千虎贲”等。清朝的最后一支禁卫军,建立于1907年,规模不小,足足有12000人,这批禁卫军的功能除了保卫皇帝外,也承担着皇宫的守卫工作。

但,清朝最后的禁卫军没能保卫得了皇帝、皇太后,因为他们被人“兵不血刃”地控制了,这个控制他们的人叫冯国璋,那么,冯国璋怎么处置这批禁卫军的呢?

冯国璋临危受命

晚清这支禁卫军,实力不容小觑,有步兵“二协四标”,炮队、马队各一标,工程、辎重、机关炮、军乐、警察各1队,共12000余人。那么这个“协”和“标”什么概念呢?一协,相当于一个师或一个加强旅,人数在几千人;而一“标”相当于一个团,人数在1千--2千不等。

这样一支队伍,装备如何呢?强,很强,非常强。

装备了亚洲区域内少有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另外还装配了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就这装备,没个5---10万人,把皇宫都奈何不了。

关于禁卫军的情况,有一个人门清,这个人叫袁世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已经嗅到了“清朝政府即将陨落”的气味。

为了控制禁卫军,让流血事件少发生或不发生。袁世凯先是派了徐世昌,到禁卫军里讲课。说是讲课和训练,实际上是了解情况和洗脑。

过了不久,在1911年12月15日,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禁卫军总统官”,去接手这支队伍。为什么是冯国璋,而不是别人呢?因为冯国璋在1906年,担任了陆军贵胄学堂总办,这个学堂都是满清贵族子弟。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课,冯国璋受到了广大八旗子弟的欢迎。

关键是,这批学员,很多当了禁卫军的军官,因此,冯国璋接手这支队伍有了天然的优势。

就这样,冯国璋临危受命,而且顺利接手了晚清最后的禁卫军。

禁卫军反对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冯国璋顺利解决了他们的疑虑

掌握了大权的袁世凯,和孙中山谈拢了条件,然后就去逼迫清帝退位。隆裕太后迫于形势,不得已答应了退位,并提出了关于安全等一些条件。


隆裕太后答应了,但禁卫军却有了骚动,这事如果不能平息,对外如何宣布清帝退位之事?难道要来一场流血宫变?就算流血,也未必能把禁卫军快速摆平。

关键时刻,又是冯国璋出场了。那是1912年二月初的某天,冯国璋来到了禁卫军总部。当冯国璋宣布了“二宫”已经答应退位时,下面开始躁动,开始有人大声喧哗。这也正常,毕竟是件“天大的事情”。

为了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冯国璋让禁卫军选出几位代表,来交流问题之所在。一番了解后,冯国璋发现大家就担心两点,一是二宫的安全能不能保证,看来大家对于使命还是没有忘记;二是编制会不会打乱,军饷会不会正常。

冯国璋本是个稳健的人,听到大家这两个顾虑后,马上来到了全体禁卫军官兵面前,拍着自己的胸脯大声承诺:“一,关于二宫的安全问题,大家放心,绝对安全,而且还是有我们禁卫军保护;二,编制不动,绝不会打乱,军饷绝不会不发,如果哪天政府发不了,我本人自掏腰包给你们发;三,从今天开始,你们就跟着我,前面是坎坷也好,挫折也罢,我们一起淌。”

本来,冯国璋就是他们曾经的老师,再听到老师这样的“承诺”,大多数都放心了。当然,还有一小部分人有所质疑。

这时候,冯国璋拿出两把手枪,往桌子上一放,说道:“从今天起,你们选两个人出来,就拿着这两把枪,跟在我身边。如果哪一天我没有兑现承诺,直接枪毙我。我会给后人交代,绝不会前来复仇。”

这话说的,大家90%的心都装到了肚子里,而且真地选了两个人出来,跟在了冯国璋身边。

禁卫军后来的命运如何?

就这样,禁卫军彻底听了冯国璋的话。袁世凯看大事已成,在2月12日安排宣布了“清帝退位”之事。

而禁卫军,真地跟随了冯国璋的身边,成了冯国璋最重要的仰仗。对于“二宫”的安全问题,也有禁卫军的一部分兄弟保护着。

1914年,禁卫军成了“北洋陆军第十六师”,虽说是换了名称,但人员基本不动,而且这支军队还是受冯国璋的直接指挥。

后来,冯国璋当了总统后,禁卫军拆分成十五师和十六师两支队伍。1919年的12月28日,冯国璋去世,禁卫军没有了“主人”。

没有了主心骨,禁卫军开始变化,先是被奉系“收入怀中”,后来倒奉反水,又回了直系。但对于后来直系领导的风格,这些人很不习惯,很不适应,除了战死的之外,剩下的人不久被解散编到其它组织了,从此,禁卫军或者十六师等番号也就不在了。

这就是清朝禁卫军最后的命运,禁卫军的成员们,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因为谁也阻挡不了大势。


蓝风破晓


这个问题有意思,之前的人们总是喜欢问清朝灭亡后,太监去哪了,宫女去哪了,这个问题则提的比较好,首先当时故宫中的禁卫军有两万多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万多人基本都是旗人,因此人们都很重视怎么处置他们,两万多人如果处理不好,那恐怕就得流血。

古时候禁卫军的职责就是保卫皇帝,保卫皇宫。这批禁卫军还是载沣成立的,当时按照他的计划是两万人只要旗人,可是后来有人不乐意了,其他民族不高兴,于是载沣又招入了一些汉人士兵,并且还成立了蒙古骑兵营。

很多人可能要说了,清朝都灭亡了,一个禁卫军用得着这么重视吗?当然用得着,禁卫军的力量在京城绝对是举足轻重的,甚至可以说他能够影响到历史的演变,放在全国可能不值一提,可在京城就不一样了。禁卫军装备精良,根据记载,禁卫军一开始誓死保卫皇权,反对退位。

袁世凯一看,这可不行,于是他将冯国璋叫来,让他当上了禁卫军统领,在此之前冯国璋做过八旗副都统,所以他和这些旗人士兵很好相处。冯国璋当时给禁卫军们保证,无论何时这个故宫都由禁卫军保护,而且自己走到哪都要带着禁卫军,并且保证不会伤害皇帝,也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后来溥仪退位,禁卫军们也无可奈何,毕竟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个禁卫军也被改名为陆军第十六师,冯国璋当上代理大总统后,十六师拆分为两个师,值得一提的是,总统府的守卫工作依然是这两个师轮番派人守卫。

冯国璋的保证只有让他们保卫故宫没做到,剩下的全部都做到了,没有伤害溥仪,也没有损害禁卫军的利益,无论在哪都带着禁卫军的兄弟,他的安全的确一直是他们负责的,禁卫军能够有这样的结局其实挺好的,因为他们本就是士兵,这样的结局应该是最好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1912年2月11日,清帝退位当时,袁世凯与满清皇室签下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等条例。

如此一来,满清皇室的利益便得到了保障,此时,满清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家伙”的安置:禁卫军。

禁卫军是清室的御林军,成立于1908年,下辖一师一旅,共计12000余人。

说起禁卫军的渊源,还得追溯到清末……

白莲教起义之后,满清帝国在一场接一场的战争中,不断地缩减自己的力量。曾经虎视群雄的满洲八旗,经过将近百年的努力,变成了一帮提笼架鸟、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每天的任务,大概就是男人往八大胡同送客,女人在八大胡同接客。



疲于应付各种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者,清政府逐渐将部分军权下放给汉人。直到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打到大沽口,帝国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无能,转而求助义和团!此时的中国,东南互保、袁世凯的新军在山东观望,那些个汉族大臣更是连问都懒得问。

面对这种时局,慈禧会怎么想?光绪会怎么想?那些个满清贵族又该怎么想?连续几十年的战争,几乎耗光了家底,庚子赔款更是连五十年后的财政收入打输了。甭说招兵买马了,就连维持即有的军队都不行。

其实这个时期的大清也不需要养什么军队了,因为眼下的大清用一句俗套话总结就是:“八旗的那些大爷能战死的都战死了,没战死的都在玩儿鸟呢”。其他省份的军队,几乎都成了私人武装,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已然一副军阀割据的局面。

紫禁城已经成了一座孤岛,根本就看不到外界的变化。即便看到了外界的情况,又有什么用呢?此时的他们除了窝里横,在外人看来,基本上就是一群吉祥物了。

宣统元年,自庚子年之后开始变得又怂又窝囊的清政府,终于意识到自己连个能打仗的兵都没有了。你想啊,一个帝国政府的守卫军全都去养鸟了,那些个皇族们还能安心的在宫里喝下午茶吗?


在这种情况下,摄政王载沣决定给濒死的大清来一剂猛药,以图重新拾起荣耀,殊不知,他的这一剂猛药只是回光返照。年轻的摄政王的所谓猛药,便是如梦幻般的强军之路,其中就包括组建一支保卫京师的禁卫军。

禁卫军一共一个镇、两个协,人数一万多一点。除了少数汉人之外,其余全部都由满族和蒙古族构成 。这支部队人数虽然不多,武器装备却都是当时最先进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

相对于进关时的二十多万八旗精兵,这一万人实在是不够看的。更重要的是,尽管这是一支拥有万人的部队,其战斗力已然是渣,但话虽如此,禁卫军作为大清帝国能凑出来的最后王牌也是不容小觑的。

摄政王载沣带着一帮小弟折腾了三年之后,终于将大清剩余的国运消耗的干干净净;好不容易征集来的一点存款,也被他们给败光了。气数已尽的满清贵族,自知在中国已经翻不起多大浪了,他们开始转变思路:由救国转为救自己。

形势摆在那里,清朝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如果通过武力手段灭亡的话,这些贵族必定会像沙皇一家一样,死无葬身之地。已是穷途末路的他们,想要保住自己的命,只能赌上所有的家底,也就是刚刚组建的禁卫军。

可是这点儿人够干嘛?面对浩浩荡荡的革命起义,他们根本就是一堆炮灰而已。即便是炮灰,惹着谁,那也该疼一下不是?大家和和气气的把事情搞定,你面子上过得去,我心里也舒坦对不对?既然可以坐着谈,为什么非要站着打呢?

强烈的求生欲,使得摄政王带着这一帮人,开始和袁世凯进行谈判,以期能够活着走向共和。

最终,谈判后,皇室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皇室的荣华富贵算是捞到手了,可是禁卫军却被卖了。

人都是自私的,满清皇室在谈判中顾及和计算的总归是自己那点利益。所以,禁卫军被轻而易举地被卖了。

被卖的结果是:他们作为皇室的私人部队,要么被解散,要么被改编。

可袁世凯也是个有头脑的人,这么一支部队,就这么被解散了,实在可惜,再者说,真要把他们扔在民间,指不定惹出多大乱子。

袁世凯何等枭雄?区区万人禁卫军,收编不就行了吗?再给他们派个厉害点的长官,一个月多发几块大洋,量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收编的消息传到禁卫军耳朵里后,禁卫军的几个头头便开始盘算了:满清皇室求的是利,咱们不也图个利吗?听新来的袁老板说,只要咱们不闹事,等到皇上归顺之后,咱们一个人就有五十块月薪呢!要不,咱们也归顺吧。

就这样,在既得的利益面前,禁卫军几乎没有任何犹疑地选择了归顺。

归顺后的禁卫军,一开始心里并不服气,他们觉得自己被贱卖了。因为紫禁城那帮家伙,每个人都有几万大洋,他们才五十大洋,这点钱够干嘛?后来禁卫军头头载涛辞职后,袁世凯顺势给他们派了个爸爸,也就是新任的禁卫军掌管冯国璋。

这个新来的爸爸,仅用几招就彻底拿下了禁卫军。

冯国璋拿下禁卫军的手段简单而老套,偏偏禁卫军就吃这一套。

在这场博弈中,冯国璋靠的是一个字:诚!

人说诚实是世界上最厉害的骗术,这话果然不假。

冯国璋在袁世凯指点下,以清室忠臣的面目出现,骗取了禁卫军官兵的信任。

冯国璋对着没有安全感、随时可能哗变的禁卫军说:无论将来时局如何变,只要他冯国璋还在,就定不会离开禁卫军。一旦有违誓言,禁卫军中的任何人都可以直接枪杀他!

这是拿命骗取信任啊,这便是世间最大的诚了吧!有冯国璋的这一誓言,禁卫军便彻底安下了心。

在冯国璋的安抚下,禁卫军没有出现任何异动。民国后,禁卫军改编为陆军第十五师和十六师。此后,冯国璋果然一直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即便最后他下野后,徐世昌继任北洋政府总统,冯国璋还是向徐氏讨要第十五师和十六师的节制权。

徐世昌还为此发布命令:

“十五、十六两师仍归冯前总统节制。”

实际上,从禁卫军交到冯国璋手中后,皇家禁卫军便已然成了冯国璋自己的私人部队。不得不说,冯国璋的“诚实”骗术惊人啊?

话说,这大清国最后的王牌禁卫军跟着人家打酱油之后,皇室成员彻底成了动物园里的猴子,混吃等死。

自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步一步的前进,慢慢的变强,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记者李满


言必信、行必果

清朝末年,在欧风细雨的影响下,清廷组建了一支现代化的禁卫军。

大营就在紫禁城边上的西苑。

统领是日本留学回来的王廷桢,编制为一个师,下辖两个旅,一共1.2万人。

绝大部分官兵都是满人和蒙古人,根正苗红,属于皇家亲信。

但到了1911年,共和已是大势所趋,清帝退位也是事之必然。

无论从政治上考虑,还是为自己着想,禁卫军都不愿意皇帝倒下。

如何处置他们,是个棘手难题。

袁世凯把冯国璋调回北京,担任禁卫军统领,主要任务就是改编这支部队。

冯国璋虽然是个大军阀,但是个比较讲义气的军阀。

他对这支特殊的部队承诺了两个条件:

第一、禁卫军裁撤之后,他以身家性命担保两宫安全;

第二、禁卫军划入陆军部编制,俸饷绝不降低。

禁卫军官兵也不是好糊弄的。但是,他们还是乖乖的听信了冯国璋。

除了大势不可逆,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冯担任过陆军贵胄学堂总办,是很多禁卫军军官的老师,而且,老冯这个人信用还是可以的。

他将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士兵,编为自己的亲兵,以此来显示自己绝不失言。

在老冯调解下,禁卫军和平改编,两天后,清帝宣布逊位。

老冯说到做到,这支部队的编制与军饷都没有改变,但进行了一些改编。

1917年,禁卫军改编为陆军十六师,原来的头王廷桢任师长。

1919年,老冯去世,十六师失去庇护。

后来,在直皖大战中,被东北老张吞并了。

再后来,这支部队在军阀混战中逐渐消耗,最后在北伐战争中彻底被打垮了。


饮水君


收服掌控晚清禁卫军是冯国璋一生中最显男子汉大丈夫气概的事,其来龙去脉精彩之处很值得一聊。

晚清禁卫军是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晚清皇族少壮派搞起来的,为的是抓军权,与北洋实力派袁世凯抗衡。

1908年摄政王颁发上谕:“著贝勒载涛、毓朗、陆军部尚书铁良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准其酌量由各旗营兵丁内拨取精壮,尽数认真训练。”

此道上谕颁布后,清廷即在原皇家卫队的基础上,从新军中抽调八旗骨干,组成皇家禁卫军,时年二十一岁的载涛专司训练,但因载涛年少缺乏经验,禁卫军实则掌控在满清贵族,甚有才干的良弼手中。

禁卫军建制一镇(师),下辖两协(旅),员额编制为一万两千人。除步兵第三标(团)官兵为汉人外,其他各部官兵皆是满蒙八旗兵;在装备上,禁卫军装备有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此外还有一个配备30挺左右马克沁重机枪的机枪营。

无论从兵员素质、忠诚度还是武器装备看,这都是一支效忠皇室、不容小觑的劲旅。

然而,这么一支理应誓死效忠皇室的禁卫军,在溥仪退位,清廷覆灭的关键时刻,却一枪未放地为改朝换代做出了罕见的”和平贡献“。

这要归功于晚清皇族少壮派的无能,也要归功于袁世凯、冯国璋的“雄才大略”,此外,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即将覆亡时,袁世凯用以北打南,以南压北的枭雄手段掌控了天下大局,但要用不流血的方式逼清帝退位,袁世凯必须解决京城禁卫军的问题。

袁世凯用的手段谈不上高明,但却算死了手握禁卫军的皇族少壮派。

袁世凯上书隆裕太后,社稷危难之时,皇家领兵之人理应身先士卒,率军赴前线镇压革命党。

这说法隆裕无法反驳,但放眼望去,整个皇族也就掌控禁卫军的载涛可用。

可载涛偏偏是个极度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为了躲过这个要命的差事,他干脆来了个大撒把,将禁卫军拱手让了出去。

袁世凯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调回心腹冯国璋,并将之任命成了禁卫军总统,兼察哈尔都统。

就此,禁卫军军权落入北洋军人之手。

有人可能要问了,让袁世凯心腹来掌控禁卫军,清廷怎么就能同意呢?

别人可能不行,但冯国璋却没人反对。

冯国璋之所以能统帅禁卫军,那是因为他早先曾为陆军贵胄学堂的总办,该学堂是清廷为培养满蒙高级军事人才专设的,其成员均是王公世爵、四品以上的宗室以及现任二品以上满汉文武大员子弟。说白了,禁卫军里的少壮派军官大多都是冯国璋的学生,对冯国璋一向信任。

另一点,冯国璋面上似乎是北洋军人中对清廷最效忠的那一个,清廷少壮派也想拉拢他,以达到分化北洋的目的。

所以,冯国璋接任禁卫军总统,各方都没有异议。

说到这,可能有人又说了,不是还有良弼吗?

在当时,良弼虽被袁世凯驱离了禁卫军,但其人在禁卫军中的威望号召力依旧很强,更重要的,此人是宗社党领袖,坚定的反袁派,有他在,袁世凯、冯国璋想全面控制禁卫军,确实面临不小的挑战。

可是,良弼在1912年1月26日被彭家珍炸伤了,抢救两日后,死了。

良弼之死对清廷的打击很大,甚至有良弼死清廷亡的说法。

看上去是有这样的味道。

良弼死后半个月,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廷宣告灭亡。

对皇家禁卫军来说,于国于己,这都是个五雷轰顶的坏消息。

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关心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皇太后和皇上的安全,谁能负责担保?第二个,禁卫军今后归陆军部编制,军饷会不会减少?会不会被裁撤?谁又能对此负责担保?

在这两个问题的困扰下,禁卫军就像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人心骚动不安的敏感时刻,冯国璋第一时间站了出来。

当着禁卫军全体将士的面,冯国璋先大声宣读了《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完了开诚布公地请禁卫军推出代表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禁卫军代表提出的当然还是上述两个严重关切。

对此,冯国璋接下来的表现十分地出彩。

他说:众兄弟且听好,两宫与皇上安然无恙,禁卫军额数俸饷不变,我冯某人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并且,尔等禁卫军兄弟依旧护卫宫廷。今后不论冯某人调任何职,去往何地,我保证永远不与诸兄弟脱离关系。若有违此言,必遭天谴!

听到冯国璋如此豪义的说法,禁卫军的骚动情绪被抹去了大半。这时候,冯国璋又做了一个让众人心服口服的承诺:诸位可推举两人,每人配手枪一支,子弹上镗,自此跟随冯某身边。不论何时何地,如见冯某有二心或食言,可将我立即毙于枪下,并不许我家人报复!

说完,禁卫军当场推选代表,冯国璋当场任命两人为随身副官,领枪两支,支50两月饷银。

一场极可能导致兵变的禁卫军危机就这样被冯国璋以忠义气概化解了。

让人感慨的是,不管随后的风云如何变幻,冯国璋都没有背叛当初的誓言,甚至连小动作都没有。

划归陆军部后,禁卫军后来被改编成第15、16师。除了1个团保护暂居宫禁的清室直到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其余一直归冯国璋亲自统辖。

冯国璋任民国代理大总统时,担任总统卫队的正是第16师。

值得一说的是,冯国璋下野后,第15师、16师的军饷依旧由冯国璋负责。对于那时的冯国璋而言,养这么两个师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但冯国璋没有躲闪,也没有负义之举。

为了筹措两师军饷,冯国璋经常在京津两地奔走,据说他染上那场让他早早谢世的风寒,也是因为辛劳筹饷所致。

冯国璋死后,原禁卫军主力第16师在直皖战争中,被奉系张作霖趁机收编,这其中的逻辑也好理解,绝不站队直系的敌人。到了第一次直奉大战的时候,第16师临阵倒戈,又回归了直系,这其中的逻辑也不难理解,谁打直系,谁就是16师的敌人。

这大概也算是对直系第一代大佬冯国璋的忠义报答吧。


黑句本


清王朝为了对付袁世凯的北洋军,同时也需要组建一支对清朝皇室绝对忠诚的军队,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大臣组建了皇宫新式禁卫军。这支新式禁卫军由八旗子弟组成,装备是新式军队中最好的,火力最凶猛的。

1912年,袁世凯与孙中山达成协议,只要袁世凯能够推翻清王朝,袁世凯便是第一任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要推翻清王朝,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皇宫禁卫军,这是一支上万人的部队。



袁世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让冯国璋担任禁卫军统领,并且还没有遭到清朝皇室反对。因为冯国璋算得上北洋军内比较忠心的人,也没有比冯国璋更好的人选。


在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之时,冯国璋对禁卫军说,皇帝与太后安然无恙,并且禁卫军不会被取消编制,日常供应以及粮饷一切照常。冯国璋说出这话,让禁卫军中的情绪平静了许多。


麦地传奇


大清一朝先后历经十二帝,国祚267年,终被取而代之。清帝被许以优待条件后宣告退位,此建民国。但却有2万余禁卫军仍在宫中,一时无所安排,于是冯国璋受袁公委任,为掌管禁卫军之统领。

禁卫军大多为满人,虽清已逊,但是仍忠心于清廷,并担心此后被解甲归田,从此断了自己与家人生计。此事非常棘手,若处理不当,定然招致兵变,影响民国之初建。

冯国璋既接手此事,故此不但耽搁,安排时日,来到禁军驻地,召集官兵于操场,开始训话,并安抚其心,告知给予清室优待条件,并表示禁军一切如旧,更许以金钱安抚。

但这些禁军仍有许多人不服气,大声喧哗,叫嚷起哄,冯国璋因此转笑容为威严,大声说道:“众兄弟且听真,两宫与皇帝的安危,我冯某人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并且,尔等禁卫军兄弟依旧护卫宫廷。今后不论冯某人调任何职,去往何地,我保证永远不与诸兄弟脱离关系。若有违此言,必遭天谴!”

此时下面逐渐安静,冯国璋接着又道:“诸位可推举两人,作为冯某左右之人,每人配备德国手枪一支,抵枪上镗。自此跟随冯某身边,不论何时何地,如见冯某有二心或食言,可将我立即毙于枪下,并不许我家人报复!”

众禁军听罢,议论良久,当场推选出两人。冯国璋立刻对发下命令“速速到镇司令部拟委任状两份,委派两人为冯某副官,领手枪两支,并每月支付饷银50两。”

自此后,两人身穿戎装携带手枪的旗兵跟随其身边,果然不离左右。冯国璋知道这些当兵的想要什么,那些是他们喜欢的,于是加以关照,没多久,这群人就对其佩服的心服口服,稳稳当当成为冯国璋麾下兵卒。

为将者,不许动刀兵,只需以口做刀兵,便可降伏万人,非一般人能力所及,可见民国军阀之手段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