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非要杀掉自己的两个得力干将呢?

烟比你好-伤肺不伤心


回答问题前,我们不妨先大致了解一下这件事情的经过。

题主所说这件事发生于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前夜。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众多能臣之中的佼佼者。

从老李家开始发动起义,李世民就一直带着他俩。

他们两人一个善于谋算一个善于决断,是最佳拍档,也是当时秦王集团的顶梁台柱。

当时,虽然太子之位已明确为李建成,但皇子们围绕夺嫡展开的明争暗斗从来没消停过。

以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为首的太子党和以秦王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党逐渐成长为两个较大的政治利益团体。

由于秦王李世民在建国立业的过程中,所立功绩和人缘都要明显优于太子李建成,引起了建成的忌惮。

建成、元吉俩人依仗着李渊的偏袒,开始逐步剪除秦王党成员,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房玄龄和杜如晦也被太子调任为朝廷官员。

按唐朝律令,朝廷官员不允许跟亲王有往来。

这就等于是敲掉了秦王的膀臂,李世民被迫准备发动政变夺位。

由于发动这场政变的意义重大而且风险极高,李世民决定将房玄龄和杜如晦召回秦王府,制定万无一失的行动计划。

但是在李世民连续派出了好几个使者之后。

情急之下,李世民果断下了斩杀令:命令尉迟恭带着自己的佩刀前去召见二人,如果二人拒不前来,便取下二人首级带回来。

乍一看来,似乎是因为房杜二人担心引祸上身,背叛了李世民,从而引发了他的怒火。

那么真实原因是这样吗?有书君认为,李世民此举大概有这么几种用意。

一、一种表明决心的方式。

由于李世民在大唐建国过程中功勋显赫,威望日盛,使太子李建成感觉受到了威胁。

为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他先后奏请高祖李渊将秦王府的谋臣猛将陆续调离。

所以在玄武门兵变之前,李世民的势力已经被砍的七零八落了。

或许是因为底气不足,也或许是因为妇人之仁,不想骨肉相残,李世民迟迟不想动手。

直至房玄龄杜如晦被调离,李世民感觉到了形势的危急。

在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的劝说下,李世民才决定发动政变夺位。

但是,同意归同意,李世民心里还是一直忐忑不安。毕竟这是谋逆犯上,传出去好说不好听。心虚之下,李世民命人把龟甲拿来,准备算上一卦,占卜吉凶。

而房、杜二人,虽然人离开了秦王府,心里无时不在关注秦王的举动。

听闻此事,俩人为了坚定李世民兵变的决心,决定激怒他,让他感受到失去权力的孤家寡人是多么痛苦。

于是在李世民召回二人商量大事时,二人拒不奉召。而李世民用自己的佩刀向他俩表明自己决意政变的态度。

俩人当即明白李世民决心已定,于是回秦王府参与谋事。

二、一种应对不测之变的策略。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帝范”,李世民的果断乃至狠毒残忍的一面,在“玄武门之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果断狠毒不仅是针对敌人,有时对自己信任和重用的下属也是一样。

太子建成借李渊之手对秦王集团施行过一次打击清除之后,武德九年,李建成利用与突厥作战的机会,通过李渊再一次将李世民的所有部将调到李元吉麾下,在政治层面上对李世民集团进行又一轮清洗。

而早已被逐出秦王府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此时接到秦王的召回令,不能排除他俩有想明哲保身的私心杂念。毕竟他们此时并不在是非漩涡中心。

因为当时的局面已经非常危险,而且李世民明显处于弱势。

他们如果贸然前往秦王府会被太子党觉察而引来大麻烦。一旦失败就是株连九族的罪,谁不害怕!因此他俩不想急于站队,先观望看看。

而这道命令,则可能显示了李世民对有可能出现的不测之变所做的部署。

他当时或许在想:事已至此,你二人若不为我所用,也休想为他人所用!我若事不成,你俩也就别想活了!

三、一个表明态度的信号。

袭杀建成、元吉一事,秦王党在武德七年已有初步设想,为何世民一拖再拖,犹豫再三?以他在朝野之势力,“取二人如拾地芥”;

以他之英武果断、敢做敢为,何曾如此狃怩作态?部下多次催促、反复商讨都不敢决断,甚至还一反常态,求卜占卦,内心之惶恐、疑虑,可见一斑。

担心高祖的态度,这正是李世民最大的心病,也是他一直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

高祖英雄一世,经过几多政治风浪,袭杀建成、元吉,以武力相胁,若坚不就范、弄成僵局如何收拾?难道弑父不成?今后如何面对天下臣民?

“欲待其先起,然后以义讨之”,方可名正言顺,方能向父皇交待,所以李世民一再犹豫,就连800勇士入宫后仍心怀忐忑,举棋不定。

事变前夕世民令尉迟敬德持自己佩刀胁迫房玄龄、杜如晦入宫,有书君推测也是因事情重大,关系到高祖,绝非仅为建成、元吉二人,肯定还有比袭杀兄弟更棘手的问题需要两位高参密谋策划,那就是商议挟持高祖,逼其改立。

高祖若不就范,他们便做极端之举,以及事后掩饰真相、宣示天下等政治阴谋。

否则,仅仅伏兵宫内单纯军事行动,李世民身边有秦叔宝,尉迟敬德等武将就完全可以应对,何必非得房杜两位谋士到场呢?

而尉迟敬德手持李世民的佩刀来到房杜二人面前发出斩杀令,其实是他们君臣之间的一种暗语和默契。

综上所述,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夜要杀得力干将这件事,展现的是,在面对血淋淋的政治斗争时的一场君臣之间的思想博弈。

它让我们看到,在对至高权力的争夺和角逐中,没有对错,也没有亲情友情,只有对利益的权衡。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也是破釜沉舟,想要和大哥,三弟来个鱼死网破了,不过内心还有些摇摆,此时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合谋一计,顿时气得李世民要杀了这两人,并派手下大将尉迟恭提刀前去行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件记载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早在李世民征战四方时便跟随其左右为其出谋划策,后来更是辅佐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要说李世民曾想杀他们,还真让人差异,不过这件事却确确实实记载于《资治通鉴·唐纪》

曰:“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李世民想杀房杜的原因

“一失足则成千古恨”,玄武门之变前夜,那是李世民生死存亡的时刻,玄武门计划如若失败,那便是死路一条。而在当时那种关键时刻,正是需要房杜这样的人来一起出谋划策,李世民让大舅子亲自去请,没想到二人竟不买账,当然是气得大怒。其实此时的李世民内心也是万分惶恐的,他既担心事情难成,更担心房杜二人会背叛自己,临阵倒戈,所以毫不犹豫的便让尉迟恭去探察,如果真有异性,则趁早将二人灭口,因为这也是自己唯一的生路。

房杜的计谋

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忠实“粉丝”,又怎会真的背叛他,虽说李渊下令不让二人与李世民联系,但在那种时刻,谁还顾得上啊,所以被李渊禁止房杜入秦王府并不是真正的原因。那么房杜二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他俩是特意在激怒李世民,其实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夺嫡大战中,李世民的势力长期处于弱势,手下许多能臣大将都被李渊调离,在玄武门计划前夜,李世民也是内心忐忑的,毕竟这样的事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而且失败了也不可能重来,所以为了让李世民下定决心,于是在李世民召回二人时,一心想着回去的二人突然拒不奉令。等到李世民大怒,表现出了决心之后,二人知道时机终于成熟了,李世民决心已定,于是便回到秦王府谋划大计。

至于后面的事情,大家应是很清楚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1】

唐高祖李渊在位后期,随着唐朝完成统一战争,关于皇位的继承问题,也成了唐朝朝廷的争议焦点。

看起来这事情没啥好争议的,毕竟,太子李建成在那儿,一切看起来很稳定。

但其实则不然,大唐朝廷里,此时暗流涌动。

那就是虽然李建成是太子,但也是个空心太子,他弟弟李世民手下有个小集团,这个集团里,能人异士遍地,对于李建成来说,即便是李渊死了,自己也拿李世民毫无办法。

而李世民集团里,有着两个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

【2】

李建成太子位置难保,李渊对于自己的皇位何尝没有担忧?

就这样,李渊支持李建成搞活动,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

倘若李世民死了,倒霉的不止一个李世民,还有他的家人,除此之外,李世民集团的人,可以说永世不得翻身。

因此,李世民集团的人,纷纷建议李世民:先下手为强。

而李世民也开始火急火燎召开会议,准备搞个政变。

李世民在开会的时候,房玄龄和杜如晦,有事儿没来,这可急坏了李世民,于是李世民派人带话给他俩:要么一起干大事儿,要么把命拿来。

【3】

房玄龄和杜如晦跟着李世民混,无非是想干一场大业。

但是,干大业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这大业,你参与可以,想退出可就难了。

所以说,干大业,终究太多身不由己。


辰州观海


题主说的是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前,李世民下定决心和兄弟建成、元吉死磕,让大舅哥长孙无忌去把房玄龄和杜如晦请来商量商量,长孙无忌很快回来了,说:“二人不敢来,你老爸曾经下令不允许他俩进你的府。”李世民大怒,递给身边的尉迟恭一把刀,说:二人也想背叛我,你去察看一下,如果属实你就把房玄龄和杜如晦杀了。题主说的就是这件事。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房、杜其实没有说谎,前些日子,李建成在高祖李渊面前进谗言,说秦王府人才济济,早晚对朝廷不利,李渊这才“釜底抽薪”把房、杜调离了李世民的身边。

这次长孙无忌去请,二人不来。其实是房、杜用的诸葛亮的“激将法”进一步逼迫李世民下决心发动玄武门政变。李世民的一切心理变化二人掌握的清清楚楚。

当初李世民接到李建成手下王晊(被李世民收买)的密报,说“建成和元吉要对他下手了”。李世民急忙召集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商量,众人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世民叹息说:“骨肉兄弟相残,是古今大逆不道的事情”我诚然知道祸事就要来临,但我在他们动手以后,再以正义的名义声讨二人,这不也是可以的吗?



说白了,李世民不愿意先动手。当时尉迟恭和长孙无忌提出反对,“你要这样做,我们没人跟随你。”

李世民又征求其它幕僚的意见,都说李元吉生性残暴,将来会危害大唐江山的,宜早除之。

李世民还不放心,想用龟甲卜一卦,当时正好张公瑾进来,见此情景把龟甲扔到地上说“卜卦是用来解疑惑的,而今事情已不再迷惑,还用来卜什么呢!,难道说卜后不吉利就罢手不成!”李世民这时才下定了立即政变的决心。

李世民的一举一动都被尉迟恭汇报给了房、杜,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了进一步逼迫李世民,坚实他政变的决心,这才假意推脱不来。

尉迟恭接过李世民递给他的宝剑,很快找到了房玄龄和杜如晦,说:“这次是玩真的了,秦王已决定采取行动了,你们别再演戏了,赶紧前去共同商量大事吧。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穿上道袍,乔装打扮去了李世民府上。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成功上位,做了皇帝。



历史书上描写李世民是迫不得己而发动的玄武门政变,大家想想看,李建成是太子,接班是早晚的事,他有必要惹事杀李世民吗?等做了皇帝再处理李世民有何不可?史书说李世民不是谋反,是兄弟之间的私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


秉烛读春秋


李建成曾对李元吉说,秦王府中他最忌惮的人只有两个,那就是杜如晦和房玄龄。而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却要让尉迟敬德杀掉自己的这两个得力干将。但是我们知道后来杜如晦和房玄龄都做了宰相,还有“房谋杜断”之称。那么,玄武门之变前夕究竟发生了什么?李世民又为何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呢?



618年,李渊称帝后,嫡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嫡三子李玄霸早夭,嫡四子李元吉为齐王,随着李世民不断建立战功,威望和人气居高不下,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开始了明争暗斗,尤其是虎牢关一战后,李世民解决了窦建德和王世充两个政权首领,李渊封无可封,只得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开府置署官,李世民的势力越来越大,而李元吉站在了李建成一边,两人一面不停地在李渊面前告李世民的状,一面又与李渊后宫交好,关键时刻吹吹枕边风,另一面则开始一步步剪除李世民的羽翼。

两人曾收买尉迟敬德,被拒绝后,又派人暗杀他,后来李元吉直接在李渊面前诬陷尉迟敬德,让他有了牢狱之灾险些被杀,后来李世民请求才救下了尉迟敬德;两人还向李渊进言外放程知节做康州刺史;贿赂段志玄等等,而且两人还在李渊面前进言将杜如晦和房玄龄调离秦王府。面对李建成的一系列动作,李渊并没有阻止,还是一直默许。这让秦王府众人很惊恐。

在此之前,房玄龄就曾和长孙无忌说夺权之事,与长孙无忌的想法不谋而合,长孙无忌遂告知李世民,但李世民犹豫不定,后来杜如晦也加入进来,劝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李世民一直很犹豫。后来,很多谋臣猛将被调离,长孙无忌和侯君集、尉迟敬德仍在劝说李世民举事。

直到突厥来犯,李建成推荐李元吉出征,李元吉请求带走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和段志玄等,秦王府的精锐部队被设计,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在送行之时杀死李世民。尉迟敬德知道后再次恳请李世民举事。秦王府一众幕僚都劝说李世民不要“以匹夫之节忘社稷之计”,还说什么呢,李世民决定举事了,然后派长孙无忌去请杜如晦和房玄龄商量如何发动政变,但两人不来,理由是“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意思是,当初陛下下达的旨意是不让我们听从秦王的了,今天要是去秦王府拜见了秦王,这就是死罪啊,恕不奉陪。

李世民一听怒了,抽出身上的佩刀递给了尉迟敬德,说:“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让尉迟敬德便宜行事。不愿来就杀了。然后尉迟敬德就去了,房杜两人愉快的穿上道士服来了,大家就商量好行动计划。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发生,李世民斩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逼李渊下台,李世民做了皇帝。


那么李世民当时是不是真要杀杜如晦和房玄龄呢?并不是,其实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个行动暗号,李世民的意思很简单:我准备好了,我决定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

而房、杜两人之所以第一次不应召,无非是要激一激李世民,因为政变这个东西,一旦发动,就不能后悔,倘若有一丝犹豫,就可能功亏一篑,后果就是李世民会死,参与此事的李世民一党全部都要死。其实不止房、杜两人在激,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也在用激将法,当李世民再次表示不希望骨肉相残啊什么的时候,尉迟敬德就表示倘若秦王再不发动政变,他就逃身荒野不再侍奉秦王,也就不必等着被宰了,长孙无忌也马上表态他也会离开,不能在这里等死。李世民就顺驴下坡的表示大家再商议商议。

尉迟敬德又说“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又说秦王府的八百勇士已经处在待命状态了,不能再等了。然后李世民又征求秦王府所有幕僚的意见,终于决定好了,才有了让长孙无忌第一次去请房、杜,两人不来,很可能房、杜、长孙三人已经谋划过了,为了坚定秦王的心,他们决定再激一激秦王,所以就有了尉迟敬德第二次去请。

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这些人是最希望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他们又怎么会拒绝参与政变或者离开呢,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李世民坚定发动政变的心,务求一击即中。


萧晓四姑娘


看到这个问题,大家是不是以为李世民疯了,或者是李世民内部除了叛徒,实际上哪一个也不是。



事件经过

先说一下李世民要斩的人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人可以说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在李世民征战四方、夺嫡称帝和治国理政上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然而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前的一天,竟然要杀了他们二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件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唐纪》中,李世民于玄武门事变前一天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但是二人拒不前来。

曰:“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皇帝(李渊)敕令我们离开秦王府,如果我们私自入府,必然因此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不能前去。然而李世民因此大怒,命令尉迟恭带着自己的佩刀前去召见二人,如果二人拒不前来,便取下二人首级带回来。



事件原因

乍一看来,因为李渊命令房玄龄和杜如晦离开了秦王府,所以二人便听从了李渊的命令,怕引祸上身,所以背叛了李世民。实际上房玄龄和杜如晦根本就没有背叛李世民,而是故意激怒李世民。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夺嫡大战中,李世民的势力长期处于弱势,而且最终由于李渊偏袒呵护李建成,所以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的势力被砍的七零八落。




当时李世民身边有四大谋士,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这四个人里面两个(房玄龄和杜如晦)被李渊逐出京师。诸如手下大将秦琼、程知节等都被调走,仅留下的大将尉迟恭还屡遭迫害。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面前,秦王府的每个人都提心吊胆,因为每个人都害怕李世民夺嫡失败后,自己会被李渊或者李建成处置掉。就好像三国时代曹操为了稳固曹丕,不想杀死自己的儿子曹植,反而杀掉了曹植的左膀右臂杨修等人一样。



为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也曾多次劝谏李世民要搞兵变,夺取大权。然而李世民或许是因为底气不足,或许是因为自己即使失败,也不失富家翁的心理(史料中说因为不想骨肉相残),迟迟不想动手。最终李渊调走房玄龄和杜如晦后,在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恭的极力劝说下,李世民同意发动兵变。

李世民同意兵变,但是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甚至犯起了犹豫,还命人把龟甲拿来准备算上一卦,占卜吉凶。看到这种情况的长孙无忌把李世民的所有举动让尉迟恭告诉了房、杜二人。



二人为了坚定李世民兵变的决心,决定激怒李世民,让他感觉到没有权力的孤家寡人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于是在李世民召回二人时,一心想着回去的二人突然拒不奉召。等待李世民大怒,表现出了决心之后,二人也明白李世民决心已定,所以便回到了秦王府。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二人回到秦王府后,第二天李世民在玄武门成功发动兵变,夺取了大唐最高权力,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成为了一代名相。



以上为个人见解

如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评论区留言交流


我是越关


唐太宗李世民一朝人才济济,其中的谋士以“房谋杜断”最为知名,房玄龄善于筹划谋略,杜如晦则善于判断得失成败,两个人都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将,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却生气的想杀了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的最大污点,不过这也是他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他不先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话,那么李世民也很可能会死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里,但是让李世民先下手和他的兄长和弟弟拼个你死我活,开始时他也是下不了决心的,但是双方明争暗斗的情况在一步步加剧,比如李建成就想办法向李渊建议从李世民身边调走了房玄龄和杜如晦,因为李建成也知道这两个人善于运用谋略,在李世民身边的话会给他很大的帮助,李渊还不许房玄龄和杜如晦进出秦王府,免得他们给李世民出谋划策。

而且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断的挖李世民的墙角,想从他的手下抢走一些人才,李世民身边重要的文官和将领几乎都受到过诱惑,就连尉迟敬德都被李建成示好过,当然,李世民也没有闲着,他也在不断的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墙角。

双方的恩怨积累到一定份上的时候,矛盾就不可避免的要爆发了,更何况,这是关乎皇位和各自身家性命的大事,所以玄武门之变是很难避免发生的,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的话,李建成和李元吉或者会用其他的方式来扳倒李世民。因此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都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不然等到其兄长和弟弟下手就晚了,但是李世民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曾经这样奉劝过李世民,李世民也是犹豫未决。

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用天上的星象来告诉父亲李渊说李世民将会当皇帝,李园很生气,就把李世民叫来盘问,李世民也早想好了对策,就对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调戏了他的妃子,李渊听了更生气了,就准备让三个人明天一起过来对质。

这下李世民着急了,但仍然不想先动手,因为那毕竟是是古今大逆不道的事情,他总想在他们动手以后,再以正义的名义声讨二人,但是李世民身边的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等人反对,因为谁也不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动手的话会先杀掉他们中的谁,李世民只好说让张公瑾算一卦,结果直接把龟甲扔到地上说“卜卦是用来分辨不容易看清楚的事情的,而今事情已经非常明了,还用来卜什么卦呢?”



于是李世民总算下定了政变的决心,就让人去取房玄龄和杜如晦,但是这两人心知李世民还有些犹豫,就假意推脱不来,说皇帝有命令不允许他们进入秦王府,其实目的就是考察一下他是不是因为惧怕他的父皇而不敢行动。

李世民看二人不来,就很生气,于是派尉迟敬德带着自己的宝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说如果两个人再不来的话就杀了他们。

很明显,李世民现在是连他父皇的命令也不怕了,所以当尉迟敬德告诉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的态度之后,两个人就乔装打扮一下进了秦王府。



李世民见到房玄龄和杜如晦之后非常高兴,就把一帮心腹召集到一起,很快安排出来在玄武门行动的计划,之后玄武门之变上演,李世民成功做了皇帝。


科普大世界


成大事者也纠结

李世民是一代雄主,他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大事件中往往有些有趣的小细节,虽然不一定很惹人注意,但是对大局的影响却是非同凡响的。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哥哥和弟弟,逼迫老爹退位,惊天之变,猝然而发,即使再雄才大略,李世民也要斟酌再三,甚至犹豫不决。

另一方面,他的老爹李渊也不是傻子,他看到李世民,要能力有能力,要声望有声望,这小子周围还有一帮能人,文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武有秦琼、尉迟敬德、程知节等。

李渊于是开始有意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找机会把房、杜、秦、程等人赶出了李世民的秦王府,房和杜还被赶出了京师。

情势越来越严峻。李世民还是犹豫不决,他还搞起了占卜,弄了个龟壳,想测测吉凶。碰巧被部下张公瑾碰到。老张一看这个架势,恨铁不成钢,一脚踢翻了龟壳,对李世民说:

占卜这玩意,是因为有疑问才搞的。现在这种情况,你不弄死他们,他们就弄死你,还有什么疑问呢?退一万步说,如果占卜结果是凶,你就不搞了?

一语唤醒梦中人!李世民被他这么一说,也就准备放手一搏了。

搞政变这种事,虽然靠武力,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历史上有“房谋杜断”之称,房和杜这两个大牛,脑子好使,鬼点子多。于是,李让长孙无忌去找他们回来。

结果,这俩人居然拒绝了。理由是:李渊给他们下过旨,不许他们再和李世民瞎掺和,如果他们私自回到秦王府,势必要被处死!

李世民一听就火了。《资治通鉴》记载说,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意思就是,这俩货要是不识抬举,就宰了他们!

房和杜果真背叛李世民了吗?

当然没有!他们其实早商量好了,使激将法,要把李世民最后一点犹豫也掐灭了。

等李世民决心坚定之后,他俩也不再端着了,回到了秦王府,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开启了贞观之治。


饮水君


"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开创了大唐盛世,为大唐二百八十九年的天下开创了一个良好局面。历史功绩一项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的是千古一帝。但,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悲剧是他永远洗不清的污点。李世民年轻有为,善骑射有天才的军事指挥才能,太原起兵的首倡者之一。616年5月隋恭帝杨侑把皇位禅让给李渊,唐朝建立。李渊在派兵消失六个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指挥了伐薛仁杲,灭刘武周,平窦建德和王世充等四场战役功绩赫。早在平定王世充之前,李世民已官拜尚书令和右翊卫大将军。位居百官之首。平王世充以后,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军,洛阳道大行台,潼关己东俱有之。李世民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在百官之中和军中有崇高威望。李世民秦王府自置官署建衙,有发号施令的权力。往往令出三门,下边的官员和百姓无所适从。太子李建成感到严重的危胁联合齐王李元吉对付秦王李世民。试图分化瓦解李世民的势力削弱其党羽。双方明争暗斗势同水火。唐高祖武德九年7月,突厥人入寇,李建成想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哥俩杀死,并派尉迟恭"保护"李渊的安全,李渊看大势己去传令天下军队规李世民节制,立其为太子。两个月后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当上太上皇一心一意参与造人活动了。好在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成功者是没必要过分谴责的,历史真相己湮没无闻矣!




关东侠客


题主这么问,要么是不知此事,要么就是明显是在误导别人。李世民的得力干将房玄龄和杜如晦,哪来的非要杀掉之说?若真是非要杀掉,他们二人日后又如何成了宰相呢?

房谋杜断

最早提议李世民下杀手的人中就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算是最早建议李世民狠下心来的人之一了。李建成也惧怕这两人为李世民继续出谋划策,所以动用手段使这二人离开了李世民,估计也是李渊不愿意看到手足相残而答应这么做,让其二人势力稍微平衡一下。


不成功,便成仁

武德九年,李世民终于狠下心来了,毕竟局面已经是水火不容的局面了。所以这时候李世民就派人去接回当初主张杀李建成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时候二人应该是试探李世民的决心,所以就没有立即答应跟着去秦王府。

这时候的李世民既然要行动了,当然就得确保万无一失,让尉迟恭拿着佩剑去其实就是向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表达自己决心的一种举措。这时候若是二人还不来秦王府,那么就证明二人已经叛变或者没有了这个心,这时候为了自己的计划成功当然就是灭口了。不过房玄龄和杜如晦本来就是试探李世民有没有这个决心,既然试探出来了当然就去了秦王府。



事情真相大白,再来说说这问题之事,题主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就是故意抹黑李世民,反正玄武门之变这个事实已经是很大的黑点了,再抹黑一下,不知的人当然会相信了。纵观这一系列的问题就知道了,都是围绕着玄武门之变前后加工的,都是只摘取片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