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一条运河二名胜,一片姑苏一片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无不透露着江南的美。天堂苏州便是最美的江南城市了。接着上回我们说到的苏州古塔背后的故事,我们今天来聊聊苏州的古桥。

马致远再天净沙秋思之中的提到“小桥流水人家”这话真是对极了。姑苏城最以园林为称。而在这里,任何一座桥也都是文化的载体和积淀。他们不仅是工匠的心血,还是苏州发展的见证者。故每一座桥都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美丽的故事。

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一条运河二名胜,一片姑苏一片声

“迎君暂来姑苏城,游园相从残楼门。醉了山水再醉人,陪君惊梦到三更。”

远眺总不如亲临。走过那座桥,便是走进这天堂了。在吴门桥上,曾经印下过白居易、范仲淹、范成大的足迹。我愿陪君一领这姑苏城里的“吴门桥之梦”。

吴门桥高大壮伟,雄踞苏州桥梁之最高,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与邻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护城河滔滔东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绝。

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一条运河二名胜,一片姑苏一片声

据《吴县志》有关记载,吴门桥始建于宋。北宋为结束盘门摆渡的历史,出资兴建,当时是三孔石桥,始名新桥或三桥,使用材质正是盛于两宋的武康石,可惜多次被毁于战火,直到清朝雍正时期年用金山石重修为单孔石桥。 我们今天看到的吴门桥便是由这双石搭建而成。

宋《平江图》所载为三桥相接,下设三洞,印证了“三桥”的说法。清乾隆时期徐扬《盛世滋生图》所载为三孔石拱桥。

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一条运河二名胜,一片姑苏一片声

“吴门桥外荡轻舻,流管清丝泛玉凫。”

或许外城人对它不熟悉,认为它其貌不扬,但本地人都是认识它的。吴门桥横跨护城河,是目前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它在中国桥梁史上亦可与大名鼎鼎的赵州桥相提并论。它的重要性及其价值从名字上就可看出来。有人称之为吴中第一桥,因为它是当时出入盘门的主要通道。只是今日其交通价值已经下降,逐渐成为单一的名胜风景,圈入盘门景区,与盘门、瑞光塔合称为“盘门三景”,且没有划入园林规划之中,所以你若要亲临吴门桥的话,想体验一下碧野先生描写的那种感觉,必须另辟蹊径。要不然,就像我一般站在盘门古城墙上远眺,也可一睹芳颜。

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一条运河二名胜,一片姑苏一片声

站在盘门城墙上向东北远望,吴门桥沉静稳重,却别样的风姿绰约。若是在阳光明媚的清晨,或是细雨飞丝的黄昏,有白衣胜雪的女子如丁香在桥上走过,你是不是觉得吴门桥有如彩虹直通天堂?

除了吴门桥,苏州城内还有一座桥--宝带桥,有"苏州第一桥"之美称。与吴门桥不同的是,这座桥的名字几乎每个苏州人都听过,却鲜少有人见过真容。这座桥的建设与中国历史上的漕运关系密切相关。位于大运河与玳玳河之间,这地形是运粮的必经之地。唐朝元和年间,苏州刺史王仲舒变卖束身宝带,筹建此桥。极大地便捷了当地的百姓与商贩。当地绅士为了纪念他,便命名为宝带桥。 “借得它山石,还摒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起,并入榜歌长。”这是元代僧人善住对它的描绘。从中可以看出,远在元代,它不仅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石拱桥,而且肩负著繁忙的运输任务。

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一条运河二名胜,一片姑苏一片声

古运河的水流过千年,而吴门桥与宝带桥也已静立近千年。风景如诗如画,相得益彰。不知道是吴韵文化造就了桥,还是桥造就了吴韵文化。

文|皓轩(三度平台签约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