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談談《孔狄亞克哲學三篇》

書評|談談《孔狄亞克哲學三篇》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艾蒂安•德•孔狄亞克著,石左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

英國哲學家洛克於17世紀末出版了《論人類知性》。艾蒂安•德•孔狄亞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 1715—1780)經過深思熟慮後,想從事跟洛克相同的職業去檢驗自己的能力。1746年,31歲的他出版了《人類認知起源論》,用他的首部著作開啟了自己的學術之門。

孔狄亞克是與伏爾泰、狄得羅、愛爾維修齊名的歐洲啟蒙思想家,今天翻譯這位200多年前的法國人的著作,是因為像他一類的思想者的體系至今依然影響著人們,而尊重人類的智力勞動成果並從中獲得教益終究是無止境的。

孔狄亞克集經濟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心理學家、邏輯學家於一身的65年生命,給人類知識寶庫留下了大量珍藏。抹去其表面塵埃,今天它仍然熠熠閃光。孔狄亞克哲學三篇《思維方法 推理方法 邏輯》由三部分構成,其中第一部分是以《人類認知起源論》為基礎,對其中多個段落作了清晰完善的解釋。

書評|談談《孔狄亞克哲學三篇》

原著者向人們闡述了一個事實,即人們能夠意識到的一切是通過感覺而得知的。他教我們在觀察自身的同時又該如何引導同步的思考,並且學習將諸多概念按照它們生成時所遵循的秩序而聯繫起來;同時,又學會準確地表達諸多概念。他一再強調,人類的認知因人類自身的需要而得以發展和擴大,我們的感官沒有欺騙我們,是沒有根據的判斷讓人犯錯……

除了強調感覺以外,孔狄亞克十分看重方法。他認為方法是哲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哲學將給人以更多的智慧。原著中,他教人如何選擇正確的方法,以便從已知領域走到與無知領域交界的地方;然後接著做的是深入未知領域,改變它,更多地將它擴大為已知領域。為了清晰地說明好這個問題,譯著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名詞或者動詞是“分析”。在孔狄亞克的眼裡,分析是唯一的方法,它是人們進行探索最需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孔狄亞克的哲學體系在他的那個年代裡成為學習課程,可見社會上對其學術的認可。譯著試圖展示這個學術體系,讓中國讀者在不讀原文的情況下見識原著者是如何專心引導他的學生從最簡單的細節進入到複合概念,從部分進入到整體,從已知看到未知的這個過程。

書評|談談《孔狄亞克哲學三篇》

孔狄亞克1715年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城,1740年才26歲的他與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盧梭相識並結下深厚友誼,當時盧梭被孔狄亞克的家族聘為家庭教師。這兩個終身的朋友在他們的晚年都受到邀請為波蘭提供了各自的智慧——盧梭貢獻了他的著作《論波蘭的政治》(Du Gouvernement de Pologne),孔狄亞克則貢獻了他的《邏輯》(Logique)一書。

作為一個哲學家,孔狄亞克的感覺論是屬於唯物主義認識論範疇。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的信徒。“曾經直接受教於洛克和在法國解釋洛克的孔狄亞克立刻用洛克的感覺論去反對十七世紀的形而上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馬克思、恩格斯如此高地評價了孔狄亞克的哲學。

書評|談談《孔狄亞克哲學三篇》

讓中國讀者像讀中國哲學那樣流暢地去閱讀西方哲學書的漢譯版,這是我一以貫之的想法。誠然,許多原版的西方哲學書連今天很多西方人讀來都很艱澀,但在翻譯實踐中力求將這種艱澀程度降低,但又不把原意曲解了,或者遺漏了,或者不合適地省略了。把長句化為短句,將複合句改為簡單句,用接近口語的表達等等,這些是我在翻譯本書中努力要求自己的。如法文中,代詞出現的頻度很大、很多,為了讓讀者能夠拿起書讀下去,我盡力假設自己處於讀者的位置,假設自己是受讀者委託而去探路,假設譯文是豎有標識的道路,將很多代詞翻譯成所指代的名詞,小心翼翼地提醒著自己別搞錯了,決不敷衍了事。在我看來,敷衍一次猶如大堤出現一條裂縫。硬核既然擺在面前,定要將它敲開,仁絕對不可弄碎。但,這一切,有待讀者,特別是孔狄亞克的研究者給予批評指正,只是不要像一些書的新譯本序中說“糾正了以前翻譯的錯誤”,卻不指出錯在哪裡,也沒有給出改正的方法。在這方面,孔狄亞克做得很好,正如曾為他的著作寫概述的泰雷(A.F.Théry)指出的:“他給出的對人身心有益的例子比任何一位哲學家都要多,他讓人們毫不猶豫地遵循他給出的一度被視為最好的方法。”

文字來源《石左虎 世界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