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如今,除了孩子、愛人、父母、朋友、職業身份,我們最重要的一個社會身份,就是“消費者”。

我們在生活中體會怎麼做一個孩子、愛人,在學校和工作中學習職業技能,但是好像沒有一門課來教消費。

我們生來就是消費者,這個消費時代似乎理所當然。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這世上沒有理所當然的事,是商業巨鱷、廣告狂人、媒體大V們和我們自己,早早在雙十一和馬雲之前,寫好了“劇本”。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又名《誰在引導我們消費》,就是這個消費時代的“劇本”。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為丟棄而設計

先說一個行業內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只有消費者被矇在鼓裡的秘密。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一次的雙十一,蘋果、小米、華為、榮耀攜手跨入30分鐘消費億元俱樂部

每一個被購買的電子產品,可能都意味著家中有一箇舊款正在被淘汰。

1960年代,高登·摩爾這位天才,也是半導體界的先驅,曾經預言,工程師每18個月就能讓處理器的速度加快一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摩爾定律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時間過去幾十年,如今的18個月,已經不僅僅是處理器的速度,同樣是新款上市的速度,甚至更短、更快。

而所有這些電子產品的製造商、賣家,都要感謝一百年前的一個電燈泡。

1924年,全球最大的幾家電氣公司,在日內瓦簽訂了一項秘密協定。協定中有產品價格、生產配額,以及——燈泡壽命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沒錯,燈泡壽命不是自然使用的結果,而是被精心設計出來的。協定簽署後,燈泡的壽命從2500小時,銳減到1000小時。

這就是公然的秘密——“計劃報廢”

讓東西快速變成沒有用的廢物,讓我們儘快丟棄,買個新的廢物。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電子產品的火車頭蘋果自然深諳此道。

就在幾年前,各種五花八門的手機都還能更換電池對不對?

然而如今,所有手機,都成了和蘋果一般的“一體化機身”。大家已經習慣了自己不可更換的電池,當電池隨著使用掉電越來越快後,我們就會放棄更換一塊新電池這個選項,而跑去購買一個新手機。

叮——手機商目的達成。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紀錄片中,有個致力於在個人網站教大家自己維修電子產品的小夥子,向鏡頭展示——

為了提高自己更換電池的難度,蘋果是如何在常見的螺絲之外,額外加了一個“沒用的螺絲”。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紀錄片拍攝時間過去幾年,蘋果在電池上玩的花樣越來越多了。

比如鬧得轟轟烈烈的“降頻門”

去年底,有人發現手機用著特別卡,用跑分軟件一看,分值只有正常值的一半。

然而僅僅更換電池,手機就重新流暢了起來!

沒錯,用電池監測手機使用時長,控制運行速度,讓你儘快更換新款。這就是蘋果的賺錢小妙招。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很多果粉的心被傷害了,聲稱——再也不買蘋果了!

但是現在你也該知道了,這是蘋果自己原創的“賺錢小妙招”嗎?

分明從那顆電燈泡開始,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洗衣機、電動牙刷和打印機,只是冰山一角

有種購物焦慮,是被創造出來的

有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有種需要,叫賣家覺得你需要。

當然經過商品包裝、廣告營銷,很快,原本可有可無的東西,你也會覺得自己很需要了。

怎麼做到的?操縱情緒。每個營銷大師也同時都是人性大師。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就是把不在“計劃報廢”射程內的東西,送進垃圾桶,再把新商品送入我們購物車的方法。

先製造一種巨大的恐懼——再介紹一種神奇的解決之道——商品。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比如,我們恐懼不合群

所以漱口水賣家制造了一個廣告,

介紹一個美麗的女孩子因為口臭交不到朋友,

而在用了漱口水之後,煩惱一掃而空。

有意思的是,在漱口水出來之前,

很少有人覺得口臭是什麼了不得的毛病。

看到了嗎,需求是可以被生生創造出來的。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們

恐懼失去安全感

所以以悍馬為主的SUV賣得越來越好。

他們的大塊頭、“肌肉”線條,都帶來十足的安全感。

然而事實是,SUV的翻車概率是其他車的兩倍……

而SUV車主的死亡事故中60%都是因為翻車……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們

恐懼跟不上潮流

所以通過變化顏色、形狀,

新商品又能賣一波。

快時尚應運而生,

這個雙十一,優衣庫又是最大贏家。

當然,我們很少想到,

在極其低價而快速的時尚迭代之前,

是誰在承擔“時尚”的代價。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牛仔褲的真相》,講述了快時尚行業的牛仔褲生產


我們恐懼衰老,

這個雙十一,

零點30分,醫美行業成交額超去年全天;

3小時30分,美妝行業成交額超去年全天;

然而在另一部BBC紀錄片《美容的真相》裡:

看到我們為那些玄妙的

蜂毒素、羊胎素、24K金買的單,

到底有多大功效?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一組對照實驗中,

三組志願者分別塗上三種不同價位的面霜……

只塗一邊臉,另外半邊不塗。

然而幾個星期後,實驗結果出來,最貴的面霜,

竟然保溼和抗衰老的效果最差……

而無論是哪款產品,塗了和沒塗的半邊臉,

竟然膚質也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所有恐懼裡,最讓人恐懼的,還是死亡。不到10小時,雙十一醫藥行業成交額超過去年全天。

且不提消費這件事本身帶來的多巴胺快感,能讓人暫時忘記“死亡”這件事。

針對死亡恐懼,賣藥的公司也沒閒著。

你可能會說,我們害怕死亡,身體出現問題,製藥公司提供解決方案,這不是很好嗎?各取所需。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所有被診斷高膽固醇,而開始服藥的人也是這麼想的。

製藥公司利用軟文、廣告,把高膽固醇和心臟病牢牢掛鉤,再告訴你解藥就是他汀類藥物。

這就誕生了,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中,只有1/3受到心臟病威脅的荒謬局面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你可能要說,還好我體檢沒有高膽固醇,完美避開這一套完整營銷。

然而,如果膽固醇是否高低這個標準,也在利益驅動下,被更改降低呢?

你以為是為身體投資的理性消費,其實還是落入了圈套。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改變高膽固醇標準的國立衛生研究院,被曝光有6名與製藥公司有利益往來

巨嬰式消費

心理學作家武志紅曾經提出巨嬰這個概念,指出中國大部分成人心理都還停在“巨嬰”狀態。

然而,何止是中國,全世界都是巨嬰好嗎?

最想讓成年人成為巨嬰的,不是別人,就是賣家。而他們是從孩子身上得到靈感的。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如今的孩子,4歲就能認識400多個品牌。消費要從娃娃抓起。

最容易煽動孩子們的,就是卡通形象和卡通故事。

你以為小豬佩奇紅了,最開心的是誰?

當然是各種製造商啊!

在某寶上以小豬佩奇為關鍵詞搜索,得到的結果能翻一天。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更神奇的是,全球熱銷的變形金剛,是先有變形金剛玩具,然後才有了變形金剛整個故事……

而且初版故事全部都是在3個小時車程裡編出來的……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商機出現了,

如果大人也像孩子們一樣,

看到小豬佩奇和變形金剛,

就大喊“我要!”或是滿地打滾,

這能多賣多少東西?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當然,如今屬於成年人的

小豬佩奇和變形金剛,

叫大冪冪同款、

古天樂同款、

網紅種草……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還不夠,還記得“男人致死是少年”這句話嗎,不得不說,這是很多商家的心聲……

他們把一切遊戲化,把遊戲的獎勵機制引入到商品營銷中。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還記得曾經的國民蛙兒子嗎,

已經悄無聲息地進入了某寶頁面,

只是這次帶回的特產

變成了你可以在淘寶買到的東西。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嬰兒和成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叫

“即時滿足”和“延時滿足”

產生消費衝動後,剋制這個衝動,是屬於成年人的理性。

信用卡/X唄把這最後的差距抹去。

從成年人到巨嬰——只有一個信用卡/X唄的距離。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有人做了實驗,同樣是競拍籃球比賽門票,一組被告知競拍結束後用信用卡付款,另一組用現金。

拍賣結果出來,信用卡組的出價,是現金組的兩倍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管怎麼說,花錢這件事,是會讓人實實在在感覺到“肉疼”的。

而信用卡的出現,就是把這種疼痛感延遲,於是在消費刷卡的當時,剩下的只有多巴胺。

不信,你用現金支付房租試試?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很多人說,窮讓我一無所有。

但是恭喜進入二十一世紀了,你不再一無所有。

你還有信用卡和X唄啊!

很多窮人,都能愉快買買買了。

雖然結果是,用借X還X唄,或者用信用卡A還信用卡B的錢……

巨嬰化世界,搭建完成。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極簡生活?還是先冷靜一下

還記得開頭說的嗎,我們現在最重要的社會角色之一,就是“消費者”。

當然,除非像梭羅那樣隱居瓦爾登湖,消費已經是每個人每天都會做的事。

所以在這裡,小城君想說的,並非是抵制消費,而是抵制無節制消費

我們生活在一個無節制消費的世界,但這不是偶然出現的。不斷消費和報廢的循環,是人為設計的。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如今的無節制消費,已經到了什麼地步呢?

比如,很多人已經從一些“斷舍離”書或是文章那裡,有心想要削減消費在生活中的比重。

但是,這些文章又會告訴你,服裝上想要像喬布斯一樣極簡,先得來件三宅一生的高領衫。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生活上想要極簡,先去無印良品之類的地方,用“極簡”新物品淘汰舊物品:牙刷、風扇、傢俱、筆記本……

雖然這個號稱是摘掉標籤、讓生活簡單起來的品牌,在進入中國後,已經成為了“輕奢”的標誌。

發現了嗎,想極簡生活?還是先冷靜一下,到底是假極簡還是真極簡?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互聯網把百貨商場搬進家,

線上支付、現代物流讓購買一鍵搞定,

這件事,好像也讓購物簡單了起來。

但是,我們失去了質疑思考的時間。

沒想到我們竟被商家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如今,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這種文章刷頻。

消費,已經成為了排解壓力的一種方法。

但是,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到底我們是因為生活艱難而在購物中緩解壓力,還是因為被引導買越來越多的東西,而生活得越來越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