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长江边上最有名的一块大石头,唐宋元明清一网打尽

采石矶:长江边上最有名的一块大石头,唐宋元明清一网打尽

长江是中国境内最长的河流,不仅有着无数的风景,也见证了绵长的历史,淘尽许多风流人物。在安徽马鞍山长江南岸,有一块突兀而出的小山,被称为:采石矶,也叫牛渚矶。这块儿石头固然峭壁耸峙,景色宜人,但它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还是因为在这里发生过无数的名人故事,唐宋元明清,无一漏网。

采石矶:长江边上最有名的一块大石头,唐宋元明清一网打尽

1.李白捉月自此沉江,采石矶千古流芳。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唐朝诗人梅尧臣这首诗,生动地刻画了李白这位采石矶代言人的巨大名人效应。李白因为辅佐永王李璘发动叛乱,被流放夜郎。到达白帝城,遇到大赦,沿长江顺流而下。在采石这个地方,李白流连忘返,感到生命将尽,而壮志未酬,不由得想起了东晋名将谢尚,也就是谢安的从兄,对名士袁宏的赏识,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感慨自己难遇伯乐: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采石矶:长江边上最有名的一块大石头,唐宋元明清一网打尽

东晋将军谢尚和参军袁宏,两人经常与采石江边,赏月、饮酒、吹笛、咏诗,传为一时佳话。可见,采石矶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而李白的到来,将采石的名声推至顶峰。李白在此作诗达50多首,著名的《望天门山》也是在这里写的。一日,李白于舟中饮酒大醉,看见月亮映在水中,伸手去捞,失足落水,后人将其衣冠葬于采石,无数名人慕名而来,比如: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等等。而来此凭吊李白的文人墨客,无不题诗以表景仰之情,始有梅尧臣的这首《采石江边一堆土》,来讽刺那些学问不高,还要在李白坟前题诗之人。为纪念李白,唐朝就在采石矶建了谪仙楼,后改名太白楼,有一联云:自公一去无狂客,此地千秋有盛名。从唐后,采石矶闻名天下。

采石矶:长江边上最有名的一块大石头,唐宋元明清一网打尽

2.一介书生大破金兵,被誉为“千古一人”。故事发生在南宋。众所周知,南宋对外作战,胜少败多,胜利多是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取得的。但这一次,却是一位文弱书生的功劳。彼时金主完颜亮励精图治,金国势力强盛。完颜亮御驾亲征,一路上过关斩将、势如破竹,来到采石江边。唐朝名臣虞世南的后人虞允文,当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奉命到采石矶慰问官兵,参谋军事。面对士气低落、屡战屡败的宋军,虞允文慷慨陈词,振奋军心,运筹调度,采用火攻,竟然指挥不足2万的宋军,打败了15万金国皇帝统领的精锐部队,取得了“采石大捷”。历史上,水战火攻,能与这场胜利相媲美的,唯有东吴大都督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但是,周瑜本是武将,晓畅军事,又有刘备呼应,诸葛亮谋划。而虞允文既无军事经验,也没有得力助手,取得成功更加难能可贵。完颜亮经此一战,威信大跌,后方被弟弟篡位,没过多久又遭遇兵变被杀,宋朝趁机收复失地,金国被迫议和。后世文天祥来游采石,感慨朝廷腐朽,奸臣当道,屡屡被外敌侵犯,不禁思念虞允文,写下《采石》一首:

不上峨眉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

今人不见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

长江阔处平如驿,况此介然衣带窄。

欲从谪仙捉月去,安得然犀照神物。

主席读及采石大捷一事,批曰: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采石矶:长江边上最有名的一块大石头,唐宋元明清一网打尽

3.开平王常遇春三打采石、踏石留印。时间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麾下大将常遇春,开国六王之一,作战勇猛,武力绝伦,一生从被打过败仗。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常遇春身先士卒,使得朱元璋以弱胜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以后的历次作战中,都是先锋,深得朱元璋器重,《明史》评他为“元勋之冠”。常遇春刚刚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正陷入元军包围之中。为了取得战略主动,破除元军封锁,朱元璋决定率兵南下,在采石矶与元军水军对峙。常遇春乘轻舟直冲敌阵,无人可挡,然后纵身飞上采石矶,第一脚落地,竟然在石头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脚印。朱元璋趁机指挥纵火焚船,左右夹击,终于取得了大胜。后来,朱元璋从采石撤军,而陈友谅趁机占领了这里,更有了“常遇春三战采石矶”的故事,给陈友谅以重创。朱元璋由此对常遇春大加赞赏,升常遇春为副帅,成为徐达的得力助手。后人有诗《题采石》赞曰:从古江山闲不得,半归名士半英雄。名士指的是李白,英雄指的就是开平王常遇春。至今采石矶还有一处大脚印。

采石矶:长江边上最有名的一块大石头,唐宋元明清一网打尽

除此之外,采石矶发生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秦始皇于此渡江、名帅彭玉麟重修太白楼等等。采石矶只是万里江山的一个代表。五千年历史上,每一处山水,都见证着国家的沧桑巨变,记取着无数人物的点滴往事,为灿烂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涓涓细流。相信如今的采石矶,必又将刻下精彩的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