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四川將建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 預報地震可“看圖說話”

5月7日,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成都高新區宣佈:將在四川、雲南建設面向地震預報的我國首個地下雲圖網——

通過在地表安裝約2000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收集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應力和能量動態演化信息,並實時傳輸到監測中心處理生成的動態地下應力和能量監測網絡。

“最終,我們將有望通過類似於氣象預報‘看雲識天氣’的方式,對地下雲圖進行自動或人工分析、研判,促進預報地震科研水平提升。”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這是一項地震預報科研的新嘗試。

傳統地震速報、預警等均為震後監測,不能隨時“看見”地下應力和能量的動態演化情況,而地下雲圖則是提升地震預報科研能力的“敲門磚”。“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其難度在於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孕育的複雜性和同一地點地震重複發生的小概率性。”

為實現地下雲圖建設,王暾團隊目前已開發一種新型傳感器,其將應力、能量信息從地下20千米傳遞到地表時,傳感器所監測的物理量需要的傳遞時間為秒級。“這些傳感器雖然安裝在地表,但是通過物理學方法,卻可監測到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應力和能量。”

雲南、四川將建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 預報地震可“看圖說話”

按照科研計劃,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將用1至2年建成川滇地下雲圖網;再用3年時間,運用新建設的地下雲圖網採集10個左右破壞性地震的案例,進行地震預報的內部技術試驗等。目前,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和傳感設備,已在汶川縣映秀地震臺部署完成。

記者瞭解到,中國地震局去年公佈了“透明地殼”等多項計劃,以進一步摸清地殼情況、認識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王暾說,“透明地殼”等計劃探測目標更為宏大,既包括地殼結構又有應力等參數,但地下雲圖的重點是應力和能量,其採用的傳感器數量、參數、種類等與“透明地殼”項目是不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