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然死亡》將拍中國版,中國觀眾這麼好忽悠?

今天一大早,小編看到有網友曝料,石原里美主演的高分日劇《Unnatural》(非自然死亡)確定翻拍中國版,厚海文化購入了日版翻拍版權,目前已進入劇本籌備階段。

日劇《Unnatural》是日本TBS電視臺播出的醫學懸疑劇,石原里美主演,窪田正孝、井浦新等共演,於2018年1月12日在日本開播。該劇講述了在“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任職的法醫三澄美琴與同事們一起探查非正常死亡者的真正死因,從而改變現實世界的故事。該劇的評分高達9.3,受到了很多中國觀眾的喜愛。

《非自然死亡》將拍中國版,中國觀眾這麼好忽悠?

網友們得知此消息後,紛紛擔心起來了翻拍質量:“中國是沒有編劇了嗎?為什麼又翻拍?”“請不要毀經典!”“我拒絕,原劇十集,翻拍能整五十集,還有我不想聽翻唱的lemon。”

看到網友的這些吐槽,小編也感同身受。作為一名影視愛好者,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原創且質量較高的影視作品,而不是翻拍。

縱觀中國影視文化市場這些年的發展,綜藝從韓國買版權,電視劇從日本翻拍,電影從好萊塢找靈感,真正從本土文化去發掘的電影,少之又少。從今年《我不是藥神》的大熱,就足以看出國人對一部好電影的渴求多麼強烈。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的編劇去哪了?中國編劇到底怎麼了?

編劇史航說:“目前很多編劇思想幼稚天真,缺乏想象力,更不瞭解生命的本質,只看到人前顯貴,看不到人後受罪,這是編劇缺乏人生閱歷的表現,寫權貴看不到權貴的陰影,寫富麗堂皇看不到背後的混沌。”

《非自然死亡》將拍中國版,中國觀眾這麼好忽悠?

製片人侯鴻亮說:“現在一些編劇,在寫劇本的時候周圍放了好多已經播出劇的劇本,然後從中節選收視率最高的橋段。這樣的劇本沒有邏輯和內在的東西,收視率再高也不能代表一部作品的質量。”

編劇蘆葦說:“中國人從對政治的狂熱轉向對金錢的狂熱,沒有信仰,每個人以自我為中心,這些都投射在了電影裡。而一些電影人,不是想如何用電影改變這一切,卻為了票房迎合這個時代,以至於中國電影低俗化、腦殘化。”

《非自然死亡》將拍中國版,中國觀眾這麼好忽悠?

類似的觀點,編劇Eric楊也說過:“為了追求年輕人日新月異的口味,於是出現了一大批為求新穎胡說八道的狗血劇本。而這些劇的編劇,不說大部分,至少在很可觀的數量裡,可謂不學無術。”

從以上的觀點,我們能看到中國編劇現存的一些問題,而編劇隊伍在近10年來迅速萎縮,許多編劇廉頗老矣卻只能無奈地“退而不休”,這些僅存的碩果成為當地的“活寶”,這種現象不能不引人憂思。

事實上,據調查研究顯示,編劇的社會地位低、待遇低、作品不能體現個人意志、作家的辛勞得不到價值認可是導致編劇匱乏和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己也是編劇的魏楓表示:編劇在保障自身權益問題上的被動與無助,嚴重干擾了編劇創作活動和最終成果;編劇的創作成果被肆意損毀,直接導致了劇本的質量下降;“去編劇化”的蔓延態勢,致使編劇乃至整部影片成為最終的犧牲品;編劇創作的生態環境亟待改善。一直以來,中國編劇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況:沒有培育、沒有照看,甚至沒有關愛。

《非自然死亡》將拍中國版,中國觀眾這麼好忽悠?

就拿梅花獎和曹禺獎兩個戲劇獎項來說,劇協的梅花獎頒獎各地都搶著主辦,而曹禺獎頒獎沒有幾個城市願意接手;另外,梅花獎獲得者除了獲得不菲的獎金外,還可能獲得地方給予的每月幾千元的津貼,曹禺獎卻什麼也沒有。

這種回報與收穫不成正比的狀況,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從事編劇行業,即使從事了,也會因為市場的取向,使得自己的作品無法體現個人意志,只能跟隨大眾的品味去創作。

對於編劇來說,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好的平臺。在星空平臺上,編劇創作出了好的劇本,可以發起眾籌。眾籌的目的,是為了讓編劇的心血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只要劇本是好的,不論是什麼類型的題材,在星空都有可能被拍成影視作品。也許,只有切實地保證編劇利益不被搜刮,中國的影視行業才會慢慢好起來,我們的觀眾也不用再看翻拍的“殘羹冷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