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除障难:佛教术语——“阴”的简释之二

“愚公移山”除障难:佛教术语——“阴”的简释之二

二、与“阴”相关的佛教术语佛学辞典释义

1、五阴

⑴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五阴】:(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见蕴条。

“色、受、想、行、识”五法之名义,新旧皆同。见五蕴条。

⑵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孝义编

【五阴】: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见五蕴条。

2、五阴魔

⑴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五阴魔】:(譬喻)四魔之一。与五蕴魔同。

⑵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孝义编

【五阴魔】: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3、五阴世间

⑴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五阴世间】:(术事)与五蕴世间同。

⑵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孝义编

【五阴世间】:见三世间条。

4、五阴喻经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五阴喻经】:(经名)《五阴譬喻经》之略名。

5、五阴炽盛苦

⑴FROM:《佛学大词典》

【五阴炽盛苦】:梵语sam!ks!epen!apan~copa^da^na-skandha-duh!kha,巴利语Pan~cu/pa^da^na-kkhandha^pi dukkha^。又作五盛阴苦、五取蕴苦。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亦指有漏的五蕴之苦。例如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等,均属之。[《中阿含经》卷七、《增一阿含经》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大智度论》卷二十三、《显扬圣教论》卷十五、《大乘义章》卷三本](参阅“八苦”291)

⑵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五阴盛苦】:(术语)八苦之一。又曰五盛阴苦。解盛有二义:一就苦而说。人各具五阴而众苦炽盛,故曰盛。又五阴之器盛众苦,故曰盛。《中论疏》七曰:“有斯五阴,众苦炽盛,名五盛阴苦。又此五阴,盛贮众苦,名五盛阴苦。”次一义,为五阴之作用炽盛,故名为五阴盛或五盛阴。旧译之经常呼五阴而言为“五盛阴”者,即此意也。《增一阿含经》十七曰:“世尊告诸比丘曰:彼云何为担?谓五盛阴是。”然则五阴盛苦,犹单言五阴苦也。

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孝义编

【五阴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

⑷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阴盛苦】:(梵sam!ks!epen!a pan~copa^da^na-skan-dha-duhkham,巴pan~c'oupa^dha^na-kkhandha^ pidukkha^,藏mdor-na-bar-len-pah!i phun%-po ln%asdug-bsn%al)八苦之一。旧译经典称五盛阴苦,又称五取蕴苦。五阴者,五蕴也;盛者,有二义,若就苦而言,以人各具五阴而众苦炽盛,故曰盛;又以五阴之器盛众苦,故曰盛。《中论疏》卷七(本)云(大正42·103a)︰‘有斯五阴,众苦炽盛,名五盛阴苦。又此五阴,盛贮众苦,名五盛阴苦。’再者,因五阴之作用炽盛,故名为五阴盛或五盛阴。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在列举七苦之后,云(大正27·402b):“如是诸苦皆是有漏身所摄,故名略说一切五取蕴苦。”即将一切有漏五取蕴总称为五盛阴苦。

另《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将其配于三苦中之行苦,其文云(大正30·663b):“依此行苦,佛世尊说略五取蕴皆名为苦。又此行苦遍行一切若乐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中略)又令了知苦谛粗相,以为依止,渐能趣入谛微细相,故先施设生等众苦,后方显示五取蕴苦。”此处认为五取蕴苦即行苦,且其相微细。

[参考资料]《增一阿含经》卷十七、卷二十六;《中阿含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二十三;《显扬圣教论》卷十五;《菩萨地持经》卷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三。

6、五盛阴苦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五盛阴苦】:(术语)八苦之一。人之一身,自色受等之五阴而成,其五阴之势用炽盛,故曰盛阴。受于盛阴一切之苦,谓之五阴盛苦。即心身之总苦也。又曰五阴盛。见五阴盛苦条。

7、阴界

⑴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阴界】:(界名)五阴与十八界也。

⑵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孝义编

【阴界】:五阴与十八界。

8、阴幻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阴幻】:(术语)谓五阴如幻,假有之理也。《辅行》二曰:“闻说阴幻,知罪无生。”

9、阴境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阴境】:(术语)十境之一。

10、阴魔

⑴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阴魔】:(譬喻)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⑵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孝义编

【阴魔】:五阴能毒害众生的佛性,故喻之为魔。

11、阴钱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阴钱】:(杂名)纸钱之别名。阴府所用之钱货。见瘗钱及纸钱条。

12、行阴

⑴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行阴】:(术语)新译曰行蕴。旧译曰行阴。见阴条。

⑵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孝义编

【行阴】:五蕴中之行蕴。

13、阴妄

(1)阴妄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阴妄】:(术语)五阴尽为迷妄者,故云妄。

(2)阴妄一念

①FROM:《佛学大词典》

【阴妄一念】: 天台宗观门之境体。指凡夫日常所起一刹那之□k心。又作介尔妄心。阴妄,阴为蕴之新译,即此心属五蕴中之识蕴而为迷妄者;“一念”,为一刹那之心。“介尔之细念”,指第六识之无记心。天台之意旨,谓现前介尔之妄心圆具三千诸法,含藏圆融三谛之妙□z,故得以成为所观之境。其他诸法虽非不具此妙理,然初心者不堪直以融妙之法体为所观,故不就众生界或佛界而拣择近要易修之观己一念之心法,作为所观之境。[《摩诃止观》卷五上、《四念处》卷四、《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

②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阴妄一念】:(术语)谓阴盖善法之迷妄一念心。即凡夫现前一刹那之心,指阴识无记之第六识也。盖天台之意,谓初心者,不堪直以融妙之法体为所观,修圆顿之妙观,故不就佛界或众生界,而即近要易修自己一念之心法,定为所观之境。于《摩诃止观》正修章中虽广举所观之十境,以备机根之不同,若克示境体,则如所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而但观识阴,通识阴三性中,亦独取无记羸劣现前刹那之妄心以为所观之境体云。参照介尔阴妄一念项。

③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阴妄一念】:天台宗用语。为该宗观行法门之境体,即指凡夫日常所起之妄心。又称介尔妄心。阴,新译作蕴;阴妄,意谓此心摄属五蕴中之识蕴而迷妄者。一念,指一刹那之心、介尔之细念。亦即此阴妄一念既非第八识等之微细心,亦非强劣之善恶心,而是指日常现起的第六识之无记心。依天台宗之意,现前介尔之妄心圆具三千诸法,含藏圆融三谛之妙理,故得成为所观之境。其他诸法并非不具此妙理,自亦可为观境,但为初心行者选择近要易修之法,故特以此妄心一念为境体。《摩诃止观》卷五(上)云(大正46·52a):“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

然而,宋代天台宗山外派诸师则主张所观者应系三千三谛之不思议境,故所谓观境──一念心,应为真心。相对于此,四明知礼主张妄心说,谓妄心才是观境,于此观境见三千三谛之妙理,并作两重能所之说。即《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谓三千三谛之不思议境如砧,三观之智如槌,介尔之妄心如淳朴。砧、槌为冶炼淳朴的用具,若分能所,砧槌对于淳朴是能冶,淳朴是所冶。不思议境与智为能观,妄心是所观。亦即修观时应依现前介尔之妄心而观三千三谛。如此始是修观者最近要之方法。

[参考资料] 《摩诃止观》卷五(上);《四念处》卷四。

(3)介尔阴妄一念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介尔阴妄一念】:(术语)⒈天台宗观法所观之境也。见阴妄条。⒉(术语)吾人现思妄心也。即第六意识之一念。介尔者,微弱之义,细少之义。阴妄者,谓此心属于五阴中之识阴而为迷妄者。一念者,谓仅一刹那之心也。天台宗之观法,以此心为所观,无观斯妄之一念心,为具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辅行》五之三曰:“言介尔者,谓刹那心。又介尔者,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无心,三千具足。”《四教仪集注》下曰:“观一念心等者,即现前阴妄一刹那心。”

14、阴藏

(1)阴藏

①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阴藏】:(术语)佛之阴茎也。佛之阴茎藏于腹中而不现见,故云阴藏,似马之阴,故名马阴藏,又云阴马藏,三十二相之一。《三藏法数》四十八曰:“阴相藏密,犹马阴不可见也。”《往生要集》中本曰:“如来阴藏,平如满月,有金色光,犹如日轮。”

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孝义编

【阴藏】:佛的阴茎藏于腹中,为三十二相之一。

(2)阴藏相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阴藏相】:(术语)见阴藏项。

(3)马阴藏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马阴藏】:(术语)三十二相之一。阴者男根也。佛之男根如马阴,隐藏腹中,不现于外。

(4)马阴藏相

①FROM:《佛学大词典》

【马阴藏相】: 梵语kos/opagata-vasti-guhya。又作阴马藏相、阴藏相、马王隐藏相、势峰藏密相。如来三十二相之一。阴,男根之意。即佛陀之男根隐藏于腹中而不外现,故称阴藏。似马之阴,故称马阴藏。据宝女所问经卷四载,如来之阴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之世,为谨慎己身,而远色欲故。《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四下):“如来阴藏,平如满月,有金色光,犹如日轮。”[《观佛三昧海经》卷八、《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

②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马阴藏相】:(梵kos/opagata-vasti-guhya,巴ko-sohita-vatta-guhya,藏h!doms-kyisba-ba sbubs-su-nub-pa)如来三十二相之一。如来之男根(生殖器)常隐藏于腹中而不外现,犹如马阴,故称马阴藏相。又称马王隐藏、阴马藏,或称阴藏相、势峰藏密相。

《大般若经》卷三八一云(大正6·967c):“世尊阴相势峰藏密,其犹龙马,亦如象王。”

关于马阴藏相之业因,《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下云(大正14·957b):“如来于过去无量劫中作凡人时,常乐修行,善和合众。若与父母、男女、兄弟、姊妹、亲戚、眷属、善友、知识,乃至畜生,若有别离乐和合者,悉随所乐善能和合,令其欢喜。以此业故,所积高广,常生天上受天福乐,下生人间,如是展转无量无边。至一生补处得阴马藏。以此相故,记成千子作转轮王,王四天下。千子勇健能伏怨敌,若出家者得成为佛。从法生子过于千万,勇猛多力能却魔怨。”

此外,如《优婆塞戒经》、《无上依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大智度论》卷四、《中阿含经》卷十一、《宝女所问经》卷四等也皆有记载。《观佛三昧海经》卷八则揭示观此相之法,且广说种种奇瑞。

[参考资料]《长阿含经》卷一;《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

(5)马阴藏三摩地

①FROM:《佛学大词典》

【马阴藏三摩地】: 除盖障院三昧之异名。谓自发菩提心而证自心之实相。以马之阳根藏于腹中,如马之欲念生时根出,欲息之时根藏,譬如自发菩提心而自求证悟,故称马阴藏三摩地。大日如来尝住此三摩地而宣说爱染法。[瑜只经爱染王品、瑜只经舍古钞卷上]

②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马阴藏三摩地】:(术语)大日如来住此三摩地而说爱染法。见爱染王条。

14、苦阴

(1)苦阴

①FROM:《佛学大词典》

【苦阴】:又作苦蕴。其义有二:(一)苦之所集,(二)指个人之存在。因个人之有情身心乃由三苦、八苦等所集而成,故称为苦阴。释门归敬仪卷上(大四五·八五五上):‘形则缚于俗习,苦阴常缠。

②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苦阴】:(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构造有情之身心者也。人身有苦,故云苦阴。见阴条。释门归敬仪上曰:“形则缚于俗习,苦阴常缠。”

(1)苦阴经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苦阴经】:(书名)佛说苦阴经,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经》中上之别译。

【苦阴因事经】:(书名)佛说苦阴因事经,一卷,西晋法炬译。即《中阿含经》中下之别译。

15、第六阴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第六阴】:(术语)五阴之外无第六阴,因而譬有名无实者为第六阴,如言第十三入第十九界。《维摩经·观众生品》曰:“如第六阴,如第七情。”

“愚公移山”除障难:佛教术语——“阴”的简释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