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近年来惠州惠东全力构建山海统筹发展示范县,注重“文化+旅游”的实践,积极引导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全域旅游相结合,推动农业农村与旅游深度结合,同时立足本土资源,充分挖掘各镇各村特色文化内涵,以文化为突破点,为本土乡村旅游打出名堂。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山”与“海”双翼引擎正在逐步引爆升级,形成山海统筹、山海互促的惠东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助推惠东实现美丽乡村腾飞。

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暑假旅游旺季,惠东海滨旅游人气保持高热态势

古色韵味

多元民俗文化相互融合

今年暑假,惠东依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不同的是,巽寮湾、双月湾等滨海旅游不再一枝独秀,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范和古村、高潭革命老区等地成为了人们的新宠。

古村民俗文化能成为惠东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得益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自古以来,惠东就是粤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享有“岭东重郡”“粤东商埠”的美誉。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惠东的人文形态更加多元化,风格迥异的广府文化、福佬文化与客家文化在此交融、并存,共同繁荣,众多古村落、古建筑保存至今,各种传统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也在此繁衍生息。

随着以访古探幽为目的的“古村文化”旅游逐渐兴起,获评“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的范和村吸引力不断上涨,乡村旅游被划入到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规划中。

据范和村村委会主任陈华连介绍,村落自元末形成聚落以来,历经600多年的光阴嬗变,古迹胜迹至今犹在,民俗活动、习俗风尚代代相传,且兼合多种文化,不仅有颇具渔家特色的妈祖文化、客家特色的围屋文化,也有哥特式天主教堂和建于民国的西式学堂。

据了解,范和村有颇具规模的围屋4座,分别是罗冈围、吉塘围、尚德围、长兴围,还有城隍庙、天后宫、水仙宫等宫庙神殿12座,3座明清时期古戏台也保存至今。

除了历史古迹,范和村还传承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文化,划龙舟、白字戏、谭公醮会等大大小小的传统文化活动贯穿全年。迎接妈祖“回娘家”是范和村300多年的传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二,范和村民都会乘坐渔船浩浩荡荡前往巽寮湾渔业村的天后宫,接回妈祖神像。

范和村目前已与社会资本合作,形成一年一度的“迎妈祖旅游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村民一起坐船出海,体验这场全民“土味活动”,在这过程中,游客可以实打实地体验一把海上人家、渔村民俗的乐趣。

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范和村传统节日,迎妈祖“回娘家”

红色文化

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除了特色民俗,红色文化旅游也是惠东乡村旅游的一大侧重点,惠东县红色足迹遍布,有革命老区镇16个、红色根据地村庄71个,其中高潭镇和安墩镇已首先受到“特殊照顾”,在全国的红色旅游潮流中竖起大旗。

自去年惠东高潭区苏维埃政权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以来,素有“东江红都”之名的惠东高潭镇就成为了珠三角不少游客回味红色记忆的首选之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1—9月),惠东县高潭镇旅游接待人数为3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12.6%和132.5%。红色旅游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就业,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高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1192元,同比增长9.3%。

与高潭一样,藏在大山深处的安墩镇虽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却因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安墩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诞生地和根据地,是边纵司令部和东江第一支队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广东地区第一批解放区。

据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该镇将实施交通设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还将改善宽带通信设施、实施电网改造工程。同时,惠东欲借今年粤赣湘边纵队成立70周年这个契机,全面统筹安墩“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修复革命遗址、建设革命历史陈列馆、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清水治污工程等“九件实事”,打造红色旅游产业,振兴革命老区。

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思辨突破

“文化+旅游”迸发巨大能量

“没有文化内涵,没有古建筑,没有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是留不住人的。”惠东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钟土清坦言,惠东乡村旅游要发展要突破,就要立足本土,挖掘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

这也正是惠东县稔山镇范和、长排、大墩、芙蓉四个村的发展之路,自2016年四个村被广东省列入第三批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主体村以来,当地就结合实际,在“一村一品”理念的引导下,四个村分别根据自身特色,树立了其独有的文化主题。

“先去范和看三大古围屋,再到芙蓉八卦井喝一口纯净井水,再到大墩村听白字戏,长排村下象棋,这就很棒了!”一天之内游玩四个乡村且能体验到不同的文化韵味,惠东县稔山镇这条以古村民俗与美丽乡村风光交织的旅游路线,就受到了不少游客的青睐。

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佐坑村深藏大山之内,位于乌禽嶂山麓、西枝江源头

事实上,近年来惠东乡村旅游发展强势崛起的背后,是“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资源有效结合的“化学反应”。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乡村旅游产业之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据了解,惠东县巽寮自2012年举办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以来,文旅产业大跨步发展,年接待游客量由首届的100万人次增长到现在的400万人次。

近年来,惠东立足本土文化,积极引导把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全域旅游结合起来,推动农业农村与旅游深度结合,不仅将惠东渔歌、白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也通过整合古村风貌、田园风光、海洋生态、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古村观光、果蔬采摘、骑行出海、赶海捕鱼、晒盐下棋等体验式旅游。

惠州:“山”“海”双翼引擎助推美丽乡村腾飞

罗冈围是范和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

此外,紧紧围绕“构建山海统筹发展示范县”的目标,惠东连出妙招,乘着“海陆空”交通大格局形成的大势,深入推进“山海统筹”发展,坚持陆海联动,引爆“山”“海”双翼引擎潜能。全力推进革命老区连片开发建设、联动发展,以红色旅游为突破点,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盘活深藏于山区的安墩镇、高潭镇等一批革命老区,重新焕发生机。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此背景下,惠东的发展蓝图正在徐徐展开。今年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强调,惠州要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历史机遇上有新担当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惠东县作为珠三角最东端的“大湾区之角”,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随着“海陆空”现代大交通格局的打开,“大湾区之角”加快向区域枢纽门户蝶变,惠东更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产城融合,加快融入大湾区、惠州“一流城市”建设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