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書《素書》講了怎樣的處世謀略,被民間視為千古奇書(終結章)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把《素書》授予張良。張良憑藉此書,助劉邦縱橫四合,謀定江山。

《素書》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挖掘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

《素書》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卻在中國謀略史上佔據重要地位。書中語言高度精煉,字字珠璣,句句名言。書中對人性把握精準獨到,對事物變化觀察入微,對謀略運籌恰到好處。

天書《素書》講了怎樣的處世謀略,被民間視為千古奇書(終結章)

第六章、安禮

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

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

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

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

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國、理家,可也!

天書《素書》講了怎樣的處世謀略,被民間視為千古奇書(終結章)

譯文:

怨恨起於不肯原諒小的過失,禍患起於事前未作詳細的謀劃;幸福在於積善累德,災難在於多行不義。輕視農業,必招致饑荒;惰於蠶桑,必挨冷受凍。得人必安,失士則危。招來遠客即富,荒廢農時則貧。上位者反覆無常,言行不一,部屬必生猜疑之心。對上官輕慢,必定獲罪;傲辱下屬,必定失去親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疏遠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懷疑自己,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就不會懷疑別人。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不端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行將滅亡的國家,決不會有賢人輔政;陷於混亂的政治,決不會有善人參與。愛人深者,一定急於求賢才,樂得賢才者,待人一定豐厚。國家即將稱霸,人才都會來聚集;邦國即將敗亡,賢者先行隱避。土地貧瘠,大物不產;水淺之處,大魚不遊;禿樹之上,大禽不棲;疏林之中,大獸不居。山勢過於陡峭,容易崩塌;沼澤蓄水過滿,會滿溢出來。棄玉抱石者毫無眼光,羊質虎皮者猶豫難決。拿衣服不提領子,勢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會跌倒。

房屋樑柱柔弱,屋子會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國家會敗亡。腳下受寒,心肺受損;人心懷怨,國家受傷。大山將要崩塌,土質會先毀壞;國家將要衰亡,人民先受損害。樹根乾枯,枝條就會腐朽;人民困窘,國家將受傷害。與傾覆的車子走同一軌道的車,也會傾覆;與滅亡的國家做相同的事,也會滅亡。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能謹慎對待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遇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回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為,符合行事之道則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則兇。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好處都到他那裡;不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惡運災禍都會來襲。這不是什麼奧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施仁政者不會有太多人為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同志相得,同仁同憂,同惡相黨,同愛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似,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以上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不可違背。事不關己,為了說教而說教,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違反常理,部屬則難以順從;合乎常規,則辦事容易。部屬難以順從,則容易產生動亂;辦事容易,則能得到暢通的治理。

按照這樣去修身、齊家、治國,就沒什麼問題了。

天書《素書》講了怎樣的處世謀略,被民間視為千古奇書(終結章)

解讀:行合乎道,履安乎禮,有禮則安,百福所趨。這一章作為結束章既強調了各種合乎禮的處事原則與方法,又與第一章論道德等相呼應,謀略只用,始終不離道德二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