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麼?

敖嘉年


我國最早的文字有三個,第一,水族水書,第二,納西族文字,第三,是彝族彝文。這三種文字都比甲骨文古老,他們都是商朝之前夏朝文字,或者更為久遠唐、虞朝文字,是最原始象形文字。



納西文字最古老原始文字,文字如畫,正所謂書畫同源,他屬於虞朝早期文字。順便說一下早期文字比較複雜,以象形為主,做到形神兼備。中期為了便於提高書記效率,向神似轉變,由複雜到簡單。後期又進一步增加神似的因素的識別功能,兼顧形似作用,出現由簡單到複雜過程。彝文是從象形文剛剛轉變到楔形文的文字,仍有象形文烙印,是唐虞朝中期文字,他是文字由複雜到簡單的代表。

水族水書是夏朝文字,比甲骨文更象形、更古老,甲骨文已他為母版,進一步發展其文字功能。

比如水書‘田’字寫法長匤中三橫二豎,更象原始的種植模式。而甲骨文‘田’字是‘田’上加力字,有表意、抽象意味。這種文字更簡單,更純樸、更原始;而甲骨文是在商朝一朝改進和發展起來的,比前朝文字更復雜,更抽象,更細緻,大量擴大單字數量和詞彙量對前朝文字的發展和演變,也有時代發展烙印。


他們共同點,有幾十個自然單字一樣如天、地、人、山、水、川、風等等仍然一樣。


而造字原理、方式、方法一樣,都是用象形、指示、形聲、會意、轉註、假借六書來造字。因而甲骨文具有上述文字基因,在其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了上述文字。具有文字系統的民族,由於戰亂、自然災害而不斷分化。他們最初是使用的同一種文字,經過上千年的獨立發展,其文字具有獨特性。如經西、東周數百年發展,戰國末年七國文字出現了較大差異。上述少數民族早期都和漢族同源,即文化種族同源。只是分別後在文字上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當然分離有早有晚,文字發展道路方向側重的不同。


柴墟子孫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

仰韶文化丶馬家窯文化和龍山文化、賈湖文化等原始文化時期的陶器上所存留的刻劃象形符號,是早期文字的雛形。

21世紀初,在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出土的一件陶扁壺上的朱書字符,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在考古中出現的中華民族的最古老和最典型的文字符號。

文字學家一般認為,漢字大約形成於夏代,夏商之際形成較完整的文字體系。

現存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出現時間最早,它是原始守教活動中,人與神溝通的一種實用性語言,在契刻過程中不斷簡化、重複和抽象,逐漸演化而成,後隨政治形態和社會制度的變革,被金文所取代。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比甲骨文還早的文字,是水族文字——水書





二里頭遺址陶瓷片上的24個符號都能在水書裡找到,水書很可能就是夏朝的文字。


夏朝的易經《連山易》:



水族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