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身手究竟如何,与普通士兵对抗是否真的和砍菜一样?

米斯特库


武将凭借个人的超强武力和勇气,闯入群敌当中,以一当百,砍瓜切菜一般消灭对手,这样的情形,只有在小说、影视作品或者传奇故事中出现。真实的战场较量当中,不会有这种情况。

一员武将要想在群伍当中脱颖而出,必须有出众的体力、武力和勇气,这是基本的条件,如此才能闯过一个一个的生死关头。再加上出众的智慧和眼光,最终成就一员优秀的武将。

比如唐初猛将尉迟敬德,曾经把单雄信打落马下,说明他的武功在隋唐英雄当中能够排在前列。

我们就看看尉迟敬德的武功究竟如何。

《旧唐书》中说他最擅长的是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就是他可以闯入敌阵,躲开敌人刺来的长槊。而且他能夺下敌人手中的长槊,反手刺向敌人。他自己也承认,避槊比较容易,夺槊比较难。

不过,这些特技只能保证他不被敌人伤到,一避一夺之外,他能不能杀伤对手,就很难说,反正不会像砍瓜切菜一样容易。

齐王李元吉最擅长使用马槊,曾经和尉迟敬德较量过,结果根本刺不到尉迟敬德,还三次被尉迟敬德夺去马槊。可见,尉迟敬德的武功,在单独比试时比较有利。

但是,时代越晚,武将个人的身手越不重要了。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帐下的众多开国大将,比如徐达、常遇春、冯胜、邓愈等等,作战勇武,战功显赫,但史料都没有突出他们的个人武艺。他们此前都是底层的贫民,许多人只有强健的体魄和一颗勇敢的心,没有出众的武功,率领一帮穷人,不断厮杀,成就大业。

明朝的军籍是世袭的,武将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武职,武功并不是他们的强项。而且,明朝的武将身边都有一大群家丁,在战场上,家丁们除了护卫主将,还是关键的主力。

武将非常重视这些家丁,给他们的待遇要比普通士兵好得多。比如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父子能够雄霸辽东半个多世纪,就是因为李家有一支强大的家丁队伍。

万历二十一年的碧蹄馆遭遇战,李成梁的大儿子李如松率领自己的两千家丁被倭敌包围,家丁、家将们殊死拼杀,一番苦战之后李如松终于脱险,但家丁的力量损失惨重。在这个过程中,李如松并不需要亲自杀敌,反而成为护卫的对象,惟恐他受到伤害。

八旗军其实也是一样。努尔哈赤时代,他的儿子们还会率兵冲锋陷阵。到了皇太极时代,他明确要求自己的兄弟们要在战场上保护自己,不要冲杀在第一线。这大概和明军大量使用火枪火炮也有关系。

所以说,随着武器杀伤范围越来越大,武将的个人武功越来越不重要,他们也越来越拖后指挥了。


于左


这个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主要两点:看装备哈看出身。


看装备

在冷兵器时代,一套好的装备直接会影响一个人的战斗力,我们就来说说铠甲。

在中国唐代。铠甲的制作水平就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种类繁多,形制多样,根据《唐六典》(见注释1)记载的铠甲有十多种,包括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等,甚至还有专门为战马制作的马甲。

其中最好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明光铠,其名来自于铠甲胸前的1到2块极为光亮的铁甲护胸。这点也被后世的大部分铠甲沿用下来,用以保护要害部位。明光铠将周身要害尽皆防御在内,在战斗中普通的冷兵器已经很难对其造成有效伤害,防御力强悍。

而相较于明光铠,最基础的布甲和皮甲防御力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近战能够起到的保护作用也极为有限。

宋代以后,虽然已有火器出现,但那时的火器仍处于初级水平,在破坏力上很难对身穿如明光铠的军人造成有效的穿透伤害,所以铠甲仍是重要的防护装备。按照宋代对铠甲的分类,主要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

到了清代,铠甲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清太祖努尔哈赤便是以13套铠甲起家,而后称雄中原。清朝的铠甲主要吸取了明代的工艺技法,同时又兼具游牧民族的铠甲优点,在增加防御力的同时,装饰性也有很大进步。具体我们可以看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铠甲。

康熙锁子锦金叶盔甲(故宫):

康熙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故宫):

铠甲美观是次要的,关键还是防御力。所以对于重要的将领,在战场上绝对是要武装到牙齿。比如与明军对战的满族八旗精锐——巴牙喇兵,就配备了当时可以说是最好的装备。据史书记载巴牙喇兵上阵之时会穿三层甲,内有锁子甲,中有绵甲,外有铁甲,防御力惊人。碰上这样的怪物,挥着武器杀向毫无防御装备的普通士卒,的的确确可以达到砍瓜切菜的效果。

即使是弓箭,除非能够精准射到眼鼻等铠甲覆盖不到的部位,不然很难穿透三层铠甲的巴牙喇兵。由此来看铠甲对于满清,的确有着重要作用,并成为满族八旗横扫中原的重要依仗。

当然,随着热兵器彻底替代冷兵器的时代到来,以及清末政府编练新军,曾经辉煌千百年的铠甲也终于走下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博物馆中尘封的藏品。曾经血染沙场的它们,隔着透明的玻璃窗,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看出身

一说到将军,大家往往都会想到关羽、张飞,亦或者岳飞、戚继光等,这些在历史上以武力著称的将领,个人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将军也不一定全是武将出身,还有很多是半道弃文从武,或者直接就是文官统军。

比如被崇祯皇帝砍了脑袋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就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而那个时候他已经35岁了,也就是说在此之前,袁崇焕至少有20多年时间过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那你能指望他有多高的武艺呢?

再比如领导湘军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同样前半生都在读书考进士,曾国藩的武力值和普通人比应该也高不到哪里去。

之所以我们总认为将军就应该武艺高强,杀起普通士兵如砍瓜切菜一般,主要还是受到影视作品和小说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

往往那些冲锋陷阵的场面才容易塑造人物的丰满形象,而一味的沉静思考总是会让读者感到乏味。这或许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注释1:《唐六典》全称《大唐六典》,是唐朝官方性质的法典。成书于唐玄宗时期,既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


瓦尔登的船夫


古代将军的概念实在太大,从总领大军的“行军总管”,到普通的杂号将军,甚至还有一些女将,都可以算在内。

这些人的个人武力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纯粹的“斗将”,主要作用就是上阵搏杀,所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是也;有的则属于文武双全,能格斗,也能指挥军队;还有的属于纯粹的战略型指挥家,本身就不是亲临战场去拼命的,自然也就不严格要求个人武力了。

接下来我们举一些例子,看看这些古代将军的战斗力。


第一种,典型人物如许褚。许褚是曹操手下的猛将,力大过人,能拽着牛尾巴使牛倒走。不过,他跟随曹操以后,主要负责的是曹操的安全保卫工作,基本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曹操夸赞他是自己的“樊哙”,可见对他的倚重。

曹操攻打张绣时,许褚担任“先登”,也就是先锋队,据记载是

杀敌万人,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干的,而是整支队伍。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时,帐下有人想要行刺曹操,但畏惧许褚而不敢动手,最后还被许褚察觉出来干掉了。所以曹操愈发离不开许褚。

许褚的“高光时刻”,发生在曹操战马超时。《三国演义》中有一场“许褚裸衣斗马超”,是全书非常精彩的一场战斗。不过这是演义的虚构,在历史上,许褚压根没有跟马超单打独斗,《三国志》记载: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曹操跟马超、韩遂私聊,只带了许褚。马超一看,对面就俩人,不如我去突突了曹操吧!稍等,后边那个不会是传说中的许褚吧?于是马超问曹操:你那个虎侯在哪儿啊?曹操回过头指指许褚,许褚直接施展了瞪人技能。马超心想,唉呀妈呀,多亏我没有搞他,太危险!所以就没敢动手。

凭借素来的威名就能镇住马超,其实比光膀子上去干架还要厉害啊是不是?

像许褚这样的猛将,在战场上打起普通的小兵来,还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了,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恶虎架不住群狼,也不能对方人太多,典韦不就是这么凉的?


第二种,典型人物如宋武帝刘裕

熟悉南北朝史的朋友都知道,刘裕可以说是bug一样的人物,出身庶族,家境贫寒,在注重门第出身的东晋可谓拿了一手烂牌,而他却最终能够代晋立宋,除了因缘际会外, 跟自身的超凡本领也是分不开的。

刘裕曾经在北府军名将刘牢之的帐下吃粮当兵,刘牢之率军镇压孙恩起义时,刘裕也参与其中。有一次刘裕带了点人去侦察,不巧遇到了起义军的大队人马。刘裕直接率众迎敌,着实杀得天昏地暗。等后续部队达到时,发现刘裕带的人都差不多死完了,而他自己还拿着长刀砍人。 在后来的战斗中,刘裕也经常身先士卒,战功颇著。


第三种,属于儒将类型,谋略很高,但个人武力值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军士。这样的将军在各个时代都不少。比如诸葛亮、杜预、左宗棠这样的人物。

诸葛亮“治戎为长”,治理军队很有一套本事,指挥作战也是战果颇丰,能够安定南中、北伐中原,唐代时被纳入“武庙十哲”。可是我们何曾看到诸葛亮“拍马舞刀,直取敌将”?

杜预是魏晋名将,颇有文思,能够注解《左氏春秋传》,流传至今。在军事方面,西晋灭吴的基本策略就是杜预所确立的,牛不牛?然而,杜预本人有大脖子病,骑马骑不上去,射箭也绵软无力。

至于左宗棠,大家就更熟悉了,剿发捻、平回乱、收新疆,战功显赫,但他本是儒生出身,于武艺也是一窍不通的。

这些人的身上,真正体现出“

将在谋而不在勇”。


考古军中马前卒


身手再好,和普通士兵对战的时候,也不可能和砍菜一样,但是战场上的将军在厮杀搏斗中总能一往无前呢?

因为古代军队的作战方式和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是只要能冲垮对面中军就能获得胜利。像张辽合肥之战,带着800人直接冲垮了孙权的中军,随后7000人蜂拥而上,孙权的十万大军瞬间土崩瓦解。

这个就非常有代表性了,将领带着自己的亲军发动冲锋。一个优秀的将军,一定会厚待亲军,因为亲军就是他战场上保命的底牌。无论是逃跑还是进攻。这帮人平时好吃好喝养着,打仗的时候当然也要卖死力。

这帮人把将军围在中间,像一个锥子一样扎入敌人的军队里,可以想象,在同一时间内几十个人打一个人的场景么,基本就是砍瓜切菜,一往无前。

在冷兵器时代,战场上千万不能落单,落单就是死路一条。我唯一知道的万人敌就是尉迟恭,这老铁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能打的人。因为他有一手绝活——空手接长矛。就没人能在他手底下走几个回合,这个应该是个外挂。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砍历史


除了个别少数儒将,古代的武将大都有两下子。有些还是超级大杀器。虐小兵如砍白菜。

第一,与普通士兵相比,武将大都武艺高强。

武将的来源有三种

一种是世袭的职位。也就是所谓的将门之后。这种武将大都有家学渊源,包括军事指挥和个人武艺。


比如三国的马超,他们家世代都是武将。马超的武艺自然超群。

隋唐的武将,大都是军事世家,基本都来自关陇军事贵族。这帮人从小就狂练武艺。

唐朝大将李靖,是韩擒虎的外甥。韩擒虎在自己头上放一个铁环,让李靖骑着马用长枪挑铁环!这时玩命啊,武艺能练不好吗?

明朝的戚继光就更牛了,十四岁继承祖业当了将军!他的武艺,怎么说呢?箭不虚发!

另一种,就是战场上杀出来的。

能从小兵一路杀到将军,战斗力当然不用说了。


关羽张飞,平民出身,能成就大业,全靠一身好武艺。

宋武帝刘裕,贫民出身,曾有过一人单挑千人的壮举。

岳飞出身农家,32岁官封节度使,只因为神勇无敌。

最后一种是武举人出身。

唐代开创了武举制度。名将郭子仪救出身武举。能考上武举人,武艺最少是全国五十强吧。

而大多数小兵,都是普通农民,根本没有经过训练,当然不是武将的对手了。

第二,武将的装备比小兵好得多。

一般武将都有铠甲。有的还会身披重铠,就是穿两层铠甲!


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都不好使,武将当然猛了。

小兵则可怜的多。我国古代的军队,披甲率很低。最多百分之三十就了不得了。绝大部分小兵是没有铠甲的,就算有铠甲,质量也不能和武将的相比。


上将嗳福斯


项羽应该算了。破釜沉舟,迎战秦军主力,大破之。说明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极高。至于个人武功,也是无敌的。按史记正史里的记载,就算在最后穷途末路的时候,他率28骑突阵,也只亡了2骑,最后特么的还一个人干掉了几百人。如果他不自杀,估计还能砍死几百人。这真的是万人敌了。几千年才出一个的人才啊!就是脸皮薄了点。不然就没刘邦什么事了。


大道如天谁得出


若论个人武艺我觉得还是薛仁贵第一,其他一些人物如李元霸,关羽,张飞,项羽等要么是杜撰人物,要么是后世小说演义添油加醋!可信度要打折扣,而薛仁贵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得到四代皇帝一致褒奖的人,像秦琼,尉迟恭这些唐朝名将也未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唐高宗说,古之勇者,无一可敌卿,卿左突右杀,所向无敌!而唐玄宗对薛仁贵的儿子说,卿父勇猛罕见,古之未有!而高丽棒子对薛仁贵有多恐惧,史书称,辽东小儿夜不敢啼!由此推断薛仁贵个人战力之强!


南岸春雨


不可能 因为将军也是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 一次能对付五个普通士兵已是极限了。


中华醒狮耀中华


大多数古代中下级军官的个人打斗能力,都是超过普通士兵的,这首先是古代选拔军官的机制的原因。

古代选拔军官有几种方式,第一就是行伍出身,选拔在战斗当中表现勇敢的士兵,进入军官队伍。简单说就是要选出那些壮健捷疾,可以拉硬弓,射前后左右,舞动武器,上下周旋。可夺旗斩将,绝阵取将的勇武之人。

第二,就是从武科举当中,选拔刀马娴熟,力量大,长于弓箭的民间武人。第三,就是世袭职位的接班考试。在这些选拔出来的军官当中,继续选拔,就会出现一些名震军队的斗将,武力值超过绝大部分人的真斗将。

真正到了战场,这种武将身边都有数十人到上千人的精选卫队家丁。所有人都是拿着最优厚军饷,披挂全军最好的盔甲和武器,骑乘精选出来的战马,一起冲突战阵,一般士兵根本阻挡不住。

毕竟绝大部分士兵,都是临时征调的半农民半民兵,疏于训练的营兵,临时拼凑的各地士兵。真正的精锐在武将的带领下,几百人冲垮几千人的战例在我国是一种经常发生的事情,甚至几个人冲垮几千人的战例都有。

当然,也有很多养尊处优的将领,个人实力非常普通,只是依靠家族世代功勋,成为将领。还有一些是指挥能力很强,但是个人打斗能力较弱的将领。


深度军事


个别的比较厉害,大部分是以德服人,有威望,其实有些士兵更加身强力壮,以一当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