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白洋淀:燕南赵北的来历与颛顼帝造的旧城

点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河北雄安新区,最真实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大事小情

雄安新区白洋淀:燕南赵北的来历与颛顼帝造的旧城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古黄河下游的白洋淀,地势平坦,腹地辽阔,资源丰富,河流众多。又是滔滔黄河水流经的地方,尤其在汛期泥沙含量大的黄河水暴涨暴落,使得局部地方河床升高,久而久之,导致河道迁徒、改道。黄河故道以“善淤、善决和善徙”而著称。白洋淀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低洼湿地的自然景观,成为历史上群雄割据的争夺要地。著名的燕长城,就横贯在今白洋淀东西一线。白洋淀正处于燕赵两国交界之处,史称“燕南陲,赵北际

白洋淀之地域当时原属于燕、中山、赵等国。后来,赵灭中山,以南易水或古黄河河中心为界,北部为燕,南部归赵,分属 两国,这样,使有了燕赵之称。

春秋战国间,各国已很注意水利的兴修,沿河建起提防。水利工程的修建,不仅便利了交通,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当时各国统治者沿袭先朝政权的办法,把水利的兴修作为国家公务,并设“司空”等官职来管理。

大渥淀、小渥淀、南易水、古黄河

流经此地,都在燕国境内,河流众多,时遭河水泛滥,燕国为加强本国利益,大规模修筑堤防,兴修水利,所谓“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堤防可防止水灾,保护农业生产,还可以与水争地,开辞耕地。

雄安新区白洋淀:燕南赵北的来历与颛顼帝造的旧城

战国时代已形成七大国割据并列的局面。由于战争的频繁,战争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战略的开始运用,各国为防御敌国的突然进攻,用于关塞亭障的防守防御手段也随之进步。

据《城冢记》载:“燕赵分易水为界,筑三台登降以耀武”。三台,位于即今安新县城西九公里处的三台镇。一称三台堡,一称三台城,城周围五里余。为燕国边界军事要地。燕国边境不仅平时陈兵驻守关塞,而且在三台设亭、障守望。亭即边疆土台(四方形土堆)上的建筑,用于瞭望,为国防上最前线的守望处所。障是规模较大的城堡,有尉驻守。同时边境上已有报警的烽燧设备。

燕国为增强防御力量,公元前314年,燕昭王沿着流经今白洋淀的古黄河北岸,在南境边界线上(古南易水一线),由易水的堤防扩建成一道始自今易县西,沿古南易水北岸东行,经今徐水、安新、至雄县境,再转向东南入今文安境,长五百余里的燕长城。一称长城堤,当时即以“易水长城”连称。从此,奠定了白洋淀从古至今的北界。时光推行衍至宋代,白洋淀又处在宋辽接壤处,杨六郎奉命在此屯兵,在燕长城的基础上,再次筑起一条八百里长的堤防,所以,当地民众又把长城堤称为“六郎亘”。同时在宋代,一位名为唐介的县令又在白洋淀以东修筑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堤防,也就是千里堤的前身,当地人称为“唐堤”。正是这些堤坝,对宋代以来的白洋淀湖盆地貌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国时,人类活动已经出现在古白洋淀退缩的北部、东部和西南部地区燕赵两国的分界线,燕长城就绵亘于今白洋淀北岸,遗址尚清晰可辨。燕长城北岸出现了三台堡。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春秋战国时期在今白洋淀一带已有不少古城邑,东北部有临易、易,东部有莫邑,南部有阿邑、高阳。

雄安新区白洋淀:燕南赵北的来历与颛顼帝造的旧城

南部出现的阿邑,即今安新县安州镇,一作安邑。一名葛城或依城。战国赵地,后归属燕地。公元前247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给门、临乐与燕,燕以葛城(即今安州)、平舒与赵,”战国时期,为赵与燕、赵与魏首相多次会盟之地。南部的高阳,相传“今河间府西北有高阳城,颛顼帝所造”。颛顼是上古时代春秋前后的帝王,他所造的高阳城,即今高阳县东旧城。东北部临易,为春秋燕国地。古城遗址在今容城县南阳村。易,为战国燕国地,城遗址在今容城县古贤村。位于今大清河西侧(古易水),原名古县村。东部的莫邑,即今任丘市鄚州镇。

农业是文明的象征。本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两次在白洋淀发现代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河北安新县留村、梁庄遗址,证明这里早有人类过着定居生活并形成村落。同时这两处约处在古黄河下游(今白洋淀)南北两岸。从近代在这一地区发现的众多仰韶、龙山文化和商周历史遗迹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众多古城遗址,说明那时这一带已是人类活动的陆地,即便有水面也是零星小淀泊,古黄河久流之地,不可能有水天相连,大水面的白洋淀存在。

点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河北雄安新区,最真实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大事小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